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 (3)

1. 方論(十八)

豈止於空衛我躬乎。舊方都有八十六首。檢其四蛇兩犬。不假殊題。喉舌之間。亦非異處。入塚御氣。不足專名。雜治一條。猶是諸病。部類強致殊分。覆成失例。今乃配合為七十九首。於本文究具。都無忖減。復添二十二首。或因葛一事。增構成篇。或輔葛所遺。准大更撰。

具如後錄。詳悉自究。先決比諸病。又不從類遂具。復勞在傷寒前。霍亂置耳目後。陰易之事。乃出雜治中。兼題與篇名。不盡相符。卒急之時。難於尋檢。今亦考其銓次。庶歷然易曉。其解散腳弱,虛勞渴痢。發背嘔血。多是貴勝之疾。其傷寒中風。診候最難分。則皆應取之於脈。

豈凡庸能究。今所載諸方。皆灼然可用。但依法施治。無使違逆。其癰疽金瘡。形變甚眾。自非其方。未易根盡。其婦女之病。小兒之病。並難治之。方法不少。亦載其綱要云。凡此諸方。皆是撮其樞要。或名醫垂記。或累世傳良。或博聞有驗。或自用得力。故復各題秘要之說。

以避文繁。又用藥有舊法。亦不復假事事詮詔。今通立定格。共為成准。凡服藥不言先食者。皆在食前。應食後者。有各言之,凡服湯。云三服再服。有要視病源准候。或疏或數。足令勢力相及。毒利藥皆須空服。補瀉其間。自可進粥。丸散日三者。當取旦中暮進之。四五服。

則一旦之中。量時而分均也。丸下丸散。不云酒水飲者。本方如此。而別說用酒水飲。則是可通用三物服也。凡云分等。即皆是丸散。隨病輕重。所須多少。無定銖兩。三種五種。皆分均之分兩。凡云丸散之若干分兩。(是品諸藥。宜多宜少之分兩。)非必止於若干分兩。假今日三服方寸匕。

須瘥。止是三五兩藥耳。凡云末之。是搗篩如法。㕮咀者。皆細切之。凡云湯煎取三升。分三服。皆絞去滓。而後酌量也。字。方中用鳥獸屎。作矢字。尿作溺字。牡鼠。亦作雄字。乾作干字。凡云錢匕者。以大錢上全抄之。若半錢。則是一錢抄取一邊爾。並用五銖錢也。方寸匕者。

即用方一寸抄之可也。刀圭。准如兩大豆。炮熬炙洗治諸藥。凡用半夏。皆湯洗五六度去滑。附子。烏頭炮,去皮。有生用者。隨方言之。礬石。熬令汁盡。椒。皆出汗。麥門冬。皆去心。丸散用膠。皆炙。巴豆。皆去心皮。熬。有生用者。隨而言之。杏人。去皮尖。熬。生用者言之,葶藶。

皆熬。皂莢。去皮子。藜蘆。枳殼。甘草。皆炙。大棗。支子。擘破。巴豆。桃杏人之類。皆別研搗如膏。乃和之。諸角皆屑之。麻黃。皆去節。凡湯中用芒硝。阿膠。黏糖。皆絞去滓。內湯中。更微煮令消。紅雪。朴硝等。皆狀此而入藥也。用麻黃。即去節。先煮三五沸。

搽去沫。後乃入余藥。凡以上諸法。皆已具載。在余所撰本草上卷中。今之人有此肘後百一者。未必得見本草。是以復疏方中所用者載之。此事若非留心藥術。不可盡知。則安得使之不僻繆也,案病雖千種。大略只有三條而已。一則腑臟經絡。因邪生疾。二則四肢九竅。內外文媾。

白話文:

豈止是為了保衛我自身而已呢?舊有的方劑總共有八十六首,檢視其中的四蛇、兩犬等方,並沒有特別的名稱,其實喉嚨與舌頭之間,並不是不同的地方。入塚御氣的藥方,也不足以單獨命名。將雜病歸為一類,就像所有疾病一樣。如果勉強將其分門別類,反而會造成遺漏。現在將其整理配合為七十九首,原文都詳細記載,沒有任何刪減。另外增加了二十二首,有些是因為葛根這個藥材而增加成為一篇文章,有些是輔助葛根遺漏的部分,依照原意重新撰寫。

詳細內容記錄在後面,可以仔細研究。首先要辨別各種疾病,又不能不依照類別記錄,所以將傷寒方放在前面,霍亂方放在耳目疾病之後。陰易病這件事,則放在雜病之中,兼具題目和文章的名稱,卻並不完全符合。遇到緊急情況時,很難尋找。現在也考證了它的順序,希望能夠清楚易懂。至於那些肢體軟弱無力、虛勞、口渴、痢疾、背部癰瘡、嘔血等,多是富貴人家容易得到的疾病。而傷寒、中風的診斷,最難分辨,則都應該從脈象入手。

難道一般人都能夠了解嗎?現在所記載的這些方劑,都是確實可用的。只要依照方法來治療,不要違背它。至於癰疽、金瘡等,形狀變化很多,如果不是用對藥方,很難徹底根治。婦女和兒童的疾病,也都很難治療。治療方法雖然不少,但也只記載其重點。凡是這些藥方,都是摘取其關鍵要點,有些是名醫留下的記錄,有些是世代相傳的良方,有些是廣泛聽聞後驗證有效的,有些是自己使用有效的。所以又各自加上「秘要」的說法,

來避免文字過於繁瑣。用藥也有舊的方法,也不再需要一一詳細說明。現在統一制定標準,作為遵循的準則。凡是服藥沒有說要飯前服用的,都是在吃飯前服用。應該在飯後服用的,都有特別說明。凡是服用湯藥,說「三服」、「再服」的,都要視病源及症狀,或疏或數,足以讓藥力發揮作用。毒性較強的藥,都必須空腹服用。需要補或瀉的藥,可以在服用後喝粥。丸劑或散劑一天服用三次的,應該在早、中、晚服用。一天服用四到五次的,則要在一天之中,按時間平均分配。服用丸劑或散劑,沒有說要用酒或水吞服的,表示原本藥方就是這樣。如果另外說明要用酒或水吞服,則是三種方式都可以通用。凡是說「分等」的,都是指丸劑或散劑,要依照病情的輕重,決定所需要的劑量,沒有固定的重量。三種藥或五種藥,都是平均分配藥量。凡是說丸散的若干分量(是指這些藥材,應該多用或少用的分量),不一定就要固定在若干分量。比如今天一天服用三次,用方寸匕量取,

如果病好了,只需要三到五兩的藥材。凡是說「末之」,就是搗碎篩過,按照方法處理。㕮咀的,都要切細。凡是說湯煎取三升,分三次服用,都要絞去藥渣,然後酌量飲用。文字方面,藥方中使用鳥獸的糞便,用「矢」字代替,尿液用「溺」字代替。雄鼠也寫作「雄」字。乾寫作「干」字。凡是說「錢匕」,就是用大錢平平地抄取一勺。如果是半錢,就是用一錢抄取一邊。都是用五銖錢來量取。方寸匕,就是用邊長一寸的方形抄取就可以了。刀圭,大約像兩顆大豆。炮、熬、炙、洗等處理藥材的方法,凡是用半夏,都要用熱水洗五六次去掉黏滑。附子、烏頭要炮製後去皮,有生用的,藥方中會說明。礬石要熬到汁液完全蒸發。花椒都要使其出汗。麥門冬都要去心。丸劑或散劑中使用的膠,都要炙烤過。巴豆都要去心皮、熬製過,有生用的,會特別說明。杏仁要去皮尖、熬製過,有生用的會說明。葶藶都要熬製過。皂莢要去皮子。藜蘆、枳殼、甘草都要炙烤過。大棗、梔子要擘開。巴豆、桃仁、杏仁之類的都要另外研搗成膏狀,然後再混合其他藥材。各種角類藥材都要磨成粉末。麻黃都要去除節。凡是湯藥中使用芒硝、阿膠、黏糖,都要絞去藥渣,放入湯藥中再稍微煮一下使其溶解。紅雪、朴硝等,都要像這樣處理後再入藥。使用麻黃,要去除節,先煮沸三五次,

撈出浮沫,然後再放入其他藥材。凡是以上這些方法,都已經詳細記載在之前我所撰寫的本草上卷中。現在的人雖然有這本《肘後百一》,卻未必看過本草。所以再次將藥方中會用到的方法記載下來。這件事如果不是用心研究藥術,不可能完全了解,那麼怎麼能使它不產生偏差呢?研究疾病雖然有千種,大體上只有三條而已。一是臟腑經絡,因為邪氣而產生疾病。二是四肢九竅,內外交織而產生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