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六 (6)

1. 方論(四十四)

四庫全書提要曰。蘭臺軌範八卷。國朝徐大椿撰。大椿持論。以張機所傳為主。謂為古之經方。唐人所傳。已有合有不合。宋元以後。則彌失古法。故是編所錄病論。惟取靈樞。素問難經。金匱要略。傷寒論。隋巢元方病源。唐孫思邈千金方。王燾外臺秘要而止。所錄諸方。

亦多取於諸書。而宋以後方。則採其義有可推試。多獲效者。其去取最為謹嚴。每方之下。多有附註。論配合之旨。與施用之宜。於疑似出入之間。辨別尤悉。較諸家方書。但云主治某證。而不言其所以然者。特為精密。獨其天性好奇。頗信服食之說。故所注本草。於久服延年之論,皆無所駁正。

而此書所列通治方中。於千金方鍾乳粉。和劑局方玉霜丸之類。金石燥烈之藥。往往取之。是其過中之一弊。觀是書者。亦不可不知其所短焉。

〔慎疾蒭言〕未見

徐大椿曰。醫學絕傳。邪說互出。殺人之禍烈也。故作慎疾蒭言。(徵士洄溪君自序)

〔江氏(之蘭)醫津一筏〕一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國朝江之蘭撰。之蘭字含微。歙縣人。是書凡十四篇。每篇以內經數語為主。而分條疏論於其後。

〔汪氏(西顥)瘧苑〕未見

杭世駿序曰。錢塘汪君西顥薈古今瘧病之事為一書。其目有四。曰原病。曰微痊。曰紀事。曰藝文。屬杭子序其端。曰。瘧之為疾。疾之至奇者也。若朓朒之有期。若潮汐之不爽其信。風暑寒熱。以人身為之囊橐。而或者謂有鬼物以憑依之。一以為顓頊之不才子。一以為宋司馬桓魅之二鬼者。

生既不得齒於正人。乃其既死之魂魄。能為虐於君子。而狡焉以逞。度亦理之所必無。然其為是說者。蓋已歷之數千百年之久。避之而得免。嚇之而可愈。斯說也。吾疑信參焉,既思凡疾之起。必中有不慎。而後外物得而乘之。瘧之病不足以殺人。而責為諸疾之緣起。間日曰痎。

三日曰痁。曰寒。曰溫。曰痹。曰牝。傳則為疫。傷則為勞。錮則為痞。汪君徵前事以為鑑。懲羹吹齏。不亦仁人君子之用心乎。閒嘗靜觀身世之交。何莫不由斯道也。陰陽相搏。寒暑代嬗。剝復通變之幾。寓其中矣。一境而甘苦分。一日而憂樂半。一事而榮辱並。間見層出。

天若物物儷而配之者焉。砭之以箴銘監史。藥之以仁義道德。沃之以詩書禮樂。是堯舜為之量刀圭。而周孔調湯劑也。頻如二鬼者。且惵惵乎其辭避。而何厥疾之弗瘳也歟。汪子曰。旨哉言乎。遂書於首簡。(道古堂集)

〔吳氏(儀洛)成方切用〕十四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國朝吳儀洛撰。儀洛字遵程。海鹽人。此書為其醫學述之第四種。取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餘首。本經按證。加以論斷。卷首載內經一十二方。第一卷至第十二卷。每卷各有上下。分治氣。理血。補養。澀固。表散。湧吐。攻下。消散。和解,表裡。祛風。祛寒。

白話文:

[方論(四十四)]

《四庫全書提要》說:《蘭臺軌範》共八卷,是清朝徐大椿所著。徐大椿的醫學觀點以張仲景的學說為基礎,認為張仲景傳下來的方子是古代的經典方劑。他認為唐朝流傳下來的方劑,有些符合古法,有些則不符合;而宋朝、元朝以後的方劑,就更加偏離了古法。所以他這本書所收錄的病症理論,只採用《靈樞》、《素問》、《難經》、《金匱要略》、《傷寒論》、《隋巢元方病源》、《唐孫思邈千金方》、《王燾外臺秘要》這些古籍的內容。

書中收錄的方劑,也大多是從這些古籍中選取的。至於宋朝以後的方劑,則只選擇那些理論上可行,且經過試驗確實有效的方子。他選取方劑非常嚴謹,每條方劑之下都有詳細的註解,說明藥物配伍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對於容易混淆、相似的病症,他都能仔細辨別,這比其他醫書只說某個方子能治什麼病,卻不說明原理的做法,要精確得多。但他天性好奇,比較相信服食藥物可以延年益壽的說法,所以在注釋本草時,對於久服藥物可以長壽的說法,都沒有提出反駁。

另外,這本書所列的通用方劑中,收錄了《千金方》中的鍾乳粉、《和劑局方》中的玉霜丸等,這些含有金石等燥烈藥物的方子,這算是他的一個缺點。看這本書的人,也應該要知道這個不足之處。

〔慎疾蒭言〕(此書未見)

徐大椿說:醫學傳承斷絕,錯誤的說法到處流傳,這是導致人們死亡的原因,所以寫了《慎疾蒭言》。(這是徵士洄溪君自己寫的序)

〔江氏(之蘭)醫津一筏〕(一卷,現存)

《四庫全書提要》說:這是清朝江之蘭所著。江之蘭字含微,是歙縣人。這本書共有十四篇,每篇都以《內經》中的幾句話作為開頭,然後再分條詳細論述。

〔汪氏(西顥)瘧苑〕(此書未見)

杭世駿在序中寫道:錢塘的汪西顥先生蒐集了古今有關瘧疾的資料,寫成一本書。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病源、病癒、病史記載、相關文藝作品。杭世駿認為瘧疾是一種非常奇怪的疾病,發作時間像月亮的盈虧一樣有規律,也像潮汐一樣準時。風、暑、寒、熱這些因素在人體內交替變化,有人說是因為有鬼怪附身,有的說是顓頊的兒子作祟,有的說是宋朝司馬桓的兩個鬼魂作怪。

這些鬼怪生前不是什麼正人君子,死後卻能作祟,這在道理上是說不通的。但這種說法已經流傳了數千年,人們躲避這些鬼怪就能免於疾病,嚇唬這些鬼怪就能痊癒。對於這種說法,我既懷疑又相信。我認為凡是生病,一定是自身不注意,才導致外邪侵入。瘧疾本身不會殺人,但卻是其他疾病的起因。間隔一天發作的叫「痎」,間隔兩天發作的叫「痁」。發作時有寒冷的叫「寒瘧」,有發熱的叫「溫瘧」,還有「痹瘧」、「牝瘧」等。如果傳染開來就變成瘟疫,傷於勞累就會變成勞瘧,病情積久不散就會變成痞瘧。汪西顥先生借鑑前人的經驗教訓,如同被熱湯燙到後,看到熱氣都會吹一吹,這真是仁人君子的用心啊!我曾經仔細觀察人世間的變化,所有事情都離不開陰陽之道。陰陽交戰,寒暑更替,變化無窮的道理都蘊含其中。同一個地方有人快樂有人痛苦,同一天有人高興有人憂愁,同一件事有人榮耀有人屈辱,這些變化層出不窮。

天道就好像讓萬事萬物成雙成對地出現一樣,我們應該用規章制度來約束自己,用仁義道德來陶冶情操,用詩書禮樂來充實生活,這就像堯舜制訂藥方、周公孔子調製湯藥一樣。如果這樣做了,那些鬼怪自然會嚇得退避三舍,疾病自然也會痊癒。汪先生說:「說得太好了!」於是把這段話寫在書的最前面。(出自《道古堂集》)

〔吳氏(儀洛)成方切用〕(十四卷,此書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說:這是清朝吳儀洛所著。吳儀洛字遵程,是海鹽人。這本書是他的第四部醫學著作。他蒐集了古今一千三百多首成方,按照病證進行分類,並加以論述。書的首卷收錄了《內經》中的十二個方子。從第一卷到第十二卷,每卷分為上下兩部分,分別講述治療氣病、理血、補養、收澀、發散、催吐、攻下、消散、和解、表裡、祛風、祛寒等方面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