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三 (1)

1. 方論(四十一)

〔喻氏(昌)寓意草〕六卷(四庫全書提要作一卷)存

自序曰。聞之醫者意也。一病當前。先以意為運量。後乃經之以法。緯之以方。內經所謂微妙在意者。是也。醫孰無意。而淺深繇是。枘鑿繇是。徑庭繇是。而病機之安危倚伏。莫不繇是。意之凝釋。剖判荒茫。顧不危耶。大學誠意之功在格致。而其辨尤嚴於欺慊之兩途。蓋以殺機每隨於陰幽。

而生機恆苞於粹白。莊周曰。天地之道。近在胸臆。萬一肺腑能語。升墮可憐。先儒人鬼關之辨精矣。昌謂醫事中之欺慊。即眾人之人鬼關也。奈何世之業醫者。輒豔而稱儒。儒之誦讀無靈者。輒徒而言醫。究竟無主之衷。二三雜揉。醫與儒之門。兩無當也。求其拔類者。長沙一人而已。

白話文:

喻氏(昌)寓意草 六卷(四庫全書提要作一卷)存

自序曰:

聽說醫術的關鍵在於“意”。面對疾病,首先要用心思考、運籌帷幄,然後才根據醫理法則,配以藥方。內經所言“微妙在意”,正是此理。醫生誰能沒有“意”?但醫術的深淺、方法是否得當、治療效果是否迥異,都取決於“意”。病情的安危、轉折,無不與“意”息息相關。“意”的凝重或鬆懈、分析判斷的精準或模糊,都關係到治療的成敗,不可不慎。

《大學》中提到“誠意”的功效在於“格致”,其辨析尤為嚴謹,要區分欺騙與誠懇兩種途徑。因為殺機往往潛藏在陰暗處,而生機卻常隱於純粹光明之中。莊周說:“天地之道,近在胸臆。”假如內心深處能說話,那升降沉浮就令人嘆息了。先賢對於人鬼關的辨別十分精妙。昌認為醫術中欺騙與誠懇,就如同眾人所面臨的人鬼關一樣。然而,世上的醫生往往自稱儒者,而儒者卻只是空談醫術,缺乏精髓,他們將醫術與儒學混為一談,既不精通醫術,也不懂儒學,兩者皆不精通。想要找到真正拔尖的人,只有長沙一人而已。

代有哲人。然比之仙釋。則寥寥易於指數。豈非以小道自隘。莫溯三氏淵源乎。夫人生驅光逐景。偶影同遊。欣慨交心。況於生死安危。忍懷僥倖。芸芸者物也。何以不格。昭昭者知也。何以不致。惟虛惟無。萌於太素者意也。何以不誠格一物。即致一知。尚恐逐物求知。乃終日勘病。

不知病為何物。而欲望其意之隨舉隨當也。不亦難乎。昌於此道無他長。但自少至老。耳目所及之病。無不靜氣微心。呼吸與會。始化吾身為病身。負影隻立。而呻吟愁毒。恍忽而來。既化我心為病心。苟見其生。實欲其可。而頭骨腦髓。捐之不惜。儻多委折。治少精詳。早已內照。

白話文:

古往今來不乏哲人,但與仙家和佛家相比,實在是少之又少,難以計數。這難道不是因為他們囿於小道,無法追溯三皇五帝的深遠智慧嗎?人生不過是追逐光影,偶爾相伴,歡欣感慨,彼此知心。何況面對生死安危,又怎能抱着僥倖心理?芸芸眾生,為何不能格物致知?昭昭明白的人,為何不能通達事理?唯有虛無無為,源於太素的本心,才能真正格物致知。即使格物致知,也只不過是通達了一點道理,仍然可能陷入追逐事物、求取知識的困境,最終只是整天鑽研醫術,卻不知病為何物,還妄圖讓自己的醫術隨機應變。這難道不難嗎?精通此道的人,沒有其他長處,只不過從小到大,凡是耳目所及的疾病,都能靜氣凝神,細心體察,將自身化作病體,孤身站立,呻吟愁苦,恍惚之間,心靈也被病魔所侵蝕。一旦見病人生,就心生憐憫,不惜犧牲頭骨腦髓,只要能治好病,即使費盡心力,也甘之如飴。因為早已內照心性,治病時精確細緻,少有偏差。

他病未痊。我身先瘁。淵明所謂斯情無假。以故不能廣及。然求誠一念。多於生死輪上。寂寂披回。不知者謂昌從紙上得之。夫活法在人。豈紙上所能與耶。譬之兵法軍機。馬上且不能得。況於紙上。妄說孫吳。但令此心勤密。在先冥炅之下。神挺自穎。邇年先議病後用藥。

如射者引弓。預定中的之高下。其後不失。亦自可觀。何必剜腸滌肺。乃稱奇特哉。不揣欲遍歷名封。大彰其志。不謂一身將老。世態日紛。三年之久。不鳴一邑。幸值諫議。卣臣胡老先生建言歸里。一切條舉。悉從朝廷起見。即昌之一得微長。並蒙格外引契。參定俚案之近理者。

白話文:

他尚未痊癒,我卻先病倒了。陶淵明所言“斯情無假”,正是我的心境,因此不能廣泛涉獵。然而我追求真誠的一念,勝過生死輪迴。我默默地披閱書籍,不知者以為我從書本上學得醫術。然而醫術之道在於實踐,豈能只靠書本就能掌握?就好比兵法戰略,即使在戰場上也未必能精通,更何況只是紙上談兵。妄談孫吳兵法,只能讓人徒增笑柄。只有心志勤勉,在先賢的教诲下,才能靈機湧現,獨具慧眼。近年來我主張先診斷病人,後才用藥。

如同射箭者先要拉弓,預先確定目標的上下位置,之後才能百發百中,這也值得稱道。何必像那些庸醫一樣,剜腸滌肺,才自稱奇特呢?我本想周遊名山大川,廣泛宣揚我的志向,卻不料年事已高,世事紛紛擾擾。三年過去了,我還沒在一個地方有所建樹。幸虧有諫議大夫胡老先生的建議,讓我得以歸里。朝廷一切安排,都符合我的想法,這也是我的一點小小成就。此外,我也蒙受了格外恩寵,參與了民間案件的審理,盡力將其合理化。

命名寓意草。捐資付梓。其欲使四方周覽之士。大破成局。同心愍痛。以登斯民於壽域。而為聖天子中興燮理之一助云。然則小試寓意。豈易易能哉。

〔醫門法律〕六卷,存

自序曰。醫之為道大矣。醫之為任重矣。中上之醫。千里百年。目未易覯。最上之醫。天下古今。指未易屈。世之言醫者何夥耶。恃聰明者。師心傲物。擇焉不精。雖曰屢中。其失亦屢多。守門庭者。畫焉不入。自窒當機。縱未敗事已咎在誤時。工邪僻者。心粗識劣。驚險絕根。

偶墮其術。已慘同嬰刃。病者苦醫之聚訟盈庭。具曰予聖。淺者售。偽者售。圓滑者售。而以其身命為嘗試。醫者苦病之毫釐千里。動罹顛躓。方難憑。脈難憑。師傳難憑。而以人之身命為嘗試。所以人之有生。水火刀兵。禽獸王法所傷殘。不若疾厄之廣。人之有死。天魔外道。

白話文:

這個草藥的命名寓意深遠。捐資付梓,希望讓四方周遊各地的人都能看到它,希望能打破疾病的牢籠,眾人同心協力,減輕痛苦,讓百姓都能長壽。這也是聖天子中興治理天下的一份助力。然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僅僅試驗一下寓意是不夠的,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醫門法律》六卷,至今仍被保存。

自序中說道:醫術之道博大精深,醫生的責任重大。高明的醫生,即便千里迢迢、百年之後,也很難遇到。最頂尖的醫生,縱觀古今中外,也難以找到。世上有太多自稱懂醫的人,他們只憑藉聰明才智,自以為是,不精心地選擇醫術。雖然偶爾能治好病,但失誤也很多。有些人守着門庭,不懂醫術,只會拘泥於教條,遇到問題束手無策,即使沒有造成嚴重後果,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有些醫生心胸狹隘,知識淺薄,只會用一些驚險的偏方,一旦用錯,就會像刀傷一樣可怕。

病人們常常因為醫生的錯誤而告上法庭,他們說自己被騙了。那些只懂一點皮毛的醫生、那些偽造醫術的醫生、那些圓滑的醫生,都靠着病人的性命來試驗醫術。醫生們也常常因為病情的變化而不知所措,治療方法難以掌握,脈象難以判斷,祖傳醫術也難以依賴,只能拿病人的性命來試驗。

所以,人生在世,水火刀兵、禽獸王法造成的傷害,都不如疾病的危害廣泛。人終歸要死,天災人禍、外道邪魔,都會帶來死亡。

餓鬼畜類之苦趣。不若地獄之慘。醫以心之不明。術之不明。習為格套。牢籠病者。遂至舉世共成一大格套。遮天蔽日。造出地獄。遍滿鐵圍山界。其因其果。彰彰如也。經以無明為地獄種子。重重黑暗。無繇脫度。豈不哀哉。昌也閉目茫然。惟見其暗。然見暗不可謂非明也。

野岸漁燈。荒村螢照。一隙微明。舉以點綴醫門千年黯汶。擬定法律為率由坦道。聊以行其佛事耳。然微明而洗髮黃岐仲景之大明。明眼得此。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自能立於無過。即淺見寡聞。苟知因果不昧。敬慎存心。日引月伸,以此照其膽。破其昏。而漸充其識。本地風光。

白話文:

餓鬼畜類所受的苦難,比起地獄的慘況,其實還算不上什麼。問題出在醫術界的心不明、術不明,一味地依循成規,把病人困在固定的模式裡。久而久之,整個醫界都成了巨大的一套格套,遮天蔽日,活生生地創造出地獄,遍佈在整個醫學界。這種情況的起因和結果都十分明顯。經典中說,無明就是地獄的種子,層層疊疊的黑暗,沒有辦法脫離。實在令人哀嘆!許多人就像昌一樣,閉著眼睛,只看到黑暗。但看見黑暗,也並不能算是真正的明瞭。

就像野岸上的漁燈,荒村裡的螢火,一絲微弱的光芒,可以用來點綴醫界千年來的黑暗。擬定法律規範,讓醫學界走上正途,算是行善積德吧。然而,這種微弱的光芒,也足以洗刷掉黃岐仲景等先賢的偉大光芒。有眼光的醫生,如果能得到這種微弱的光芒,閉門造車,出門合轍,就能立於無過之地。即使是淺見寡聞之人,只要知道因果不昧,存著敬慎之心,日積月累地用這種光芒照亮自己的膽識,去除心中的昏暗,漸漸充實自己的見識,就能在醫學的領域中,展現出自己的風采。

參前倚衡。亦何愚而不朗徹也耶。昌苟性地光明。流之筆墨。足以昭示學人。胡不自澈鬚眉。臟腑中阾。優遊几席。充滿烜天赫地耀古輝今之量。直與黃岐兩光攝合。宣揚妙義。頃刻無欠無餘。乃日弄精靈。向棘慄蓬中。葛藤窠里。與昔賢校短論長。為五十步百步之走。路頭差別。

莫此為甚。發刻之稿凡十易。已刻之板凡四更。唯恐以凡人知見。雜揉聖神知見。敗絮補葺美錦。然終不能免也。其於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及雜證多門。殫一生力補。不能盡補。即殫千生力補之。不能盡補。從可推也。途窮思返。斬絕意識。直截歸禪。通身汗下。險矣險矣。

白話文:

參透前人的道理,倚靠著衡量標準,怎麼會愚笨到看不透呢?昌明者,本性就如同日月般光明,流淌在筆墨之中,足以昭示後學。為何不讓自己徹悟,清除疑惑,就像臟腑中充滿光明一樣?優游自在地享受人生,充滿著足以照耀古今的恢弘氣概,直接與黃帝和岐伯的兩道光芒相合,宣揚著奇妙的道理。頃刻之間,毫無欠缺,完美無缺。如今卻在玩弄精靈,像是在棘刺叢林中、藤蔓巢穴裡,與昔日的賢者互相比較,爭論長短,就像五十步和百步的跑步,只是路途上的微小差別。

沒有什麼比這更糟糕的了。修改稿件十次,重刻雕版四次,唯恐凡人的見解混雜了聖賢的見解,用破布去修補珍貴的絲綢。然而最終還是無法避免。對於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以及各種複雜的病症,盡其一生之力去補充,也不能完全補完。即使用千生之力去補充,也無法完全補完,這是可以推測出來的。道路走到盡頭,思緒迴歸本源,斬斷意識,直接歸於禪定,全身大汗淋漓,真是太危險了!太危險了!

尚敢漫言殊途同歸也哉。此重公案。俟可補乃補之耳。順治十五年上元吉旦。西昌喻昌嘉言老人。時年七十有四序。

四庫全書提要曰。國朝喻昌撰。昌既著尚論篇。發明傷寒之理。又取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分門別類。以成是編。每門先冠以論。次為法。次為律。法者。治療之術。運用之機。律者。明著醫之所以失。而判定其罪。如折獄然。蓋古來醫書。惟著病源治法。而多不及施治之失。

即有辨明舛誤者。亦僅偶然附論。而不能條條備摘其咎。昌此書。乃專為庸醫誤人而作。其分別疑似。既深明毫釐千里之謬。但臨證者不敢輕嘗。其抉摘瑕疵。並使執不寒不熱。不補不瀉之方。苟且依違。遷延致變者。皆無所遁其情狀。亦可謂思患預防。深得利人之術者矣。

白話文:

喻昌先生在順治十五年正月初一,七十四歲時寫下這篇醫書,他認為不能輕易說不同醫術最終殊途同歸,這是一件嚴肅的事。如有需要補充的地方,再行補上。

這本書是喻昌先生繼《尚論》之後,針對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以及各種雜症,分門別類整理而成。每一部分都先以論述開頭,接著是治療方法和醫理規律,用以辨明醫生的錯誤並判定其罪責,就像審判案件一樣。以往的醫書只著重病源和治療方法,很少講述治療失誤。即使有辨明錯誤的,也只是偶然提及,無法逐條指出過失。

這本書是專為庸醫誤人而寫,詳細辨析疑似之處,明辨毫釐千里之謬。臨床醫生不敢輕易嘗試,書中揭露錯誤,指出那些執著於不寒不熱、不補不瀉的庸醫,苟且應付、拖延病情,最終導致病情變化,他們無法狡辯。這本書確實是思患預防,深得利人之術。

後附寓意草一卷。皆其所治醫案。首冠論二篇。一曰先議病後用藥。一曰與門人定議病證。次為治驗六十二證。皆反復推論。務闡明審證用藥之所以然。較各家醫案。但泛言某病用某藥者。亦極有發明。足資開悟焉。

〔潘氏(楫)醫燈續焰〕二十卷,存

潘楫曰。本文計二千六百四十言。凡六百六十句。原名四言脈訣。乃宋南康紫虛隱君崔嘉彥希範所撰。明蘄州月池子李言聞子郁刪補之。更名四言舉要。其間脈證病因始備。但無註釋。則讀者不知其所從來。反增繁惑。庚寅春。因及門之請。及鼓志為釋。不敢旁引外書。唯首遵靈素。

次仲景傷寒金匱。下及張朱劑李諸賢論。有精純明確者採之。亦不敢以辭害意。並妄入臆說。如意與理微。則設喻形容。翻覆錯辨。務令恍然在目。豁然開心。至若文之拙字之俚。在所勿論也。因僭更名醫燈續焰。尚俟高明者鑑教之。

白話文:

這本書附有「寓意草」一卷,內容包含作者所治過的醫案,以及兩篇論述。第一篇論述先議病再用藥,第二篇論述與門人共同討論病症。接下來是六十二種治驗,每一種都經過反復推論,務求闡明審證用藥的道理。與其他醫案相比,本書並非泛泛而談某病用某藥,而是有獨特的見解,足夠讓人領悟。

這本書是潘楫的「醫燈續焰」二十卷,現存於世。潘楫說,本書共計兩千六百四十個字,六百六十句。原名「四言脈訣」,是宋朝南康紫虛隱君崔嘉彥所著。明朝蘄州李言聞子郁為本書刪補,更名為「四言舉要」。書中關於脈象、病症和病因都十分齊全,但缺少註釋,讀者難以理解。因此,潘楫在庚寅年春天,應門人的請求,為本書解說。他不敢引用其他書籍,只依據《靈樞》、《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張仲景、朱丹溪、李東垣等醫家精華部分。同時,他不敢用華麗的詞藻來掩蓋本意,也不妄加臆測。如果道理不易理解,就以比喻的方式來闡述,反覆辯論,力求讓讀者豁然開朗。至於文章的拙劣和用語的俚俗,就不足為慮了。潘楫將本書更名為「醫燈續焰」,還望高明者指教。

杭州府志曰。潘楫。字碩甫。號鄧林。少以孝悌聞。賣藥都市中。人以韓伯休目之。受業者數百輩。觀其器宇。即識為潘門弟子。始楫以兄善病。特往師王紹隆。終日夕視脈和藥。洞極深隱。通於神明。著醫燈續焰。大有功於世。

〔祝氏(登元)心醫集〕六卷,存

自序曰。人之藥有十。其初未始不病。而其後遂為病所不侵。靜坐去妄想。一也。獨處寡色欲。二也。隨遇甘澹薄。三也。作事不使人疑。四也。行善不求人知。五也。同居□正士。相與無邪人。六也。有財便思施。處樂益知危。七也。多觀經史。無鄙隨之疴。少用穢謀。寡陷阱之設。

八也。以不自病。肢體必無大憂。精苟自豐。飲食皆成妙藥。九也。原無自作之孽。始可言數言天。具有不朽之神。寧必問修問短。十也。人之病亦有十。其初可不藉藥。而其後遂非藥所能及。自用不用人。一也。聽巫不聽醫。二也。信命不信藥。三也。重財不重命。四也。

白話文:

杭州府志記載,潘楫,字碩甫,號鄧林,年輕時以孝悌聞名,在都市中賣藥,人們稱他為韓伯休。他的學生數以百計,只要看他的器宇,就能認出他是潘門的弟子。當初潘楫因為兄長常生病,特地去拜王紹隆為師,終日學習醫術,精研脈象、藥性,通曉醫理,精通神明。他著有《醫燈續焰》,對世人有很大貢獻。

《祝氏(登元)心醫集》六卷,現存。

自序中寫道:人的藥有十種,最初並不生病,但後來卻被病所侵犯。靜坐去除妄想,一也。獨處減少色慾,二也。隨遇而安,甘於淡薄,三也。做事不讓人懷疑,四也。行善不求人知,五也。與正直的人同住,避免與邪惡的人來往,六也。有財富就想到施捨,處於安樂時更要懂得危險,七也。多看經史,不隨流俗,少用卑鄙的手段,不設陷阱,八也。不讓自己生病,身體必無大憂慮,精氣神充足,飲食都是妙藥,九也。原本沒有自作孽,就可以說幾句天命,擁有不朽的精神,何必問長問短呢,十也。

人的病也有十種,最初可以不靠藥物,但後來就非藥物所能治癒了。自己用不用人,一也。聽巫師不聽醫生,二也。相信命運而不相信藥物,三也。重視財富而不重視性命,四也。

一日數易醫。五也。小病即著恬。篤病不著意。六也。與兒女為苟全之策。不與君子言受病之由。七也。病經歲月。不急尋針石。危在旦夕。猶情擾身家。八也。才得生機。使圖旨口。略有起色。輒負醫流。九也。好言鬼神之事。而不加敬。如用本草諸書。而不深知。十也。

太上以德。其次服藥。夫至服藥。亦甚不得已矣。高醫不可數遇。醫理可以講求。予究以有年。往往遇疑證。投藥立效。其理有為諸書所未明。其方又即眾醫所具曉。但察脈獨真。故著功自異耳。因紀其證與其驗。並著其方。以公之世。時順治庚寅孟春。龍丘祝登元茹穹父書於曠曠居。

白話文:

醫生一天換了好幾個,這是病人不治之症的第五種表現。小病時就應該保持心態平和,重病時反而不放在心上,這是第六種。和兒女商量苟且偷生的辦法,不和君子探討生病的原因,這是第七種。生病好幾年了,不急著找醫生,危在旦夕了,還牽掛著家事,這是第八種。才剛有了生機,就開始計較醫藥費,稍有起色就責怪醫生,這是第九種。喜歡談論鬼神的事情,卻不敬畏,如同使用本草書籍卻不深入了解,這是第十種。

最上等的治病方法是修身養性,其次才是服藥。其實服藥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高明的醫生並不容易遇到,醫理卻可以學習研究。我研究醫術多年,經常遇到疑難雜症,用藥後立刻見效。這些藥理有的沒有記載在醫書裡,藥方也是大家熟知的,只是我獨自掌握了精準的脈象診斷方法,所以效果才會不同。因此,我記錄下了這些病症和治療效果,並附上藥方,希望公開給世人參考。這是順治庚寅年孟春,龍丘祝登元茹穹父在曠曠居寫下的。

〔洪氏(正立)醫衡〕六卷,存

周亮工曰。歙人洪參岐以醫名吾梁。著有醫衡。王雷臣為復刻之。(賴古堂藏弆集)

〔劉氏(默)證治百問〕(蘇州府志作證治石鏡錄)四卷,存

唐起哲序曰。百問一書。昔默生劉先生所著青瑤疑問是也。先生家世武林。受業於繆仲醇先生。明季時來寓蘇郡之吳趨坊。活人甚眾。名震當時。吳越縉紳先生。靡不式敬。晚年頗厭酬接。於鼎興順治丙申間。遂閉關養靜。於所居之青瑤軒。門人劉紫谷葉其輝諸兄。以先生有獨得之秘。

慮其失傳。而無以示後也。於是因疑進問。因問有答。發明經旨。剖析疑義。筆之於書。三載成帙。名之曰青瑤疑問。蓋先生真積力久。一生所得。出自心裁。絕不摭拾前人一字。因古今氣運之盛衰。人生賦稟之厚薄。故論證則變通經義。投劑則不執古方。皆因時制宜,折衷允當者也。

白話文:

洪參岐,歙縣人,以醫術聞名於梁地,著有《醫衡》六卷,現今尚存。王雷臣後來重新刻印了此書。《醫衡》現藏於賴古堂。

劉默,武林人,家世顯赫,師從繆仲醇先生。明末遷居蘇州吳趨坊,醫術精湛,救治病人無數,名聲遠播,吳越地區的官員和士紳都敬重他。晚年劉默厭倦應酬,在順治丙申年間閉門謝客,於青瑤軒養靜。他的門徒劉紫谷、葉其輝等為了防止他的醫術失傳,向他提出各種醫學問題,劉默一一解答,並將這些問答整理成書,歷時三年,取名《青瑤疑問》,也就是後來所稱的《證治百問》四卷。劉默一生勤奮鑽研醫術,其醫學理論和處方皆出自自身研究,從不抄襲前人。他根據時代氣運的興衰和患者體質的差異,靈活運用經方,並因時制宜,制定藥方,体现了中醫的精髓。

予與故友紫谷其輝兩兄。以黃氏同門之誼。得見是書。並悉其由。予固誦之久矣。每嘆先生諸及門。不能為先生付梓傳世。以廣仁人之用心。徒藏之以為肘後不傳之秘。惜哉。乃於浙賈書航。忽得是書。雖易名為證治百問。而書則一字不異。始知有海鹽臨初石子。寶愛是書。

而藉督學劉公。以梓行於世者也。自是先生之功。永垂不朽矣。所可惜者。實火咳嗽之一證。遺而不全。作者之名。隱而弗著。於是書不無缺焉。然觀其序曰。百問一書。未悉創自何手。又云。書成。或有為石子稱功者。石子不自居。而曰亦惟歸其功於作是書之人。噫。比之剽竊人書。

白話文:

我和故友紫谷其輝兩位兄長,因同為黃氏門下之誼,得以看到這本書,並了解它的來歷。我早已熟讀此書多年,每每感慨先生諸弟子,無法為先生出版傳世之作,以廣泛傳播仁人之心。僅將它藏起來,當作私藏的秘方,實在可惜。

後來,我在浙江賈書航意外地得到這本書,雖然書名改為《證治百問》,但內容卻一字不差。才知道海鹽臨初石子珍愛此書,並且藉由督學劉公之力,將它出版於世。從此,先生的功績得以永垂不朽。

令人惋惜的是,實火咳嗽這一症狀,書中記述不完整,作者姓名也隱而不宣,這使得此書不免有所缺憾。但從序言來看,百問一書的創作者並非明確,書中也提到,書成後有人想將功勞歸於石子,石子卻謙虛地表示,功勞應歸屬於真正寫作本書的人。

唉,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剽竊他人著作的行為。

冒為己作以欺世者。石子可不謂君子人歟。予不敏。於默翁先生。未經親炙。而私淑之久矣。今將以原本補其所遺。並表先生之姓氏與紫谷其輝兩兄。所以成先生之書者。以告於世。使知其所自云。康熙己巳孟夏。茂苑唐起哲謹識。

〔翟氏(良)醫學啟蒙彙編〕六卷,存

〔古方講意〕未見

〔說統〕未見

按上見孫廷銓沚亭文集翟先生醫書序。

〔鄭氏(三山)醫家炯戒〕未見

徐枋序曰。吳門鄭氏受業於李垣。為帶下醫尚矣。傳至三山先生。而克大厥緒。能弘其道。博覽無不通。病者毋論老幼男女沉痼疾。一經診治。其病如失。故先生足跡所至。趨之若騖。正如秦越人操術。以歷試諸國。隨俗濟時。不名一家也。如是者垂五十年。其所全濟者無算矣。

白話文:

冒充他人作品欺騙世人,這難道不是君子所為嗎?我學識淺薄,雖然未曾親近默翁先生,卻早已私下仰慕他很久了。如今我將原本補上遺漏的部分,並說明先生的姓氏和紫谷其輝兩位兄長參與編撰先生著作的過程,讓世人知道這些書籍的來歷。康熙己巳年孟夏,茂苑唐起哲謹記。

翟氏(良)醫學啟蒙彙編六卷,現存。

古方講意、說統,均未見。

根據孫廷銓沚亭文集翟先生醫書序,得知以上資訊。

鄭氏(三山)醫家炯戒,未見。

徐枋序言中提到,吳門鄭氏師承李垣,精通帶下醫術。傳承至三山先生,繼承並發揚光大,博覽群書,醫術精湛。不論老幼男女,無論病情輕重,經先生診治後,病症皆能迅速消失。因此,先生走到哪裡,人們便爭相求醫,就像秦越人精通醫術,周遊列國,因時制宜,救治百姓,不拘泥於一家之法。先生行醫五十年,救治無數患者,功績卓著。

而先生猶慨然曰。噫。是能起吾藥之所及。不能起吾藥之所不及。是能治病者。而不能治治病者。則吾所濟者狹。而所救者未也。夫醫之所病病道少。所以術不精而嘗試。與術精矣。而操心不仁。其害皆足以殺人。乃輯秦漢以來醫家事蹟。凡降祥殃。棲於影響者。勒為一書。

名曰醫家炯戒。將使作善者。資其津梁。作不善者。凜為殷鑑。不亦偉乎。吾聞一醫之良。全活千萬人。先生此書出。而勸戒學者。昭示來茲。是胥天下後世之醫。而出於良也。不將胥天下後世。而躋之仁壽之域哉。嗟乎。仁人用心。其利溥矣,昔嚴君平隱居卜筮。人有邪惡非正之間。

白話文:

這位先生感嘆道:唉,這藥能治我能治的病,却治不了我治不了的病。能治病,卻不能治治病的人,那我的幫助就太有限,拯救的人也就不多。醫術的奧妙,病理的深奧,都難以完全掌握。因此,醫術不精而妄自嘗試,與醫術精湛却心術不正,其危害都足以致命。所以,我收集了秦漢以來醫家的事蹟,凡是關於醫德、善惡、因果的,都記錄在這本書里,叫做《醫家炯戒》。希望善者以此為借鏡,不善者以此為警示。這不是一件很棒的事嗎?我聽說一位良醫,能救活千萬人。先生這本書問世,勸戒學者,昭示後代,豈不是讓天下後世的醫者都成為良醫,從而讓天下後世都步入仁壽之境嗎?唉,仁者用心,其利潤深遠。從前,嚴君平隱居卜筮,有人心術不正,行為不端,

則依著龜為言利害。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弟言依於順。與人臣言依於忠。各因勢導之以善。而人已默受其福。是寓其教於卜者也。若先生者。豈非醫教。而與人為善者耶。(居易堂集)

〔華氏(自達)尊經集〕二卷,未見

九江府志曰。華自達。號喬石。德化文學也。天性篤孝。其父質宇公患痔。手調飲食。侍寢處者六年。凡中帬廁牏之具。必躬自浣濯。少間即致志於醫。醫質宇公之心法也。得自達闡明之而益顯。所著有尊經集上下二傳。蓋岐黃之論。為典謨以上之書。古奧幽深。非淺見薄識者。

所能通曉。時則王九達有素問靈樞合類之編。慮其割裂顛倒。尊經之旨。亦孟氏不得已之心。嘗□著論外感。如陰陽升降之候。傳變順逆之機。經絡上下之屬。論內傷如標本從違之數。虛實補瀉之功。寒熱溫涼之理。無不井分條貫。閭里爭誦之。當道聞其名召之。絕不應曰。

白話文:

因此,根據龜卜來告知利害關係。與兒子說話要以孝道為基礎,與弟弟說話要以順從為本,與臣子說話要以忠誠為要。針對不同的情況,用善意引導他們,他們便默默接受了這些好處。這就是在占卜中寓教於樂。就像醫生,難道不是以醫術教導,以善意幫助他人嗎?

我為老諸生數十年。村戶息□。奈何以方伎飾面目向人耶。然貧苦無告者。不召輒往治之。病已。且數數以廩肉饋。東門有孤貧麻姆。患癰痛楚。飲食復不繼。自達聞之。往診曰。高年正氣虛。邪氣實。不攻邪正氣無以自存。遂進敗毒散五劑。癰得消。日送飲食。兼服補劑而愈。

業履岑樂休者。患頭痛體弱。病久百藥無靈。自達診之曰。脈微數。實火也。誤以質弱。早投補劑。故留而不去耳。急進涼膈散一服而痊。有丐者患踵脹。自達召至。與以飲食。煎茵陳五苓散飲之。半晌小腹脹痛不可忍。橫出怨言。復強飲溫水酒一壺。溺如湧泉。臥具盡濕。

白話文:

我已經是老書生好幾十年了,平常在家鄉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怎麼會去用醫術來虛偽地裝飾自己,博取別人的好感呢?然而,對於那些貧困無助的人,我總是主動去探望他們,為他們治病。病人痊癒後,還會經常送些食物來感謝我。

東門外住著一位孤苦無依的老人,患了癰瘡,疼痛難忍,而且連飯都吃不上。她聽說過我的名聲,就來找我診治。我診斷後發現,老人年紀大了,正氣虛弱,而邪氣卻很盛。如果不攻克邪氣,正氣就無法存活。於是,我給她開了五劑敗毒散,癰瘡果然消了。每天我都送去食物給她,並讓她服用一些補藥,最後她終於痊癒了。

一位住在岑樂山的富貴人家,患了頭痛體弱的毛病,病了好久,吃了很多藥都沒有效果。他聽說我的名聲後,就來找我診治。我診斷後發現,他的脈象微弱而數,這是實火引起的。他之前因為體質虛弱,就服用補藥,結果導致病情更加嚴重,所以一直好不了。我馬上給他開了一服涼膈散,他服下後就痊癒了。

還有一位乞丐,患了腳跟腫脹的毛病。我把他叫到家中,給他飯吃,並煎了茵陳五苓散給他喝。過了不久,他腹部脹痛得受不了,還不停地抱怨。我強迫他喝了一壺溫水酒,結果他尿液像泉水一樣噴涌而出,把床單都打濕了。

腫立消。調以啟脾丸。半月而痊。其醫皆類此。詳載尊經集後醫案中。順治初。醫學乏人。蕭國柱舉以自代。周太守璜敦請之。不就。晚得劇疾。倉卒易簀。附身之具一未備。勉留數日。從容問曰。事畢否。草率略具。即起索筆硯。咸謂當有遺言。乃伸紙疾書曰。生平無所得。

惟此兩三壺。一朝帶不去。撒手隨大虛。擲筆而逝。

〔俞氏(堅)醫學慎術〕未見

嘉定縣誌曰。俞堅。字心一。居北城。曾祖瑮。祖都。世有隱德。父琳。精堪輿術。堅品行方正。少學醫於隱士金汝鉉。常起危疾。每慮藥性多偏。小不謹輒致害人。著醫學慎術。以發明其旨。

白話文:

腫瘤消退,醫生開了啟脾丸,半個月後痊癒。當時的醫生大多採用這種方法,詳細記載在《尊經集》後面的醫案中。順治初年,醫術精湛的人很少,蕭國柱挺身而出,代替了那些醫術不精的人。周太守璜敦請他出山,但他拒絕了。後來蕭國柱患了重病,病情突然惡化,很快就去世了。當時他身邊沒有準備任何遺物,大家強留他幾天,他清醒地問:「事情辦完沒有?」大家草草地準備了一些,他就起身要筆墨紙張。大家都以為他要留下遺言,沒想到他拿過紙筆,迅速寫下了:「生平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只有這兩三壺酒。一旦離開人世,就什麼都帶不走,只能空手離開塵世,撒手而去。」說完,他就放下筆,去世了。

《俞氏(堅)醫學慎術》一書中沒有記載此事。

《嘉定縣誌》記載:俞堅,字心一,住在嘉定城北。他的曾祖父叫瑮,祖父叫都,世代都有隱德。他的父親叫琳,精通堪輿術。俞堅品行端正,年輕時師從隱士金汝鉉學習醫術。他經常遇到危重病人,每次都擔心藥性偏頗,稍有不慎就會害人。因此,他寫了《醫學慎術》一書,闡明他的醫術理念。

〔顧氏(闕名)燕臺醫案〕,未見

毛奇齡序曰。倉公受扁鵲之書於公乘陽慶。逮其家居。漢帝嘗其治病所驗者。記之於冊。此後人醫案所自始也。顧治十得九。世雖其人。浸假得失平參。世必好舉其所失。而略其所得。況浮湛湯液。因循取驗。其得失原無成形。安能歷考其所得。而為之記之。云間顧先生不然。

先生以經義治四門學。作選人。京師藉藉。聞先生善醫。其家居時。每醫人有成績。稱聖儒。其為聲在崔長史李慶嗣上。姑請召之。而先生亦復以邸舍岑寂。即應召往。顧京師多官私醫。萃天下之能醫者。而僦於其間。自給事內廷。以至踟跦幸舍者。比比而是。即有詔召問按驗。

白話文:

顧氏(闕名)燕臺醫案,未見

毛奇齡序曰:倉公從公乘陽慶手中得到扁鵲的醫書。後來他回到家中,漢朝皇帝曾親自驗證他治療疾病的效果,將其記錄於冊。這就是後世醫案的起源。顧氏醫術精湛,十次治療能成功九次。雖然世人皆知曉他,但對他的得失往往混為一談。世人總愛宣揚他的過失,而忽略他的成功之處。何況治療疾病時,藥方湯液的運用、經驗的積累,得失本來就沒有定論,又怎能逐一考證他的成功之處,並為之記錄呢?

云間顧先生卻與眾不同。他精通經義,曾以四門學入選為士人,在京師名聲顯赫。人們都聽說先生醫術高超。他在家時,每次治病都能取得顯著成效,被譽為「聖儒」,其名聲甚至超過崔長史李慶嗣。於是有人請求召見他,而先生也因住處清幽,欣然前往。當時京師聚集著許多官府和私人醫生,天下精通醫術者都雲集於此。顧氏便在其中,從侍奉內廷到為尋常百姓看病,病人絡繹不絕。甚至有朝廷詔令召見他,詢問、驗證其醫術。

亦別有給事在左右者。而先生非其人也。然而所至輒起。亦且有醫藥已病之狀。書之成帙。夫上醫醫國。其次醫人。夫人而知之矣。生平讀書講道。治舉子之學。原不能抉陰陽之精。調燮補助。而即其試仕方州。驟膺民物。其張弛激揚。亦何能展我欲為。而有如呼吸之間。就人之死生。

轉旋俄頃。以與造物者。爭其權度。此亦吾儒施濟一快事也。若夫其按可驗。則予之家人。已列其一。如薄憂女子者。又何怪焉。(西河合集)

〔余氏(元度)用藥心法〕,未見

華希閔序曰。余舉業之暇。喜讀岐黃書。喜與岐黃家言。言人人殊。其學有據依。不為誇言欺世者。莫如外舅餘元度先生。先生之言曰。治病之法。在望聞問切。切以探其內之情。望聞問以盡其外之形。情隱而形顯。故望聞問較先於切。今人喜言切脈。而略於對證者蔽也。先生之學。

白話文:

有位官員在身邊,而先生並不是那個合適的人選。然而,每次先生到來,這位官員都起身迎接。而且,先生也懂得醫藥治病之道,並且著作等身。古人說:「上醫治國,其次治人。」您也知道這個道理吧。先生一生都在讀書講道,研究科舉考試的學問,本來不能深入探究陰陽之精,調和補益。然而,他卻突然被任命為州官,掌管民生。他如何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在呼吸之間就影響人們的生死?

轉眼之間,他就要與造物主爭奪權柄,這也是儒家施展抱負的快事。如果說他的醫術可以用來驗證,那麼我的家人已經驗證了一次。像薄憂女子這樣的人,又怎麼會感到奇怪呢?

(西河合集)

〔余氏(元度)用藥心法〕,未見

華希閔序曰:我閒暇之餘,喜歡讀醫書,也喜歡和醫家談論醫術。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但真正有根據的醫學,不會誇誇其談欺騙世人。在這方面,沒有人比外舅余元度先生更值得信賴。先生說:治病的方法在於望聞問切,切脈可以探查內在的情況,望聞問則可以了解外在的形狀。內在的情形隱藏,外在的形狀顯露,所以望聞問要先於切脈。現在有些人只注重切脈,而忽略對證,這是錯誤的。先生的學問……

傳自異人鏡機子。治病百無誤。嘗語余。病一而證之變凡幾。證一而候之變凡幾。識其證。審其候。而後可以用藥。余既盡聞其證候諸變說。退疏其言成帙。竊謂可盡乎人之病矣。盡乎吾藥之法矣。名曰用藥心法。寫二帙。一授兒嘉。一授從弟。(延綠閣集)

〔王氏(夢蘭)秘方集驗〕二卷,存

自序略曰。近世方術之秘者多矣。但秘無不驗。驗何取乎秘。而世之人。始因秘求驗。繼因驗反秘。即出而公世者。最不秘矣。時慮其或驗或不驗。又不能集所屢驗。以盡去所未驗,於是秘者則益秘。驗者不即驗。此予之因有是役也。曰秘方者。秘則傳人所不傳也。曰集驗者。

白話文:

這篇醫書是從異人鏡機子傳下來的,治病百無一失。他曾告訴我,一種病症可以變化出許多不同的表現,而一種表現又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徵兆。要識別病症,要審察徵兆,才能用藥。我仔細聆聽了他對各種病症和徵兆變化的描述,並整理成冊。我認為這本書可以涵蓋所有人的疾病,也囊括了所有用藥的方法,因此命名為「用藥心法」。我寫了兩本,一本送給兒嘉,一本送給從弟。

《王氏(夢蘭)秘方集驗》兩卷,現存。

作者在自序中簡要寫道:當今世上許多醫術秘方,但秘而不宣的並不一定有效。有效的方法為何需要隱藏?世人一開始因為秘方而追求功效,接著又因為功效而反過來隱藏秘方,甚至公諸於世,這反而是最不保密的。我擔心有些秘方可能有效,也可能無效,又無法將屢試不爽的秘方集結起來,以剔除那些未經驗證的秘方,因此秘方就變得更加隱秘,有效的秘方也無法被驗證。這就是我編寫這本書的原因。所謂秘方,就是傳人所不傳的方子。所謂集驗,就是將有效的方子匯集在一起。

驗則試人所屢試也。不秘不驗者。概置不集。集必秘秘必驗。秘必驗者。始命諸梓。以廣其傳。仁和醒庵主人王夢蘭敬題。

〔蔣氏(示吉)醫宗說約〕六卷,存

自序曰。餘年十二。先母周夫人見背。先君子君輔公杜門讀書。道義自許。口不道阿堵字。以故家貧甚。嘗寄食子佩舅氏家。舅氏撫教有加焉。於時明發有懷。固思生戚𦚞𦚞大病。每於誦讀之暇。間覽方書。先君子遂謂小子曰。汝有意於此乎。古人不得為良相。每願良醫。蓋良相良醫。

其功正相等耳。果能精之。則可以自療。並可以療人。亦內典所自利利他之道也。予拜訓之下。深謝不敏。長而遭滄桑之變。寄跡於穹窿之陽。人有疾者。按方加減與之。所投輒效。因而叩戶求方者。殆無虛晷。竊思古人陳案。雖各臻其妙。然論多方雜。未易窺測。不免楊朱之嘆。

白話文:

這本書是驗證後才公開的,不隱藏不驗證的書,大抵都沒有人收藏。被收藏的書一定會被隱藏,被隱藏的書一定會被驗證。被驗證的書才會被付梓印刷,廣泛流傳。仁和醒庵主人王夢蘭敬題。

這本書有六卷,目前還保存著。

作者自序說:我十二歲時,母親周夫人去世,父親君輔公在家閉門讀書,志向高遠,從不談論錢財。因此,家境十分貧困,我常寄住在舅舅子佩家。舅舅對我格外關心照顧。當時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就想著親戚朋友常常生病,每當讀書之餘,就偷偷看一些醫書。父親看到後就對我說:「你對醫術有興趣嗎?古人做不了好丞相,就希望能成為好醫生。因為好丞相和好醫生,他們的功勞是一樣的。如果你能精通醫術,就可以自救,也能救治他人,這也是內典中自利利他的道理。」我聽從父親的教誨,雖然自己能力不足,但還是努力學習。長大後,經歷了世事變遷,我住在穹窿山陽,有人生病,我就根據醫書加減藥方給他們治病,藥到病除。因此,很多人都來求醫,幾乎沒有空閒時間。我暗自思量,古人的醫書,雖然各有特色,但大多方劑繁雜,不容易理解。我不免感到像楊朱一樣,對醫術的精妙感到嘆服。

故於晨窗夕幾,究心靈素。博涉群書。斟酌盡善。成山居述四卷。有論有方。有經有變。頗備苦心。但力綿不克就梓。久置庋閣。今年春偶公遜叔過齋頭。見而閱之。謂曰。汝有此。而不與人共之。不亦同於懷寶迷邦者乎。且汝先子之言具在。顧其忘諸。予益唯唯謝不敏。長夏無事。

因於山居述中。簡其要者為主。方隨證加減。一證一方。以見其常。加減附論。以通其變。編為俚句。名曰說約。庶幾學岐黃者。得會歸之源。去煩苦之失耳。若曰從此活人。功與調元者等。則予豈敢。康熙二年夏四月。古吳自了漢蔣示吉仲芳氏識。

〔山居述〕四卷,未見

白話文:

清晨和傍晚,我專心研讀醫書《靈樞》,廣泛涉獵各種書籍,反覆推敲,力求完善,寫成《山居述》四卷。其中有理論阐述,也有治療方法,有經典理论,也有灵活变化,倾注了不少心血。只是因为能力不足,一直没有出版。今年春天,公逊叔偶然来访,看到我的书,说:“你拥有这样的著作,却藏着不与人分享,岂不是跟怀宝迷邦的人一样吗?况且你父亲的遗训你也忘记了吗?”我连连点头称谢,表示自己能力不足。

夏日無事,我便从《山居述》中提炼出主要内容,针对不同病症制定不同方剂,一症一方,展现其规律,同时附上加減和理论阐述,说明其变化,并编成通俗易懂的口诀,名为《说约》,希望能帮助学习中医的人找到医理的根本,避免繁琐复杂的错误。如果说由此可以救人,功劳等同于调元之人,那我可不敢当。康熙二年夏四月,古吴自了汉蒋示吉仲芳氏识。

〔醫意商〕一卷,存

〔醫宗小補〕九卷,未見

〔通醫外治〕一卷,存

尤乘序略曰。先生乃周忠介公從外孫。世居婁江。因母氏而遷金閶。桐涇一曲。時應病家之請。往來松浙間。默契往聖之神。訪異人之指授。臨證已多。活人無算。囊中懷醫宗小補九卷。首重法。次論方。一法可治眾病。一病亦具諸法。實靈素之階梯。後學之指南也。復撰通醫外治一卷。

頭面手足。九竅皮毛之疾。俱能不藥而愈。余喟然嘆曰。用心之密。學問之博。有如此乎。治病如治國。用藥如用兵。湯丸服餌。內攻也。敷熨等法。外應也。以此攻疾。何疾不瘳。嗚呼。白駒易過。紆金拖紫。同草木腐者多矣。先生立此不朽之業。豈僅為大江以南一人而已哉。

白話文:

《醫意商》一卷,現存。

《醫宗小補》九卷,尚未發現。

《通醫外治》一卷,現存。

尤乘在序文中簡略地說:先生是周忠介公的外孫,世居婁江,因母親遷居金閶,住桐涇一曲。先生常應病家之請,往返松浙之間,默默領悟聖賢醫術的奧妙,並向奇人異士請教,臨床經驗豐富,救治過無數病人。他曾寫成《醫宗小補》九卷,書中以法為重,次論方,一法可治多種疾病,一病亦可運用多種方法,實乃《靈樞》的階梯,後學者的指南。先生又著有《通醫外治》一卷,專論頭面手足、九竅皮毛等疾病,都能不藥而愈。我感嘆不已,先生用心之精細,學問之淵博,真是令人欽佩。治病如同治國,用藥如同用兵,湯丸服餌屬於內攻,敷熨等方法屬於外應,以這樣的策略攻治疾病,還有什麼疾病不能治癒呢?唉,時光流逝,富貴榮華,都如同草木腐爛,轉瞬即逝。先生留下這不朽的著作,功德無量,豈僅惠及大江以南一人而已?

余固知其非尋常人也。

〔朱氏(鳳台)醫學集要〕九卷,存

〔張氏(介石)資蒙醫徑〕三卷,存

引曰。夫醫者意也。呼吸操生死之權。用藥存病人之命。述□窮而心不慎者可乎。余歷驗焉。倘臨證意忽。則負病人弗淺也。何者。凡際視證。貴在當機。有一段活潑。未有不活潑之醫。而能起沉疴之病。司斯術者。盍自問焉。得述之窮乎。得臨證之意乎。得病脈之符乎。得虛實之准乎。

得輕重之量乎。得生死之訣乎。對病者得自心之無疑乎。矢神天得自心之無愧乎。試自歷問。吾斯能信。敢當仁心仁術之權。是操三折其肱也。有神虛不宜補益者。火盛不宜導泄者。痰盛不宜行吐者。咳喘不宜止嗽者。患疼不宜止痛者。麻木不宜疏風者。噦嘔不宜止吐者。失血不宜止血者。

白話文:

我確信他不是普通人。

感冒不宜表汗者。腹脹不宜消導者。病在上而不宜降者。病在下而不宜升者。病在緩而急醫者。病在急而緩醫者。有脈不符病者。有病不投藥者。有服藥而不愈者。有不服藥而自愈者。如此情弊。不可不察。神虛不宜補益者。邪盛雖虛而患補。火盛不宜導泄者。火激而愈熾。

痰盛不宜行吐者。氣吊而痰生。咳喘不宜止嗽者。嗽止而肺斂。疼痛而不宜止痛者。遏氣而弗伸。麻木不宜疏風者。耗血而生痹。噦嘔不宜止吐者。蘊病而收脾。失血而不宜止血者。瘀積而成瘵。感冒而不宜表汗者。氣弱而防危。腹脹而不宜消導者。謹嚴而剝胃。病在上而不宜降者。

白話文:

感冒時不適合逼汗,腹脹時不適合急於消導,病症在上而不適合往下引導,病症在下而不適合往上引導,病勢緩慢時不適合急於治療,病勢急迫時不適合緩慢治療,脈象與病情不符,有病不投藥,服藥後不見好轉,不服用藥物卻自行痊癒,這些情況都需要仔細觀察。體虛時不適合補益,邪氣旺盛即使虛弱也要補,火氣旺盛時不適合導泄,反而會加劇火氣。痰多時不適合催吐,氣虛會加重痰液,咳嗽喘不過氣時不適合止咳,止咳會導致肺氣收縮,疼痛時不適合止痛,會阻礙氣血流通,麻木時不適合祛風,會耗損血氣加重痺症,噁心嘔吐時不適合止吐,會使病情積聚損傷脾胃,失血時不適合止血,會形成瘀積導致病變,感冒時不適合逼汗,會使體虛加劇危險,腹脹時不適合急於消導,會損傷脾胃,病症在上而不適合往下引導。

防毒而入臟。病在下而不宜升者。恐毒而升提。病在緩而急醫者。防後變證。病在急而緩醫者。峻藥難支。有脈不符病者。臨病未細。有病而不投藥者。自反其醫。有服藥而不愈者。病人神短。有不藥而自愈者。遭際庸醫。究竟今之術士。不檢自之心病。而濫醫人之身病。謂濫竽軒岐。

無怪其不明典籍也。青囊秘邃之繁。使今人難於述趨。習寡猶無習也、非吾儒考試而後可以拔萃超群。不佞罹難。得夢中之境界。將生平所得之術。著以成卷。蒙神人目之。曰資蒙醫徑。是排遣難里毛錐。以消狴門永日。門徒遂爾錄梓。敢曰於岐黃為有小補。噫。與其不學無術。

白話文:

要預防毒素進入臟腑,若疾病在下方而不宜向上升提,就擔心毒素會上升。若疾病緩慢卻急著用藥,要預防後續的變化。若疾病急迫卻用藥緩慢,峻猛的藥物難以承受。若脈象與疾病不相符,說明診病不夠細緻。若有病卻不給藥,要反思自己的醫術。若服藥後不見好轉,病人精神短促,若無藥自愈,說明遇到庸醫。總之,如今的醫術士,不檢視自己的心病,卻隨便治療別人的身體疾病,如同濫竽充數,難怪他們不懂典籍。青囊秘術繁複難懂,讓今人難以精通,學習不足如同沒有學習。只有經過考試才能脫穎而出。我因患難得到夢中境界,將一生所學寫成卷軸,蒙神人指點,名為《資蒙醫徑》。如同用毛筆去除難解的毛刺,消磨囚禁的漫長歲月。門徒將其刻印,敢說對岐黃醫術略有貢獻。唉,與其不學無術,不如努力學習。

能讀此資蒙醫徑。詎有戕人之命乎。醫者意也。苟為其意。則臨證變化。而取效者之謂神。吾不知其罵我罪我者若許乎。

(程氏(林)即得方〕未見。

尤侗序曰。吾友蔣虎臣太史嘗著蔣說。其所鈔禁方。居十之五。皆世所不經見者。予既奇而錄之。復詰之曰。子之方。其得之傳聞乎。其有所試乎。蔣子笑曰。吾非有所試也。往予善病。多從人乞方。以方告者日來。予喜其說之可以救人也。故筆之於書。其驗與不驗。則未可知也。

予曰。若然。則自成其為蔣方而已。夫學琴之子。必出牙曠之門。學書之子。必入鐘王之室。然使拊弦而忘勾剔。握管而誤波戈。不過發溺人之一笑。而無傷焉。若學醫人費。而可以請嘗試乎。幸子之未學醫。而人或不子信也。於是蔣子笑而止。新安程云來先生。予聞其名。

白話文:

能夠讀懂這本醫學書籍,怎麼可能會有損害人的性命呢?醫術的關鍵在於醫者的意念,只要能理解醫者的意圖,就能根據病情變化靈活運用,達到治癒的效果,這就叫做神醫。我並不知道會有多少人會因此責罵我,甚至指責我。

程氏(林)的《即得方》我還沒看過。

尤侗在序文中寫道:我的朋友蔣虎臣太史曾經寫了一本叫做《蔣說》的書,書中記載的禁方佔了五分之三,都是世人從未見過的方法。我對此感到好奇,便將它記錄下來,並且問他:「這些方子,你是從傳聞中得到的嗎?還是自己試驗過的?」蔣子笑著回答:「我並沒有試驗過,以前我經常生病,就向很多人求方子。每天都有很多人來告訴我方子,我喜歡他們說這些方子可以救人,所以就把它們記錄下來。至於它們是否有效,還不能確定。」

我說:「如果這樣,那就成了你的『蔣方』了。學習彈琴的人,一定要師從名師,學習書法的人,一定要拜入名家門下。可是如果彈琴的時候忘了勾剔,握筆的時候寫錯了波戈,頂多被人嘲笑,也不會造成什麼傷害。可是學醫的人如果胡亂嘗試,那可就危險了。幸好你沒有學醫,所以別人可能不太相信你。」於是蔣子就笑著不說話了。新安程云來先生,我聽說過他的名字。

而未識也。及門周雨三攜其所輯即得方示予。將梓以行。而命一言。予非越人。惡知醫意。然發其書而讀之。大約羅古人已驗之方。而擇其尤簡易者。程子於此道三折肱矣。述而不作。其慎如是。且慮窮鄉逆旅。寒暑蒼黃。未能蓄耆艾於三年。求緩和於千里。故以是書懸之肘後。

撮在目前。事半功倍。其術至良。其心亦至苦矣。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予雖未敢決其方之必驗與否。然如先生自言不出戶庭。立可奏效。雖有參差。於病無損。則誠哉篤論也。予既以告周子。周子請益。予戲語之曰。昔範武子有疾。從張湛求方。湛授以六物。用損讀書一。

減思慮二。專內視三。簡外觀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範一服而愈。此亦吾家即效方也。幸以此復程先生。書成當郵寄蔣子。蔣子且忻然而笑曰。尤子欺予哉。如此方者。吾又將筆之蔣說也。(西堂雜組二集)

白話文:

我原本並不了解醫術,後來周雨三先生拿著他整理好的醫方給我,準備出版發行。他請我寫個序言,我雖然不是醫者,也不懂醫理,但我翻開他的書一看,發現他大致整理了古人驗證有效的方子,並挑選出最簡便易行的。程子先生在醫學上已經經歷過多次挫折,但他謹慎不妄言,只肯記錄而不創造。他還考慮到偏遠地區的人,無法儲備三年藥材,又不能千里迢迢去尋求名醫,所以才把這些方子寫成書,以便隨身攜帶。

這些方子放在手邊,就能事半功倍,醫術精良,用心良苦。醫術精妙,全憑個人領悟。我雖然不敢斷言這些方子一定有效,但正如先生所說,不出家門就能見效,即使效果略有差異,對病人也沒有損害,實在是真誠而篤實的論述。我告訴了周雨三先生,他請教我心得。我開玩笑地說,以前範武子生病了,向張湛求醫,張湛給他六個方法:減少讀書,減少思慮,專心內視,簡化外觀,早起早睡。範武子服用了這些方法後就痊癒了。這也是我們家祖傳的秘方。

希望這些方法能幫助程先生,書成後我會寄給蔣子。蔣子肯定會欣然一笑,說:「尤子你欺騙我啊,這種方子我也會寫在《蔣說》裡。」

〔醫暇卮言〕未見

尤侗序曰。新安程云來先生嘗輯即得方。予既序而行之矣。居久之。復出醫暇卮言示予。予讀而笑曰。嘻。夫醫安得暇哉。世所謂名醫。吾知之矣。且起而納謁者。屨滿戶焉。入其室。問其疾。各投以藥而去。其士大夫以折簡邀者。則登名於版。日中而食。肩輿而出。望門而止。

候主人之顏色。酬酢未畢。索筆定案。以授使者。歸而謀之弟子。俾參劑焉。抵暮而返。則藥囊果然矣。其為小兒醫者。晝居不出。昏夜叩人之門戶。秉燭一視。疾趨而去。若驛傳之速。漏盡始休。或要於路。或候於門。皆喜其來。而恨其晚也。其下醫竊慕之。雖病者之有無多寡。

白話文:

醫暇卮言 - 未見

尤侗序曰:新安程云來先生曾經編纂「即得方」,我已為其作序並實施之。過了很久,先生又拿「醫暇卮言」給我看。我讀完之後,笑著說:「哎呀,醫生哪有閒暇呢?」世間所謂的名醫,我明白了。而且,前來拜訪求醫的人,絡繹不絕,擠滿了門庭。進入他的屋子,詢問病情,各自拿了藥就離開。那些士大夫以書信邀請他看病,就登記在名冊上。到了中午吃飯,坐著轎子出門,在門口停下來,等著主人出來迎接。

寒暄還沒結束,就索要筆墨開處方,交給僕人帶回去。回到家裡,就吩咐弟子幫忙配藥。直到傍晚才回來,藥囊果然裝滿了藥。那些給小孩子看病的醫生,白天待在家裡不出門,到了晚上,就敲開病人家門,點著蠟燭匆匆一看,就快步離開,像驛站傳遞消息一樣快。一整晚都忙碌不停,直到深夜才休息。有時在路上遇到病人,有時在門前等候病人,大家都很高興他來,卻又惋惜他來的太晚。那些名氣較小的醫生,都暗地裡羨慕他。雖然病人的多寡不一,...

未可知。往往乘車從僕。招搖過市。窮日之力而後已。見者詫之曰。夫夫也忙甚。必名醫也。醫安得暇乎哉。先生曰。唯唯否否。醫而不暇。何以為醫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是故以志一之。以氣輔之。以理持之。以神守之。寂而通之。息而遊之。此豈汲汲遑遑所能治乎。

夫治病猶治兵也。欒針之稱晉師曰。好以暇金鼓方急。使攝飲焉。鄢陵所以勝也。諸葛之羽扇。謝艾之胡床。蔡遵之投壺。安石之賭墅。皆暇也。予之治病。亦如是矣。或謂先生既暇。當著問難之書。何取乎卮言。蓋聞之許子。醫者意也。意之所解。不可言傳。故先生即得方。

述而不作也。若其卮言。籠天地。羅萬物。洸洋縱恣。于堅白同異之說。不言醫。醫通寓焉。斫輪之說。通於讀書。解牛之旨。進於養生。觀卮言。則問難思過半矣。周禮。醫事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三次之。十失四為下。未有即得者。先生之即得。先生之暇為之也夫。

白話文:

不知道,常常乘着车,带着仆人,招摇过市,耗费一整天的时间才回家。看到的人都会惊叹地说,这个人真是太忙了,一定是位名医吧,医生哪有时间闲着呢?先生就谦虚地笑笑,说:“医生要是没有闲暇时间,怎么算是好医生呢?治病方法千变万化,药方也千变万化,所以要专心致志,用精气神来辅助,用道理来支撑,用精神来守护,静心通透,悠然自得,这样才能治好病。

治病就像打仗一样,栾针赞扬晋军说,他们擅长在金鼓齐鸣、战况紧急的时候,命令士兵喝水休息,所以才取得了鄢陵的胜利。诸葛亮的羽扇,谢艾的胡床,蔡遵的投壶,王安石的赌墅,都是闲暇的表现。我治病也是这样,有人说您既然有闲暇,就应该写一本问难的书,何必用这种随意的话语呢?我从许子那里听说,医生最重要的就是用心,用心领悟的东西,是无法用言语传达的。所以先生即使得到了医方,也是述而不作,像他这种随意的话语,包罗天地,网罗万物,豪迈奔放,在坚白同异的论述中,没有直接说医术,医术却蕴含其中。就像“斫轮”的理论,通向读书之道;“解牛”的旨意,通向养生之道。看先生的随意之言,就相当于解答了问难的一半。周礼里说,医术十全者为上,十失一次者次之,十失二三次者再次之,十失四次者为下,从来没有立刻就学会的。先生能够立刻就学会,是因为先生有闲暇啊!

(西堂雜組二集。)

〔胡氏(其重)醫約先規〕未見

〔醫門博要〕未見

〔急救危證簡便驗方〕二卷,存

〔急救危證簡便驗方續集〕二卷,存

自序略曰。予不敏。自髫年誦讀之餘。即嗜軒岐之學。竊嘗萃其要旨。約其治法。纂為醫約先規。而又博涉群書。挹其精英。名曰醫門博要。尚有未竣。行將次第登梨。就正有道。姑先梓急救危證簡便驗方。以便貧乏。而濟倉卒。一時仁人君子。業蒙鑑賞。但尚有遺珠。兼以新得。

暨向來所得奇秘諸方。與夫輕緩諸證。但割愛姑置。未遑詳載。恐當檢用之時。致有遺漏之嗟。茲集乃補其未備。續其全貂。公其秘密。如入寶山。任其取用。不更愉快也哉。因值力綿。未能續梓。鄧翁仲貞修長者行。勇於為善。且無倦心。復與謀之。翁毅然曰。記有云。已所不欲。

白話文:

這本書收錄了《急救危證簡便驗方》兩卷和《急救危證簡便驗方續集》兩卷。作者在序文中說,他自小就喜歡學習醫術,曾將精華整理成《醫約先規》,也博覽群書,將其精髓寫成《醫門博要》,但尚未完成。為了方便窮人急救,便先出版了《急救危證簡便驗方》,希望仁人君子能欣賞指正。不過,書中還有一些遺漏和新收錄的奇方秘方,以及輕緩病症的治療方法,因時間有限,暫未整理收錄,擔心日後用到時會遺憾。因此,就有了這本續集,希望它能彌補不足,讓大家如入寶山,隨意取用,不再遺憾。因作者身體不佳,無法繼續出版,便請鄧翁仲貞幫忙,鄧翁欣然同意,並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勿施於人。今子之所快。即予之所快。亦即世人之所共快也。其施又烏容已。已復同張翁令儀。助資剞劂。與前方並廣其傳。其廓然大公之心。痌癏一體之念。吾於兩翁親見之矣。亦何幸焉。

〔陣氏(謨)神驗單方〕一卷,存

〔羅氏(美)古今名醫方論〕四卷,未見

〔古今名醫匯粹〕八卷,存

徐文明序略曰。本朝康熙乙卯年間。有新安羅東美先生。當代之名賢也。著作頗多。惜乎不能概行於世。流傳惟有古今名醫方論四卷。古今名醫匯粹八卷。其方論四卷。久已登之棗慄。嘉惠後學矣。而匯粹八卷。抄本系文之祖遺家傳珍秘。是書本乎靈素二經。證以病情。而彙集之也。

白話文:

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人。你所喜爱的,我也喜爱,也是世人共同喜爱的,又怎么能强加于人呢?这做法如同张翁(指张仲景)的医术一样,帮助资助他人,与前人一起广为流传。他那广阔无私的心胸,同体大爱的思想,我亲眼目睹了,真是幸运啊。

《阵氏(谟)神验单方》一卷,现存。

《罗氏(美)古今名医方论》四卷,未见。

《古今名医汇粹》八卷,现存。

徐文明在序言中简要写道:本朝康熙乙卯年间,有新安罗东美先生,是当代的名贤。著作颇多,可惜无法全部流传于世。现存的只有《古今名医方论》四卷和《古今名医汇粹》八卷。《方论》四卷早已刊印,惠及后学。而《汇粹》八卷则是文之祖家传的珍贵抄本。这本书以《灵素》二经为本,以病情为证,将各种方剂汇集在一起。

此乃先生苦心評定者。又慈溪柯韻伯先生所參校。可謂濟世之梁筏,醫學之精髓也。思夫學問。乃天下公共之事。豈可私於一己。而秘之於家者也。用是於嘉慶己未年仲春。商之於陶氏柏筠堂。鐫板流傳。以公同好,庶幾習是業者。得以究其精微。相期進乎堂奧也云。

亡名氏跋曰。澹生先生姓羅名美。新安人。喬居虞山。以名儒而兼習岐黃術。生平制述甚富。惟名醫方論一書。已刊布人間。是書皆彙集前賢精蘊。純一而不流於詭異。非手眼俱到者。採取曷能盡善焉。庚辰春。得之友人齋頭。故喜欲繕寫。無如何疏惰之至。迨辛巳之秋七月告成。

特是舛錯頗多。雖略為較正。終不免魯魚亥豕之譏。善讀書者。領略其意味。而尋繹之則可矣。

白話文:

這本書是羅美先生用心評定,又得到慈溪柯韻伯先生校對,可謂是救濟世人的橋樑和醫學的精華。學問本是天下人的共同事業,怎麼可以私藏起來呢?因此,在嘉慶己未年仲春,我與陶氏柏筠堂商議,刻板印刷流傳,讓大家共同學習,希望習醫的人可以深入研究其精微之處,期盼大家共同進步。

無名氏在書末寫道:澹生先生姓羅名美,是新安人,居住在虞山。他既是有名的儒士,又精通醫術,一生著作豐富。這本《名醫方論》已經刊行天下,書中彙集了前賢的精華,內容純粹,不偏不倚,不是眼界高明的人,很難完全領會其中的精髓。我是在庚辰年春天,從朋友手中得到的這本書,非常高興,就想把它抄寫下來。只可惜我懶惰,直到辛巳年七月才完成。

不過,書中錯漏不少,雖然我略微校正,但難免會有錯誤。希望讀者能領會書中的意思,並仔細推敲,就能理解了。

按是書抄本亦八卷。有亡名氏跋。寬政丁巳。先子得之長崎鎮臺平賀氏。先子曰。是當乾隆中人所錄。據此文。則羅名美字澹生。刻本早稱東美先生。似是別字。

〔高氏(鼓峰)醫家心法〕(己任編作四明心法)一卷(己任編作三卷)存

胡玨序曰。浙中精於醫學者。有二高子。居錢唐者。曰士宗先生。居四明者。曰鼓峰先生。余志學時。慕士宗先生之名。欲受業其門。迫於貧不果。每得其著述。不厭研究以為私淑之益。洎後聞鼓峰先生。所言多奇論。治病多奇中。則又心竊願見之。而不獲一晤其人以為恨。

乙巳春。越溪王謙中來。為余言鼓峰醫術。當代少有出其右者。且以其所著醫家心法示余。余深喜數十年景企之私。一旦得讀其書。不啻見其人。何快如之。及披閱終編。見其用心。似欲出前人意表。而修辭不免紕繆於軒岐仲景。心竊異之。鼓峰之奇。乃如是歟。何所見與所聞之不同也。

白話文:

這本書是抄本,一共八卷。書末有作者不詳的跋文,寫於寬政丁巳年(1797年)。我父親從長崎鎮臺平賀氏手中得到這本書。父親說,這本書應該是乾隆年間(1736-1795)的人抄錄的。根據書中內容,羅名美字澹生,刻本早稱東美先生,似乎是別字。

高氏(鼓峰)醫家心法,由己任編作四明心法,一卷(己任編作三卷)留存。

胡玨在序言中寫道:浙江省精通醫術的人中,有兩位高姓子弟,一位名叫士宗先生,住在錢塘,一位名叫鼓峰先生,住在四明。我年輕時仰慕士宗先生的名聲,想拜他為師,但因貧困而未能如願。每次得到他的著作,都樂於研究,以此作為私下學習的益處。後來我聽說鼓峰先生的醫學理論奇特,治療疾病也十分精準,心中暗自希望能見一見他,然而卻沒有機會,一直感到遺憾。

乙巳年春天,越溪王謙中來訪,告訴我鼓峰先生的醫術在當代少有人能比,並拿出了他所著的《醫家心法》給我。我非常高興,多年來一直渴望讀到他的著作,如今終於得償所願,猶如親見其人,心中歡喜。我仔細閱讀完畢,發現他用心良苦,似乎想超越前人的醫學理論,但行文卻難免有些瑕疵,與軒岐仲景(指張仲景、華佗)的風格有所不同,心中不禁感到奇怪。鼓峰先生的奇特之處,莫非如此嗎?為何我所見所聞與別人所說的不一樣呢?

夫天下之理。莫不本於正。何有於奇。意主於奇。則索隱行怪。而惑世欺人之言出。未有不悖聖賢之道者。讀鼓峰之書。而想其平日之所言所行。時出於奇者。亦約略可見。較之士宗之持身整飭。應事周慎。而其著述典而可則者。不相徑庭歟。不揣鄙陋。就其書中。有不合於軒岐正義者。

妄為糾正。爰以濟世之心切也。鼓峰而心存乎濟世者。諒不以予言為吹索也夫。雍正三年歲次乙巳嘉平既望。錢塘胡玨念庵氏識。

〔四明醫案〕一卷,存

〔呂氏(東莊)醫案〕一卷,存

按潛村揚乘六云峰。合以上三書。及西塘感症。凡四種。增以評點。題曰己任編。

白話文:

天下所有道理,都源於正道,哪裡會有奇特之理呢?如果執意追求奇特,就會探尋隱秘怪異,而惑世欺人的言論就會出現。這些言論,無一不違背聖賢之道。閱讀鼓峰的著作,想像他平時所言所行,時常出現奇特之處,也可以略微窺見一二。比較起士宗持身正派、應事謹慎,他的著作典雅可為法則,兩者並沒有太大差異吧?我雖然才疏學淺,但還是想針對他書中不符合軒岐正統醫理的地方,妄加糾正。我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救世之心切。鼓峰既然也心存濟世,諒必不會認為我的話是吹毛求疵吧!

雍正三年乙巳年八月十四日,錢塘胡玨念庵氏識。

《四明醫案》一卷,現存。

《呂氏(東莊)醫案》一卷,現存。

據潛村揚乘六云峰所言,以上三本書,加上西塘感症,共有四種醫案。我為它們添加評點,題名為《己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