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二 (1)
卷六十二 (1)
1. 方論(四十)
〔黃氏(承昊)折肱漫錄〕七卷(明志作六卷)存
自小引曰。古人云。不為良相。則為良醫。意在濟世也。予少年病羸。徽纆一二十年。備嘗諸苦。少不知醫多誤藥。苦乃彌甚。當茹荼時。苦極而悔。侮極而恨。惝恍⿰骨曾憏。幾濱於死。私自矢曰。吾病得愈。吾年得老。必揭此以告同患者。使毋蹈予之覆轍。有所苦隨筆記之。
久而成帙。迨後病得漸瘥。更得致身雲路。碌碌世緣。未暇問此。且念吾年未老。閱歷未深。恐識見尚有誤以誤人。姑笥而藏之。今歸田無事。年已六十矣。閱歷深。識見定矣。庶可災黎以告同患乎。乃搜故簏所存。而益以近記。題曰折肱漫錄。蓋取三折肱成良醫之義。一曰養神。
白話文:
黃氏(承昊)折肱漫錄七卷(明志作六卷)存
**自小引曰。**古人說:「不為良相,則為良醫。」意思是說,醫生的志向在於救濟世人。
**予少年病羸。徽纆一二十年。**我自幼體弱多病,纏綿病榻一二十年。
**備嘗諸苦。少不知醫多誤藥。苦乃彌甚。**我飽嘗疾病的苦楚,年輕時不懂醫術,常亂投醫藥,結果苦不堪言。
**當茹荼時。苦極而悔。侮極而恨。惝恍⿰骨曾憏。幾濱於死。**在病痛折磨得最厲害的時候,悔恨交加,痛苦極了,心神恍惚,好像骨頭都散了,差點就死了。
**私自矢曰。吾病得愈。吾年得老。必揭此以告同患者。使毋蹈予之覆轍。有所苦隨筆記之。**我暗自發誓說,如果我能病癒,活到老,一定把我的經歷寫下來告訴那些和我一樣的病患,讓他們不要再走我的彎路。於是我就將所有痛苦的經歷都記錄下來。
**久而成帙。迨後病得漸瘥。更得致身雲路。碌碌世緣。未暇問此。且念吾年未老。閱歷未深。恐識見尚有誤以誤人。姑笥而藏之。**這些記錄日積月累,成了一大冊。後來我的病逐漸好轉,並得以步入仕途,忙碌於世俗事務,就沒時間整理這些記錄了。而且,我當時年紀還輕,閱歷不足,擔心見解上有偏差,會誤導他人,便將這些記錄暫時收起來。
**今歸田無事。年已六十矣。閱歷深。識見定矣。庶可災黎以告同患乎。乃搜故簏所存。而益以近記。題曰折肱漫錄。蓋取三折肱成良醫之義。一曰養神。**如今我已經退休在家,無所事事,年紀也六十了,閱歷豐富,見解也更加成熟了。想著這些記錄可以幫助更多病患,便將以前那些舊記錄找出來,並補充一些近期的記錄,取名為《折肱漫錄》。這個名字取自「三折肱成良醫」的典故,意指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經驗積累,才能成為一名良醫。其中第一部分,我將重點講述養神的方法。
一曰養形。一曰醫藥。非身所親歷。口所親嘗。目所親親。都不敢混載以欺人。蓋予生平凡方書所載之症。十患四五。本草所載之藥。亦十嘗四五。夫豈剿陳言。拾道聽。以侈觀覽者。予官雖不甚顯。而宦轍所致。必孜孜以利濟為事。今梓是編。亦一片婆心所使。上不能為良相。
而頗存良相之心。下不能為良醫。而略明良醫之道云爾。崇禎乙亥菊月胐。樂白道人黃承昊題於樂白軒。
程永培跋曰。黃履素前明萬曆丙辰進士。幼而賦質虛弱。年至七十餘歲。自云藥品十嘗四五。則一生無日不在病中矣。有妄投峻劑。為醫誤者。有調理不善。而自誤者。歷驗親切。遂著折肱漫錄一書。一則曰養神篇。一則曰養形篇。一則曰醫藥篇。其意是惕病者之鑑戒。原非為醫家立說也。
白話文:
這本書分為養形、醫藥兩部分,內容都是我親身經歷,親口品嘗,親眼所見,絕不敢虛假欺騙。我一生中所接觸的醫書記載的病症,十之四五是我親身經歷過;而本草書中所記載的藥物,我也親自嘗試過十之四五。我絕不會胡亂引用前人的話語,也不隨便聽信道聽途說來充實我的見識。雖然我官位不高,但從事官場以來,我一直心繫百姓,希望能為他們帶來利益。我寫這本書也是出于一片真心,雖然我無法成為賢相,卻懷有賢相之心;雖然我不能成為良醫,卻略懂良醫之道。崇禎乙亥年菊月,樂白道人黃承昊題于樂白軒。
程永培跋曰:黃履素是明朝萬曆丙辰年的進士,自幼體弱,七十多歲時,自稱親自嘗試過十之四五的藥品,可見他一生幾乎都在病中度過。有的人胡亂服用猛藥,被醫生誤治;有的人調養不善,自己誤治。他親身經歷過這些,於是寫下了《折肱漫錄》一書,分為養神篇、養形篇、醫藥篇,目的是提醒人們警惕疾病,並非要給醫家立論。
曾收入杏林法海書目中。蓋欲醫與病者。皆不可粗忽也。沈存中有五難之說。此非二難乎。如陰虧質弱之人。或一流覽。則病情不致於固結。醫藥不致於輕試。則此書之功。亦不淺矣。但養神篇。雖所採皆子史。傍及釋道。其說頗雜。莫如案頭置鶴林玉露等書更勝矣。故不刊木。
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古吳瘦樵程永培跋於紫藤花下讀書軒。
四庫全書提要曰。折肱漫錄六卷。明黃承吳撰。承昊字履素。號暗齋。秀水人。黃洪憲之子也。萬曆丙辰進士。官至福建安察使。承昊體羸善病。因參究醫理。疏其所得。以著是書。分養神養氣醫藥三門。其論專主於補益。未免一偏。
白話文:
這本書曾被收錄在醫學典籍《杏林法海》中,因為無論是醫生還是病人,都不可輕忽醫病。沈存中提出五難之說,這本書就解決了其中兩個難題。例如,體質虛弱的人,閱讀這本書後,就不會輕易忽視病情,也不會輕易嘗試藥物,所以這本書的功用很大。但《養神篇》雖然引用了許多史書和佛道典籍,但內容雜亂,不如直接閱讀《鶴林玉露》等書更有效。因此,這本書就不再刊刻了。
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古吳瘦樵程永培在紫藤花下讀書軒寫下這段跋語。
《四庫全書提要》說,《折肱漫錄》六卷,是明朝黃承吳所著。承昊字履素,號暗齋,是秀水人,黃洪憲的兒子。萬曆丙辰年進士,官至福建安察使。承昊體弱多病,因此鑽研醫理,將自己的所得整理成書,這就是《折肱漫錄》。全書分為養神、養氣、藥物三部分,著重於補益,難免偏頗。
〔聶氏(尚恆)奇效醫述〕一卷,存
自序曰。醫術肇自聖神。其效可以安危而起死。乃民生壽命之急需。而造化功用。所不及者。賴之以贊助也。古有達則為良相。不達則為良醫之語。蓋謂其與燮理同功耳。然古今高明之士。多視為小技。而漫不究心。一旦身有病。與所親之人有病。則悉付庸愚之手。使庸愚之陋識。
反得以握賢智之生死。豈不謬哉。聞有涉獵斯術者。又自恃聰明。不肯究極精深。僅知粗淺。而即自信自用。反致誤己誤人。其害尤甚也。此二者。古今之通弊。余嘗鑑之而思為身計。又思為身所親者計。是以究心於斯術。數十年來博取而精研之。深思而透悟之。自覺有入於神妙者。
白話文:
聶氏(尚恆)奇效醫述 一卷,存
自序
醫術起源於聖人之智慧,它的效用可以安危性命、起死回生,是百姓生存、延續壽命最迫切的需要。而造化之功,有所不及之處,就靠醫術來彌補。古人說:「達則兼濟天下,不達則為良醫」,正是因為醫術與天地運行、陰陽調和有相同的功用。
然而,古今以來許多高明之士,都將醫術視為微不足道的技藝,不願意深入研究。一旦自己生病,或身邊親人患病,就輕易地交由庸醫處理。讓那些愚昧無知的庸醫,反倒掌握著賢智之人的生死,豈不荒謬?
我聽說有些人學了些皮毛醫術,就自以為聰明,不肯精益求精,僅僅懂得些粗淺知識,就自誇自大,反而誤己誤人,其危害更甚。這兩種現象,都是古今醫術界的通病。
我曾經親眼見證了這些問題,便開始思考自己的身家性命,也思考如何幫助親人。因此,我用心鑽研醫術,數十年來廣泛學習,精益求精,深入思考,領悟透徹。如今,我已感受到醫術的神妙之處。
因病制方。不膠於古方。得心應手。不拘於成說。其初聊以自為。久而有知。信者以軀命來托。不論親疏貴殘。皆盡心為之調治。是以每每取效。而其效又多奇也。效何以奇。凡病有易治者。皆求治於時醫。不求余治也。其有病危難治。時醫束手者。然後求救於予。余不計其危而治之。
十嘗治其八九。與尋常功效不同。此其所以奇也。或有一二不治者。則病已在膏肓。而入骨髓。扁鵲望之而走耳。然余且為之委曲求生。至於必無生意而後已。豈忍為扁鵲之走乎。余歸休頗有暇日。因取從前醫而效。效而奇。詳述而錄之。病情與治法俱備。令人可對勘也。俾覽者咸知某病已危。
白話文:
我根據病人的狀況來制定藥方,不拘泥於古方。運用起來得心應手,不限於成規。一開始只是為了自己治病,時間久了就有了經驗。病人信任我,將性命交託給我,無論親疏貴賤,我都盡心盡力為他們調治。因此,我常常取得療效,而且療效往往很奇特。
為什麼療效會如此奇特呢?因為那些容易治的病,病人通常都會去尋常醫生那裡看,不會找我。只有那些病危難治,尋常醫生束手無策的病人才會向我求救。我不會因為病人病情危重就放棄,反而會盡力醫治。
十次治療,通常能治好八九次,與尋常的療效不同,這就是療效奇特的原因。偶爾有一兩次治不好的,那是因為病人病入膏肓,病入骨髓,連扁鵲看了都會逃走。但即使如此,我也會盡力為他們想辦法,直到他們完全無救才罷休。我怎麼忍心像扁鵲一樣逃跑呢?
我退休後閒暇時間很多,就把以前醫治病人,取得奇特療效的案例詳細記錄下來,包括病情和治療方法都寫得很清楚,方便人們對照參考。讓看到這些記錄的人都能知道,某些疾病已經非常嚴重了。
用某藥得宜而獲安。某病濱死。用某藥中窾而回生。庶令後之病證。有相類者。可以觸類而通。合宜而用。則於天下後世之疾苦沉疴。未必無裨也。此余刻醫述意也。茲刻僅錄其往者。而來者猶可以續刻。用是引諸其首。時萬曆丙辰秋仲之吉。前知福建汀洲府寧化縣事清江久吾聶尚恆識。
〔醫學匯函〕十三卷,存
〔鄒氏(元標)仁文書院集驗方〕七卷,存
引曰。是書凡四種。其一為劍江李司馬親驗方。其一為麻城劉司馬彰賜堂集方。其一為焦翰撰墨寶齋集方。其一予所得賀大學所集海上奇方。侍御孫公刻以傳者。蓋諸公卿家奇人奇書多有。故足述也。是書大者如瓊林武庫。無所不載。單者如以短兵接戰。取勝在人自擇不耳。
白話文:
使用某種藥物得當,就能獲得安康。某種疾病險些喪命,使用某種藥物,從鬼門關中救了回來。希望後世遇到類似病症的人,能以此類推,找到合適的藥物使用,或許能幫助天下後世的人們減輕疾病痛苦,擺脫沉疴。這就是我刻寫醫書的用意。現在刻寫的只是過去的經驗,未來還可以繼續增補。因此,將這段話放在最前面。這是萬曆丙辰年秋末吉日,前福建汀洲府寧化縣知縣清江久吾聶尚恆所寫。
《醫學匯函》十三卷,現存。
《鄒氏(元標)仁文書院集驗方》七卷,現存。
引文說:這本書共有四種方劑。第一種是劍江李司馬親自驗證的方劑;第二種是麻城劉司馬彰賜堂所收集的方劑;第三種是焦翰撰寫的《墨寶齋集方》;第四種是我得到的賀大學所收集的《海上奇方》,侍御孫公刻印流傳的。這些都是公卿之家奇人異士的奇方妙藥,所以值得記載。這本書就像瓊林武庫,包羅萬象,就像短兵相接,取勝之道全憑個人選擇。
間常窺世之病道多塗。而不病病之方寡。方及寡又多庸醫。虛實陰陽罔辨。立置人死地者。實可哀憐。予力既不能濟人之生。又不忍視人之死。故托朱君侯仁者以廣傳。因憶古人杜門集方。良有以也。泰昌元年菊月吉旦。吉水鄒元標。
馮嘉會序曰。聞之醫者意也。然則自軒岐來。所博取於洪纖。而詳研於膲腑者。盡意之云乎。夫天下意與法。原自相持。意緣法以行。而後馭之精。法傳意以出。而後垂之永。凡事皆然。不獨醫已。若不措法內之意。而第騁意外之法。以之應事。未有不續墮。而以之用藥。未有不人費者。
今庸醫輩病政坐此。余每謂天地好生。民生實難。世無善意之醫。醫無可守之法。譸張就斃。累累而是。思欲掇拾諸方。傳布宇內。以為調燮之大端。所不可廢者。而苦無善本。會余當撫大梁。大中丞南皋鄒公以所匯仁文書院方見示。余欣受而梓之。以廣公志。時毗陵段生以儒術工醫。
白話文:
世人多只知疾病的表象,却少有人懂得真正的病理。就算有人懂得病理,也常被庸醫誤診,他们不分虚实阴阳,胡乱用药,最终导致病人丧命,实在令人痛心。我能力有限,救不了所有人的性命,却又看不惯人们无辜死去,所以委托仁义的朱君侯广为传播医术。想起古人闭门谢客,潜心钻研医术,深以为然。泰昌元年菊月吉旦,吉水邹元标。
冯嘉会为序说:听说医者有医者的志向。自黄帝、岐伯以来,对人体细微之处,以及内脏器官都进行深入研究,这正是医者志向的体现。天下之事,意与法原本相互依存。意依靠法来实施,方可精益求精;法承载着意而流传,才能永续不衰。凡事皆如此,医术也不例外。若不能将意融入法中,只凭空想,胡乱用药,最终只会导致病患不断恶化,甚至耗费钱财却无济于事。
如今庸医横行,正是因为他们不懂这个道理。我常常感慨天地仁慈,想要护佑生灵,但世人却缺乏善意的医术,医家也缺乏可遵循的法则,他们只顾名利,最终害人害己。我想要收集整理各种医方,传播到天下,作为调理身心的大法,不可废弃。无奈苦于没有好的医书。正当我烦恼之时,大中丞南皋邹公将自己在仁文书院收集的医方给我看,我欣然接受并刻印出版,以此推广邹公的志向。当时毗陵段生以儒术精通医术,也参与其中。
從余使院。復取其肘後一冊附於後。噫。是刻也。鄒公所輯凡四種。餘一種法。大略具是矣。亦俟夫善意者之取筏焉。而勿第曰醫行意也。天啟二年桂月吉旦。瀛海馮嘉會書。
〔盧氏(復)芷園覆余〕一卷,存
題詞曰。覆余原名病囈。辛亥病中六月風雨之夕。偶拈者。皆平日見聞。及一二自得語。期就正有道。而未逮也。癸丑刻金錍釋文。暇將檢校授剞劂。不意為門人覆瓿矣。僅從瓿上得數葉。聊付刻以竟予就正之志。因名覆余。癸丑仲夏自記。
錢塘縣誌曰。盧復。字不遠。習岐黃兼通大乘。與子之頤善療奇疾。凡屍蹶迵風。投劑無不立愈。
白話文:
我從院裡出來,又拿了肘後一冊附在後面。唉,這次刻書,鄒公所輯一共四種,我這裡也有一種方法,大略都包括在裡面了。也希望善意的人能取用參考,不要只說醫行意而已。天啟二年桂月吉旦,瀛海馮嘉會寫。
〔盧氏(復)芷園覆余〕一卷,保存下來。
題詞寫著:覆余原本叫做病囈。辛亥年六月風雨之夜,我在病中偶然寫下的這些,都是平日所見所聞,以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得到有道之人的指正,但卻沒有達到。癸丑年刻金錍釋文,空閒時將會校對和講解。沒想到被門人覆蓋了。只從覆蓋的書上得到了幾頁,姑且刻印,以完成我請求指正的願望。因此,就叫做覆余。癸丑年仲夏自記。
錢塘縣誌記載:盧復,字不遠,精通岐黃之術,並且通曉大乘佛法。他和他的兒子之頤擅長治療奇病。凡是屍蹶迵風之症,投藥之後無不立即痊癒。
〔芷園臆草勘方〕一卷,存
題詞曰。甲午學醫。讀諸方括。頭昏心塞。求解不能。及見醫方考。如兒方嘗甘草。喜不自勝。久之轉增懊悶。聞素社論仲景方有省。信手拈弄一二則。興盡且止。雖披瀝肺肝。多慚折襪。呈似博識。少佐解頤。壬戌長至日自記。
〔芷園臆草存案〕一卷,存
題詞曰。辛酉病間。出寄紫芝禪室。憶自疾作案。它日反覆展視。似覺有啟於中。因思二十年作醫。其昭著人耳目。真實得意處。頗有限量。因隨記數則。其望古人一著不虛。豈不愧殺。普請博識大方。洞察一生敗闕。癸亥夏孟自記。
白話文:
芷園臆草勘方 一卷,存
**題詞曰:**甲午年開始學醫,閱讀各種醫方,卻頭昏腦脹,心塞難解,苦於求解不得。後來讀到《醫方考》,如同小孩初嚐甘草般,喜不自勝。但時間久了,反而更加懊惱,悶悶不樂。聽說素社論述仲景方,才有所領悟。於是隨手翻閱一二則,興致所至便停下。雖然竭盡心力,卻自覺慚愧,像穿破了襪子一樣。呈給博學之人,聊作消遣,解解悶而已。壬戌年冬至日自記。
芷園臆草存案 一卷,存
**題詞曰:**辛酉年病中,將此卷寄往紫芝禪室。想起生病時寫下此案,日後反覆觀看,似乎有所領悟。回想二十年行醫生涯,雖然名聲在外,但真正得意之處,卻是有限。於是隨手記錄幾則,希望像古人一樣,一言一行皆有所得,不負所學。期盼博學大方之士,洞察我一生醫術之不足,得以改進。癸亥年夏初自記。
〔曹氏(秉鉉)杏園醫案〕未見
武進縣誌曰。曹秉鉉。字公輔。喜讀書。有濟世之志。因父病遂學醫。曰。我姑壽此一方民。以延親壽。庚申辛酉兩年大疫。秉鉉不避危險。治之不取其值。所到處賴全活。著杏園醫案行世。
〔沈氏(應晹)明醫選要濟世奇方〕十卷,存
〔張氏(鶴騰)傷暑全書〕二卷,存
自序曰。夫醫九流一技也。而回夭札。與安樂。躋壽域而補造物之不逮。厥功博已。顧五行在手。則夭可延。陰陽未分。則延者促。已審之在跬步。而適之則燕越可畏哉。寒暑均天地之厲氣。傷寒傷暑二病。均厲氣之能生殺人者。素問因寒因暑之說。昭昭為萬世的。顧傷寒書。
白話文:
武進縣誌記載,曹秉鉉字公輔,喜好讀書,懷抱濟世救民的志向。由於父親生病,他便開始學習醫術,並說:「我願以此醫術造福一方百姓,以延續親人壽命。」庚申、辛酉兩年爆發大疫,曹秉鉉不畏危險,免費為病人治病,救活了不少人。他的著作《杏園醫案》流傳至今。沈應晹的《明醫選要濟世奇方》十卷現已存世;張鶴騰的《傷暑全書》兩卷也已存世。作者在自序中寫道:「醫術雖然只是九流中的一項技能,卻能挽回夭折的生命,帶來安樂,使人延年益壽,補足造物之不足,其功績不可謂不廣大。然而掌握五行之理才能延年益壽,陰陽不分則延壽之人反而會加速死亡。行醫如同在細微之處,稍有不慎,便可能招致禍患。寒暑是天地間的厲氣,傷寒傷暑這兩種疾病都是厲氣所致,能致人死地。早在《素問》中就有了「因寒因暑」的說法,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然而《傷寒書》…… 」
創自張長沙。詳於朱南陽也。反覆精析於陶節庵。其全書若眉列然。學者類能據籍按方而施治。故往往取效。若傷暑一證。醫書止勒小款中。世皆忽之。一遇是證。率目為傷寒。以發散等劑投之。間加衣被取汗。甚灸以致傷生者。累累不悟。可不悲歟。予諸生時。萬曆戊子夏患茲證。
勢極氣索。瞀然自憒。庸醫以為脾胃內傷。或以為勞役中折。幾不自持。徽醫汪韞石適在旁。蹙然曰。心煩面垢。此暑證也。何多指。聞之皆駭其名。予於瞀中微解。依之服益元散二劑而蘇。仍調以加味香薷飲。數劑而愈。遂著傷寒傷暑辨一篇。刊於暑月印布。兼施藥餌。其捷效若谷響。
白話文:
這段文字出自張長沙之手,朱南陽對此書做了詳盡的闡釋,陶節庵更反覆精細地分析了它。整本書內容清晰明了,如同眉目分明,學習者都能根據書中記載的方劑來治病,所以往往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但像傷暑這種病症,醫書中只在小段落中提及,世人大多忽略它。一旦遇到這種病症,往往被誤認為是傷寒,用發散等藥物治療,甚至加衣被取汗,甚至用灸法治療,結果反而傷了身體。許多人一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實在令人痛心!
我年輕時,萬曆戊子年夏天染上了這種病症,身體虛弱無力,神志昏迷。庸醫有的認為是脾胃內傷,有的認為是勞累過度,我幾乎快要撐不住了。恰巧徽醫汪韞石在旁邊,他皺眉說道:「心煩面垢,這是暑症,怎麼會錯?」聽了這話,大家都驚訝於他的診斷。我迷迷糊糊中稍稍清醒,按照他的說法服用「益元散」兩劑後就恢復了意識,之後又用「加味香薷飲」調養,服用了幾劑就痊癒了。
於是我寫了一篇《傷寒傷暑辨》的文章,在夏季刊印發行,並結合藥物和飲食調理,治病效果十分迅速,如同山谷回音般顯著。
乃發願蒐羅群書。著為全帙以濟世。懼閱歷未久。不中窾期。五十以後。方就筆研。戊申自計部以目恙請告。杜門靜攝。得畢志於性命黃老諸家。昕夕矻矻。無逸晷暇。即焚香兀坐。間入圜內視。百日不佞目愈。後至天啟壬戌。感仙師教就筆研。挾古諸名家。參考編集而成帙。
拮据十餘載。約二萬餘千言。分為上下兩卷。議論皆常語。不敢鉤深。以便醫家覽解。方多遵古無它奇。宜證則靈菽粟。豈珍惜而食。其時百骸理宜也。要在於燕越歧路處著力耳。平高貢除妒忌。澄心察理。審證投咀。醫之上計乎。寧獨醫人一心耳。虛與實相反。拗與圓相仇。
古今成敗之大關也。秉國成者。與謀國計者。身系社稷安危。操萬姓命脈。虛心圓智。蓋可忽乎哉。予因醫而廣其說。天啟三年。歲次癸亥。孟夏朔旦。賜進士出身奉政大夫戶部陝西司郎中穎郡張鶴騰撰。吳偉業曰。穎州之難。副使張公鶴騰罵賊死。(綏寇細略補遺)
白話文:
我立志要搜集所有醫書,著成一部完整著作來造福世人。只是擔心自己閱歷尚淺,無法精準掌握醫學的奧妙,直到五十歲後才開始認真鑽研醫學。戊申年,我因眼疾向戶部請假回家,閉門靜養,專心研究性命、黃老等醫學流派。日夜不停地刻苦鑽研,沒有片刻懈怠,甚至焚香靜坐,閒暇時就到圓形庭院裡散步。一百天後,眼疾竟然神奇地痊癒了。後來到了天啟壬戌年,受到一位仙師的指點,重新拿起筆開始著述。我參考了古代醫學名家的著作,精心編寫而成。
我辛辛苦苦寫了十多年,約有兩萬多字,分為上下兩卷。論述都用平常的語言,不敢深奧難懂,方便醫家閱讀理解。藥方大多遵循古法,沒有什麼奇特之處,就像用來養生的穀物,只有適合身體才有效,不能過於珍貴而捨不得食用。重要的是要懂得在醫學的岔路口上努力鑽研。平心靜氣,排除妒忌之心,專心研究醫理,細緻辨證用藥,這是醫者最大的智慧。醫術的精髓在於用心,虛與實互為矛盾,拗與圓相互對立,這是古今醫學成敗的关键所在。治理國家的人,要為國策出謀劃策,關係著社稷安危,掌握著百姓的性命,一定要虛心學習,圓通智慧,這怎麼可以輕忽呢?我因為從醫而擴展了醫學的理論,天啟三年癸亥年孟夏朔旦,賜進士出身,奉政大夫,戶部陝西司郎中穎郡張鶴騰撰。吳偉業說:“穎州之難,副使張公鶴騰罵賊而死。”(《綏寇細略補遺》)
〔李氏(盛春)病機要旨〕一卷,存
〔治雜證驗方研悅〕一卷,存
〔張氏(介賓)景岳全書〕六十四卷,存
林日蔚紀略曰。先外祖張景岳公名介賓。字會卿。先世居四川綿竹縣。明初以軍功。世授紹興衛指揮。卜室郡城會稽之東。生穎異。讀書不屑章句。韜鈐軒歧之學。尤所淹貫。壯歲遊燕冀間。從戎幕府。出榆關。履碣石。經鳳城。渡鴨綠。居數年無所就。親益老。家益貧。翻然而歸。
功名壯志消磨殆盡。盡棄所學。而肆力於軒岐。探隱研神。醫日進。名日彰。時人比之仲景東垣云。苦志編緝內經。窮年縷析。匯成類經若干卷問世。世奉為金匱玉函者久矣。全書者。博採前人之精義。考驗得之玄微。以自成一家之書。首傳忠錄。統論陰陽六氣。先賢可否。
白話文:
李氏所著《盛春病機要旨》一卷現存,張氏所著《治雜證驗方研悅》一卷現存,張介賓所著《景岳全書》六十四卷現存。
林日蔚在紀略中記載,張介賓的祖先居住在四川綿竹縣,明初因軍功世襲紹興衛指揮,後來遷居會稽縣東。張介賓天資聰穎,讀書不喜拘泥於章句,對兵法和醫學都非常精通。青年時期曾前往燕冀地區從軍,出過榆關,走過碣石,經過鳳城,渡過鴨綠江,但數年下來並無成就,家境也日益貧困,父親年邁,他便回鄉。
功名壯志消磨殆盡,他放棄了以往所學,專心鑽研醫術,精研醫理,醫術日益精進,名聲也日益顯赫,當時的人把他比作張仲景和李東垣。他苦心鑽研《內經》,終身不懈地研究分析,整理成多卷醫書問世,世人一直視其為珍貴的醫學典籍。他的著作《景岳全書》博采前人醫學精華,考證驗證,融會貫通,形成獨具一格的醫學體系,其中首篇《忠錄》論述了陰陽六氣,並對歷代醫家學說進行了評析。
凡三卷。次脈神草。擇諸家珍要精髓。以測病情。凡二卷。著傷寒為典。雜證為謨。婦人為規。小兒為則。痘疹為詮。外科為鈐。凡四十卷。採藥味三百種。人參附子熟地大黃。為藥中四維。更推參地為良相。黃附為良將。凡二卷。創藥方分八陣。曰補。曰和。曰寒。曰熱。
曰固。曰因。曰攻。曰散。名新方八陣。凡四十卷。集古方分八陣。名古方八陣。凡八卷。別輯婦人小兒痘疹外科方。總皆出入古今八陣。以神其用。凡四卷。共六十四卷,名景岳全書。是書也。繼往開來。功豈小補哉。以兵法部署方略者。古人用藥如用兵也。或云。公生平善韜鈐。
白話文:
這本書共分六十四卷,叫做《景岳全書》。
其中三卷是關於脈象和藥草的,選擇了各家醫書中的精華,用來判斷病情。
另外兩卷分別講述傷寒、雜證、婦科、兒科、痘疹、外科,並以傷寒為典範,雜證為參考,婦科為準則,兒科為範例,痘疹為解釋,外科為總結。
接下來四十卷記載了三百種藥物,其中人參、附子、熟地、大黃是藥中四個重要的部分,更推崇人參和熟地是良相,黃芪和附子是良將。
另外兩卷則記載了創傷藥方,分為八陣,分別叫做補、和、寒、熱、固、因、攻、散,稱為「新方八陣」。
接下來四十卷則收集了古代的藥方,同樣分為八陣,稱為「古方八陣」。
最後八卷是婦科、兒科、痘疹、外科的藥方,都出自古今八陣,目的是精準運用藥物。
這整本書總共六十四卷,叫做《景岳全書》。這本書繼承了前人的醫學精華,也開創了新的醫學理論,功績不可謂不偉大。
古人用藥就像打仗一樣,需要戰略部署,就像作者善於用兵法一樣。有人說,作者一生精通韜略。
不得遂其幼學壯行之志。而寓意於醫。以發泄其五花八門之奇。余曰。此蓋有天焉。特老其才救世。而接醫統之精傳。造物之意。夫豈其微歟。是編成於晚年。力不能梓。授先君。先君復授日蔚。余何人斯。而能繼先人之遺志哉。是歲庚辰攜走粵東。告方伯魯公。公曰。此濟世慈航也。
天下之寶。當與天下共之。捐俸付剞劂。閱數月工竣。不肖得藉慰先人。以慰先外祖於九原。先外祖可不朽矣。外孫林日蔚汝輝敬跋。
四庫全書提要曰。景岳全書六十四卷。明張介賓撰。是書首為傳忠錄三卷。統論陰陽六氣。及前人得失。次脈神草三卷。錄診家要語。次為傷寒典。雜證謨。婦人規。小兒則。痘疹詮。外科鈐。凡四十一卷。又本草正二卷。探藥味三百種。以人參附子熟地大黃。為藥中四維。
白話文:
張介賓先生未能完成他早年求學和壯志的目標,轉而投身醫術,將他豐富的才華和奇思妙想傾注其中。他認為這是上天注定,讓他的才華得以救世,繼承了醫學精華的傳承,造物主的意圖,豈是微不足道?這本書在他晚年完成,但他无力付梓,便將它傳給了父親,父親又傳給了林日蔚。我不過是後輩,怎能繼承先人的遺志呢?這一年是庚辰年,我帶著書稿來到粵東,向方伯魯公求助。魯公說:「這是濟世救人的慈航。」天下之寶,應該與天下共享,魯公便捐出俸祿,付予刻印。經過數月,終於完成。我得以慰藉先人,也慰藉了九泉之下的外祖。外祖的功績,將永垂不朽。外孫林日蔚敬撰。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景岳全書》共六十四卷,明代張介賓所著。本書開篇為《傳忠錄》三卷,闡述了陰陽六氣,以及前人的醫學成就和不足之處;接著是《脈神草》三卷,記載了診病家要語;再後是《傷寒典》、《雜證謨》、《婦人規》、《小兒則》、《痘疹詮》、《外科鈐》,共四十一卷;最後是《本草正》兩卷,探究了三百種藥物的藥性,並將人參、附子、熟地、大黃列為藥材中的四種重要藥物。
更推人參地黃為良相。大黃附子為良將。次新方二卷。古方九卷。皆分八陣。曰補。曰和。曰寒。曰熱。曰固。曰因。曰攻。曰散。又別輯婦人小兒痘疹外科方四卷終焉。其命名皆沿明末纖佻之習。至以傷寒為典。雜證為謨。既僭經名。且不符字義。尤為乖謬。其持論則謂金元以來。
河間劉守真立諸病皆屬於火之論。丹溪朱震亨立陽有餘陰不足。及陰虛火動之論。後人拘守成方。不能審求虛實。寒涼攻伐。動輒貽害。是以力救其偏。謂人之生氣。以陽為主。難得而易失者惟陽。既失而難復者亦惟陽。因專以溫補為宗。頗足以糾鹵莽滅裂之弊。於醫術不為無功。
白話文:
更推崇人參地黃為良相,大黃附子為良將。其次是新方兩卷,古方九卷,皆分為八陣,分別為補、和、寒、熱、固、因、攻、散。又另輯婦科、兒科、痘疹、外科方四卷,至此結束。
其命名皆沿襲明末輕浮之風,甚至以傷寒為典,雜症為謨,既僭越經書之名,又不符字義,尤為荒謬。其論點認為自金元以來,
河間劉守真提出諸病皆屬於火之說,丹溪朱震亨提出陽有餘而陰不足,以及陰虛火動之說。後人拘泥於成方,不能仔細探究虛實,寒涼攻伐,動輒造成危害。因此竭力補救其偏頗之處,認為人的生氣以陽為主,難得而易失的唯陽,既失而難復的亦唯陽。故而專以溫補為宗,頗足以糾正莽撞滅裂之弊,於醫術不無功勞。
至於頌其說者。不察證候之標本。不究氣血之盛衰。概補概溫。謂之王道。不知誤施參桂。亦足戕人。則矯枉過直。其失與寒涼攻伐等矣。大抵病情萬變。不主一途。用藥者從病之宜。亦難拘一格。必欲先立一宗旨。以統括諸治。未有不至於偏者。元許衡魯齋集。有論梁寬甫病證書曰。
近世諸醫。有主易州張氏者。有主河間劉氏者。張氏用藥。依准四時陰陽。而增損之。正內經四氣調神之義。醫而不知。此妄行也。劉氏用藥。務在推陳致新。不使少有怫鬱。正造化新新不停之義。醫而不知。此無術也。然而主張氏者。或未盡張氏之妙。則瞑眩之劑。終不敢投。
白話文:
至於讚揚他們的說法,卻不細察病症的表裡本末,不深究氣血的盛衰,一味補益溫熱,認為這就是王道,不知誤用參桂,也足以損害人體,這就矯枉過正,其過失與寒涼攻伐無異。總之,病情千變萬化,不應拘泥於單一療法,用藥應根據病情所需,也不可一成不變。如果一定要先立下一個宗旨,來統括所有治療方法,必然會導致偏頗。元朝許衡的《魯齋集》中,有一篇論述梁寬甫病症的文章說道:
近來一些醫生,有人推崇易州張氏,有人推崇河間劉氏。張氏用藥,遵循四季陰陽,並適當增減藥量,符合《內經》中「四氣調神」的理念。不懂得這些道理就亂用藥,這是胡亂行事。劉氏用藥,注重推陳出新,不讓病邪停滯,符合天地間生生不息的道理。不懂得這些道理就是沒有醫術。然而,主張張氏或劉氏的人,可能並未完全理解他們的精妙之處,所以遇到需要用猛藥的情況,就遲遲不敢下藥。
至失幾後時。而不救者多矣。主劉氏者。或未悉劉氏之蘊。則劫效目前。陰損正氣。貽禍於後日者多矣。能用二家之長。而無二家之弊。則治庶幾乎。其言至為明切。夫扶陽抑陰,天之道也。然陰之極至於龍戰。陽之極亦至於亢龍。使六陰盛於坤。而一陽不生於復。則造化息矣。
使六陽盛於乾。而一陰不生於姤。則造化亦息矣。素問曰。亢則害。承乃制。聖人立訓。其義至精。知陰陽不可偏重。攻補不可偏廢。庶乎不至除一弊而生一弊也。
〔劉氏(奎)景岳全書節文〕未見
按上見於劉嗣宗溫疫論類編序。
〔張氏(介賓)質疑錄〕一卷,存
白話文:
過了幾時,沒有及時治療的人就很多了。給劉氏治病的人,也許並不知道劉氏的病根,只顧著眼前的效果,損傷陰氣,削弱正氣,導致日後留下禍根的人很多。能兼具兩家之長,而無兩家之弊,才能治好病。這話說得非常明白。扶持陽氣,抑制陰氣,這是天道的規律。然而,陰氣過盛,就會導致「龍戰」,陽氣過盛,也會導致「亢龍」。如果六陰盛於坤,而一陽不生於復,那麼天地造化就會停止。
同樣地,如果六陽盛於乾,而一陰不生於姤,那麼天地造化也會停止。《素問》說:「亢則害,承乃制。」聖人制定了這些訓戒,其道理非常精妙。我們要明白陰陽不可偏重,攻補不可偏廢,這樣才能避免去除一個弊端而產生另一個弊端。
題詞曰。醫道肇於軒岐。而著書立言。以發明之者。莫如張劉李朱為最。以至陶王陳薛。各有闡述。然亦有不能無弊者。如一言之謬戾。每遺禍於後人。是不得不取而辨論之。以正其失。非敢妄訾乎前賢也。將以為質疑之一助云爾。
〔程氏(侖)醫按〕五卷,存
自序曰。予先世尚文藝。廣購異書。迨大父光祿公。築園求志。益置藏書之所。於時若黃五嶽沈石田文衡山方寒溪及海內諸名士。相率為之題詠。而豐考功南隅記之。從大父方伯蘿山公留心墳典。其宦遊東浙西滇。南閩北代。所至肆力搜索。多獲異本。大父或為中分。或錄其副皮閣中。
累然簽垂。幾埒二酉。鄴架無論矣。予生不辰。既不獲侍我大父。又不幸甫四齡而失我先君,母氏慈愛。不令儕伍群兒。比就外傳。亦不令接遇賓客。見人輒面頳口訥。惟誦讀課文是務。長而有知。稍遍閱諸子史。及輿圖方外諸書。下帷篝燈。夜以繼日。即愚鈍無得。而向逞彌勤。
白話文:
醫學之道源於軒轅黃帝與岐伯,而後世著書立言,旨在發揚光大醫學的,莫過於張仲景、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等人。到了陶弘景、王叔和、陳自明、薛己等,也都各有建樹。然而,即使是這些醫學大家,也難免有所不足,例如一字之差,就可能誤導後人,因此,我不得不將這些錯誤之處挑出來,加以辨論,以正視聽。這並不是妄加批評前賢,而是希望能夠起到質疑的作用,幫助後人更好地理解醫學。
本書共五卷,現今保存完好。
我祖先世代崇尚文藝,廣泛收藏各種書籍。到了我祖父光祿公,他建造了園林,專心致志於學問,更增設了藏書之所。當時像黃五嶽、沈石田、文衡山、方寒溪以及海內其他名士,都紛紛為他的藏書寫下題詠,豐考功還特地為此寫了一篇南隅記。
我祖父方伯蘿山公從小就熱衷於研究典籍,他曾經宦遊東浙、西滇、南閩、北代,所到之處都努力搜索,得到了很多珍貴的古籍。我祖父有的將這些古籍分藏,有的則將副本收錄於閣樓中。
如此累積下來,書籍之多,幾乎可以與二酉山上的藏書媲美,更何況那些書架上擺放的書籍了。我不幸生於亂世,既未能侍奉我祖父,又不幸在四歲時就失去了父親。母親疼愛我,不讓我與其他孩子玩耍,也不讓我接觸賓客,每次見到人就臉紅心跳,口齒不清。我只專心致志於讀書和學習。長大後稍有理解力,便開始遍讀諸子百家、史書以及地圖、方術等各類書籍。我常常在燈光下埋頭苦讀,夜以繼日,即使愚笨無能,也依然勤奮不懈。
弱冠遂病失血。然不輟讀也。已而日嘔數升,甚至口與鼻俱出。體幾殆。於是遵母氏命。釋博士業。已並一切典籍束高閣。日坐虛室。檢藥裹而已。體遂稍稍復。顧飲啄之餘。無所事事。間對岐黃養生家言。輒有當於心。復自惟弱體不任讀父書。藉令腐同草木。生奚貴焉。昔人良相良醫之言。
若將為予勖者。乃發篋。盡得素問難經。及越人仲景元化叔和巢氏滑氏東垣河間丹溪諸名家所論著。暨歷代本草讀之。悉務究其根宗。會其枝葉。其有不得者。思之至忘寢食。緣是頗知自衛。居七載而疾有寥。戶外就醫之履恆滿。及母氏歿。始負笈以遊。初三吳。既三楚。既梁宋。
白話文:
二十歲時,我染上重病,並且失血不止。然而,我仍然沒有停止讀書。後來,我每天嘔吐大量的血,甚至嘴巴和鼻子同時流血,身體幾乎虛脫。於是,我遵從母親的指示,放棄了博士的學業,並且將所有典籍都收藏起來,放在高高的閣樓上。每天坐在空空的房間裡,只專心檢視藥物和治療方案。身體逐漸慢慢恢復。不過,除了吃飯喝水,我什麼事也做不了。偶爾聽聽醫學和養生方面的言論,總覺得有道理,並且能引起我的共鳴。
我再次思考,自己身體虛弱,無法承受父親的書本,如果任憑身體腐爛像草木一樣,活着還有什麼意義呢?以前那些偉大的宰相和醫生說過的話,如果要給現在的我一些勉勵的話,那就應該讓我重新開啟書箱,把《素問》、《難經》以及越人、仲景、元化、叔和、巢氏、滑氏、東垣、河間、丹溪等名家的著作,以及歷代的本草書全部拿出來閱讀。我勤奮地研究這些醫書,深入探究其根本原理,並理解其枝葉分佈。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就不斷思考,甚至忘記了吃飯睡覺。因此,我逐漸學會了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過了七年後,疾病痊癒了。我的家門口,經常擠滿了前來求醫的人。
等母親去世後,我開始背着書包外出遊學。首先,我遊歷了吳地,然後去了楚地,接着又去梁宋等地。
再後燕趙齊魯。雲中上谷,樂浪玄菟。足跡半天下。前後幾二十載。而燕為最久。所至辱公卿折節。友朋納交。雖固陋乏聲稱。而刀圭之役。苟倖免過。其間或擴古人之秘。或剖近代之疑,或集眾思。或信己意。不必標奇。要於對證。不必循軌。要於奏功。於心得而術驗者。
役不律而藏之篋笥。然倥傯遺忘者。不下十之六七。丁巳冬。武選夷庚方君來京。攜其伯兄天衢君書。索予曩所集傷寒雜證等書。付剞劂以廣其傳。嗟乎。仁人用心。固宜以是汲汲。第予井蛙夏蟲。不為藏拙。抑亦以宋人不值周客。恐其什襲燕石。以終身乎。用是姑出舊所錄藏百有餘條。
白話文:
後來,燕、趙、齊、魯,雲中、上谷,樂浪、玄菟,我的足跡遍布半個天下,前後將近二十年,其中在燕國待的時間最長。到過的地方,我都會拜訪官員和名士,結交朋友,雖然自己學識淺薄,名聲也不大,但總算躲過了刀圭的災禍。在這期間,我偶爾會探究古人的奧秘,或解開近代的疑難,或彙集眾人的想法,或相信自己的意見,無需標新立異,重點在於對證驗證;無需循規蹈矩,重點在於取得成效。那些從經驗中總結出的有效方法,雖然沒有嚴格整理,就這樣存放在箱子裡,然而因為忙碌和遺忘,恐怕有六七成都已經遺失。丁巳年冬天,武選夷庚方君來到京城,帶著他哥哥天衢君的信,向我索要以前收集的《傷寒雜證》等書籍,以便刻印出版,廣泛流傳。唉!仁人志士用心良苦,理應如此努力。只是我就像井底之蛙,夏天的昆蟲,不願藏拙,也擔心像宋國人遇到周朝的客人一樣,徒勞無功地將這些東西當成燕石,一輩子都無法發揮作用。因此,我姑且把過去記錄保存的一百多條內容拿出來,希望能有所幫助。
仿昔人題曰醫按。求政大方。倘僥靈貺。得彈射斧斤之不棄。庶幾入正鵠而就準繩則長公之大造乎哉。所集傷寒雜證。雖能僅窺一斑。茲當牛馬逐逐。未獲完帙。請俟異日。如謂予不能讀祖父書。而藉此薄技。以自解免。則予愧汗欲死。何敢言病。又何敢言醫。時天啟元年春正月。
〔盧氏(明銓)一萬社草〕十二卷,存
堵顏序曰。夫醫與政通。政除害以致理。醫伐邪以葆真。其持危拯僕。而躋諸生養安全。功相埒也。歲甲子。余拜命來守湖。當妖訌之變。群情驚擾。而暵澇頻仍。苦飢者又苦瘧癘。幾不能保有其生。余觸目惻心。援竭蹶以荒政屬諸邑長吏。百方調劑。復創建藥局。屬盧生明銓金生德生陸生士龍董其事。
白話文:
昔日有人题诗曰“医按”。追求治国之道,若能侥幸得到贤明的君主,不被抛弃,或许能直击目标,步入正轨,成就一番伟业。我所收集的《伤寒杂证》一书,虽然只能窥其一斑,但现今奔波劳碌,尚未完善,请待日后。若有人认为我不能读祖辈的医书,而仅仅凭借这些薄技来逃避责任,那我愧疚得要死,哪里还敢谈论疾病,又哪里敢谈论医术?时值天启元年正月。
〔卢氏(明铨)一万社草〕十二卷,现存。
堵颜序言:医术与治国之道相通,治国之道要除弊致治,医术要伐除邪气以保真气。医术能扶危济困,使人恢复健康安宁,功劳相当。甲子年,我受命来到湖州任职,正值妖乱变故,百姓惊慌失措,又逢旱涝频仍,饥苦的人又染上疟疾,几乎无法保全性命。我亲眼目睹,心痛不已,竭尽全力将荒政之事委托给县令,想尽办法调剂,又重新创建了药局,委派卢氏明铨、金氏德生、陆氏士龙负责。
蓋三生精於醫。民可倚以為命也。未幾余亦步禱郊圻病瘧。中州人嬰此一疾遂憊。余之從政。無乃淪於拙乎。然身憊而民安。余固毋之。竟藉三生。在得無恙。因神其術。並欲叩其蘊。則盧生以一萬社草進。蓋生與金生陸生輩諸同志相社集。虛懷共質。發明醫理。以詔後來。
茲者公餘覽之。於治驗。示已試之規。於箴世。嚴未疾之戒。於疑問,致辨晰之詳。於運氣。闡司天之奧。而俚言近而易明。食物切而宣慎。丹方簡而效捷。究之則守一畢萬。其要旨也。承學習之衍其傳。尫子倚之續其命。功在生人。詎曰小補。藉令盧生即神聖工功。擅絕於時。
而不有是草以詔後。後何述焉。余於是深有當於心也。顧尤有感焉。今茲天時歲會。各愆其度。閭閻空匱。豪猾萌生。譬人色澤膚革。無異平時。而精已消亡。倉扁望之投針砭是已。當事者。審因革。酌疾徐。補瀉標本。稍稍轉呻吟而闓澤。易慝惡而善良。若垂絕之夫。一旦得醫。
白話文:
三生精於醫術,百姓可以依靠它來保命。不久,我也因病瘧而求助於郊外的醫生。中原人染上這種疾病,就會變得虛弱。我從政,難道會因此而變得無能嗎?然而,即使身體疲憊,只要百姓安寧,我就無所懼。最終,依靠三生精的幫助,我得以痊癒。因此,我想要探究它的奧秘,便向盧生請教。他拿出一本名叫《社草》的醫書,這本書是三生精、金生陸生等醫學同道們共同編寫的,旨在虛心交流,探討醫理,以傳授後世。
現在,我利用空閒時間閱讀此書,它在治驗方面,展示了經過實踐驗證的規律;在箴世方面,嚴厲告誡人們防病的重要性;在疑問方面,給出詳細的解釋;在運氣方面,闡明了司天之奧妙。書中語言通俗易懂,食物禁忌明確,丹方簡潔有效,其精髓在於堅持一貫的醫學原則。後人可以學習它,延續醫術的傳承;子孫可以依靠它,延續生命。它對生民的貢獻,怎能說是微不足道呢?即使盧生是神醫聖手,獨步當世,沒有這本書來傳授後世,後人又如何能知道他的醫術呢?我對此深有感觸。
如今,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如往常,百姓生活困苦,豪強欺壓百姓。就像人外表看起來正常,但精氣神已經消亡。倉扁面對這種情況,只能用針灸來治療。當政者應該審時度勢,根據病情,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補瀉標本,慢慢地讓百姓從呻吟中恢復健康,從邪惡中轉化為善良。就像垂死之人,一旦遇到良醫,就能重獲生機。
診視攝理。遂使元氣漸復。日履和豫。良亦足快。而繼此者能常保乎。余因民致疾。復因疾念民。故於此特惓惓也。深願集同志者。相與共成治譜。偕此草並傳。而以奏計行矣。乃述其意於簡端。見醫與政通。而上醫醫國。期共勖云。
〔錢氏(國賓)備急良方〕一卷,存
〔舒氏(元貴)醫方啟蒙〕十五卷,存
〔孫氏(志宏)簡明醫彀〕八卷,存
自序曰。蓋聞吾儒民物胞與。痌癏乃身。雖醫藝乎。依仁者所必遊。以弘聖賢之德業。徹性命之淵微。然而醫之人。與醫之書。鈞重而弗可偏廢。世專託命於人。不窺其書。其失非鮮。夫古醫精者。謂身所暨有盡。書所訖無窮。故各以其所得筆諸書。政欲令天下萬世。人人得而讀焉。
白話文:
診斷病情,調養身體,讓元氣逐漸恢復,每天都過著和睦喜樂的日子,這也讓我感到十分欣慰。但是,如何才能讓這種健康狀態持續保持下去呢?我因為百姓生病而憂心,也因為疾病而思念百姓,因此對這件事感到非常擔憂。我衷心希望能夠集結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編寫醫學典籍,將這些草藥方劑整理傳承下去,並將這些治療方法推廣實行。因此,我在書卷的開頭寫下這些想法,希望人們能明白醫術與政治相通,而最高明的醫生治的是國家,期盼大家都能共同努力。
錢氏(國賓)所著《備急良方》一卷,現存。
舒氏(元貴)所著《醫方啟蒙》十五卷,現存。
孫氏(志宏)所著《簡明醫彀》八卷,現存。
我寫這個序言的原因是:我認為儒家思想主張民與物都是同胞,身體的病痛就是自身的痛苦。雖然醫術是專業技能,但仁者必會精研醫術,以弘揚聖賢的德行和事業,探究生命奧秘的深遠道理。然而,醫術和醫書同等重要,不可偏廢。當今社會,人們只專注於依靠醫生,而不願意親自學習醫書,這種做法會造成不少遺憾。古代精通醫術的人認為,身體所及有限,醫書所記載的知識卻無窮無盡,因此他們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寫成醫書,目的就是希望天下萬世之人,都能夠閱讀這些醫書,學習醫術。
以偕脫凶疾之極。而綏壽康之福。豈徒為業醫者訓乎哉。第書緒紛遝。猝難領會。間有纂本。輒多掛漏。或門類未備。或置方而不疏病源。不析致病異同。或未經信驗。或方論未盡協古。皆於濟世不能無憾。先君桂岩翁嘗擬精輯一書行世。非徒欲醫者歸博於約。兼慮遊宦行商。
及僻居貧窶。倉卒感疾。延醫不給。顛連罔措者。俾得仿書修救。坐收良醫之功。厥志殷殷而未竟。不佞宏幼業制舉。長乃顓醫。迄今五十餘載。恆以所佩庭訓。及所驗心得。視人疾懍懍。勿敢憑臆。勿敢徇俗。一摹古人成法。遂興念纘緒。並酬夙願。搜網古今群書。反復演互。
白話文:
想要徹底擺脫疾病,享受長壽健康,這不只是醫者的責任,而是所有人的期盼。但醫學書籍繁雜難懂,很難完全掌握。有些書籍內容有所遺漏,有些分類不全,有些只寫藥方而不說明病因,沒有分析不同疾病的病因,有些藥方沒有經過驗證,有些藥方和古籍記載不符,這些都會影響救治病人。我的父親桂岩翁曾經想編寫一本醫書,不僅希望醫生們能從中學習,更希望那些外出經商、住在偏僻地方、貧困無助的人,在緊急情況下也能通過這本書來救治自己,就如同得到良醫的幫助一樣。他一直想要完成這個心願,但最終未能如願。我從小就學習醫術,長大後專心從醫,至今已經五十年了。我一直牢記父親的教誨,不斷總結自己的經驗,面對病人總是戰戰兢兢,從不憑空臆測,也不隨波逐流,只依照古人的方法來醫治。因此,我決定繼續完成父親的心願,整理古今醫書,反覆研究,編寫這本書。
幾換星霜。始成斯集。卷首先弁一十六篇。乃修德䰿行。尊生慎疾之要。及醫藥得失。吃緊之綱。其次門類臚方。必溯致病所由。與其同異。確有徵信。程古而不私創。博採而不隅執。務宣先人救世之懇衷。彌彰於人心目間。即諸閱之久。而於載籍外。別有證悟。可補往哲未發者。
亦必公諸世。毋敢私秘。其書備而不冗。約而不漏。義類淺顯。人人可解。若射必有彀。故命曰簡明醫彀云。人人宜手一冊。晨夕覽繹。以為未然之防。偶或遘疾。有醫則可據以參同。無醫亦可恃以弭患。既免受誤於衺見。復能默契於名手。捷取守約之益。浸為淹博之階。可以自利。
白話文:
歲月流逝,光陰荏苒。今日終於完成此醫書,名為《簡明醫彀》,卷首首先編列十六篇。內容涵蓋修德養性、尊崇生命、謹慎疾病的要旨,以及醫藥使用得失、需牢記的重要原則。
接下來,書中羅列門類,詳述各種方劑,必追溯致病原因,與其他疾病的異同,確保內容真實可靠。既承襲古法,又不妄自創新;廣泛採擷,而不偏執一隅。務必發揚先人救世的仁心,讓醫術精華廣為人心所知。
即使讀者閱歷豐富,在典籍之外,仍有新的感悟,可補往聖先賢未曾闡述的部分,也必將公諸於世,絕不私藏。本書內容齊備而不冗長,簡潔而不遺漏,道理淺顯易懂,人人皆可理解。如同射箭必有靶心,故名為《簡明醫彀》。
希望每個人都能手持一冊,早晚研讀,作為預防疾病的先機。偶爾患病,有醫生可以參考比照;無醫生也可憑此書來消弭病患。既能避免因經驗不足而誤診,又能默契地領悟名醫精髓,迅速取得精簡守約的益處,逐漸成為精通醫術的階梯,從而利己利人。
可以利人。寧直天涯遊旅之寶函。實亦家居衛生之靈銓也。可謾曰吾疾自有醫之人在。而書可閣弗窺耶。則古所稱為人子者不可不知。其謂之何。夫開卷有益。非醫者尚爾。而醫者益可知矣。嗟乎。弗自欺乃能孚世。惟自慎乃能益人。幼誦孔子已知斯人徒與。迨歸竺教。逾覺同體親切。
我人苦樂癢疴。胡忍二親。即於此道。未敢自謂入微。其或不慎以欺世。實未有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踵事增華。俟後之君子。祟禎己巳陽生日。武林孫志宏序。
鍾祖保序略曰。孫君名志宏。字克容。臺石其別號。家世錢塘人。厥考桂岩公以醫衛著嘉隆間。君仍其業。而闡繹之。嘗採藥三山。遇異人得龍宮秘訣。所至輒活人。僑寓我鹽良久。鹽人倚為司命。低徊留之不能捨。且與吾友松日玄海兩沈君仲修則梁兩陳君相善。於是以識荊云。
白話文:
能夠幫助他人。寧可帶著這本寶貴的書籍,遠行天涯海角。它實際上也是居家保健的靈魂法典。難道可以隨便說:「我的疾病自有醫生會醫治」,而將書本束之高閣,不看一看嗎?這都是古人所稱的人子應當知道的道理。這些道理是什麼呢?讀書就有益處,非醫者尚且如此,而醫者更是應該明白。唉,不欺騙自己才能贏得世人的信任,唯有自我謹慎才能幫助他人。從小誦讀孔子的教誨,就知道這樣的人不應該與之交往。等到我皈依佛教後,更能體會到同體大悲的親切感受。
我們人人都會經歷苦樂、癢痛、疾病,怎能忍心讓自己的父母親也遭受這些痛苦呢?即使在這醫道上,我也不敢自詡已經精通,但絕不會不謹慎而欺騙世人。神明之理,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希望後來的君子們能繼承發揚,繼續努力。崇禎己巳年陽生日,武林孫志宏序。
鍾祖保序略曰:孫君名志宏,字克容,臺石是他的別號。祖籍錢塘,他的父親桂岩公以醫術著稱於嘉隆年間。孫君繼承家業,並將醫術發揚光大。他曾經採藥於三座山,遇到奇人,得到了龍宮的秘訣。他所到之處,都能救活病人。他長期居住在我們鹽城,鹽城人都把他當作守護神,捨不得他離開。他還與我的朋友松日玄海、兩位沈君、仲修、則梁、兩位陳君關係很好。因此我得以認識他。
四庫全書提要曰。簡明醫設八卷。明孫志宏撰。志宏字臺石。杭州人。是書卷首。冠要言一十六則。議論亦平正。其餘案門列方。淺顯易解。然未能盡醫道之變化也。
〔陳氏(澈)雪潭居醫約〕八卷,存
〔王氏(象晉)簡便驗方〕六卷,存
自序曰。予性最懶。而耽披閱。生平素鮮疾病。而好蓄藥餌。不諳醫術。而喜集成方。弱冠以來。一切稗官野史。斷簡殘編。見一方靡弗錄也。高賢續論。卑夫俚談。聞一方靡弗識也。間以授人多奇中。人有求者。輒錄而畀之。相知者。憐予之僕僕也。曰。曷梓之乎。予謝未博。
曰。舉爾所知。前所不知。人其舍諸。予豁然有當於心。會春曹事簡。春日多暇。乃略為簡汰。而付之剞劂。隨所探先後。第為甲乙。無論次便續增也。方多單簡。藥多尋常。便窮鄉也。己嘗驗者。人共稱者。亟收之。否者暫置之。便應用也。其他傷害物命者。雖效弗錄。倘此帙行。
白話文: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簡明醫設》八卷,明朝孫志宏撰。志宏字臺石,杭州人。此書卷首冠以要言十六則,論述平正。其餘部分則以門類排列方劑,淺顯易懂。然而未能完全涵蓋醫學的變化之道。」
現存醫書:
- 《陳氏(澈)雪潭居醫約》八卷
- 《王氏(象晉)簡便驗方》六卷
自序:
我性子最懶,卻愛好翻閱書籍。我一生很少生病,卻喜歡收藏藥物。我不精通醫術,卻喜歡收集各種方劑。自從弱冠以來,凡是野史軼聞、殘缺不全的古籍,只要看到方劑就一定記錄下來。無論是高人雅士的論述,還是平民百姓的俗語,只要聽到方劑就一定記住。偶爾會將方劑傳授給別人,結果往往很有效。有人求醫,我就會將方劑記錄下來給他。我的朋友們見我如此勤奮,便勸我:「你收集了這麼多方劑,為什麼不出版呢?」我原本還有些猶豫,心想:「我所知道的這些東西,別人早就知道了,何必再出版呢?」
後來我豁然開朗,想通了這個道理。正好當時春天事情比較少,空閒時間較多,我就開始整理這些方劑,並將它們付梓印刷。我根據收集的時間順序,將方劑編排為甲乙丙丁等類別,並根據需要不斷增補。書中方劑大多單純簡便,藥物也都是常見的,適合鄉村百姓使用。我自己試驗有效的方劑,以及大家公認有效的方劑,都收錄在書中。其他藥效不明或有傷害生命風險的方劑,即使有效也不收錄。如果此書問世,希望能夠幫助到更多的人。
而方因病投。病隨方愈。共食天和。無羈患苦。庶幾諸君之意不虛哉。若夫分門別類。釐為成書。此予夙志。而今未能也。請俟異日。
〔樊氏(如柏)簡易驗方〕十卷,存
自序略曰。易傳言。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至終之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又曰。易以知險,簡以知阻。其旨□互相發云。自今觀之。天下之理。孰有大於醫者乎。醫主生人。而天地之大德曰生。乾坤之易簡是也。驗方合刻竣。取此命名。翻舊刻之名。
以易代便。與其沾沾為窮鄉。為應用計也。何如令一人見千人亦見。一人得千人亦得。況究之以驗取效則一也。此余稍更其名。未更其所載之方。雖間參以已驗者。續貂於宗子子之袖珍。而轉原本為新城王康公所輯者。殊示正實也。無奈其攜之東歸。已乃更以合刻者何。保產保嬰痘疹三要訣。
白話文:
這本書的方子是根據不同的病症而制定,病症只要對症下藥,就能治癒。希望大家能好好利用,讓身體健康,無病無痛。我原本想把這些方子整理成一本完整的醫書,但現在還沒有時間,就先暫時放一放,等以後再完成。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樊氏(如柏)簡易驗方」,取自易經的“易簡”二字。易經講究“易知”和“簡能”,也就是容易理解和容易實施。醫學是治病救人的學問,關係到人的生死,如同易經中的乾坤之道一樣重要。所以這本書的方子,都是簡單易行、效果顯著的驗方。
我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這些方子,讓大家都能受益。雖然我加入了一些自己驗證過的方子,但主要還是以王康公所編的原本內容為主。只是王康公把書帶回了東邊,所以我只好重新刻版印刷了。這本書包含了保產、保嬰、痘疹三大要訣,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便於產婦。一便於嬰兒。誠以其方言簡而意盡。使人得按如指掌。得若神明。今而知產為生育之門。痘多夭扎之患。人世之至險至阻者。莫此若矣。得乾之易以知險。坤之簡以知阻。詎云要訣。而驗方有二乎。合之天地大德之生。則謂是刻為生生篇亦可。甲戌中秋日。寄庵居士樊如柏書。
〔李氏(維麟)醫宗要略〕未見
按上見於蘇州府志。
〔芮氏(養仁)醫經原始〕未見
太平府志曰。芮養仁。字六吉。醫有別解。為人悃愊廣聞見。士大夫多與之遊。著醫經原始。五方宜範等書十餘卷。行於世。
〔五方宜範〕未見
〔劉氏(邦永)惠濟方〕四卷,未見
白話文:
產婦和嬰兒都受益,因為這篇文章語言簡潔,意思完整,讓人能像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樣明白,彷彿得到了神明的指引。如今我們了解生產是生育的關鍵,天花則是夭折的威脅,人間最危險最艱難的事莫過於此。通過簡單易懂的道理,就能了解險境,通過簡潔的描述,就能認識阻礙。這哪裡是訣竅,分明是驗證方法的精華所在。結合天地至善的生生之道,稱之為「生生篇」也不為過。甲戌年中秋,寄庵居士樊如柏書。
廣東通志曰。劉邦永。從化水東人。宋翰林權直劉褒然之後。生有異質。少孤貧。樵于山中。遇異人呼與俱去。授以岐黃之術。及上池刀圭之法。久之盡其秘歸。遂以醫行世。一時號稱國手。視病多望形察色。或以一指按脈。即知吉凶。可治者輒喜。用藥不問資財。不治者不與藥。
泣問之。則以指數示曰。某日去矣。無不如言。其用藥不拘古方。卒以己意變通。人多莫測。尤精太素脈。以斷修短。無不中者。人皆以為神。迎治殆無虛日。然為人狂脫。恆垢衣敝履。笑謔自喜。或側弁蓬首。袒裼捫蝨。見尊貴人弗恤。尤好談仙家上升事。人以為顛廢。因自號廢翁。
白話文:
廣東通志記載:
劉邦永,廣州從化水東人,是宋朝翰林權直劉褒然的後裔。他天生異質,少年時家境貧困,在山中砍柴為生。一次,他遇見一位奇人,被邀同行,並被傳授了岐黃醫術和上池刀圭之法。 劉邦永學成後,將奇人所授秘術全部掌握,便以此行醫救人,當時被稱為國手。
他看病時,往往先觀察病人的身形和面色,或者只用一根手指按脈,就能判斷吉凶。 對於可以治癒的病人,他總是欣然施救,用藥從不計較財富;對於無藥可救的病人,則不予治療。
如果有人詢問病人的病情,他會用手指比劃說:「某日將會離去。」從未失言。 他用藥不拘泥於古方,完全根據自己的判斷靈活變通,讓人難以捉摸。 他尤其精通太素脈法,能以此判斷人的壽命長短,無不準確。 人們都認為他醫術高超,如同神人,求醫者絡繹不絕,幾乎每天都有人來求診。
然而,劉邦永為人放蕩不羈,經常穿著破舊的衣服,蓬頭垢面,自言自語,哈哈大笑。 他有時會歪戴帽子,頭髮散亂,光著上身,抓撓身上的虱子,就算遇到尊貴之人也毫不理睬。 他還喜歡談論神仙飛升之事,因此被人認為是瘋癲之人。 他自稱「廢翁」,以此自嘲。
卒。著藥方甚富。人得其方者輒取效。今所傳惠濟方四卷。
〔霍氏(應兆)雜證全書〕未見
按上見於武進縣誌。
〔余氏(紹寧)元宗司命〕二十卷,未見
新城縣誌曰。余紹寧。字義同。祖籍南城。移居新城南機拗。幼讀書。二十學醫術。遍訪明師得異授。精通唐宋朱劉各家。及素問針經諸書。能預決人死生。往住奇中。其用藥不循舊方。但對證發單。邑紳士感服其小心精篤。又賦性慈愛。尤肯賑恤貧民。常制萬病無憂丸施布。
賴全活者甚眾。各上臺嘉其精篤。給送官帶。巡道莫可期服藥取效。亦賜旌表。著醫書二十卷。名元宗司命。其傷寒男婦。內外針灸。及小兒諸方。皆精備無遺。
白話文:
這位醫生醫術高超,藥方豐富,病人用他的藥方都能見效。現在流傳下來的《惠濟方》四卷,就是他的醫書。至於《霍氏(應兆)雜證全書》,目前還沒有找到。
根據武進縣誌記載,《余氏(紹寧)元宗司命》二十卷,目前也還沒找到。新城縣誌上寫道,余紹寧,字義同,祖籍南城,後來搬到新城南機拗。他從小讀書,二十歲開始學醫,四處拜訪名師,得到獨特的醫術傳承。他精通唐宋時期朱丹溪、劉完素等醫家的學說,以及《素問》、《針經》等經典著作,能準確預測病人的生死。他行醫精準,藥方獨特,不拘泥於舊方,而是針對病症開方。當地紳士都被他精益求精、仁心仁術所折服。他心地善良,樂善好施,經常免費提供治百病的“無憂丸”給貧困百姓,幫助了不少人。官府也嘉獎他精湛的醫術,授予他官職,甚至巡道官都因服藥見效而稱讚他,並授予他旌表。他寫了二十卷醫書,命名為《元宗司命》,涵蓋了傷寒、男婦科、內外針灸以及小兒科等各方面內容,應有盡有。
〔岳氏(甫嘉)男科全編〕未見
〔家居慎疾良方〕未見
〔旅邸便易良方〕未見
〔讀書辛苦良方〕未見
〔仕宦勤勞良方〕未見
〔行軍濟變良方〕未見
〔急救危疢良方〕未見
按上七書。見於醫學正印種子編附記。
〔傳氏(懋光)醫宗正脈〕未見
〔醫學集要經驗良方〕八卷,存
〔吳氏(鼎銓)醫案〕二卷,存
淳安縣誌曰。昊鼎銓字六長。號逸樵。云峰諸生。少時慕朱家郭解之為人。嗜六韜書籍武備。尤善治諸瘍。預訂痊可期。予膏劑不爽晷刻。卻賕謝弗受。曰。吾以此活人。初不圖阿堵物也。時稱國手。宋中丞又希先生以奇士目之。所著醫案二卷。今得其方書者。猶足以活人。
白話文:
《岳氏(甫嘉)男科全編》、《家居慎疾良方》、《旅邸便易良方》、《讀書辛苦良方》、《仕宦勤勞良方》、《行軍濟變良方》、《急救危疢良方》這七本書,在《醫學正印種子編附記》中有記載,但目前都未見。
《傳氏(懋光)醫宗正脈》也未見。
《醫學集要經驗良方》八卷,現存。
《吳氏(鼎銓)醫案》兩卷,現存。
淳安縣誌記載:吳鼎銓字六長,號逸樵,雲峰諸生。他年輕時仰慕朱家郭解的為人,喜歡閱讀兵書,尤其擅長治療各種瘡瘍。他預計病癒的時間,給予病人藥物,分毫不差。病人想要酬謝,他堅決拒絕,說:「我用這些醫術救人,從來沒有想過要得到金錢。」當時人們稱他為國手。宋中丞也稱讚他是奇士。他所著的《醫案》兩卷,至今仍然可以救人。
〔鄧氏(景儀)醫經會解〕八卷,存
〔孫氏(光裕)血證全集〕一卷,存
小引曰。夫血證之難言也久矣。患此而死者。十有六七。治此而生者。十無二三。豈不誠難矣哉。是何以故。良繇或冒風寒暑濕燥火六象之外感。或由喜怒憂思悲恐驚。兼之飲食虜勞七情之內傷。而又每患於讀書攻苦之輩。淫欲好色之人。何也。氣血。人身之二儀。性命之根蒂。
形神之依附者也。故血隨氣行。氣隨血轉。晝夜循環。生生不息。正經所謂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霄壤判矣。況此又皆起於火。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焉。請試言。夫心君主也。百體所聽命者也。君主一搖。則五志之火。觸於怒則為肝火。動於氣則為肺火。耗于思則為脾火。
白話文:
《鄧氏(景儀)醫經會解》八卷,現存。
《孫氏(光裕)血證全集》一卷,現存。
前言說,血症的難治,由来已久。患此而死者,十之六七;治此而生者,十無二三。難道不真的很难嗎?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因为,或因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邪侵襲,或因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内傷,加上飲食不節、勞累过度,特别容易发生在读书苦读的人和好色之人。为什么呢?因为氣血是人体的根本,是生命之源,是形神依附的根本。血随着气運行,气随着血轉动,昼夜循环,生生不息。经書上说,一息不運,生命就終止;一毫氣息不续,就阴阳两隔。更何况這些病症都源于火,而火與元氣不能共存,一勝則一負。试问,心主宰百體,是百體的君主。君主一搖動,五志之火就隨之而起。怒則為肝火,氣則為肺火,思則為脾火。
捍於驚則為膽火。過於食則為胃火。竭於精則為陰火。雖有腎水。不勝燎原之勢。所謂一水不勝五火者。此也。腎天一水也。相火寄於其中。臟腑賴以滋養者也。故腎水足。則肝得之。有子母相生之益。肺得之。無子富母貧之虞。心得之。有水火既濟之功。脾得之。有滋榮潤澤之績。
水源一虧。則腎間惟有此一點炎上之火。凌於心則為吐血。人於肺則為嗽血。動於肝則為噴血。出於脾則為嘔血。若夫咯血唾血咳血。皆從腎家來。而為虛損之血。日漸煎熬。遷延不起。而去生便遠矣。斯時也。病者安心靜坐。卻慮凝神。藥食調洽。醫者究其虛實。辨其血色臟腑。
白話文:
驚恐過度會導致膽火,飲食過量會導致胃火,精氣耗竭會導致陰火。即使有腎水,也無法抵擋這些火勢的蔓延,這就是所謂的「一水不勝五火」。腎水是人體先天之水,相火寄居其中,五臟六腑都靠它滋養。所以腎水充足,肝臟就能得到滋養,母子相生;肺臟就能得到滋養,避免母虛子弱;心臟就能得到滋養,水火平衡;脾臟就能得到滋養,滋潤強健。
如果腎水虧損,腎中只有一點火焰上升,就會攻上心臟導致吐血,攻上肺臟導致咳血,攻上肝臟導致噴血,攻上脾臟導致嘔血。咯血、唾血、咳血,都是源自腎臟虛損,日漸煎熬,病情難以痊癒,離康復越來越遠。此時,病人應該安心靜坐,放鬆思緒,調整飲食,醫生則要根據虛實程度,辨別血色和臟腑狀況。
用藥溫養。使水足火平。陽生陰長。各歸其位。又何病之不痊。而醫之不效乎。無奈病者在先。不善調理。一遇此證。見其勢之凶湧。遂欲延醫以求速止。醫人又依病家之欲急。以能止為功。以為捷法。不知此證之發。其來久矣。瘀積胸中。必盡得吐出。才住雖延三五日。亦復要吐。
其逆行之勢。亦不能頓止。不惟不能止。且以寒涼之物塞之。而中其根矣。故必延之歲月。勿妄想。勿妄動。勿多言。勿暴怒。勿嗜酒房勞。勿過飽損胃。靜坐養神。緘嘿自持。飲食有節。調理無間。藥餌和平。閒心葆攝。則五火平復。而不能為害。陰血自生。而內火不熾。
白話文:
服用溫和的藥物調養身體,讓體內的水分充足,火氣平息。陽氣生長,陰氣滋長,各自歸於其位,這樣還有什麼病治不好呢?醫師也無法治癒嗎?只可惜病人往往先不注重調理身體,一旦遇到這種病症,看到病情凶險,就急著找醫師求速效藥物。醫師也因病人急切,以能快速止住病情為功,認為是有效的方法,卻不知道這種病症的發病已久,瘀血積聚在胸中,必須全部吐出來,即使勉強壓住三五天,也還會再吐出來。
這種病症逆行的趨勢,也不能立即止住,不僅不能止住,反而用寒涼的藥物去壓制,反而傷了病根。因此,必須要花費時間去調養,不要妄想、不要妄動、不要多言、不要暴怒、不要嗜酒房事勞累、不要過飽傷胃。靜坐養神,沉默寡言,飲食有節,調理不間斷,藥物溫和,心態平和,這樣就能讓五臟之火平復,不再為害。陰血自然生成,內火也不會旺盛。
自得萬全。若欲揚湯止沸。則一杯水。難救車薪之火。又何怪乎血證之難為也。故集失血病機方脈本草一部。雖不能百發百中。亦聊以寓生生之意。以冀萬分中之一得耳。書以求同志者斧政焉。禹航浮碧主人孫光裕書於醉古居。
〔匏庵延道人淮南昭陽李氏家藏奇驗秘方〕七卷,存
〔亡名氏醫宗三法〕二卷,存
〔謝氏(以聞)醫學要義〕未見
於潛縣志曰。謝以聞。字克庵。邑庠生。安貧篤學。守志不阿。尤精於醫。崇禎乙亥。年八十餘。猶手不釋卷。所著醫學要義。未行於世。
〔孫氏(文胤)丹臺玉案〕六卷,存
〔歐氏(士海)山谷便方〕一卷,存
白話文:
想要徹底解決問題,就必須從根本入手。如果只用杯水車薪的方法,就如同用一杯水去滅火,根本無濟於事,血證的治療也是如此困難。因此我收集了失血病機、方脈、本草等相關書籍,雖然不能保證百分百有效,但希望能略盡綿薄之力,以期萬分中能有一分收穫。希望同道中人能斧正指教。禹航浮碧主人孫光裕於醉古居書。
〔匏庵延道人淮南昭陽李氏家藏奇驗秘方〕七卷,現存
〔亡名氏醫宗三法〕二卷,現存
〔謝氏(以聞)醫學要義〕未見
於潛縣志記載:謝以聞,字克庵,邑庠生,安貧樂道,堅持己志,不趨炎附勢,尤其精通醫術。崇禎乙亥年,他已八十餘歲,仍手不釋卷,所著《醫學要義》卻未能流傳於世。
〔孫氏(文胤)丹臺玉案〕六卷,現存
〔歐氏(士海)山谷便方〕一卷,現存
自序曰。曩愚行山谷間多病人。問何以不治。答以市遠無醫。而求藥復不易。故束手以待。愚心憐之。未有以處也。會擇術而居。披閱方書。見姜蒜蔥韭之類。先輩每用單行收功。而危迫倉卒之際。丸散無靈。標本易混。亦多以單方出奇。有捷於影響者。由是知尋常菜果草卉之微。
皆有補疾病生死之大。人特不察耳。以此一片熱腸。輒不自量。選諸經驗良方。用物不弘。而特有奇效。便於山谷者。匯成一帙。梓之以附舊刻保嬰錄之後。名之曰山谷便方。成曩志也。丹溪曰。吾既窮而在下。求有可以及人者。非醫安務。海非敢謂以及人。然世或不鄙其易而試之。
白話文:
自序
我以前在山谷間行走,常遇到病人。問他們為何不治,他們回答說,市集遙遠,沒有醫生,而且求藥也不容易,所以只能束手無策。我心中憐憫他們,卻無計可施。後來,我選擇了醫術,並開始翻閱醫書。發現姜、蒜、蔥、韭之類的食材,前輩們常常單獨使用就能收效。而遇到危急倉促的情況,丸散藥物卻常常失效,標本容易混淆,也多半要靠單方奇效才能救急。由此可知,尋常的菜果草卉,雖然微不足道,卻蘊藏著能補益疾病、生死之大事。只是人們往往不察而已。
基於一片熱腸,我便不自量力,選取了許多經驗良方,這些藥物雖不稀奇,卻有著奇特的效果,也方便山谷地區的人使用。因此,我把這些方子彙集起來,印刷成一冊,附在舊刻的《保嬰錄》之後,取名為《山谷便方》,以實現我的心願。
丹溪先生說:「我既貧困又身處低位,想做些可以幫助人們的事,這才是行醫的正道。我不敢說能真正幫助所有人,但世人或許不會因為這些方子簡單而輕視,反而會試著使用。」
其不至於如烏喙鴆毒之殺人也明矣。況其載在簡冊者。皆先輩仁心仁聞。所隨試輒驗。而不可誣者乎。人之所病病疾多。醫之所病病道少。然則此書或亦不可少之一道也歟。時崇禎己卯之正人日士海書。
〔施氏(沛)說療〕一卷,存
題詞曰。蓋聞醫者意也。藥者養也。有所資於意。不知無意之為愈也。有所待於養。不如無待之為愈也。故枚叔曰。太子之病。可無藥石針刺灸療而已。可以要妙道說而去也。輯說療十二章。
〔醫醫〕一卷,存
題詞曰。太史公云。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夫欲奏起疾之功。必光明道少之患。輯醫醫十章。
白話文:
很明顯,它不像烏喙、鴆毒那樣會殺人。況且,書中記載的都是前輩仁心仁聞的醫術,經過實際驗證,不可誣陷。人所患的疾病很多,而醫家所精通的醫道卻很少。因此,這本書或許也是不可缺少的醫道之一啊。這是崇禎己卯年正月人日,士海所寫。
《施氏(沛)說療》一卷,現存。
題詞說:我聽說,醫術是意念,藥物是養護。有所憑藉於意念,不如無意念而自愈;有所依靠於養護,不如無依靠而自愈。所以枚叔說:太子的病,可以不用藥石、針刺、灸療,可以用精妙的道說來治好。書中輯錄了十二章說療。
《醫醫》一卷,現存。
題詞說:太史公說:人所患的疾病很多,而醫家所精通的醫道卻很少。想要取得治療疾病的功效,就必須光明正大地解決醫道精通不足的問題。書中輯錄了十章醫醫。
〔祖劑〕四卷,存
自序曰。玄晏先生云。仲景廣伊尹湯液。用之多驗。成聊攝謂自古諸方。歷歲浸遠。難可考詳。惟仲景之書。最為群方之祖。要之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軒岐靈素。大聖之所作也。其於處劑之法。則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四。制之大也。經中如麋銜術澤瀉湯。
烏鰂魚散。半夏湯。雞屎醴等方。多不過三四味。即後許胤宗亦謂古人用藥,簡要精專。故仲景之方。其藥品甚少。後至潔古東垣。立方有多至三十餘味者。說者謂東垣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他人效之。則未免廣絡原野之譏矣。茲所集。首冠素靈二方。次載伊尹湯液一方。
白話文:
〔祖劑〕四卷,存
自序曰:玄晏先生說:「仲景廣泛運用伊尹的湯液方劑,多有驗證,效果顯著。」成聊攝說:「自古以來,各種方劑歷經多年,年代久遠,難以考證詳情。唯有仲景的書,是所有方劑的源頭。總之,仲景沿襲伊尹的醫法,而伊尹則承繼神農的經書。軒轅黃帝、岐伯的《靈樞》、《素問》,是大聖人所著。他們在用藥方面,講究‘君一臣二’的原則,用藥劑量較小;‘君二臣四’的原則,用藥劑量較大。經書中,例如‘麋銜術’(澤瀉湯)、烏鰂魚散、半夏湯、雞屎醴等方劑,大多只用三四味藥。
後人許胤宗也說,古人用藥簡潔精要。所以仲景的方劑,藥品種類很少。後來潔古、東垣等人,所立方劑有些竟多達三十多味藥。有人說,東垣就像韓信帶兵,越多越好。但其他人效仿他,就難免有廣泛鋪開戰線,卻無力顧及全局的批評了。
此書所收錄的方劑,首先是軒轅黃帝、岐伯的《靈樞》、《素問》中的方劑,其次是伊尹的湯液方劑,共四卷。
以為宗。而後悉以仲景之方為祖。其局方二陳四物四君子等湯。以類附焉。若東垣之補中益氣。丹溪之越鞠等劑。誠發前人之所未發。雖曰自我作古。可也。近代醫書。如戴元禮之證治要訣。薛新甫之明醫雜著。方皆簡略。與仲景之意。不大紕繆。故多探之。要之方者仿也。
醫者意也。而上溯軒農。其於方劑之道。庶幾焉近之矣。崇禎庚辰歲重陽日。元元子施沛題。
〔云起堂診籍〕一卷,存
〔朱氏(天璧)醫准〕未見
海寧縣誌曰。朱天璧。字蘧庵。仁和人。明崇禎壬午孝廉也。謝公車。貧無舊業。以素工青囊術。因賣藥海上。時兵荒薦瘥。璧行藥濟之。全活者萬人。不計值。人至於今稱之。館於烏鵲橋。酆氏亦長者。所著醫准數十卷。傳新安程氏吳氏云。
白話文:
以仲景的方子為基礎,將二陳湯、四物湯、四君子湯等方子歸類整理。東垣的補中益氣湯,丹溪的越鞠湯等,都是前人未曾發明的,雖然說自創古方,但也算得上是合理的。近現代的醫書,像是戴元禮的《證治要訣》,薛新甫的《明醫雜著》,方子都比較簡潔,和仲景的思路也相差不大,因此很多人都會參考學習。總之,用方子就是模仿古人的方法。
醫術的本質是意念,追溯到神農時代,我們對藥方之道有了更深的理解。崇禎庚辰年重陽節,元元子施沛題。
《云起堂診籍》一卷,現存。
《朱氏(天璧)醫准》未見。
海寧縣誌記載,朱天璧,字蘧庵,仁和人,明朝崇禎壬午年的孝廉。因家境貧寒,靠著精通醫術,在海上賣藥,當時戰亂頻仍,百姓疾病蔓延,朱天璧用藥救治,救活了上萬人,不計報酬,人們至今都稱讚他。他在烏鵲橋開設醫館,酆氏家族也是當地望族,朱天璧所著的《醫准》有數十卷,傳到了新安程氏和吳氏手中。
〔蕭氏(京)軒岐救正論〕六卷,存
自序曰。夫醫之為道也。總君父師相之權。而其學也。究天人性命之微。故君子取其精以治身。推其餘以濟世。斯仁術也。乃後世以方技目之。縉紳名士。多所弗講。司馬公不云乎。達則為良相。不達則為良醫。其可以賤簡為哉。予髫齡弱稟。質鈍志勞。窮獵簡編。苦心誦著。
嬰疾夢遺。百治莫瘳。繼因從宦。遊楚慈陽。邀學博黃州胡慎庵先生於衙齋。治之三月獲痊。先生蓋明醫李瀕湖公甥孫也。因授軒岐秘典。脈旨病機。藥性方法。一一精詳。先生又私淑於立齋者也。嗣入蜀。復參印群賢。頗得肯綮。沉酣於斯。二十餘載矣。歸里後。有請診視者。
白話文:
蕭氏(京)軒岐救正論六卷,存
自序
醫學之道,集君、父、師、相的權威於一身,其學問探究天地、人性和生命之奧妙。君子以醫學精髓養護自身,並以醫術造福社會。這仁義之術,後世卻以技藝之名稱呼,士大夫、名流大多不予重視。司馬光不曾說過嗎?“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醫學豈能以輕賤簡陋視之?
我自幼體弱,资质愚鈍,勤奮刻苦,翻閱典籍,用心鑽研醫書。
曾患病多年,百治不愈。後來因仕途來到楚地慈陽,有幸在衙門中遇到博學的黃州胡慎庵先生,經其治療,三月後痊癒。先生是明醫李瀕湖的公甥孫,傳授我軒岐秘典,脈象、病理、藥性、治法等一一講解詳盡。先生也曾私淑於立齋先生。後來我來到蜀地,又向眾多醫學名家請教,有所領悟。二十多年來,我潛心鑽研醫學,樂在其中。返鄉後,有許多人請我診治。
目擊時師治病。昧本從標。枉斃生靈。莫勝悲怛。此無他。蓋以習醫之人。半屬匪人。而所習之法。全非正法。經書不識。旁徑樂趨。於是專傷寒者。忽於雜病。主脾胃者。憚於攻伐。明濕熱者暗乎溫補。或執成□。而昧道靈變。或逞臆說。而架言出奇。或憑口給。而諛諂售奸。
罔惜人命。顛倒妄行。不幾為軒岐之亂臣賊子耶。嗟乎。醫病實多。安能先救醫。得醫病愈。而人之病。無不愈也。予因是竭一得之愚。悉靈素之蘊。發揮真假。脈旨闡明。藥性宜忌。昭揭病機。虛實朗縣。醫病兩鑑。操要五氣。歸本一元。數月運腕。始成篇帙。計卷有六。
僅字九萬。低徊久之。而猶訝諸法未備也。會二三同志。偶見而讀之曰。得乎一者。可以通乎萬矣。未備云乎。令余亟梓。以救世之醫病兩家。復捐資鳩鋟。將欲以公天下。嘉惠學者。而乃不覆瓿棄之。予維是書之作也。闡農黃之奧義。抒自苦念。糾時師之謬妄。激自熱腸。
白話文:
親眼目睹那些庸醫治病,只知治標不治本,白白害死了許多人,我實在是痛心疾首。這並非偶然,因為許多習醫之人,根本就是江湖騙子,他們所學的醫術也全都是歪門邪道。他們不讀經書,只愛鑽研旁門左道。專治傷寒的人,對其他雜病一竅不通;主治脾胃的人,害怕用藥攻伐;能辨別濕熱的人,卻不懂溫補;有些人固執己見,不懂得靈活變通;有些人憑空捏造,誇誇其談,只為出奇制勝;有些人為了討好病人,不惜說謊欺騙,絲毫不顧及人命,胡作非為。這難道不是醫學界的亂臣賊子嗎?
唉!病人這麼多,怎麼能先救醫生呢?只要醫生精通醫術,病人自然就能痊癒。我因此就竭盡所能,把畢生所學的醫術都寫進這本書裡,將真假辨別清楚,詳細闡明脈象和藥性,揭示病症的機理,分辨虛實,讓醫生和病人都能從中獲益,掌握五氣之要,歸本於一元。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寫成這六卷書,總共九萬字。反复推敲很久,仍然覺得書中所述的醫術並未完全涵蓋,直到遇到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看了我的書之後說:「學通了一樣,就能融會貫通萬千事物了,你說不完善,怎麼能這樣說呢?」他們催促我趕快出版,以拯救世人,醫治病人,並願意出錢印刷,將這本書公之於天下,讓更多學醫者受益,絕不能讓它被束之高閣,蒙塵棄置。
我寫這本書的初衷,就是要闡明《黃帝內經》的奧妙,表達我多年來的苦思冥想,糾正時下庸醫的謬誤,激勵我熱切的醫者之心。
萬一寸管招尤。致使正道難明。謗吠日騰。將奈之何。韓退之先生云。其或閒居修史。不有人禍。必有天刑。昔越人世稱神醫。不免為同官李醯嫉殺東垣云。就令著述不已。精力衰耗。書成而死。不愈於無益而生乎。故從古豪傑作用。往往以身殉道。倘斯論可售。捖斯世於壽域。
而余戇拙無似。何惜一己之知罪乎。後之君子。抑亦諒余之所以為救為正也歟。崇禎甲申春二月上浣之吉。閩中通隱子蕭京萬輿甫撰。
〔莊氏(應蕙)醫案〕二卷,存
按上附刻於軒岐救正論後。莊應蕙字汝元。溫陵同人也。林應楷有莊隱几先生傳。又附其末。
〔王氏(元標)醫藥正言〕未見
白話文:
如果只靠一己之力,難免招致非議,導致正道難以彰顯,謗言四起,又该如何应对呢?韩愈先生说过:“即使闲居著史,也难免人祸,或是天谴。” 昔日越人被称为神医,却难逃同僚李醯的嫉妒杀害。东垣先生也遭遇类似遭遇。纵使著述不辍,精力也会衰竭,最终书成而死,又何异于无益而生呢?因此,古往今来,豪杰志士往往以身殉道。如果我的论述能有所价值,哪怕付出生命,也值得。
我愚钝无能,何惜一己之知罪?后世君子,也会理解我为救世正道所做的一切吧。崇祯甲申年二月上旬吉日,闽中通隐子萧京万舆甫撰。
《莊氏(應蕙)醫案》两卷,现存。
此文附刻于《轩岐救正论》之后。莊應蕙字汝元,温陵人。林應楷有《莊隱几先生传》,并附于此文之后。
《王氏(元標)醫藥正言》未见。
按上見於江寧府志。
〔王氏(扆)醫學狐解〕六卷,未見
〔虞氏(洪春)醫學須知〕未見
〔何氏(繼高)軒岐新意〕一卷,未見
按上三書。見於浙江通志。
〔盧氏(之頤)痎瘧論疏〕一卷,存
自引曰。痎瘧因證。素問瘧論。及刺瘧法。最詳而悉。後世守其偏承。致經義蒙晦。訛謬良多。審因者略證。局證者昧因。知常而不及變。循變而反舍常。殊不知有是因。方有是證。因證既顯。常法已具。而始可與達變矣。乃或常法既迷。因證靡辨。以寒為熱。熱為寒。虛作實。
實作虛。致微者劇。劇者危。展轉變承。連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莫之能測也。偶方孺先生舉問及此。聊紀數語以就正。(方孺先生姓潘名鏢嘉定人)
白話文:
根據江寧府志記載,王氏(扆)的《醫學狐解》六卷,目前尚未找到。
根據浙江通志記載,虞氏(洪春)的《醫學須知》和何氏(繼高)的《軒岐新意》一卷,目前也尚未找到。
盧氏(之頤)的《痎瘧論疏》一卷,現存。
書中自序說道:痎瘧的病因和症狀,《素問·瘧論》以及《刺瘧法》講解得最詳細、最全面。後世醫家只守著前人的片面之說,導致經義被蒙蔽,錯誤很多。懂得病因的人只重視症狀,拘泥於症狀的人卻不知道病因。知道常規法則卻不能應變,遵循變化卻又捨棄常規。殊不知,有病因才會有症狀,病因和症狀都清楚了,常規法則就已經具備,才能够理解變化。
然而,有些人迷失了常規法則,無法辨別病因,把寒症當熱症,熱症當寒症,虛症當實症,實症當虛症,導致輕微的病症變得嚴重,嚴重的病症更加危險,病情反覆變遷,連續幾個月甚至幾年都不癒。患者的生死存亡,無人能預測。
有一次方孺先生向我提問,就寫下這幾句話,希望能得到指正。(方孺先生姓潘名鏢,嘉定人。)
王琦跋曰。傷寒之疾。本於風寒。而痎瘧本於風暑。寒暑相反。若風馬牛不相及也。今之醫者。有傷寒轉瘧疾。瘧疾轉傷寒之說。未詳本自何書。而千口雷同。習焉不察。讀晉公痎瘧論疏。其論風氣獨盛。絕無暑象一則。深辟世人謂傷寒轉而成瘧之謬。深切顯明。真足以醒群蒙之聾瞽者矣。
友人婁荊川深契是書之奧。有久瘧未愈者。按其六經臟腑所屬而治之。應手取效。蓋信此書足珍也。或者訾其抄撮靈素陳言。金匱舊方。無一新奇創穫之快論妙劑者。此直睡人啽囈語耳。烏足與之深論耶。乾隆甲申七月辛亥朔。錢江王琦書。
四庫全書提要曰。痎瘧論疏一卷。明盧之頤撰。之頤。字子繇。錢塘人。是書論痎瘧證治。於虛實寒熱四者。最為詳盡。足以發明素問瘧論刺瘧論諸篇微意。大旨謂瘧屬陽。痎屬陰。日作者屬陽。間數日作者屬陰。而曰溫。曰寒。曰癉。曰牝。皆可以痎瘧該之。其主方多取王肯堂證治準繩。
白話文:
王琦在跋文中說,傷寒病是由風寒引起,而痎瘧病是由風暑引起,寒暑截然相反,如同風馬牛不相及。現在有些醫生說傷寒可以轉成瘧疾,瘧疾也可以轉成傷寒,不知道這種說法出自哪本書,卻被人們口口相傳,習以為常,沒有細心考究。我讀了晉公的《痎瘧論疏》,發現文中只論述風氣盛行,完全沒有暑氣的跡象,徹底駁斥了世人所說的傷寒轉變成瘧疾的謬論,論述深刻明晰,足以讓那些蒙昧無知的人醒悟。
我的友人婁荊川深得此書精髓,遇到久患瘧疾的人,便根據其六經臟腑所屬進行治療,都能藥到病除。可見此書確實珍貴。有些人批評此書只是抄襲《靈樞》、《素問》的陳詞濫調,以及《金匱》的舊方,沒有什麼新奇創新的論點和妙方。這種說法簡直是胡言亂語,根本不值得與之深入討論。乾隆甲申年七月辛亥朔日,錢江王琦寫於此。
《四庫全書提要》中說,《痎瘧論疏》一卷,由明朝盧之頤撰寫。盧之頤,字子繇,錢塘人。此書論述痎瘧的病症和治療方法,對虛實寒熱四種情況分析得最為詳盡,足以闡明《素問》中《瘧論》、《刺瘧論》等篇章的深層含義。書中主要論點是:瘧屬陽,痎屬陰,發病時間為每日的屬陽,間隔數日的屬陰。而溫、寒、癉、牝等症狀都可以用痎瘧來解釋。盧之頤在治病用藥方面,多借鑒王肯堂的經驗。
其餘所列諸方。亦多簡當。雖書不過一卷。然治瘧之法。約略盡乎是矣。杭世駿道古堂集。有之頤小傳。稱所著初有金匱要略摸象。為其父所焚。續著有本草乘偈。今行於世。後著有摩索金匱九卷。又有傷寒金䗜鈔。醫難析疑二書。今未見傳本。獨無此書之名。或世駿作傳之時。
未見其本。故亦疏漏歟。
〔醫難析疑〕未見
〔李氏(德孝)醫學正蒙〕未見
浙江通志曰。李德孝。字時慕。
〔陳氏(樵)群書纂集〕未見
浙江通志曰。陳樵。字時彩。
〔董氏(一麟)醫學問世編〕未見
浙江通志曰。董一麟。字時野。
〔金氏(忠)廣忠集方〕一卷,未見
白話文:
其他列出的藥方也大多簡潔實用,雖然書本只有一卷,但治療瘧疾的方法大致都包含在裡面了。杭世駿道古堂集裡有《之頤小傳》,記載他早期著作《金匱要略摸象》被父親燒毀,之後續寫了《本草乘偈》,現在流傳於世。他後來又寫了《摩索金匱》九卷,還有《傷寒金䗜鈔》和《醫難析疑》兩本書,但現在沒有傳世版本。書中獨缺《醫難析疑》的記載,可能是世駿寫傳記的時候,尚未見到此書,所以有所疏漏。
浙江通志曰。金忠。字尚義。麗水人。
〔張氏(琳)醫說妙方〕十卷,未見
浙江通志曰。明巡撫保定副都御史勾余張琳刪定。
〔伍氏(翕)醫書會要〕未見
〔沈氏(宏)醫筌〕未見
〔陸氏(長庚)體仁彙編〕未見
〔昊氏(延齡)醫學質疑〕未見
〔金氏(孔賢)丹山心術〕未見
〔趙氏(金)醫學經略〕未見
〔邵氏(繼稷)經驗良方〕未見
按上七書。見於浙江通志。
〔陳氏(時榮)三難一覽〕未見
〔病機提要〕未見
接二書。見於松江府志。
〔錢氏(寶)醫案〕未見
鎮江府志曰。錢寶。字文善。原浚曾孫。號復齋。詩多藻思。工小楷行書。精於醫。拯危濟困。恆孜孜焉。所著有醫案。運氣說。
白話文:
浙江通志記載,金忠,字尚義,是麗水人。他撰寫了《張氏(琳)醫說妙方》十卷,但目前尚未見。
浙江通志也記載,明朝巡撫保定副都御史勾余張琳刪定了這本書。
此外,浙江通志還提及了以下幾本書,但目前都尚未見:
- 《伍氏(翕)醫書會要》
- 《沈氏(宏)醫筌》
- 《陸氏(長庚)體仁彙編》
- 《昊氏(延齡)醫學質疑》
- 《金氏(孔賢)丹山心術》
- 《趙氏(金)醫學經略》
- 《邵氏(繼稷)經驗良方》
上述七本書都見於浙江通志。
松江府志記載了另外兩本書:
- 《陳氏(時榮)三難一覽》
- 《病機提要》
鎮江府志記載,錢寶,字文善,是原浚的曾孫,號復齋。他擅長詩歌,書法也精通小楷和行書。他精通醫術,常年救死扶傷,孜孜不倦。他著有《醫案》和《運氣說》。
〔王氏(章祖)橘井元珠〕未見
蘭溪縣誌曰。王子英孫。章祖字叔貞。纂有橘井元珠。
〔釋氏(住想)慎柔五書〕五卷,存
石震小傳曰。師毗陵人。胡姓。本儒家子。生而敏慧。稚年寄育僧舍。長尋剃髮。法名住想。字慎柔。性喜讀書。凡一切宗乘。以及儒書經史子諸編。無不究覽。心血耗疲。得瘵疾幾不起。時查了吾先生寓醫荊溪。師往求治。歲余獲痊。了吾先生涇縣人。為太平周慎齋先生高座。
師穎悟沉靜。了吾先生深器之。欲授以己學。師繇是執贄。事先生十餘年。先生懼其學識過己。乃令往從慎齋先生。與薛理還偕行。理還亦毗陵人。予於己卯春。曾識荊於嘉水。時年已逾七十。因出了吾生平所驗案及禁方贈予。予自此益盡窺了吾之學。慎齋先生名滿海內。從遊弟子日眾。
白話文:
蘭溪縣志記載,王子英的孫子章祖,字叔貞,曾經編撰過一部名叫《橘井元珠》的書,但現在已經失傳了。
石震的傳記中寫道,石震是毗陵人,姓胡,原本是儒家子弟,從小聰明伶俐。幼年時寄住在僧舍,長大後出家為僧,法名住想,字慎柔。他喜歡讀書,對於各種佛教經典和儒家經史子集都認真研讀,結果因為用功過度,得了瘵疾,幾乎病死。當時,查了吾先生正在荊溪行醫,石震前往求醫,一年後病癒。查了吾先生是涇縣人,是太平周慎齋先生的弟子。
石震天資聰穎,性格沉靜,查了吾先生非常器重他,想要把自己的學問傳授給他。石震因此拜查了吾先生為師,侍奉了十多年。查了吾先生擔心石震的學識超過自己,就讓石震去拜訪慎齋先生,並且讓薛理還陪同前往。理還也是毗陵人,我在己卯年春天曾在嘉水認識他,當時他已經七十多歲了。我當時將自己畢生驗證過的醫案和禁方贈送給他。從此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查了吾先生的學問。慎齋先生名聲遠揚,門下弟子絡繹不絕。
師隨侍。每得其口授語。輒筆之。先生初無著述。今有語錄數種行世。多師所詮次也。師自是歸里。治病輒應。履日盈戶外。然性好施。雖日入不下數金。而貧如昔。歲庚午。吳江宰熊魚山先生夫人。抱奇恙六七年矣。延師至。以六劑奏效。一時薦紳士大夫。咸服其神明。因往來吳會間。
里居之日少。歲壬申。予時習岐黃家十餘年。雅慕師。每相過從談論。輒達曙忘倦。師每愾生平所學。嗣者寥寥。言之惋然。然竊謂師貌古神暗。當得永年。亡何丙子仲夏忽示疾。以手札招予。授生平所著書。凡虛損一。癆瘵一。所札記師訓一。治病歷例一。醫案一。又數日竟脫然去。
白話文:
師傅隨侍左右,每次得到他口授的醫學知識,我便立刻記錄下來。先生起初並沒有著作,現在市面上流傳著幾種語錄,多半是師傅整理編排的。師傅自此返回故鄉行醫,每次都藥到病除,每天門庭若市。然而他生性樂善好施,即使每天收入不菲,卻依然貧窮如昔。庚午年,吳江知縣熊魚山先生夫人患病六年餘,延請師傅前去診治,六劑藥便見效,一時之間,士大夫們都佩服師傅的神奇醫術。於是師傅便常往來吳會之間。
師傅在故鄉居住的時間不多,到了壬申年,我當時已學習岐黃之術十餘年,一直仰慕師傅,每每相聚談論醫學,總能聊到天亮而不覺疲倦。師傅每每感嘆自己一生所學,後繼無人,語氣中充滿遺憾。然而我私下認為,師傅容貌古樸,神采奕奕,應該可以長壽。沒想到丙子年仲夏,師傅突然病倒,用手札邀請我去,並將生平著作傳授給我,包括《虛損》一卷,《癆瘵》一卷,《師訓札記》一卷,《治病歷例》一卷,《醫案》一卷。僅過數日,師傅便溘然長逝。
年六十五。距今又十年矣。予將以其書。壽之於梓。因為之傳。
張氏(延登)懸袖便方〕四卷,存
〔徐氏(韞奇)醫略〕未見
按上見於蘭臺軌範附洄溪府君自序。
白話文:
"在六十五歲那年,已經過去十年了。我打算將這本書出版,為其永續傳承。我會保留張氏(延登)的「懸袖便方」四卷,並找到徐氏(韞奇)的「醫略」。這些資訊來自蘭臺軌範附錄中的洄溪府君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