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四 (1)
卷七十四 (1)
1. 卷七十四
2. 方論(五十二)
〔師巫顱囟經〕宋志二卷,存
原序曰。夫顱囟者。謂天地陰陽。化感顱囟。故受名也。嘗賢黃帝內傳。王母金文。始演四序二儀陰陽之術。三才一元之道。採御靈機。黃帝得之昇天。秘藏金匱。名曰內經。百姓莫可見之。後穆王賢士師巫於崆峒山。得而釋之。敘天地大德。陰陽化功。父母交和。中成胎質。
爰自精凝血室。兒感陽興。血入精宮。女隨陰往。故以清氣降。而陽谷生。濁氣升。而陰井盛也。甚者二儀互換。五氣相參。目睹元機。非賢莫達。謂真陰錯雜。使精血聚而成殃。陽發異端。感榮衛合而有疾逆。使嬰兒才養。驚候多生。庸愚不測始末。亂施攻療。便致枉損嬰兒。
籲哉籲哉。遂究古言。尋察端由。敘成□目曰頗囟經焉。
巢元方曰。中古有巫方。立小兒顱囟經。以占夭壽。判疾病死生。世所相傳。有小兒方焉。(諸病源候論○千金方作巫妨)
劉昉曰。顱囟經。世傳為黃帝之書。至周穆王時。師巫得之於崆峒洞。今不可考。(幼幼新書)
陳自明曰。嬰童寶鑑集云。小兒方論。起自巫方。黃帝云。吾不能察幼小。賴國有巫方。能知小兒之壽夭耳。(婦人良方)
四庫全書提要曰。顱囟經二卷。不著撰人名氏。世亦別無傳本。獨永樂大典內。載有其書。考歷代史志。自唐藝文志以上。皆無此名。至宋藝文志。始有師巫顱囟經二卷。今檢此書。前有序文一篇。其所謂師巫。與宋志相合。當即此本。疑是唐末宋初人所為。以王冰素問注第七卷內。
有師氏藏之一語。遂託名師巫。以神其說耳。其名顱囟者。案首骨曰顱。腦蓋曰囟。殆因小兒初生。顱囟未合。證治各別。故取以名其書。首論脈候至數之法。小兒與大人不同。次論受病之本。與治療之術。皆極中肯綮。要言不煩。次論火丹證治。分別十五名目。皆他書所未嘗見。
其論雜證。亦多秘方。非後世俗醫所可及。蓋必別有師承。故能精晰如此。宋史方技傳。錢乙始以顱囟經著名。召至京師。視長公主女疾。授翰林醫學。錢乙幼科冠絕一代。而其源實出於此書。亦可知其術之精矣。護據永樂大典所載。裒而輯之。依宋志舊目。釐為二卷。俾不至無傳於後矣。
按諸病源候論。所謂巫方顱囟經。即是書也。方與彭通。呂覽□□□□曰。巫彭作醫。師巫亦是巫方之謂也。是書非據王冰師氏藏之一語。而託名者也。
〔衛氏(泛)顱囟經〕三卷,佚
按上見於太平御覽張仲景方序。
〔俞氏(闕名)療小兒方〕隋志四卷,佚
〔徐氏(叔向)療少小百病方〕七錄三十七卷,佚
〔亡名氏療少小雜方〕七錄二十卷,佚
〔療少小雜方〕七錄二十九卷,佚
〔範氏(闕名)療小兒藥方〕七錄一卷,佚
〔王氏(末)療小兒雜方〕七錄十七卷,佚
白話文:
方論(五十二)
《師巫顱囟經》
這本書的原始序言說:「所謂的顱囟,指的是天地陰陽之氣相互感應而形成的。因此稱為顱囟。以前聽說黃帝的內傳和王母的金文,最早闡述了四季、陰陽、三才、一元等道理,並採集天地間的靈氣。黃帝得到這些道理後,就得道升天了。這些秘密的知識被藏在金匱裡,稱為《內經》,普通百姓是看不到的。後來到了周穆王的時候,有個賢士師巫在崆峒山得到了這本書,並將它釋解開來。書中講述了天地的大德、陰陽的造化功勞、父母交合,最終形成胎兒的過程。」
「從精血凝結在子宮開始,男嬰感受到陽氣興起,血液流入精宮;女嬰則隨著陰氣流動。因此,清氣下降,陽氣的通道產生;濁氣上升,陰氣的通道旺盛。嚴重的話,陰陽二氣會互相轉變,五行之氣也會互相影響。能看到這些微妙的道理,並非一般人能理解。這是因為陰陽真氣混雜,使得精血凝聚反而形成災禍;陽氣產生異狀,影響了營衛之氣的調和,以致產生疾病。使得嬰兒在發育過程中,容易產生驚嚇等症狀。庸碌愚昧的人無法了解這些疾病的來龍去脈,胡亂用藥治療,往往會損害嬰兒的健康。因此,我研究了古代的文獻,探尋疾病的根源,寫成了《顱囟經》這本書。」
巢元方說:「古代有巫醫的方術,他們寫了《小兒顱囟經》,用來占卜嬰兒的壽命,判斷疾病的生死。世俗相傳,留下了許多關於小兒疾病的方子。」(出自《諸病源候論》和《千金方》,《千金方》中則稱為《巫妨》)
劉昉說:「《顱囟經》世俗相傳是黃帝所寫的書,到了周穆王時期,師巫從崆峒山得到這本書,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出自《幼幼新書》)
陳自明說:「《嬰童寶鑑集》中說,關於小兒疾病的論述,源自巫醫的方術。黃帝說:『我無法仔細觀察幼小的嬰兒,幸好國家有巫醫的方術,可以知道小兒的壽命長短。』」(出自《婦人良方》)
《四庫全書提要》說:「《顱囟經》共有兩卷,沒有署名作者。世上也沒有其他傳本,只有《永樂大典》中收錄了這本書。考證歷代史志,從唐代的《藝文志》以上都沒有這本書的記載,直到宋代的《藝文志》才有《師巫顱囟經》兩卷的記載。現在翻閱這本書,前面有一篇序文,其中提到的師巫,和宋代的史志記載相符合,應該是同一個版本。我認為這本書應該是唐末宋初的人所寫,因為王冰註解的《素問》第七卷中,有提到『師氏藏之』這句話,於是就假托師巫的名義,來使其說法更具神祕感。書名取為『顱囟』,是因為頭骨稱為顱,腦蓋稱為囟,大概是因為嬰兒剛出生時,顱囟還沒有閉合,在證斷和治療上都有所不同,所以就用這個詞來命名。這本書首先論述了診斷脈象的方法,說明小兒和成人的脈象不同;接著論述了疾病的根本原因,以及治療的方法,都非常切中要害,文字簡潔。然後論述了火丹的證狀和治療,將其分為十五種類型,都是其他醫書中所沒有記載的。書中也記錄了許多其他疾病的秘方,並不是後世庸俗的醫生所能了解的,應該是另有師承,所以才能如此精闢。宋史的《方技傳》中記載,錢乙最初是以《顱囟經》而聞名,被召到京城,診治了長公主的疾病,並被授予翰林醫學的官職。錢乙的兒科醫術冠絕一時,而他的醫術來源實際上就出自這本書,由此可見這本書的精妙之處。我根據《永樂大典》的記載,將這本書重新整理編撰,並按照宋代的舊有篇目,將其分為兩卷,使之不至於失傳。」
「根據《諸病源候論》的記載,所謂的《巫方顱囟經》就是這本書。方和彭的讀音相通,《呂氏春秋》說:『巫彭發明了醫術。』師巫也是巫方的一種稱謂。這本書並不是根據王冰《素問注》中『師氏藏之』這句話而假託師巫之名。」
《衛氏(泛)顱囟經》
這本書共有三卷,已經遺失。 據說在《太平御覽》中,收錄有張仲景的方序,其中有提到這本書。
《俞氏(佚名)療小兒方》
隋代的史志記載有這本書,共有四卷,但已經遺失。
《徐氏(叔向)療少小百病方》
《七錄》記載有這本書,共有三十七卷,但已經遺失。
《亡名氏療少小雜方》
《七錄》記載有這本書,共有二十卷,但已經遺失。
《療少小雜方》
《七錄》記載有這本書,共有二十九卷,但已經遺失。
《範氏(佚名)療小兒藥方》
《七錄》記載有這本書,共有ㄧ卷,但已經遺失。
《王氏(末)療小兒雜方》
《七錄》記載有這本書,共有十七卷,但已經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