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2. 醫經(四)
〔袁氏(仁)內經疑義〕未見
王畿袁參坡小傳曰。參坡袁公名仁。字良貴。浙西嘉善人也。洞識性命之精。而未嘗廢人事之粗。雅徹玄禪之奧。而不敢悖仲足之軌。天文地理。歷律書數。兵刑水利之屬。靡不涉其津涯。而姑寓情於醫。謂可以全生。可以濟人。著內經疑義。本草正訛。痘疹家傳等書。百餘卷。(一螺集)
〔楊氏(慎)素問糾略〕明志三卷,未見
錢謙益曰。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師文忠公廷和之子也。七歲作擬古戰場文。有曰。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青苔之骨。時人傳誦。以為淵云再出。正德辛未。舉會試第二。廷試第一。授翰林修撰。武廟閱天文書。星名注張。又作汪張。下問欽天監及史館。皆莫知。用修曰。
注張。柳星也。歷引周禮史漢書以復。湖廣土官水盡源通塔平長官司入貢。同官疑為三地名。用修曰。此六字地名也。取大明官制證之。嘉靖癸未。修武廟實錄。總裁二閣老。盡取稿草。屬刊定焉。甲申七月。兩上議大禮疏。率群臣撼奉天門大哭。廷杖者再。斃而復甦。謫戍雲南永昌衛。
投荒三十餘年。卒於戍。年七十有二。(列朝詩集)
按是書。升庵外集等不載。且與朱震亨書同名。先子嘗疑之。賀藩大高知道。(元哲)曰。恐是升庵序震亨書者。修明志時。仍致誤歟。此說亦有理。
〔高氏(士)素問捷徑〕三卷,未見
〔鄭氏(曉)素問摘語〕未見
按上二書。見於浙江通志書目。
〔蔡氏(師勒)內經注辨〕未見
黃省曾序曰。嘗謂醫之道也。原詳經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也。嘗草木水火致劑。以救夭傷也。非聖人者神而明之。其誰與此。故曰。醫者生生之具。聖人所以壽萬民。而登之天年者也,農黃以來。其法已久。考其嗣流。則周之矯之俞之盧。秦之和之緩之竘。宋之文摯。鄭之扁鵲。
漢之樓護陽慶倉公。皆以黃帝之書相為祖述。其倉公診切之驗,獨幸詳於大史。而候名脈理。往往契符於素問。以是知素問之書。其文不必盡古。而其法則出於古也信然矣。其言情狀也有馮。其處刺療也有響。得之者。為上工。為國手。失之者。為毒師。為庸姓。歷百世而莫之或違者也。
在姬之代。尚有歲終之稽。十而失一。即次其食。故其法得以不墮。今之醫也。茫然於天地之紀。憲無所畏。師無所傳。一惟肆炮縱舍。以規偶中之利。故愈也劇之。生也死之者。殆相望也。予素多病。不得於醫。而思精其法。未暇也。山人蔡師勒氏有道。而復志於醫。乃塊處於毛公之壇者。
二十年。先治其法。翻閱之久。遂不滿於啟玄之注。時有所得。因系之辨。若師勒者。可謂卓然斯流之上者矣。雖然啟玄亦非妄而作者。其師玄珠先生異人也。洞明素問之奧。乃密授秘旨。故啟玄奉其師說太過。不為無疵。觀其詢謀得失之云。則斯辨也。亦啟玄之所以望於後人也。
白話文:
醫經(四)
袁氏(仁)《內經疑義》:未曾見過。
王畿在《袁參坡小傳》中提到:參坡先生,名袁仁,字良貴,是浙江嘉善人。他深入了解性命的精髓,但也不會忽略世俗之事。他精通玄禪的奧義,卻也不會違背儒家的倫理規範。天文、地理、曆法、數學、兵刑、水利等領域,他都有所涉獵,但卻把心思放在醫學上,認為醫學可以保全生命、救濟眾人。他著有《內經疑義》、《本草正訛》、《痘疹家傳》等書,總共有一百多卷。
楊氏(慎)《素問糾略》:明朝志書中記載有三卷,但未曾見過。
錢謙益說:楊慎,字用修,是新都人,少年時是文忠公楊廷和的兒子。他七歲時寫了一篇模擬古代戰場的文章,其中有「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青苔之骨」的句子,當時的人們都稱讚他像司馬相如一樣才華橫溢。正德辛未年,他考取了會試第二名,殿試第一名,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職。武宗皇帝查閱天文書籍,發現星名「張」字有誤,又改為「汪張」。於是詢問欽天監和史館,他們都不知道。楊用修說:「注張,是柳星。」他引用《周禮》、《史記》、《漢書》等史籍來解釋。湖廣的土官水盡源通塔平長官司前來進貢,同官員懷疑這是三個地名。楊用修說:「這是六字地名。」他引用《大明官制》來證明。嘉靖癸未年,他參與編修《武宗實錄》,兩位閣老總裁取用了他的初稿,讓他負責修訂。甲申年七月,他兩次上疏反對「大禮議」,帶領群臣在奉天門前大哭,因此被廷杖兩次,昏厥後又甦醒,被貶謫到雲南永昌衛。他在邊疆流放三十多年後去世,享年七十二歲。
根據記載,這本書在《升庵外集》等書中沒有收錄,並且和朱震亨的著作同名,我的先父曾經懷疑過。賀藩大認為可能是升庵為朱震亨的書寫序時,楊用修編修志書時造成的錯誤。這個說法也有道理。
高氏(士)《素問捷徑》:三卷,未曾見過。
鄭氏(曉)《素問摘語》:未曾見過。
以上兩本書在《浙江通志》的書目中可以找到。
蔡氏(師勒)《內經注辨》:未曾見過。
黃省曾序中寫道:我認為醫學的根本,在於詳究《內經》精髓,探討陰陽表裡之理,以此來理解各種疾病的產生。用草木、水火等藥物調配藥劑,來救治早夭傷亡的人。不是聖人,不能夠神而明之,誰能做到這些呢?所以說,醫學是養生保命的工具,是聖人用來使萬民長壽,達到天年的方法。從黃帝、神農以來,醫學的法則已經流傳很久了。考察其傳承,周朝有矯、俞、盧,秦朝有和、緩、竘,宋朝有文摯,鄭國有扁鵲,漢朝有樓護、陽慶、倉公。他們都以黃帝的醫書為祖述。其中倉公的診斷切脈經驗,尤其在大史中被詳細記錄,其診斷的脈理,也往往與《素問》相符。由此可知,《素問》的文字不一定是完全古老的,但其法則卻是出自於古代。它的描述有依據,它的治療也有效驗。掌握了這些的人,就是高明的醫生,是國家的棟樑;失去這些的人,就是害人的庸醫。經過幾百年都不會有改變。
在周朝的時候,還有歲終的考核,如果十個人中失誤一個,就要削減他的糧食。所以他們的醫學才能夠不至於衰敗。現在的醫生,對於天地運行的規律一無所知,也沒有什麼畏懼,沒有老師的傳授,只是隨便亂開藥方,以求僥倖獲利。因此治好的反而病情加重,能活的反而被治死了,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我平時就多病,沒能遇到好醫生,因此想精研醫學的道理,但沒有時間。山人蔡師勒先生有道,並且立志於醫學,在毛公之壇獨處二十年。他先研究醫學的法則,經過長時間的翻閱,覺得《啟玄》的注釋不足,於是根據自己心得進行辨析。像師勒先生這樣的人,可以說是這個領域中的佼佼者。雖然如此,《啟玄》也不是隨意寫的,他的老師玄珠先生是個奇人,洞悉《素問》的奧秘,並且秘密傳授給他,所以《啟玄》奉行師說,不免有缺點。從他「詢謀得失」的態度來看,這種辨析,也是《啟玄》所期望後人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