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 (2)

1. 方論(二十八)

澄神晏坐。沉然畢慮。探索難解之義。神識杳冥。似寤寐間。有二道士者。自門而入。授先生美酒一小盞。若橡碗許。咽而復有。如此三二十次。咽不能盡。二道者笑曰。如厭飲。反吐於盞中。復授道者。倒於小葫中。道者出。恍然一醒。覺面赤酒香。杳無所據。急於內外追之不見。

而後因至心靈。大有開悟。此說幾乎誕妄。默而不言。以僕為知言。先生故以誠告。與夫史稱扁鵲遇長桑君飲藥。以此視病。盡見五臟癥結。特以診脈為名。亦何異焉。因著醫書內經運氣要旨論。醫方精要宣明論二部。總一十七萬余言。精微浩汗。造化詳悉。而又述習醫要用直格。

並藥方。已板行於世。外又作素問玄機原病式並注二萬餘言。特採摭至真要大論一篇。病機氣宜之說。撮其樞要。自成一家。精貫古今。無非神授。蓋天之未喪斯文也。復生其人。發明醫道。乃今時五宗教之師。以致於此。莫不效驗。直明五運六氣之至要。傷寒雜病之指歸。

其言簡其理明。易為披究。足以察陰陽二證之隱顯。醫家前後之得失。如式中所說。木極似金。火極似水之類。謂亢則害。承乃制。鬱極乃發。變化之理。大為要妙。非智者焉能及此。可謂旨意昭明。萬舉萬全。神聖工巧。能事畢矣。真知要之書也。

朱撝曰。守真。金河間人。氏劉。完素字守真。號曰宗真子。章宗皇帝三聘不起。御賜高尚先生。有內經運氣要旨論。十萬余言。素問玄機原病式一帙。習醫要用直格書三卷。醫方精要宣明論二帙。(心印紺珠經)

王禕曰。劉守真論風火之病。以內經病機氣宜十九條者。為原病式。曲盡精微。其治法則與子和相出入者也。(青岩叢說)

張介賓曰。劉河間原病式所列病機。原出自內經至真要大論,蓋本論詳言五運六氣。盛衰勝復之理。而以病機一十九條。總於篇末。且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寫之。虛者補之。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是可見所言病機。亦不過契運氣之大綱。而此中有無之求。虛實之異。

最當深察。總惟以和平為貴也。故五常政大論。又詳言五運三氣之辨。則火之平氣。曰升明。火之太過。曰赫曦。火之不及。曰伏明。此虛實之辨。則有如冰炭之異。而內經不偏不倚之道。固已詳明若是。奈河間不能通察本經通旨。遂單採十九條中一百七十六字。演為二百七十七字。

不辨虛實。不察盛衰。悉以實火言病。著為原病式。以訖於今。夫實火為病。固為可畏。而虛火之病。尤為可畏。實火固宜寒涼去之。本不難也。虛火最忌寒涼。若妄用之。無不致死。矧今人之虛火者多。實火者少。豈皆屬有餘之病。顧可概言為火乎。歷觀唐宋以前。原未嘗偏僻若此。

白話文:

先生在寧靜的狀態下靜坐,心緒完全沉澱下來,專心研究難以理解的道理。在神思恍惚、似睡非睡之間,有兩位道士從門外走進來,遞給先生一小杯美酒,像橡實碗那樣大小。先生喝下後,酒又重新出現,這樣反覆三、二十次,酒都喝不完。兩位道士笑著說:「你如果厭倦了喝,就把酒吐回杯中。」先生照做後,道士又把酒倒進一個小葫蘆中,然後離去。先生突然驚醒,發現臉色發紅,身上散發著酒香,但一切都無從尋找。他急忙在內外尋找,卻都沒見到任何蹤跡。

從此以後,先生的心靈似乎開竅,對許多道理豁然開朗。這件事說起來幾乎像是胡言亂語,所以先生一直默默不語。但因為先生認為我能理解,所以才誠實地告訴我。這就像史書記載扁鵲遇到長桑君,喝下他的藥後,就能夠看見病人的五臟癥結,只是以把脈的名義來診斷疾病,其實沒有什麼不同。因此,先生撰寫了《內經運氣要旨論》和《醫方精要宣明論》兩部醫學著作,總共超過十七萬字,內容精深廣博,詳細闡述了自然界的運行規律。他又撰寫了學習醫學的要點,整理出診斷病症的方法和藥方,都已刻版印刷流傳於世。此外,先生還寫了《素問玄機原病式》並加以註解,共計兩萬多字,特別摘取《至真要大論》的精要,闡述疾病的病機和氣機的宜忌,自成一家之說,內容精闢,貫通古今,無一不是神明所啟示的。上天沒有喪失這文化,所以又產生了先生這樣的人,來發揚醫學之道。先生如今是五教的老師,他的學說都非常有效驗,直接闡明了五運六氣的精要,指出了傷寒雜病的歸宿,他的論述簡潔明瞭,容易讓人理解,足以辨別陰陽兩種證型的隱顯,以及醫家在診治疾病時的得失。就像他在書中所說,木氣過盛會像金氣,火氣過盛會像水氣,這就是所謂的「亢則害,承乃制,鬱極乃發」,這種變化的道理非常重要而奧妙,不是有智慧的人不能領悟。先生的著作可以說是宗旨明確,萬無一失,是神聖而精巧的著作,展現了他的全部才能,是真正了解醫學要領的書籍。

朱撝說,守真先生,是金代河間人,姓劉,名完素,字守真,號宗真子。章宗皇帝三次徵聘他,他都不肯出仕,皇帝賜號「高尚先生」。著有《內經運氣要旨論》,共十萬多字,《素問玄機原病式》一帙,《習醫要用直格書》三卷,《醫方精要宣明論》二帙。(出自《心印紺珠經》)

王禕說,劉守真先生論述風火引起的疾病,以《內經》中關於病機和氣機宜忌的十九條論述,作為《原病式》的基礎,內容非常精微。他的治療法則與子和先生的醫學觀點有相近之處。(出自《青岩叢說》)

張介賓說,劉河間先生在《原病式》中所列的病機,實際上源自於《內經》的《至真要大論》,這篇論文詳細闡述了五運六氣盛衰勝復的道理,並在篇末總結了十九條病機,並且說:「有就求之,無就求之,盛者寫之,虛者補之,令其調達,而致和平。」可見他所說的病機,也不過是符合運氣學說的大綱而已。但其中對於「有」、「無」的探求,以及「虛」、「實」的辨別,最應該深入研究,總之以平和為貴。所以《五常政大論》又詳細解釋了五運三氣的區別,例如火的平和之氣叫做「升明」,火的太過之氣叫做「赫曦」,火的不及之氣叫做「伏明」。這種虛實的區別就像冰與炭的差別一樣。而《內經》不偏不倚的道理,其實已經闡述得非常清楚了。但劉河間先生不能徹底了解《內經》的通篇主旨,只單獨採用了十九條中的一百七十六個字,擴充成二百七十七個字,不辨別虛實,不觀察盛衰,全部以實火來論述疾病,寫成《原病式》流傳至今。實火引起的疾病固然可怕,但虛火引起的疾病更加可怕。實火本來就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去除,這並不太難。而虛火最忌諱寒涼的藥物,如果亂用,必定會導致死亡。況且現在的人虛火多,實火少,難道所有疾病都屬於有餘的病症嗎?難道可以一概而論地認為都是火引起的嗎?回顧唐宋以前的醫學,從來沒有像這樣偏頗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