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 (3)

1. 方論(二十八)

繼自原病式出。而丹溪得之定城。遂目為至寶。因續著局方發揮。及陽嘗有餘等論。即如東垣之明。亦因之而曰。火與元氣不兩立。此後如王節齋戴原禮輩。則祖述相傳。遍及海內。凡今之醫流。則無非劉朱之徒。動輒言火。莫可解救。多致伐人生氣。敗人元陽。殺人於冥冥之中。

而莫之覺也。誠可悲矣。即間有一二特達。明知其非。而惜人陽氣。則必有引河間之說。而群吠之者矣。何從辨哉。矧病機為後學之指南。既入其門。則如夢不醒。更可畏也。醫道之壞。莫此為甚。誤謬之源。不可不察。(景岳全書)

李中梓曰。劉完素選述六書。發明亢制之理。洞如觀火。然偏主於熱。豈能盡六氣之變乎。遂令後世喜用寒涼。伐天和而罔悟。伊誰之咎也。(頤生微論)

四庫全書提要曰。素問元機原病式一卷。金劉完素撰。完素字守真。河間人。事蹟具金史方伎傳。是書因素問至真要論。詳言五運六氣。盛衰勝復之理。而以病機十九條中。採一百七十六字。演為二百七十七字。以為綱領。而反復辨論以申之。凡二寓余言。大旨多主於火。故張介賓作景岳全書。

攻之最力。然完素生於北地。其人秉賦多強。兼以飲食醇釀。久而蘊熱。與南方風土原殊。又完素生於金時。人情淳樸。習於勤苦。大抵充實剛勁。亦異乎南方之脆弱。故其持論。多以寒涼之劑。攻其有餘。皆能應手奏功。其作是書。亦因地因時。各明一義。補前人所未及耳。

醫者拘泥成法。不察虛實。概以攻伐戕生氣。譬諸檢譜角抵。宜其致敗,其過實不在譜也。介賓憤疾力排。盡歸其罪於完素。然則參桂誤用。亦可殺人。又將以是而廢介賓書哉。張機傷寒論有曰。桂枝下咽。陽盛乃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明藥務審證,不執一也。故今仍錄完素之書。

並著偏主之弊。以持其平焉。

〔薜氏(時平)註釋素問玄機原病式〕二卷,存

〔劉氏(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三卷,存

自序曰。夫醫道者。以濟世為良。以愈疾為善。蓋濟世者憑乎術。愈疾者仗乎法。故法之與術。悉出內經之玄機。此經固不可力而求。智而得也。況軒岐問答。理非造次。奧藏金冊。寶典深隱。生化玄文。為修行之徑路。作達道之天梯。得其理者。用如神聖。失其理者。似隔水山。

其法玄妙。其功深固。非小智所能窺測也。若不訪求師範。而自生穿鑿者,徒勞皓首耳。餘二十有五。志在內經。日夜不輟。殆至六旬。得遇天人。授酒美飲。若橡斗許。面赤若醉。一醒之後。目至心靈。大有開悟。衍其功療。左右逢原。百發百中。今見世醫多賴祖名。倚約舊方。

恥問不學。特無更新之法。縱聞善說。反怒為非。嗚呼。患者遇此之徒。十誤八九。豈念人命死而不復者哉。仁者鑑之。可不痛歟。以此觀之。是未知陰陽變化之道。況木極似金。金極似火。火極似土。土極似木。故經曰。亢則害。承乃制。謂已亢極。反似勝己之化。俗流未知。

白話文:

這個理論是從原來的病理模式延伸出來的。而朱丹溪從定城得到這個理論,就視為至寶,於是接著寫了《局方發揮》以及「陽常有餘」等論述。即使像李東垣這樣聰明的人,也因此說出「火與元氣不能並存」的觀點。之後像王節齋、戴原禮等人,就跟著傳承這些理論,遍布全國。現在的醫生,幾乎都是劉完素和朱丹溪的門徒,動不動就說火,無法糾正,多半會耗損人的元氣,敗壞人的元陽,在不知不覺中害死人,實在令人悲哀。即使偶爾有一兩個特別有見識的人,明明知道這個理論不對,而愛惜人的陽氣,一定會引用張元素(河間)的說法,然後就會被大家群起攻擊,又如何分辨對錯呢?更何況《病機》是給後輩學習的指南,既然入門了,就像作夢一樣醒不過來,更令人害怕。醫學的敗壞,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了,錯誤的根源,不能不仔細考察。(出自《景岳全書》)

李中梓說,劉完素選擇敘述《六書》,闡明亢盛和制約的道理,看得清清楚楚,就像看火一樣。然而他偏重於熱,怎麼能完全了解六氣的變化呢?於是導致後世的人喜歡用寒涼的藥,傷害天生的平和卻不自知。這到底是誰的過錯呢?(出自《頤生微論》)

《四庫全書提要》說,《素問元機原病式》一卷,是金朝劉完素撰寫的。劉完素字守真,是河間人。他的事蹟在《金史·方伎傳》中有記載。這本書是根據《素問·至真要論》,詳細闡述五運六氣盛衰勝復的道理,並從《病機十九條》中摘取一百七十六個字,擴展為二百七十七個字,作為綱領,然後反覆辯論來闡明。全書大約有兩萬多字,主要觀點都偏向於火。所以張介賓寫了《景岳全書》,極力批判他。然而,劉完素生長在北方,那裡的人天生體質強壯,加上飲食多是醇酒厚味,時間長了就會蘊積熱氣,和南方風土人情原本就不同。而且劉完素生在金朝,民風淳樸,習慣勤勞刻苦,大多體格充實剛勁,也和南方人體質的虛弱不同。因此,他的理論,大多用寒涼的藥來攻伐體內多餘的邪氣,都能夠得心應手,奏效顯著。他寫這本書,也是因為地域和時節的不同,各自闡明一個道理,彌補前人沒有提到的部分。

醫生如果拘泥於成規,不了解虛實,一概用攻伐的手段來傷害人的元氣,就像照著樂譜摔跤一樣,必然會失敗。其實過錯不在樂譜。張介賓憤慨而極力排斥,把過錯都歸咎於劉完素。然而,桂枝如果用錯了,也會害死人,難道因此就要廢除張介賓的書嗎?張仲景的《傷寒論》說:「桂枝下咽,陽盛乃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說明用藥必須仔細審證,不能執著於一方一法。所以現在仍然收錄劉完素的書,同時指出他偏執的弊端,以求公正。

薛時平註釋的《素問玄機原病式》有二卷,現存。劉完素的《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有三卷,現存。

劉完素在自序中說,醫道是為了救濟世人,使人痊癒。救濟世人要靠醫術,使人痊癒要靠醫法。所以醫法和醫術,都是來自《內經》的玄妙道理。《內經》的道理,不是靠努力就可以求得的,也不是靠聰明就可以理解的。更何況黃帝和岐伯的問答,道理深奧,不能草率理解,其中的奧秘都藏在典籍裡,像珍寶一樣深藏不露。這些關於生命生化變化的玄妙文字,是修行的途徑,是通達真理的天梯。了解其中道理的人,運用起來就像神仙一樣;不了解其中道理的人,就像隔著山河一樣。

醫法玄妙,功效深遠,不是小聰明的人能夠窺測的。如果不去尋訪名師學習,而是自己胡亂揣測,只會徒勞地耗盡時光。我在二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學習《內經》,日夜不停,幾乎到了六十歲。有一天,遇到一個神人,給了我美酒,像橡斗一樣大。喝完後,我臉色發紅,好像喝醉了一樣。醒來之後,我的眼睛和心靈都豁然開朗,大有所悟。我把學到的道理運用於臨床治療,左右逢源,百發百中。現在看到世上的醫生,大多只靠祖先的名氣,依賴舊的藥方,不肯問學,沒有新的方法。即使聽到好的說法,反而怒斥為錯誤。唉!病人遇到這樣的醫生,十次治療有八九次都會出錯,難道他們都不會想到,人死了就不能復生了嗎?有仁心的人看到這種情況,能不感到痛心嗎?由此看來,這些醫生是不了解陰陽變化的道理。況且木的極致很像金,金的極致很像火,火的極致很像土,土的極致很像木。所以《內經》說:「亢則害,承乃制」,意思是已經亢盛到極點,反而像剋制自己的變化。世俗的醫生卻不了解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