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一 (1)
卷三十一 (1)
1. 卷三十一
2. 方論(九)
〔許氏(知可)註解傷寒百證歌〕書錄解題三卷,存
洪邁曰。許叔微。字知可。真州人。家素貧。夢人告之曰。汝欲登科。須積陰德。許度力不足。惟從事於醫。乃可。遂留意方書。久之所活不可勝計。復夢前人持一詩來贈之。其詞曰。藥有陰功。陳樓間處。堂上呼盧。喝六作五。既覺。姑記之於牘。紹興壬子。第六人登科。
用升甲恩數第五。得職官。其上陳祖言。其下樓材也。夢已先定矣。呼臚。謂臚傳之義耳。(夷堅乙志)
陳振孫曰。傷寒歌三卷。許叔微撰。凡百篇。皆本仲景法。又有治法八十一篇。及仲景脈法三十六圖。翼傷寒論三卷。辨類五卷。皆未見。
錢曾曰。張仲景註解傷寒百證歌五卷。翰林學士白沙許叔微知可述。述者。推明仲景之意。而申言之也。(讀書敏求記)
汪琥曰。傷寒百證歌。許學士述。書凡五卷。其自序云。論傷寒而不讀仲景書。猶為儒而不知有孔子六經也。於是取仲景方論。編成歌訣一百證。以便後學之記習。其中間或有仲景無方者。輒取千金等方以編入。其第三十證。則以食積虛煩寒痰腳氣似傷寒者。採朱肱孫尚之說以補入。
又第五十一證發斑歌云。溫毒熱病。兩者皆至發斑。其注中。復採巢氏病源論以補入。此皆有裨於仲景者也。
〔徐氏(彬)注許氏傷寒百證歌〕未見
徐彬曰。古來傷寒之聖。唯張仲景。其能推尊仲景而發明者。唯許叔微為最。自陶節庵之書出。而藥味胡亂。盡失張許之意。春初已注叔微傷寒百證歌。即欲付梓。使學人無臨證之惑云。
〔許氏(叔微)發微論〕二卷,存
汪琥曰。傷寒發微論。宋翰林學士白沙許叔微知可述。書分上下二卷。共論二十二篇。其首論傷寒七十二證候。次論桂枝湯用赤白芍藥。三論傷寒慎用丸子藥。六論傷寒以真氣為主。十論桂枝肉桂。十五論動脈陰陽不同。此皆發明仲景微奧之旨。書名發微。稱其實矣。
〔傷寒治法八十一篇〕佚
〔翼傷寒論〕二卷,佚
〔辨類〕五卷,佚
〔李氏(檉)傷寒要旨〕宋志一卷(書錄解題作二卷)佚
陳振孫曰。傷寒要旨二卷。李檉撰。列方於前。而類證於後。皆不外仲景。
〔湯氏(尹才)傷寒解惑論〕國史經籍志一卷,存
自序曰。解惑論之作。非務新奇。而沽世譽也。一本於仲景之正經。且仲景之書。昔人以金匱名之。其貴重如此。無求子謂孫思邈未能詳仲景之用心。夫如是。豈庸人粗工。能究其彷彿哉。愚因三餘。將傷寒或兩證相近。而用藥不同者。或汗下失度。而辨證不明者。冷厥熱厥之異宜。
陽毒陰毒之異候。其間錯綜互見。未易概舉。輒修舉而別白之。庶幾洞曉。亦足以見解惑之深意矣。時乾道癸巳中秋日。龍溪隱士湯尹才謹序。
白話文:
[方論(九)]
洪邁說,許叔微,字知可,是真州人。他家境貧困,夢見有人告訴他,想要考取功名,必須積累陰德。許叔微自覺能力不足,只有從事醫學才可行。於是開始專心研究醫書,經過很久,救活的人多到數不清。他又夢見之前那個人送給他一首詩,詩中寫道:「藥有陰功,陳樓間處;堂上呼盧,喝六作五。」醒來後,他將這件事記錄下來。在紹興壬子年,他考取了第六名,以升甲恩數第五的成績獲得官職。這應驗了夢中說的,陳祖言和樓材都是註定的。所謂「呼臚」,指的是唱名傳達的意思。(出自《夷堅乙志》)
陳振孫說,《傷寒歌》共三卷,是許叔微所寫,總共有一百篇,都是以張仲景的醫理為基礎。另外還有《治法》八十一篇,以及《仲景脈法》三十六圖,《翼傷寒論》三卷,《辨類》五卷,這些都沒能見到。
錢曾說,《張仲景註解傷寒百證歌》共五卷,由翰林學士白沙許叔微知可撰述。所謂「述」,指的是闡明張仲景的用意,並加以發揮。(出自《讀書敏求記》)
汪琥說,《傷寒百證歌》是許學士所寫,全書共五卷。他在自序中說:「研究傷寒卻不讀張仲景的書,就像讀書人不知道孔子六經一樣。」於是他取用張仲景的方論,編成一百種證候的歌訣,方便後學者記憶和學習。其中有些證候是張仲景沒有明確提出處方的,他就從《千金方》等書中選取適合的方劑加入。例如第三十證,描述的是因食積、虛煩、寒痰、腳氣等引起的類似傷寒的症狀,他就採納了朱肱、孫尚的說法補充進去。
又如第五十一證的《發斑歌》中提到:「溫毒熱病,兩者都會導致發斑。」他在註解中又採用了《巢氏病源論》的內容進行補充。這些都對理解張仲景的醫理有所幫助。
《徐氏(彬)注許氏傷寒百證歌》,未見。
徐彬說,從古至今,傷寒醫學的聖人唯有張仲景。而能夠推崇張仲景並加以闡明的,只有許叔微。自從陶節庵的書出現後,藥味胡亂搭配,完全失去了張仲景和許叔微的本意。我在今年春天初就註解了許叔微的《傷寒百證歌》,正準備付印出版,希望能讓學醫的人在臨床診斷時不再感到困惑。
《許氏(叔微)發微論》,共二卷,現存。
汪琥說,《傷寒發微論》是宋朝翰林學士白沙許叔微知可所撰寫,全書分為上下兩卷,共二十二篇。開頭探討了傷寒的七十二種證候,接著討論桂枝湯使用赤芍藥和白芍藥的差異,再論傷寒應謹慎使用丸劑,強調傷寒治療應以扶助真氣為主,然後探討桂枝和肉桂的區別,最後論述動脈陰陽的不同。這些內容都闡明了張仲景醫理中精微奧妙之處,書名為《發微》,確實名副其實。
《傷寒治法八十一篇》,已失傳。
《翼傷寒論》,共二卷,已失傳。
《辨類》,共五卷,已失傳。
《李氏(檉)傷寒要旨》,宋志記載為一卷(《書錄解題》則記載為二卷),已失傳。
陳振孫說,《傷寒要旨》共二卷,由李檉所撰寫。書中將方劑列在前面,然後將相關證候分類在後,所有內容都沒有超出張仲景的醫理。
《湯氏(尹才)傷寒解惑論》,收錄於《國史經籍志》中,共一卷,現存。
作者在自序中說,《解惑論》的寫作,並不是為了標新立異,以求取世俗的虛名,而是完全以張仲景的經典為依據。張仲景的書,古人以《金匱》來命名,可見其珍貴。無求子曾說孫思邈沒有深入理解張仲景的用意,既然如此,那一般的庸醫又怎麼能了解其中的奧妙呢?我利用空閒時間,將傷寒中一些症狀相似但用藥不同的情況,或是發汗、攻下失度,以致辨證不明的情況,以及冷厥和熱厥的區別,陽毒和陰毒的差異,這些相互交錯、難以一一列舉的症狀,加以整理和闡明,希望大家能夠徹底了解,這也是我寫作《解惑論》的深意。時值乾道癸巳年中秋,龍溪隱士湯尹才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