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三 (5)
卷六十三 (5)
1. 方論(四十一)
所能通曉。時則王九達有素問靈樞合類之編。慮其割裂顛倒。尊經之旨。亦孟氏不得已之心。嘗□著論外感。如陰陽升降之候。傳變順逆之機。經絡上下之屬。論內傷如標本從違之數。虛實補瀉之功。寒熱溫涼之理。無不井分條貫。閭里爭誦之。當道聞其名召之。絕不應曰。
我為老諸生數十年。村戶息□。奈何以方伎飾面目向人耶。然貧苦無告者。不召輒往治之。病已。且數數以廩肉饋。東門有孤貧麻姆。患癰痛楚。飲食復不繼。自達聞之。往診曰。高年正氣虛。邪氣實。不攻邪正氣無以自存。遂進敗毒散五劑。癰得消。日送飲食。兼服補劑而愈。
業履岑樂休者。患頭痛體弱。病久百藥無靈。自達診之曰。脈微數。實火也。誤以質弱。早投補劑。故留而不去耳。急進涼膈散一服而痊。有丐者患踵脹。自達召至。與以飲食。煎茵陳五苓散飲之。半晌小腹脹痛不可忍。橫出怨言。復強飲溫水酒一壺。溺如湧泉。臥具盡濕。
腫立消。調以啟脾丸。半月而痊。其醫皆類此。詳載尊經集後醫案中。順治初。醫學乏人。蕭國柱舉以自代。周太守璜敦請之。不就。晚得劇疾。倉卒易簀。附身之具一未備。勉留數日。從容問曰。事畢否。草率略具。即起索筆硯。咸謂當有遺言。乃伸紙疾書曰。生平無所得。
惟此兩三壺。一朝帶不去。撒手隨大虛。擲筆而逝。
〔俞氏(堅)醫學慎術〕未見
嘉定縣誌曰。俞堅。字心一。居北城。曾祖瑮。祖都。世有隱德。父琳。精堪輿術。堅品行方正。少學醫於隱士金汝鉉。常起危疾。每慮藥性多偏。小不謹輒致害人。著醫學慎術。以發明其旨。
〔顧氏(闕名)燕臺醫案〕,未見
毛奇齡序曰。倉公受扁鵲之書於公乘陽慶。逮其家居。漢帝嘗其治病所驗者。記之於冊。此後人醫案所自始也。顧治十得九。世雖其人。浸假得失平參。世必好舉其所失。而略其所得。況浮湛湯液。因循取驗。其得失原無成形。安能歷考其所得。而為之記之。云間顧先生不然。
先生以經義治四門學。作選人。京師藉藉。聞先生善醫。其家居時。每醫人有成績。稱聖儒。其為聲在崔長史李慶嗣上。姑請召之。而先生亦復以邸舍岑寂。即應召往。顧京師多官私醫。萃天下之能醫者。而僦於其間。自給事內廷。以至踟跦幸舍者。比比而是。即有詔召問按驗。
亦別有給事在左右者。而先生非其人也。然而所至輒起。亦且有醫藥已病之狀。書之成帙。夫上醫醫國。其次醫人。夫人而知之矣。生平讀書講道。治舉子之學。原不能抉陰陽之精。調燮補助。而即其試仕方州。驟膺民物。其張弛激揚。亦何能展我欲為。而有如呼吸之間。就人之死生。
轉旋俄頃。以與造物者。爭其權度。此亦吾儒施濟一快事也。若夫其按可驗。則予之家人。已列其一。如薄憂女子者。又何怪焉。(西河合集)
白話文:
方論(四十一)
一個人能通曉醫理,當時有位叫王九達的人,整理了《素問》、《靈樞》等醫書,但他擔心內容被分割得太零散、顛倒,不符合經典原意,這也是孟子不得已的心情。王九達曾經撰寫關於外感疾病的論述,詳細闡述了陰陽升降的變化規律,疾病傳變的順逆機制,經絡上下的歸屬;也論述內傷疾病的標本從違,虛實補瀉的應用,寒熱溫涼的道理,分析得井井有條,條理清晰,街坊鄰居都爭相傳誦。地方官聽到他的名聲,想請他出仕,但他堅決不答應,說:「我當了幾十年老學究,靠著為鄉親看病餬口,怎麼能把醫術當作裝飾門面的工具呢?」但對於貧困無依的人,即使不被邀請,他也主動前往醫治,病人痊癒後,還時常送些食物給他們。東門有個孤苦的麻姆,患了癰瘡,疼痛難忍,又沒有飯吃。王九達聽說後,前去診治,說:「這老人家正氣虛弱,邪氣旺盛,不攻邪氣,正氣就無法存活。」於是開了五劑敗毒散,癰瘡就消退了,他還每天送飯給麻姆,並搭配補藥服用,麻姆就痊癒了。
有個叫岑樂休的人,患有頭痛、身體虛弱,久病不癒,吃了很多藥都沒效。王九達診斷後說:「脈象細數,這是實火,之前誤以為是體質虛弱,過早使用了補藥,所以病才會留滯不去。」於是馬上開了涼膈散,一劑就痊癒了。有個乞丐腳跟腫脹,王九達把他叫來,給他食物,又煮了茵陳五苓散給他喝。過了一會,乞丐小腹脹痛難忍,大聲抱怨。王九達又強迫他喝了一壺溫酒,結果他小便像泉水一樣湧出,把床鋪都弄濕了,腫脹立刻就消了。王九達再用啟脾丸調養,半個月後就痊癒了。像這樣的醫案有很多,詳細記載在《尊經集》後的醫案中。順治初年,醫學人才缺乏,蕭國柱推薦王九達代替自己,周太守也多次請他出仕,但他都拒絕了。晚年得了重病,臨終前非常倉促,連安葬的器具都沒準備好。他勉強撐了幾天,從容地問道:「事情都辦好了嗎?」家人草草地準備了一些,他就起身索要筆墨。大家都以為他有遺言,結果他拿起紙,很快地寫道:「生平沒有什麼獲得,只有這兩三壺酒,死後帶不走,撒手隨大虛而去。」然後丟下筆就去世了。
俞氏(堅)醫學慎術(未見)
嘉定縣誌記載,俞堅,字心一,住在北城。他的曾祖父俞瑮、祖父俞都,世代都有隱德。父親俞琳,精通堪輿之術。俞堅品行端正,年輕時向隱士金汝鉉學習醫術。他常常處理危急重症,總是擔心藥性有偏頗,稍不謹慎就會害人,因此寫了《醫學慎術》來闡明他的醫學觀點。
顧氏(闕名)燕臺醫案(未見)
毛奇齡在序中說,倉公從公乘陽慶那裡得到扁鵲的醫書,到他居家之後,漢朝皇帝曾經考察他治病的驗案,記錄在冊,這是後人醫案的開始。顧先生治病十有八九能夠成功,世人雖然會關注他,但會逐漸將他的得失評價綜合起來。世人一定喜歡挑剔他的失誤,而忽略他的成就,何況藥物治療,需要時間觀察,得失之間沒有固定的形式,怎麼能逐一考察他的成功案例並記錄下來呢?雲間顧先生就不是這樣。
顧先生以經學研究四門學問,並成為選官。他在京城頗有名氣。聽說他很擅長醫術,他居家時,每次治病有成效,都被稱為「聖儒」,名聲甚至在崔長史、李慶嗣之上。朝廷曾經想召他,但顧先生因為住所安靜,便應召前往。但京城有很多官家和私家醫生,聚集了天下有才能的醫生,他們為了謀生而租房居住。從在宮廷任職到在街頭看病的人比比皆是,即使有朝廷的詔令召見和按驗,也有其他官員在左右侍奉,顧先生不是這種人。然而,顧先生所到之處,病人都被治癒,而且還有把治療過程記錄成冊。上等的醫生治理國家,其次的醫生治理人民的疾病,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顧先生平生研究學問,講授儒家道理,本來不能夠深入研究陰陽的精微之處,進行調養輔助,但只是用他考試時的方法,就迅速獲得了民心。他所表現出的張弛有度,激揚頓挫,又怎麼能夠展現他想做的呢?他能在呼吸之間,就決定人的生死,短時間內,就能和造物者爭奪權力,這也是我們儒生施行仁義的一大快事。至於他治療效果顯著的案例,我的家人已經列舉了一個,就像治療一個憂慮的女子,又何必奇怪呢?(西河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