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三 (6)

1. 方論(四十一)

〔余氏(元度)用藥心法〕,未見

華希閔序曰。余舉業之暇。喜讀岐黃書。喜與岐黃家言。言人人殊。其學有據依。不為誇言欺世者。莫如外舅餘元度先生。先生之言曰。治病之法。在望聞問切。切以探其內之情。望聞問以盡其外之形。情隱而形顯。故望聞問較先於切。今人喜言切脈。而略於對證者蔽也。先生之學。

傳自異人鏡機子。治病百無誤。嘗語余。病一而證之變凡幾。證一而候之變凡幾。識其證。審其候。而後可以用藥。余既盡聞其證候諸變說。退疏其言成帙。竊謂可盡乎人之病矣。盡乎吾藥之法矣。名曰用藥心法。寫二帙。一授兒嘉。一授從弟。(延綠閣集)

〔王氏(夢蘭)秘方集驗〕二卷,存

自序略曰。近世方術之秘者多矣。但秘無不驗。驗何取乎秘。而世之人。始因秘求驗。繼因驗反秘。即出而公世者。最不秘矣。時慮其或驗或不驗。又不能集所屢驗。以盡去所未驗,於是秘者則益秘。驗者不即驗。此予之因有是役也。曰秘方者。秘則傳人所不傳也。曰集驗者。

驗則試人所屢試也。不秘不驗者。概置不集。集必秘秘必驗。秘必驗者。始命諸梓。以廣其傳。仁和醒庵主人王夢蘭敬題。

〔蔣氏(示吉)醫宗說約〕六卷,存

自序曰。餘年十二。先母周夫人見背。先君子君輔公杜門讀書。道義自許。口不道阿堵字。以故家貧甚。嘗寄食子佩舅氏家。舅氏撫教有加焉。於時明發有懷。固思生戚𦚞𦚞大病。每於誦讀之暇。間覽方書。先君子遂謂小子曰。汝有意於此乎。古人不得為良相。每願良醫。蓋良相良醫。

其功正相等耳。果能精之。則可以自療。並可以療人。亦內典所自利利他之道也。予拜訓之下。深謝不敏。長而遭滄桑之變。寄跡於穹窿之陽。人有疾者。按方加減與之。所投輒效。因而叩戶求方者。殆無虛晷。竊思古人陳案。雖各臻其妙。然論多方雜。未易窺測。不免楊朱之嘆。

故於晨窗夕幾,究心靈素。博涉群書。斟酌盡善。成山居述四卷。有論有方。有經有變。頗備苦心。但力綿不克就梓。久置庋閣。今年春偶公遜叔過齋頭。見而閱之。謂曰。汝有此。而不與人共之。不亦同於懷寶迷邦者乎。且汝先子之言具在。顧其忘諸。予益唯唯謝不敏。長夏無事。

因於山居述中。簡其要者為主。方隨證加減。一證一方。以見其常。加減附論。以通其變。編為俚句。名曰說約。庶幾學岐黃者。得會歸之源。去煩苦之失耳。若曰從此活人。功與調元者等。則予豈敢。康熙二年夏四月。古吳自了漢蔣示吉仲芳氏識。

〔山居述〕四卷,未見

〔醫意商〕一卷,存

〔醫宗小補〕九卷,未見

〔通醫外治〕一卷,存

尤乘序略曰。先生乃周忠介公從外孫。世居婁江。因母氏而遷金閶。桐涇一曲。時應病家之請。往來松浙間。默契往聖之神。訪異人之指授。臨證已多。活人無算。囊中懷醫宗小補九卷。首重法。次論方。一法可治眾病。一病亦具諸法。實靈素之階梯。後學之指南也。復撰通醫外治一卷。

白話文:

[方論(四十一)]

[余氏(元度)用藥心法]

沒有找到相關資料。

華希閔序說:我閒暇時喜歡讀醫書,也喜歡和醫學人士交流,發現每個人的說法都不同。但若說學問有依據,不誇大其詞、欺騙世人的,莫過於我的岳父余元度先生。先生說:治病的方法在於望、聞、問、切四診。切診是用來探究身體內在的情形,望、聞、問是用來了解身體外在的表現。內在的情形隱藏,而外在的表現顯露,所以望、聞、問比切診更重要。現在的人喜歡談論把脈,而忽略對證,這是一種蒙蔽。先生的醫學,是從一位奇人鏡機子那裡傳來的,治病百發百中。他曾經告訴我:一個疾病可能出現多種證候變化,一個證候也可能出現多種症狀變化。要先了解證候,再仔細審查症狀,然後才能用藥。我聽完他講的各種證候變化,整理成冊,認為可以了解人的所有疾病,也能掌握用藥的方法,所以將此命名為《用藥心法》,寫成兩冊,一冊給兒子嘉,一冊給堂弟。(出自《延綠閣集》)

[王氏(夢蘭)秘方集驗] 二卷,現存

自序大意是:近世流傳的醫方秘訣很多,但是秘訣不一定都有效。既然要追求療效,又何必拘泥於秘方呢?但世人總是先因秘訣而求療效,而後又因療效好而更加保密。那些公開於世的方子,其實已經不算什麼秘方了。人們又擔心這些公開的方子有時有效,有時沒效,而且也無法彙集那些屢次驗證有效的方子,來去除那些沒有驗證過的,因此,秘方就更加保密,有效的方子也不容易被使用。這就是我編寫此書的原因。所謂「秘方」,就是指那些不輕易傳授給別人的方子;所謂「集驗」,就是指那些經過多次驗證有效的方法。那些不屬於秘方、也沒有療效的,就不會收錄。收錄的方子必定是秘方,而且必定有效。這些秘方經過驗證有效後,才付梓印刷,廣為流傳。仁和的醒庵主人王夢蘭敬題。

[蔣氏(示吉)醫宗說約] 六卷,現存

自序說:我十二歲時,母親周夫人去世。父親君輔公關門讀書,以道義自許,從不談論錢財,因此家境非常貧困。我曾經寄住在舅舅子佩家,舅舅對我很照顧。當時我常常思考,人生有生老病死的大患,因此在讀書之餘,我會翻閱一些醫書。父親就問我說:你對醫學有興趣嗎?古代賢士不能成為良相,就希望成為良醫。因為良相和良醫的功績是相等的,如果能夠精通醫術,就可以自己治療疾病,也可以幫助他人治療疾病,這也是佛家所說的自利利他的道理。我聽了父親的教誨,深感自己能力不足。長大後經歷了世事變遷,隱居在穹窿山的南面。有人生病,我就按照醫方加減藥物給他們治療,大多都有效果。因此前來求方的人,幾乎沒有空閒的時候。我想到古人留下的醫案,雖然都各有巧妙之處,但是內容繁雜,不容易理解,不免有楊朱那樣感嘆歧路太多的感覺。因此,我每天早晚,研究《靈樞》、《素問》等醫學經典,廣泛閱讀各類醫書,反覆推敲,希望能做到盡善盡美,完成了《山居述》四卷。書中有醫論,也有藥方,有經典的內容,也有變通的方法,確實花費了不少心血。但由於能力有限,無法出版,就一直擱置著。今年春天,我的朋友遜叔偶然來訪,看到這本書後,對我說:你有這麼好的醫學著作,卻不與人分享,這不是如同懷抱寶藏卻迷失方向的人嗎?而且你父親的教誨還在耳邊,難道都忘記了嗎?我連忙表示慚愧。長夏無事,於是我從《山居述》中,選取了最重要的部分,以證候為主,隨證加減藥物,一個證候一個藥方,用來展示醫學的常規,然後附上加減變化,用來闡述醫學的變通,編成淺顯易懂的句子,命名為《說約》,希望學習醫學的人,能夠找到正確的途徑,去除煩瑣複雜的弊端。至於說從此可以救活病人,功勞與調理天地元氣的相同,那我實在不敢當。康熙二年夏四月,古吳自了漢蔣示吉仲芳寫於此。

[山居述] 四卷,未找到相關資料。

[醫意商] 一卷,現存。

[醫宗小補] 九卷,未找到相關資料。

[通醫外治] 一卷,現存。

尤乘的序言大意是:先生是周忠介公的外孫,世居婁江,因為母親的緣故遷居到金閶。在桐涇一帶,他時常應病家的請求,往來於松江、浙江等地。他默默地領悟古代聖賢的神妙之處,拜訪奇人,接受他們的指點,臨床經驗豐富,救活了無數的人。他的醫書《醫宗小補》共九卷,首先注重醫學方法,其次是論述藥方,一個醫學方法可以用來治療多種疾病,一個疾病也可以有多種治療方法。這確實是學習《靈樞》、《素問》的階梯,也是後人學習的指南。他又撰寫了《通醫外治》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