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八 (8)

回本書目錄

卷七十八 (8)

1. 方論(五十六)

〔痘疹全書〕未見

按上見於山東通志。

〔馬氏(之騏)疹科纂要〕一卷,存

〔吳氏(學損)痘疹四合全書〕三卷,存

凡例曰。痘疹諸書。金鏡錄為最著。而余家先世所藏痘疹百問。及余所得痘疹心法。雖未刊布著名。實堪與金鏡錄相為伯仲。茲特合成一書。兼採圖像。以補其未備。共為四種。故曰四合全書。一痘疹百問。辨證辨方。共一百五十有七條。曰百問者。概舉之也。一百問證。由舊抄錄失其名。

今無從考。作者救世苦心。竟湮沒不彰。誠憾事也。茲寧闕其名以覈實。不敢託名以亂真。一痘疹心法。予得之友人戴氏。戴氏吾鄉望族。亦精通醫理者。問其書所自出。亦不知何姓氏。予喜其立論立方之精。常試之證。亦屢驗。因不敢自秘。並公之以為慈幼之一助。一痧證金鏡錄中。

只言其概。心法中。亦有發明。要未為全書。茲採王宇泰繆仲醇二先生之書。以補心法之後。名曰增補麻疹心法。一痘疹論。雖精詳。尤得圖像而愈顯。是書特採圖像。以為之佐。

按池田柔行曰。是書以金鏡錄為主。然失載之。所謂心法者。即玉髓圖像。而集圖者。秦氏形色老嫩善惡。及順逆險之說。及五運六氣之二圖耳。唯痘疹百問。題白岳吳學損損齋校訂。實不合序及凡例所言。未審何謂。

〔馮氏(兆張)痘疹全集〕十五卷,存

〔黃氏(序)痘科約囊〕五卷,存

辨語曰。嘗思保幼莫要於痘科。根於臟腑。顯諸皮膚。順逆稍殊。死生立判。真童稚之大關也。每怪內經不載。意上古氣淳稟厚。時無此證。故黃岐不言。後世莫宗歟。說者謂此證起於漢兵南征。人眾鬱蒸而成。傳染中國。歷今為患。前此無方。任其夭折。先哲陳氏錢氏特憫之。

殫心極慮。各陳治法。實痘家之鼻祖。然陳氏主補。錢氏主瀉。意旨既殊。方術亦異。自丹溪著陳錢優劣論。大率進錢卻陳。若東垣。若海藏。若節齋。若潔古。若聞人氏劉氏王氏諸君子。立論不一。而符丹溪之意者居多。苟善用之。均有濟也。今之喜於溫補者。動稱文秀。

不問其人壯實。概行丁桂姜附之屬。以致皮漬肉爛。咽瘡目昧。傳諸惡毒。不可治者多矣。喜於涼瀉者。輒祖仲陽。不問其人虛弱。概行芩連梔櫱之屬。以致脾胃損傷。嘔吐泄瀉。不食癢塌。而死者有矣。嗚呼。此皆泥方以用藥。不審證以裁方。誤人者非方也。乃己見不明。

不善用之過也。近有魏氏桂岩吳氏東園萬氏密齋三家者出。以痘方甚繁。率無純效。各著數千言。足為痘家正脈。魏氏掃眾軌而更轍。出獨見而立言。排變異歸腎之非。以剖人不決之疑。揭毛甲骨牙之毒。以示人勿罹其害。特製保元湯。以固根本。又制水楊湯。以宣和氣。其曰始出之前。

白話文:

方論(五十六)

  • 〔痘疹全書〕:沒有找到這本書的記載。
  • 〔馬氏(之騏)疹科纂要〕:有一卷,現存。
  • 〔吳氏(學損)痘疹四合全書〕:有三卷,現存。

這本書的凡例說:「痘疹的書籍中,《金鏡錄》最為著名。但我們家祖先所藏的《痘疹百問》,以及我得到的《痘疹心法》,雖然沒有刊印流傳,但實際上可以和《金鏡錄》相提並論。現在將它們合編成一本書,並且採用圖像來補充不足之處,總共分為四種內容,所以稱為《四合全書》。第一部分是《痘疹百問》,內容包括辨證論治,總共一百五十七條。之所以稱為『百問』,是為了概括性地說明各種情況。這一百個問題的原文因為抄寫遺失,已經無法考證作者是誰。作者救世濟人的苦心,就這樣被埋沒了,實在令人遺憾。現在我們寧可不寫作者的名字,來確保內容真實可靠,也不敢隨便虛構作者來混淆視聽。第二部分是《痘疹心法》,這是我從朋友戴氏那裡得到的。戴氏是我們鄉里的名門望族,也精通醫理。我問他這本書的來歷,他也說不知道作者是誰。我很喜歡這本書立論和用藥的精妙,曾經多次驗證過,效果也很好,所以不敢自己藏私,公開出來希望能對幼兒的健康有所幫助。第三部分是關於痧證的內容,《金鏡錄》中只是概括地提到,而《心法》中也有闡述,但仍然不夠全面。因此,我們採用了王宇泰和繆仲醇兩位先生的著作,來補充《心法》的不足,將其命名為《增補麻疹心法》。第四部分是痘疹的相關論述,雖然內容很精細詳盡,但如果能有圖像輔助就會更加明確,因此,這本書特別收錄了圖像作為輔助。」

池田柔行說:「這本書是以《金鏡錄》為主,但卻沒有記載。所謂的《心法》,就是《玉髓圖像》。而收集圖像的人,是秦氏,他主要記錄了痘疹顏色、老嫩程度、好壞情況、順逆與否的判斷方法,以及五運六氣這兩種圖像。但是《痘疹百問》的署名是白岳吳學損損齋校訂,這與前面的序言和凡例的說法不符,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 〔馮氏(兆張)痘疹全集〕:有十五卷,現存。
  • 〔黃氏(序)痘科約囊〕:有五卷,現存。

辨語說:「我曾經思考過,保護幼兒的健康,最重要的就是痘科。痘疹病根在臟腑,表現在皮膚,病情順利或不順利,結果就會是生或死,這對孩子來說真的是一個非常大的關卡。我常常奇怪,《內經》為什麼沒有記載痘疹?我認為可能是因為上古時期民風淳樸,人們體質好,沒有這種病,所以黃帝和岐伯才沒有提到。有人說,這種病是漢朝軍隊南征時,因為人多擁擠,悶熱濕氣而形成的,然後傳播到中原,從此成為一種危害。以前沒有治療方法,只能任由孩子夭折。先賢陳氏和錢氏特別憐憫這種情況,因此竭盡全力,各自提出了治療方法,他們可以說是痘科的鼻祖。但是陳氏的治療方法偏重於補,而錢氏的治療方法偏重於瀉,兩人的觀點不同,治療方法也就不一樣。自從朱丹溪寫了關於陳氏和錢氏優劣的評論後,大部分人都傾向於錢氏的觀點,反對陳氏的觀點。像李東垣、張海藏、王節齋、李杲、聞人氏、劉氏和王氏等各位先生,他們的觀點也不一致,但大部分都符合朱丹溪的觀點。如果能善加利用,這些方法都有其效果。現在那些喜歡用溫補的人,動不動就說自己是文秀的學派,也不管病人體質是否強壯,就一概使用附子、桂枝、乾薑之類的藥物,導致皮膚潰爛、喉嚨生瘡、眼睛失明,最後病情惡化,無藥可救。那些喜歡用寒涼瀉火的人,就動不動就以仲景的觀點為依據,也不管病人體質是否虛弱,就一概使用黃芩、黃連、梔子、黃柏之類的藥物,導致脾胃受損、嘔吐、腹瀉、不思飲食、身體萎靡,最後死亡的也不在少數。唉!這些都是拘泥於藥方來用藥,沒有仔細辨別病情來調整藥方,錯誤的不是藥方,而是自己沒有正確的判斷,不善於使用的過錯。最近,魏桂岩、吳東園和萬密齋三位先生出現,他們認為痘疹的治療方法繁雜,沒有確切的療效,因此各自寫了幾千字的論述,可以說是痘科的正確脈絡。魏氏打破了以往的常規,提出獨到的見解,他反駁了將痘疹病因歸咎於腎的錯誤觀點,來解除人們的疑惑。他揭示了毛髮、指甲、骨骼、牙齒中的毒素,來警示人們不要遭受其害。他特地製作了保元湯,來鞏固根本;又製作了水楊湯,來調和氣血。他說,痘疹在剛出現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