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八 (7)
卷七十八 (7)
1. 方論(五十六)
我得其常。亦何偏之足云。神理不逾常。道惟在會心者得之。余之妄作。恐在暗中摸索。第與東行而西向者。即如石如杯。並不得而名狀矣。故不以狂瞽自分。而冒妄作。不以瑣言為贅。而蹈數窮。良以學至化境。並無可言。魚兔若未入手。筌蹄在所必藉。昔節庵陶君著傷寒瑣言。
諄諄而不憚煩。其殆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乎。妄作粗成。諸親友謬為鑑賞。遽為叟授梓。余殊惄然。後適因兵火中阻。得少加參考。今殘年紀七。料難精進。勉力竣事。祈大方誨我。時順治己亥菊月。吳興七十老人費啟泰建中氏自序。
〔翟氏(良)痘科類編釋意〕三卷,存
自序曰。醫之分科不一。若嬰兒謂之啞科。疾痛疴癢。不能一告於人。甚矣幼症之難療也。至於痘瘡。則尤難療者也。見形出透。有時起脹。成功有期。變化多端。數日之間。軀命攸關。要在預識其機。而圖之早。一或有誤。生死立判。醬者不可不慎。無奈醫說浩繁。遺書傳世。
或偏於熱。或偏於寒。言攻者不言補。言補者不言攻。業醫之人。見聞不廣。膠執一得。宗用熱者。憚於寒涼。宗用寒者。憚於溫熱。間有廣博群書。自謂得其要領者。輒曰。七日以前。當以清解為主。必用涼劑。七日以後。當以溫補為主。必用熱劑。不思七日以前。倘痘未盡出。
而純清涼。則氣血以寒涼而凝滯。何由出透而起發。七日以後。倘毒未盡解。而隨溫補。則熱毒蘊蓄而不化。何能成漿而結痂。每至痘家。同儕環集。交口相爭。諸書在案。更翻迭閱。俾痘家既亂於耳。又雜於目。搖搖莫定。令痘有可生之機者。竟至不救。心甚憫焉。遂舉二十年來所得於眾書。
行而有驗者。統會其說。參以己意。使寒熱補瀉。隨證變通。因時制宜。了無異同。筆成一書。名曰類編。家藏數載。未敢出示於人。因申酉間。時氣流行。痘證大作。小兒患痘。比戶皆然。時與同道傳舍調理。適一痘證。天庭稠密。則曰毒參陽位。聞之不勝駭異。雖方書有云。
氣尊血分者生。毒參陽位者死。蓋別有其意。原非以天庭為陽位。以天庭稠密。為毒參陽位之謂也。可見書之誤人多矣。人未必不誤痘也。因取所集。復益數條。有錄古人之論。稍加刪潤。而條暢其說者。有遵古人之意。代為闡發。而宣明其旨者。大約活潑其法。求其因標識本。
即始見終。令補瀉溫涼。通塞汗下。隨證投劑。以證運方。而不以方泥。以我古。而不為古膠。詞淺不文。意明不晦。炳若日星。覽者易識。更名之曰類編釋意云。
又曰。此一書也。原為幼學小兒輩。開門導路。非敢使高明長者見也。其詞多鄙俚冗俗。其論多重出疊見。無非欲曲暢其說。解釋其意。令學者之易曉耳。如上卷。言治痘節要之總括。中卷。言因病用方之合宜。下卷言藥性立方之旨規。一一為之階梯也。見者幸勿哂焉。益都翟良識。
白話文:
方論(五十六)
我能掌握事物運行的常規,又何必執著於偏頗的觀點呢?醫理的奧妙不會超出常規,真諦只在於領悟它的人才能體會。我所寫的東西,恐怕還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一樣。若與那些方向相反的人相比,就如同石頭和杯子一樣,根本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所以我不會自視為狂妄無知,而冒然寫作,也不會因為言語瑣碎就感到累贅,走上窮途末路。因為學問修煉到極致,是沒有什麼可以言說的。就像捕魚捉兔,如果還沒抓到手,就必須借助魚笱和兔網。以前,節庵陶先生寫了《傷寒瑣言》,詳盡而不怕麻煩,他大概是先領悟了我心中的想法吧。我這隨意寫成的草稿,親友們謬讚並要我刊行,我感到非常惶恐。後來因為戰亂而中斷,得以稍作修改。如今我已年過七十,料想難有精進,只能盡力完成此事,希望各位前輩能指教我。時值順治己亥年秋天,吳興七十歲老人費啟泰建中自序。
〔翟氏(良)痘科類編釋意〕三卷,存
自序
醫學分科很多,像小兒科就被稱為「啞科」,因為孩子生病疼痛,無法向人訴說,可見幼兒疾病難以治療。至於痘瘡,更是難治。痘疹從出現到發出來,有時會腫脹起來,雖然有一定成功的時限,但變化多端,短短幾天就關係到性命。關鍵在於預先了解它的病機,及早治療。如果稍有差錯,生死立判,這點不可不謹慎。但無奈醫學理論繁雜,流傳下來的醫書,有的偏重於熱性,有的偏重於寒性,講攻邪的就不講補虛,講補虛的就不講攻邪。從業的醫生,見聞不夠廣泛,固執於一己之見。崇尚熱性的,就害怕使用寒涼藥;崇尚寒性的,就害怕使用溫熱藥。也有一些博覽群書,自認為掌握了要領的人,常常說:「發病七天以前,應以清熱解毒為主,必須使用寒涼藥;七天以後,應以溫補為主,必須使用溫熱藥。」他們沒有考慮到,如果發病七天以前,痘疹尚未完全發出來,就純粹使用寒涼藥,那麼氣血就會因為寒涼而凝滯,又怎麼能順利發出來?如果七天以後,毒邪尚未完全解除,就隨即使用溫補藥,那麼熱毒就會積蓄而不散,又怎麼能化膿結痂?每當遇到患痘瘡的人,同業醫生們就聚在一起,爭論不休,翻閱各種醫書,讓患者聽得心煩意亂,看得眼花繚亂,不知所措。原本痘瘡尚有可救的機會,最後卻因此而救治不及,我感到非常痛心。於是我將二十年來從各醫書中學到的,以及經過驗證有效的方法,綜合整理起來,並加入我自己的見解,使寒、熱、補、瀉的運用能隨病證變化而調整,並根據時令來選擇治療方式,沒有固定的模式。我將這些整理成一本書,命名為《類編》,在家中收藏了數年,不敢拿出來給人看。在申年、酉年之間,氣候變化異常,痘瘡大流行,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孩子罹患痘瘡。我當時與同道一起到處幫人調理,遇到一個痘瘡病例,發現患兒的天庭(額頭)長滿了密密麻麻的痘疹,就有人說這是「毒邪侵犯陽位」。我聽了非常驚訝,雖然醫書上有說「氣盛血分者生,毒邪侵犯陽位者死」,但那是有另外的含義,並不是指天庭為陽位,天庭長滿痘疹就是毒邪侵犯陽位。可見醫書誤人之處實在太多,人們不一定不會誤診痘瘡。因此我拿出所蒐集的資料,又增加了一些條目,有些是記錄古人的論述,稍加刪改,使之條理清晰;有些則是遵循古人的意思,加以闡述,使之更加明白。我大致採取靈活運用的方式,探求疾病的本質和現象,從開始到結束,讓補、瀉、溫、涼、通、塞、汗、下的方法,都能根據病證來選擇藥物,而不是拘泥於固定的藥方;以我所理解的古人之意來運用,而不是照搬古人的方法。文章淺顯,不講究文采,但意思明確,不含糊,就像太陽和星星一樣清楚,讓讀的人容易理解。因此我將此書更名為《類編釋意》。
我又說,這本書原本是為初學醫學的年輕人指引方向,不是要給學識淵博的長輩們看的。書中內容可能有些粗俗重複,但我只是想詳細地闡述我的觀點,解釋我的意思,讓學習的人容易理解。如上卷是講治療痘瘡的重點總綱,中卷是講根據病證來選擇合適的藥方,下卷是講藥性和組方原則,這都是學習的階梯。希望讀到的人不要嘲笑我。益都翟良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