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三 (6)
卷四十三 (6)
1. 方論(二十一)
然大致多所訂定。故今亦並存焉。
按外臺有三義。逸周書王會解曰。受贄者八人。東面者四人。陳幣當外臺。又魏志王肅傳注曰。薛夏太和中。以公事移蘭臺。蘭臺自以臺也。而秘書署耳。推使當有坐者。夏報之曰。蘭臺為外臺。秘書為內閣。臺閣一也。何不相移之有。又唐書高元裕傳所載。三司監院官帶御史者。
趙升朝野類要曰。安撫轉運。提刑提舉。實分御史之權。亦似漢繡衣之義。而代天子巡狩也。故曰外臺。考王燾所以命是書。其自序。署曰銀青光祿大夫。持節鄴郡諸軍事。兼守刺史。上柱國。清源縣開國伯。而不載帶御史。則提要所謂是編成於守鄴時。故稱外臺者。恐未的確。
自序又曰。兩拜東掖,便繁臺閣。二十餘歲。久知弘文館圖籍方書等。繇是睹奧升堂。皆探其秘要云。據此其義取魏志蘭臺為外臺之謂者也。先考弟子辻本崧庵(崧)曰。王燾傳所謂視絮湯藥者。提要以為未詳。誤。曲禮云。母絮羹。鄭玄注。絮。猶調也。釋文。絮。敕慮反。
謂加以鹽梅也。視絮。即調劑之義也。
〔外臺要略〕新唐志十卷,佚
〔徒都子膜子外氣方〕(宋志。作膜外氣方。)崇文總目一卷,佚
聖濟總錄曰。諸家方書。論水氣甚詳。未嘗有言膜外氣者。唐天寶間。有徒都子者。始著膜外氣方書。本末完具。自成一家。今並編之。然究其義。本於肺受寒邪。傳之於腎。腎氣虛弱。脾土又衰。不能制水。使水濕散溢於肌膚之間。氣攻於腹膜之外。故謂之膜外氣。其病令人虛脹。四肢腫滿。按之沒指。是也。
鄭樵曰。膜外氣方。即水氣也。
〔德宗貞元集要廣利方〕新唐志五卷,佚
舊唐書德宗紀曰。貞元十二年。正月乙丑。上制貞元廣利藥方五百八十六首。頒降天下。(太平御覽。作親為之制序。敢題於天下通衢。其方總六十三種。三百八十六首。
〔陸氏(贄)集驗方〕(新唐書本傳。作今古集驗方五十篇。)新唐志十五卷佚
舊唐書本傳曰。贄在忠州十年。常閉關靜處。人不識其面。復避謗不著書。家居瘴鄉。人多癘疫。乃抄癘方。為陸。氏集驗方五十卷。行於世。
葉夢得曰。陸宣公在忠州。集古方書五十卷。史云。避謗不著書。故事爾。避謗不著書可也。何用集方書哉。或曰。忠州邊蠻夷多瘴癘。宣公多疾。蓋將以自治。尤非也。宣公豈以一己為休慼者乎。是殆援人於疾苦死亡。而不得者,猶欲以是見之。在它人不可知。若宣公此志必矣。(避暑錄話)
趙希弁曰。陸宣公經驗方二卷。上唐陸宣公贄在忠州時所集。而山陰陸游所跋也。或問朱文公曰。陸宣公既貶避謗。闔門不著書。只為古今集驗方云。此亦未見陸宣公是處。豈無聖經賢傳。不以傳。可以玩索。可以討論。
白話文:
大體上大多有所規定,所以現在也一併保留下來。
根據《外臺》有三種解釋。《逸周書·王會解》說,接受進貢的使者有八人,面向東方的四人,陳列禮幣在外臺。《魏志·王肅傳注》說,薛夏在太和年間,因為公事調到蘭臺,蘭臺本身是臺,而秘書署只是一個署。推想應該有坐席的人,夏回答說,蘭臺是外臺,秘書是內閣,臺閣是一體的,為何不能相互調動?《唐書·高元裕傳》記載,三司監院官兼任御史的,
趙升《朝野類要》說,安撫轉運、提刑提舉,實際上是分擔了御史的權力,也類似漢朝繡衣使者的意思,代替天子巡視地方,所以稱為外臺。考究王燾給這本書命名的原因,在他的自序中,署名為銀青光祿大夫、持節鄴郡諸軍事、兼守刺史、上柱國、清源縣開國伯,卻沒有記載兼任御史,那麼提要所說的,這本書是在他擔任鄴郡守時編成的,所以稱為外臺,恐怕不是完全正確。
自序又說,兩次擔任東掖官職,就熟悉了臺閣的工作,二十多年,長期了解弘文館的圖籍醫書等,因此能領悟其中奧秘,登堂入室,都探究了其中的精髓。依據這點來看,他的意思應該是取《魏志》中蘭臺是外臺的說法。先父的弟子辻本崧庵(崧)說,王燾傳中提到的“視絮湯藥”,提要認為不詳,是錯誤的。《曲禮》說,母親將羹湯調味,鄭玄註解說,“絮”是“調”的意思,《釋文》中“絮”的注音為敕慮反,
意思是加入鹽和梅子。視絮,就是調劑的意思。
《外臺要略》,新唐志記載有十卷,已失傳。
《徒都子膜子外氣方》(宋志作《膜外氣方》),崇文總目記載有一卷,已失傳。
《聖濟總錄》說,各家醫書,論述水氣的非常詳細,沒有提到過膜外氣的。唐朝天寶年間,有一個叫徒都子的人,開始撰寫膜外氣的醫書,首尾完整,自成一家,現在一併收錄。但探究它的道理,是從肺受寒邪,傳到腎,腎氣虛弱,脾土又衰弱,不能制約水,使水濕散溢到肌肉之間,氣攻到腹膜之外,所以稱為膜外氣。這種病會使人虛腫,四肢腫脹,按下去會有指印。
鄭樵說,《膜外氣方》就是水氣。
《德宗貞元集要廣利方》,新唐志記載有五卷,已失傳。
《舊唐書·德宗紀》說,貞元十二年正月乙丑,皇上制定了《貞元廣利藥方》五百八十六首,頒布天下。(《太平御覽》中,記載為親自為此寫序,敢於在大街小巷張貼,其方總共有六十三種,三百八十六首。)
《陸氏(贄)集驗方》(《新唐書》本傳作《今古集驗方》五十篇),新唐志記載有十五卷,已失傳。
《舊唐書》本傳說,陸贄在忠州十年,經常閉門靜居,人們不認識他的面容,又為了避嫌不寫書。他居住在瘴氣瀰漫的地方,很多人得瘟疫,於是抄寫治療瘟疫的藥方,編成《陸氏集驗方》五十卷,流傳於世。
葉夢得說,陸宣公在忠州,收集古代醫書五十卷,史書說他避嫌不寫書,這是一個慣例。避嫌不寫書可以理解,為何要收集醫書呢?有人說,忠州地處邊遠蠻夷之地,多瘴癘之氣,宣公多病,大概是為了自己治病,這種說法也不對。宣公難道是只為自己考慮的人嗎?他大概是為了救助那些身處疾病痛苦死亡的人,只是他沒有表達出來,別人不知道他的想法,但宣公的志向必然如此。(《避暑錄話》)
趙希弁說,《陸宣公經驗方》有二卷,是唐朝陸宣公陸贄在忠州時所收集的,由山陰陸游作序跋。有人問朱文公說,陸宣公既然貶官避嫌,閉門不寫書,只為了編寫《古今集驗方》,這也看不出陸宣公有什麼過人之處。難道就沒有經典傳承、聖賢教誨,不加以傳播,不去玩味思考,加以討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