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六 (8)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六 (8)

1. 方論(四十四)

雜病源流犀燭三十卷。傷寒論綱目十八卷。婦科玉尺六卷。幼科釋謎六卷。要藥分劑十卷。共七種。計共七十二卷。總名之曰沈氏尊生書。蓋以人之生至重。必知其重。而有以尊之。庶不至草菅人命也。系以沈氏者。以是書之作。實由予憫人生命。思有以尊之而成。故不妨直任為己書也。

雖然。沈氏尊人之生。而成是書。亦沈氏自藏之。自閱之而已。何敢表示於人。自詡為著述也哉。特書以志意。

〔吳氏(道源)痢證匯參〕未見

吳道源曰。余幼殫精舉業。亦究心岐黃。緣歷試不遇。遂以方藥應世。數十年來。窮源竟委。上採前賢之著述。旁綠時人之議論。成痢證匯參一書。(女科切要序)

〔董氏(西園)醫級〕十卷,存

自序曰。嘗聞宣聖云。不登東山。不知魯國之僅一片壤。不登泰山。不知天下之同一寰轍。此固聖門喻道之高遠。醫理亦無不然。軒岐之道尚矣。靈素遺文。由陰陽消長之理。以明四時六氣之有餘不及。推五行之運。以合聲色臭味之生剋制化。其於象藏之剛柔。情氣之從乘。

發病之因由。病機之順逆。莫不燦然具備。其理一而其象紛繁。其轍同而其變不測。苟得一以自足。淺嘗而妄試。其不誤人者鮮矣。夫學問之道。不外行遠登高之義。進一步有一步之優遊。歷一級有一級之憑眺。登峰造極之見。不能躐等而幾也。張李劉朱。其卓卓表著者也。

四家雖各自成家。亦各由級而詣其極。而始得羽翼軒岐。指南後學。他如越人淳于。及張氏葛氏喻氏王氏薛氏輩。奚啻數十家。莫不各有發明。昭茲來學。是亦皆走趨之級也。第編緗充棟。立言未嘗不備。每苦氾濫汪洋。童年習之者。皓首而不得其傳。此由不能循級以登。致多歧亡羊。

而無可把握。以故求道之士。畏其艱於誦讀。恆欲得一家宗之。夫精微廣大之蘊。豈一家之學所可竟耶。余因薈萃群書。摘其要領。編章約句。推原辨證。即就證約方。首集經典明論。以示必需之要。次及傷寒。以明傳變之機。再詳雜病女科。以備治法。凡各證之後。申明治療大法。

諸義備詳。方藥三卷。脈訣一章。並附無問錄臆見一篇。冀為後學啟蒙之階級。聊取簡要易明之意。非敢以尺寸之守。漫附於著作之林也。第由是而幾之。其於高遠。或庶幾矣。錢塘董西園魏如謹書。

〔無問錄〕一卷,存

〔孫氏(從添)石芝醫話〕未見

唐大烈曰。孫慶增。名從添。號石芝。常熟人。遷居郡城葑溪。年七十六歲。歿於乾隆丁亥。所遺石芝醫話。(吳醫匯講)

〔沈氏(果之)醫學希賢錄〕十卷,未見

唐大烈曰。沈實夫。名果之。號橘園。國學生。輯醫學希賢錄十卷。未梓。年四十七歲。歿於乾隆乙巳。(吳醫匯講)

白話文:

《雜病源流犀燭》三十卷,《傷寒論綱目》十八卷,《婦科玉尺》六卷,《幼科釋謎》六卷,《要藥分劑》十卷,總共七種,合計七十二卷。這些書總稱為「沈氏尊生書」。這是因為人命至關重要,必須了解它的重要性,並且有方法去尊重它,這樣才不會草菅人命。以「沈氏」為名,是因為這些書的寫作,確實是出於我憐憫人們的生命,想要有辦法去尊重生命而完成的,所以不妨直接把它當作是我自己的書。

雖然如此,沈氏尊重人命而寫成這些書,也只是沈氏自己收藏、自己閱讀而已,怎麼敢在人前展現,自誇為著作呢?特別寫在這裡以表達我的心意。

(以下為其他醫者著作介紹)

(吳道源)《痢證匯參》:未見此書。

吳道源說,我年輕時竭盡全力學習科舉,也研究醫學。因為屢次考試不順利,就用醫藥來服務社會。數十年來,我深入研究醫學的根源和細節,向上參考前人的著作,廣泛吸取當時人們的見解,寫成《痢證匯參》一書。(出自《女科切要序》)

(董西園)《醫級》:共十卷,現存。

自序中說,我曾經聽孔子說過:「不登上東山,就不知道魯國只是那麼一小塊地方;不登上泰山,就不知道天下的範圍是一樣的。」這本來是聖人用來比喻高遠的道理,醫學的道理也是如此。軒轅黃帝和岐伯的醫學道理是很高的境界。《靈樞》、《素問》的醫學著作,從陰陽消長的道理,來說明四季六氣的變化,用五行的運行來配合聲音、顏色、氣味、味道的生剋制化。書中對於臟腑的剛柔特性、情緒氣血的相互影響、疾病發生的原因、病情的順逆變化,都清楚地描述,道理雖然只有一個,但現象卻非常多樣;路徑雖然相同,但變化卻無法預料。如果只學到一點就自滿,淺嚐輒止就隨意嘗試,那麼不誤診害人的情況就很少了。學習的道理,不外乎「行遠登高」的意義,每進一步都有一步的優點,每跨過一個層次都有一個層次的視野。想要達到最高境界,不能不按部就班。像張仲景、李東垣、劉完素、朱丹溪這些人,都是醫學界傑出的代表人物。

這四家雖然各自成一家之言,但也是循序漸進達到高峰,才能夠繼承軒轅黃帝和岐伯的學說,成為後輩學習的指引。其他像扁鵲、淳于意,以及張元素、葛洪、喻昌、王肯堂、薛己等人,也有數十家,他們也都有自己的發明,來啟示後來的學習者。這些也都是進步的階梯。但是,醫學書籍堆積如山,其中的道理沒有不完備的,只是往往內容太過繁雜,童年開始學習的人,到老都無法掌握其精髓。這是因為不能循序漸進學習,導致迷失方向。

因此,求學問的人,害怕閱讀的艱難,總是想找一家來跟隨。但是精微廣大的學問,難道是一家之學所能窮盡的嗎?所以我收集眾多醫書,摘取其中的要點,編寫成章節,推究探討各種病症,根據病症來選用藥方。先從醫學經典入手,表明其必要性,再談論傷寒,以闡明疾病的傳變機制,接著詳細探討雜病和婦科疾病,以完備治療方法。凡是在各種病症之後,都闡述治療的大原則。

書中各種道理都詳細備載,藥方有三卷,脈訣有一章,另外附上《無問錄》的見解一篇,希望為後輩學子開啟入門的階梯。這本書只是為了簡潔易懂,不敢以一知半解的見解,隨意列入著作之列。但是,如果能由此來深入研究,或許就比較接近醫學的高遠境界了。錢塘董西園魏如謹撰寫。

《無問錄》:共一卷,現存。

(孫從添)《石芝醫話》:未見此書。

唐大烈說,孫慶增,字從添,號石芝,是常熟人,後來遷居到郡城葑溪。他七十六歲時,於乾隆丁亥年去世。他遺留了《石芝醫話》。(出自《吳醫匯講》)

(沈果之)《醫學希賢錄》:共十卷,未見此書。

唐大烈說,沈實夫,字果之,號橘園,是國子監的學生。他輯錄了《醫學希賢錄》十卷,但沒有刊印。他四十七歲時,於乾隆乙巳年去世。(出自《吳醫匯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