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六 (9)
卷六十六 (9)
1. 方論(四十四)
〔李氏(文淵)得心錄〕一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國朝李文淵撰。是編皆所制新方。前有自題云。古方不能盡中後人之病。後人不得盡泥古人之法。故名曰得心錄。凡十九方。其歊參膏四方。案應補之證。委曲調劑。以他藥代之。為貧不能具參者計。雖未必果能相代。然其用志可尚也。
〔黃氏(元御)四聖心源〕十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國朝黃元御撰。四聖者。黃帝岐伯秦越人張機也。元御於素問靈樞難經傷寒論金匱玉函經五書。已各為之解。復融貫其旨。以為此書。其文極為博辯。而詞勝於意者多。
〔四聖懸樞〕四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國朝黃元御撰。是書謂寒疫。溫疫。痘病。疹病。皆由於歲氣。世皆以小兒之痘為胎毒。非也。若能因其將發。而急表散之。則痘可以不出。其說為宋以來所未有。夫痘病之發。每一時而遍及遠近。且輕則大概皆輕。重則大概皆重。則謂之歲氣。亦非無理。
然究由胎毒伏於內。歲氣感於外。相觸而發。必謂不繫胎毒。何以小兒同感歲氣。而未出痘者乃病痘。已出痘者。不病痘乎。是又未可舉一廢百也。
〔素靈微蘊〕四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國朝黃元御撰。其書以胎化。臟象。經脈。營衛。藏候。五色。五聲。問法。診法。醫方。為十篇。又病解十六篇。多附以醫案。其說詆訶歷代名醫。無所不至。以錢乙為悖謬。以李杲為昏蒙。以劉完素朱震亨為罪孽深重。擢髮難數。可謂之善罵矣。
〔亡名氏脈因證治〕八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不著撰人名氏。其書按四時氣候。詳列諸病。先脈次因。次證次治。頗有條理。而分屬處。未免牽強。如霍亂泄瀉。屬夏三月。傷寒。屬冬三月。已為拘滯。至於以癲狂驚癇痔漏脫肛。分屬冬夏。益為無說矣。春三月之證。分別真陰元陰。真陽元陽。其意主先後天立說。
亦牽合不能了了。案元朱震亨有脈因證治一書。國朝喻昌嘗惜其不行。說見所撰寓意草。是書卷首無序。後有嘉禾石氏一跋。稱岐黃家。久奉為枕秘。因訛脫甚多。借得藏書家善本校錄。似即震亨之書。然所載各方。如左歸丸。右歸丸之類。皆出自張介賓景岳全書。而亦以古方目之。
知其斷非震亨所著矣。
〔秦氏(之禛)證因脈治〕未見
高鉁曰。余原籍奉天。先大夫參政京華。遂居輦轂下。四方醫士。雲集京邸。因聞天下名醫。出在松江。然多高隱。未得來京。未獲親逢考究。自辛卯春。遷任吳閶。得見云間秦子皇士之書。名曰證因脈治。施子宇瞻昆季所刻也。證分外感內傷。治分經絡表裡。就證以審因。就因以審脈審治。因嘆向聞松郡多明醫。是書果為壽世。(傷寒大白序)
〔劉氏(奎)四大家醫粹〕未見
白話文:
[李氏(文淵)得心錄]
這本書是清朝李文淵所寫,內容都是他自己創新的處方。他在書的序言中提到,古時候的藥方不能完全應付現代人的疾病,後人也不應該完全拘泥於古人的方法,所以這本書取名為「得心錄」。書中總共有十九個藥方,其中有四個是關於歊參膏的。他認為,對於需要補養的人,應該要仔細調整藥方,如果病家貧窮無法使用人參,可以用其他藥材替代。雖然不見得真的能完全取代人參的功效,但他的用心是值得肯定的。
[黃氏(元御)四聖心源]
這本書是清朝黃元御所寫。「四聖」指的是黃帝、岐伯、秦越人、張機。黃元御將《素問》、《靈樞》、《難經》、《傷寒論》、《金匱玉函經》這五本書都做了注解,並融會貫通其中的精髓,寫成這本書。書中的內容廣博深奧,但有時候文字的表達似乎勝過實際的意義。
[四聖懸樞]
這本書也是清朝黃元御所寫。他認為寒疫、溫疫、痘病、疹病這些疾病,都是因為受到當年的氣候影響所導致。世俗認為小孩得痘是因為胎毒,這是錯誤的觀念。如果能夠在痘症快要發作的時候,及時用藥將其疏散,痘疹就可以不必發出來。這種說法是宋朝以來沒有的。痘病的發生,常常是一段時間內,不管遠近都會傳染,而且病情輕的大多都輕,嚴重的也大多都嚴重,所以說是因為氣候所造成的,並非沒有道理。
然而,仔細推究,痘症還是因為胎毒潛伏在體內,再加上外在氣候的影響,內外交感才會發作。如果說和胎毒完全無關,那為何同樣感受到氣候的影響,還沒出過痘的人就會得痘,已經出過痘的人就不會呢?所以不能因為一種說法,就完全否定另一種說法。
[素靈微蘊]
這本書是清朝黃元御所寫,內容分為十個部分,分別討論胎化、臟腑、經脈、營衛、臟候、五色、五聲、問診、診斷和處方。另外還有十六篇關於疾病的解析,並附上許多醫案。他的學說對於歷代的名醫,幾乎是全面的批判,認為錢乙的學說是荒謬的,李杲是昏庸無知的,劉完素和朱震亨更是罪大惡極,簡直是罵得體無完膚。
[亡名氏脈因證治]
這本書沒有記載作者姓名。內容按照四季的氣候,詳細列出各種疾病,先講述脈象,再探討病因,接著論述症狀,最後給予治療方法,整體來說頗有條理。但是,有些分類略顯牽強,例如霍亂、泄瀉歸屬夏季三個月,傷寒歸屬冬季三個月,就顯得過於拘泥。而將癲狂、驚癇、痔瘡、脫肛等疾病,歸屬冬季或夏季,更是沒有根據。至於春季三個月的疾病,又分為真陰、元陰,真陽、元陽,其用意在於強調先天和後天的關係,但說法過於牽強附會,令人難以理解。據說,元朝的朱震亨也有一本《脈因證治》,清朝的喻昌曾覺得他的著作未能流傳下來,非常可惜。這本書的開頭沒有序言,後面有一篇嘉禾石氏的跋文,說此書是醫家珍藏的秘密,因為年代久遠,有很多錯漏之處,透過向藏書家借來善本校對過。看起來好像是朱震亨的書,但是書中所記載的藥方,例如左歸丸、右歸丸等,都是出自張介賓的《景岳全書》,卻被當成古方來介紹,由此可知,這本書絕非朱震亨所寫。
[秦氏(之禛)證因脈治]
高鉁說,他本來是奉天人,他的父親在京城做官,所以他住在京城。當時有很多醫生聚集在京城,他聽說天下名醫都出自松江,但是他們大多隱居不出,沒有機會來到京城。直到辛卯年春天,他調任到吳地,才看到松江秦子皇士所寫的書,名叫《證因脈治》,是由施子宇瞻兄弟刻印的。書中將疾病分為外感和內傷,治療則分為經絡和表裡。從疾病的症狀來判斷病因,再從病因來判斷脈象和治療方法。他感嘆以前就聽說松江有很多名醫,這本書果然可以濟世救人。(出自《傷寒大白序》)
[劉氏(奎)四大家醫粹]
(無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