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五 (1)

1. 卷五十五

2. 方論(三十三)

〔孫氏(天仁)集三豐張真人神速萬應方〕國史經籍志四卷,存

明史方伎傳曰。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或處窮山。或遊市井。能一日千里。嬉笑諧謔。旁若無人。

嘗遊武當諸岩岳。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岩紫霄。但毀於兵火。三豐去荊榛。闢瓦礫。與其徒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行進四方。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遍覓之不遇。後居寶雞之金臺觀。一日自言當辭世。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聲。

啟視則復活。乃遊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不常厥處。

〔劉氏(淵然)濟急仙方〕醫藏目錄一卷,存

明皇方伎傳曰。劉淵然。贛縣人。幼出家為祥符宮道士。後詣雩都紫陽觀。師趙原陽。傳其法。能呼召風雷。洪武二十六年。太祖聞其名召之。既至入對便殿。賜號高道。館朝天宮。永樂中從駕至北京。仁宗嗣位。賜號沖虛至道元妙無為光範衍教莊靜普濟長春真人。給二品印。

誥與正一真人等。宣德初進號大真人。七年乞骸骨。命送南京朝天宮。御製山水圖歌賜之。卒。年八十二。閱七日入斂。端坐若生。

〔徐氏(杜真)方書〕未見

休寧縣誌曰。徐道聰子杜真。駢脅犀頂。負殊相。後精大人科。著方書。

〔雷氏(伯宗)千金寶鑑〕未見

閩書曰。雷伯宗名勳。以字行。讀書明醫。尤精於小兒科。洪武間。授醫學正科。著有千金寶鑑。

〔蔣氏(用文)治效方論〕未見

陳鎬蔣恭靖別傳曰。蔣用文。名武生。以字行。其先魏人。世有宦業。洪武初。伯雍者。由元進士。薦為史官。以疾辭。出為蘭陽縣丞。徙居句之龍潭八都城。用文早承家學。尤邃於醫。初入太醫院為御醫。永樂八年。升院判。日侍文華殿。其醫主李明之朱彥修。不執古方。

而究病所本。自為方。故所治恆十全。王公貴人。下逮氓隸有疾。眾醫難愈者。謁用文治。即愈。謂不可愈。無復愈者。其報不報未嘗計。受知仁廟。隨事獻規。多所弘益。上嘗論保和之要。對曰。在養正氣耳。正氣完。邪氣無自入焉。又嘗問醫於卿效率緩何也。對曰。善治者必固本。

急之恐傷其本。是以聖人戒欲速也。永樂二十二年秋卒。壽七十有四。上甚悼之。遣中使護喪歸。督治祠墳。明年改元。三月下詔。特贈曰恭靖。(獻徵錄)

陳繼蔣用文傳曰。其為詩文。有靜學齋集若干卷。治效方論若干卷。

〔陸氏(昂)蘭臺金匱〕未見

鄞縣誌曰。陸昂。字季高。始居會稽。遷於鄞。自幼習舉進士業。凡經史百家翰墨。無不旁搜博覽。性剛方與人寡合。已而父病。遂棄其業。攻岐黃書。以醫自給。周旋調護。親獲耆年。聲名大著。叩者如市。永樂初。闢至京師。預修蘭臺金匱。元機素要等書。

白話文:

方論(三十三)

〔孫氏(天仁)輯錄三豐張真人神速萬應方〕

《國史經籍志》有四卷存留。

《明史·方伎傳》記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本名全一,也叫君寶,三豐是他的號。因為他不在意衣著打扮,所以又被稱為張邋遢。他身材高大,體態奇特,背部像烏龜,肩膀像仙鶴,耳朵很大,眼睛圓潤,鬍鬚像戟一樣。無論寒暑都只穿一件粗布衣和蓑衣。飯量很大,一餐可以吃下一斗米,有時候幾天吃一餐,有時候幾個月都不吃。看過的書籍都能記住。他有時住在偏遠的山區,有時在繁華的市集遊走,可以日行千里。他嬉笑怒罵,旁若無人。

他曾經遊歷武當山的各個岩峰,告訴別人說:「這座山將來一定會興盛起來。」當時五龍、南岩、紫霄等處都被戰火摧毀,張三豐清理掉荊棘,搬開瓦礫,和他的弟子們搭建茅屋居住,之後又離開,四處遊走。明太祖聽說過他的名聲,在洪武二十四年派人到處尋找他,但沒有找到。後來他住在寶雞的金臺觀,有一天自稱將要辭世,留下偈語就去世了。當地人合力將他入殮。等到下葬時,聽見棺材裡有聲音,打開一看,他竟然復活了。之後他到四川遊歷,見了蜀獻王,又回到武當山,遊歷過襄陽、漢中等地,居無定所。

〔劉氏(淵然)濟急仙方〕

《醫藏目錄》有一卷存留。

《明皇方伎傳》記載:劉淵然,江西贛縣人。小時候出家當了祥符宮的道士,後來到雩都紫陽觀,拜趙原陽為師,學得他的法術,能夠呼風喚雨。洪武二十六年,明太祖聽聞他的名聲,召見他,他來到皇宮大殿,被賜號為高道,住在朝天宮。永樂年間,他跟隨皇帝到北京,仁宗繼位後,賜號為沖虛至道元妙無為光範衍教莊靜普濟長春真人,並授予二品官印,地位與正一真人等同。宣德初年,又進封為大真人。宣德七年,他請求告老還鄉,皇帝命令將他送回南京的朝天宮,並御製《山水圖歌》賜給他。劉淵然去世,享年八十二歲。入殮七天後,他的容貌依然像活著一樣。

〔徐氏(杜真)方書〕

未見流傳。

《休寧縣誌》記載:徐道聰的兒子杜真,肋骨相連,頭頂有如犀角,外貌奇特。後來精通大人(指成年人)的醫學,著有方書。

〔雷氏(伯宗)千金寶鑑〕

未見流傳。

《閩書》記載:雷伯宗,名勳,字伯宗。他讀書明理,精通醫術,尤其擅長小兒科。洪武年間,被授予醫學正科的官職,著有《千金寶鑑》。

〔蔣氏(用文)治效方論〕

未見流傳。

陳鎬的《蔣恭靖別傳》記載:蔣用文,名武生,字用文。他的祖先是魏國人,世代都有官職。洪武初年,他的祖先蔣伯雍是元朝進士,被推薦為史官,後因病辭官,出任蘭陽縣丞,遷居到句容的龍潭八都城。蔣用文從小就繼承家學,尤其精通醫術。最初進入太醫院當御醫,永樂八年升為院判,每天在文華殿侍奉皇帝。他醫治的李明、朱彥修等人,不拘泥於古方,而是探究病根,自己擬定藥方,所以治療效果往往十全十美。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普通百姓,只要患了疑難雜症,其他醫生都治不好,都來找蔣用文診治,都能痊癒。就算別人認為治不好的病,他也能治好。他從不計較是否得到回報。他得到仁宗的賞識,常常向皇帝提出建議,多有裨益。皇帝曾經探討保養身體的要訣,蔣用文回答說:「在於培養正氣。正氣充足,邪氣就無法侵入。」皇帝又問他,為什麼有的醫生治療效果慢,他回答說:「善於治療的人必定會鞏固根本,過於急躁恐怕會傷害根本,所以聖人告誡我們不要急於求成。」永樂二十二年秋天,蔣用文去世,享年七十四歲,皇帝非常悲痛,派中使護送他的靈柩回鄉安葬,並督辦祠堂和墳墓的修建。次年改元,三月下詔,特贈他「恭靖」的諡號。(《獻徵錄》有記載)

陳繼的《蔣用文傳》記載:他的詩文,有《靜學齋集》若干卷,《治效方論》若干卷。

〔陸氏(昂)蘭臺金匱〕

未見流傳。

《鄞縣誌》記載:陸昂,字季高,最初住在會稽,後來遷居到鄞縣。他從小學習科舉考試,經史百家、文章辭賦,無不廣泛涉獵。他性情剛直,很少與人交往。後來父親生病,他便放棄了科舉,轉而鑽研醫書,靠醫術自給自足。他悉心照料父親,使父親得以長壽。他的名聲大振,求醫的人絡繹不絕。永樂初年,他被徵召到京城,參與修訂《蘭臺金匱》、《元機素要》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