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四 (6)
卷五十四 (6)
1. 方論(三十二)
具圖以便記習。至於脈訣之未備者。亦為增正。名曰醫經小學。蓋欲初學者。得以因流尋源。而不蹈夫他歧之惑。有志於古神聖愛人濟物之道者。其無誚愚以管窺而蠡測。或有未至。矜其志而加正焉。則不惟醫道之幸。亦斯民之幸也。洪武二十一年冬十一月朔旦。吳陵劉純序。
楊士奇序略曰。往年副都御史陳公有戒刻劉純所輯醫家玉機微義。以為施治之資矣。又欲為施教之資也。並刻純所輯醫經小學以傳。其書首本草。次脈訣。次經絡。次病機。次治法。次運氣。凡六卷。一本於素問靈樞難經。及張仲景王叔和。至近代劉守真張潔古李明之朱仲修諸家之書。
撮其切要。綴為韻語。類粹以便初學。本末條理。明切簡備。醫學之指南。而端本之書也。凡善學者皆務本。況醫人之司命。其可昧本而苟乎哉。學醫者。誠能熟究是書。融會於心。將所行皆正途。所用皆正法。觸類長之。於歲論十全何有哉。此書非劉氏莫之為。非陳公亦莫之傳。
學醫之幸。生民之幸也。純字宗厚。吳陵人。其父叔淵。仲修之高弟。授受有自云。
〔雜病治例〕醫藏目錄一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雜病治例一卷。明劉純撰。是書成於永樂戊子。末附蘭室誓戒四則。敘其父橘泉翁受醫術於朱震亨。純承其家學。又從其鄉馮庭干許宗魯邱克容遊。盡得其法。因撮舉綱要。著為一編。分七十二證。每證各標其攻補之法。蓋皆其相傳口訣。故略而弗詳。初無刊本。
成化己亥。上元縣知縣長安蕭謙。觀政戶部時。奉命賞軍甘州。始從純後人得其本。為鋟版以傳。
白話文:
這本書附有圖解,方便學習記憶。至於脈象歌訣中沒有完備的部分,也加以增補訂正。這本書名為《醫經小學》,目的是希望初學者能夠從根源學習,而不至於被其他歧路迷惑。有志於古代聖賢愛護百姓、救濟萬物的道理的人,請不要嘲笑我以管窺天、以蠡測海的淺薄見解。如果有所不足,請發揚你們的志向加以修正,這樣不僅是醫學的幸事,也是百姓的幸事。洪武二十一年冬十一月初一,吳陵劉純寫序。
楊士奇的序文大意說:以前副都御史陳公曾禁止刊刻劉純所編的《醫家玉機微義》,認為這本書可以作為治療的依據。現在,又想把它作為施教的教材,所以將劉純所編的《醫經小學》也一起刊刻傳世。這本書首篇是本草,其次是脈訣,再次是經絡,接著是病機、治法、運氣,總共六卷。內容主要依據《素問》、《靈樞》、《難經》以及張仲景、王叔和的著作,並參考近代劉完素、張元素、李杲、朱丹溪等各家醫學著作,摘取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整理成韻語,分門別類,方便初學者學習。內容條理清晰,簡潔明瞭,是醫學的指南和根本之書。凡是善於學習的人都注重根本,更何況醫生是掌握人生死大權的人,怎麼可以不了解根本而苟且呢?學醫的人,如果能夠熟讀這本書,融會貫通於心,那麼所做所為都會走上正途,所用的方法也都是正法,觸類旁通,醫術精湛,又有什麼不可能呢?這本書不是劉純就沒有人能夠寫出來,不是陳公也沒有人能夠傳播開來。
這是學醫之人的幸事,也是百姓的幸事。劉純字宗厚,是吳陵人。他的父親劉叔淵,是朱丹溪的高徒,醫術是從家傳承下來的。
《雜病治例》醫藏目錄一卷,現存。
《四庫全書提要》說:《雜病治例》一卷,是明朝劉純所著。這本書成書於永樂戊子年。書末附有蘭室誓戒四條。敘述了劉純的父親橘泉翁從朱震亨那裡學習醫術,劉純繼承了家學,又跟隨同鄉馮庭干、許宗魯、邱克容學習,盡得他們的醫術。因此摘取其中的綱要,寫成這本書,分為七十二種病證,每種病證都標明了攻補的方法。這些都是他們家傳的口訣,所以寫得很簡略。起初沒有刊刻的版本。
成化己亥年,上元縣知縣長安蕭謙,在戶部觀政時,奉命賞賜甘州駐軍,才從劉純的後人那裡得到這本書,並把它刊刻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