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四 (5)
卷五十四 (5)
1. 方論(三十二)
九原不作。幸而遺墨昭然。生意如在。以先生所著。取咳熱火暑燥濕寒等門。診證方例。妄意續於諸門之末。雖心同理。而不免獲狂僣之過。因摭諸內經至數至名之目。乃目其書曰玉機微義。未知其果是否。後之明哲。有所正焉。於是乎書。時洪武丙子三月朔旦。吳陵劉純序。
四庫全書提要曰。玉機微義五十卷。明徐用誠撰。劉純續增。用誠字彥純。會稽人。純字宗厚。咸寧人。用誠原本。名醫學折衷。分中風。痿。傷風。痰飲。滯下。泄瀉。瘧。頭痛。頭眩。咳逆。痞滿。吐酸。痓。癘風。癇。破傷風。損傷。十七類。純以其條例未備。又益以咳嗽。
熱。火。暑。濕。燥。寒。瘡瘍。氣血。內傷。虛損。積聚。消渴。水氣。腳氣。諸疝。反胃。脹滿。喉痹。淋閟。眼目。牙齒。腰痛。腹痛。心痛。癍疹。黃疸。霍亂。厥。痹。婦人。小兒。三十三類。始改今名。仍於目錄。各注續添字。以相辨識。或於用誠原本十七類中。
有所附論。亦注續添字以別之。是二人相繼而成本書可據。明史藝文志。唯著劉純之名。蓋失考也。其書雖皆探掇諸家舊論舊方。而各附案語。多所訂正。非餖飣鈔撮者可比。嘉靖庚寅。延平黃焯刻於永州。首載楊士奇序。知二人皆明初人。士奇序謂。二人皆私淑朱震亨。今觀其書信然。
又謂北方張元素再傳李杲。三傳王好古。南方朱震亨得私淑焉。則於宗派源流。殊為舛迕。張李王之學。皆以理脾為宗。朱氏之學。則以補陰為主。去河間一派稍近。而去潔古東垣海藏一派稍遠。遺書具有。可以覆案。王禕青岩叢錄曰。李氏弟子。多在中州。獨劉氏傳之荊山浮圖師。
師至江南。傳之宋中人羅知悌。南方之醫皆宗之云。其宗派授受。亦極明白。士奇合而一之。誤之甚矣。
〔醫經小學〕明志六卷,存
自序曰。醫。意也。臨病立意。以施治也。其書內經載運氣病源。靡不悉備。候天地之變。究疾病之機。盡調治之理。此神聖愛人之仁。拯羸救枉。濟物之至道也。醫道斯立。秦越人演其精義述難經。漢張仲景論傷寒。用藥定方。晉王叔和集次。及撰脈經。以示後學。亦至哉。
經去聖遠。遺文錯簡。後學專方而惑意。幸唐太僕令王冰重整其義。啟大法之幽玄。釋神運之奧妙。析理於至真之中。俾學者遇證審脈。用藥去病。根本無貶損。醫之道明矣。而其為法。制勝伐其勢。資化助其生。扶危定亂之功。本諸經論。知氣識病。治理得焉。嗟乎。學必本於經。
病必明於論。治必究於方。而能變通而無滯。斯能盡夫立醫之意矣。昔丹溪朱先生以醫鳴江東。家君親從之遊。領其心授。純生晚學陋。承親之訓有年矣。其於經論。習而玩之。頗嘗得其指歸。不自揆度。竊以先生之旨。輯其醫之可法。本諸經論之精微節目。更為定次。歌語引例。
白話文:
古人已經不在世了,幸好還留下著作,彷彿他們還活著。我把前輩先生所著的醫書,關於咳嗽、熱病、火症、暑氣、乾燥、濕氣、寒氣等各個類別的診斷和處方範例,擅自地續寫在這些類別之後。雖然我的想法與前輩相同,但難免會有狂妄僭越的過失。因此,我從《內經》中擷取了關於病因、病理的條目,將此書命名為《玉機微義》。至於這書的內容是否恰當,我也不敢肯定,希望後世聰明的人能加以指正。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原因。時值洪武丙子年三月初一,吳陵劉純作序。
《四庫全書提要》說,《玉機微義》共有五十卷,是明朝徐用誠所撰寫,劉純續增補的。徐用誠,字彥純,是會稽人。劉純,字宗厚,是咸寧人。徐用誠原本的書名叫《醫學折衷》,分為中風、痿病、傷風、痰飲、滯下、泄瀉、瘧疾、頭痛、頭暈、咳嗽、痞滿、吐酸、癓病、癘風、癲癇、破傷風、損傷等十七類。劉純認為徐用誠所寫的條例不夠完備,又增加了咳嗽、熱病、火症、暑氣、濕氣、乾燥、寒氣、瘡瘍、氣血、內傷、虛損、積聚、消渴、水氣、腳氣、各種疝氣、反胃、脹滿、喉痹、淋閟、眼目、牙齒、腰痛、腹痛、心痛、斑疹、黃疸、霍亂、厥證、痹症、婦人病、小兒病等三十三類,並將書名改為現在的《玉機微義》。劉純在目錄中,每一類別都標註了“續添”的字樣,以示區別。對於徐用誠原本的十七類內容,如果有附帶的論述,也都標註了“續添”的字樣以示區別。所以說,這本書是由這兩人先後完成的,可以作為參考依據。明史《藝文志》中只記載了劉純的名字,這應該是史料的失誤。這本書雖然蒐集了各家舊有的論點和處方,但每一條都附有案例分析,並做了許多訂正,不是簡單的抄襲和堆砌。嘉靖庚寅年,延平黃焯在永州刻印了這本書,書的開頭刊載了楊士奇的序文,由此可知這兩人都是明朝初年的人。楊士奇的序文說,這兩人都是私下學習朱震亨的醫學。現在看這本書,確實如此。
序文還說,北方張元素傳給李杲,李杲傳給王好古,朱震亨是間接學習他們的。這種說法在宗派源流上是相當錯誤的。張元素、李杲、王好古的學說都以調理脾胃為宗旨,而朱震亨的學說則以補陰為主,與河間學派比較接近,而與潔古、東垣、海藏學派稍有不同。這些都有他們的著作可以參照考證。王禕在《青岩叢錄》中說,李杲的弟子大多在中州一帶,只有劉氏傳給了荊山的浮圖師,浮圖師到了江南,又傳給了宋中人羅知悌,南方的醫生都尊奉這個學派。這樣看來,宗派的傳承是很清楚的。楊士奇把他們混為一談,是大錯特錯。
〔醫經小學〕明朝的著作,共六卷,現存。
自序說:醫,指的是意念。在診治疾病時,要根據病情確立治療的意圖。書中提到《內經》記載了氣候變化、病源,無不詳盡完備,探究天地的變化,研究疾病發生的機理,以及所有調治的方法。這是神聖之人愛護百姓的仁德,拯救體弱之人,救治受冤屈的人,是濟世救人的最高準則。醫道由此建立。秦越人闡述了醫學的精義,寫了《難經》。漢代的張仲景寫了《傷寒論》,確定了用藥和方劑。晉朝的王叔和整理了這些內容,寫了《脈經》,以此來教導後世的學者。這些都是非常偉大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聖人的年代離我們越來越遠,留下來的著作也出現了錯亂和簡略。後世的學者只專注於固定的方子,而忽略了醫學的真諦。幸好唐朝的太僕令王冰重新整理了《內經》的內容,啟發了醫學大法深奧的道理,解釋了陰陽運行的奧妙,在至真至實中分析了道理,使得學者在遇到疾病時,可以仔細地審查脈象,用藥來去除病痛,從根本上不會有任何的損害。醫學的道理就因此而明白了。而醫治的方法,要能掌握疾病發展的趨勢,利用藥物的化學作用來幫助身體恢復生機,達到扶正固本、安定病情的效果,這些都應該以經典著作中的理論為基礎。了解氣的變化,才能辨識疾病,才能有效地治療。唉,學醫一定要以經典為根本,研究疾病一定要了解其病理,治療疾病一定要深入研究處方,並能靈活變通,這樣才能完全理解行醫的意義。過去丹溪朱先生因為醫術而聞名於江南,我的父親曾經親自跟隨他學習,接受了他的親身教誨。我雖然資質愚鈍,學習也晚,但我繼承了父親的教誨,研究醫學多年了。對於經典和醫論,我經常研習並玩味,也稍微領會了其中的宗旨。我不自量力,私自輯錄了先生的醫學精髓,本著經典的精微內容和各個環節,重新進行了歸類排序,寫成歌訣並引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