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四 (4)

1. 方論(三十二)

一則曰。是可以補於吾醫也。乃相告於予曰。吾二人共梓之。以垂不朽。何如。予曰。醫乃仁術也。筆之於書。欲天下同歸於仁也。今若刻布。以廣其傳。則天下病者有所養。而天下醫者有所補。其仁惠及於天下大矣。豈特二子然哉。此予之所深嘉也。又能善推予之所欲推矣。

因題之曰推求師意。故僣序之。以誌喜焉。

四庫全書提要曰。推求師意二卷。明戴原禮撰。原禮。即校補朱震亨金匱鉤玄者也。是編本震亨未竟之意。推求閘發。筆之於書。世無傳本。嘉靖中祁門汪機睹其本於歙縣。始錄之以歸。機門人陳桷校而刊之。其名。亦機所題也。考李濂醫史有原禮補傳。稱平生著述不多見。

僅有訂正丹溪先生金匱鉤玄三卷。間以己意附於後。又有證治要訣。證治類方。類證用藥若干卷。皆櫽栝丹溪之書而為之。然則此二卷者,其三書中之一歟。原禮本震亨高弟。能得師傳。故所錄皆秘旨微言。非耳剽目竊者可比。震亨以補陰為主。世言直補真水者。實由此開其端。

書中議論。大率皆本此意。然俗醫不善學震亨者。往往矯枉過直。反致以寒涼殺人。此書獨能委曲圓融。俾學者得其意。而不滋流弊。亦可謂有功震亨者矣。

〔葉子(子奇)醫書節要〕十卷,未見

按上見於浙江通志。引括蒼匯紀。

〔伍氏(子安)活人寶鑑〕十卷,未見

江山縣誌曰。伍子安幼通經史。長邃於醫。請者如市。皆不責報。郡守張實薦為御醫。所著有活人寶鑑十卷。學士宋濂志其墓。

〔徐氏(彥純)醫學折衷〕佚

〔劉氏(純)玉機微義〕醫藏目錄五十卷,存

自序曰。醫書。自內經而下。歷數千載。善斯道而作者。非一人。其間有言診者。有論證者。有集方者。莫不皆裨於世用。然奧妙之旨。奚所發揮。雖世異病殊。以方取驗。若出一人之手。迥不知世運之遠。作者之眾。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漢張仲景本經旨傷寒之法。言趁論證。

以例處方。後之學者。得有所據。晉唐以來。其道益廣。用其法者不一。或止言雜病診證。或求奇示怪。秘而不傳。好事者。慕其風而繼作。或止據於方。雖有一源一意之可觀。又非百代可行之活法也。始純從學於江左馮先生庭干。間嘗請其義。授以會稽徐先生所著書一帙。

觀其法。求其意。蓋出於內經。非前所謂也。且古今作者非一人。其注各得一意。而後人執之該治。不知通變之法。與經旨多相違戾。不無得失。是以先生究探古今作者原意。摭金劉守真元李明之朱彥修諸氏論集。本於經旨。而折衷其要。發明中風痿痰泄瘧諸門。診證方例。

非一源一意。而有通變乎百證千方者。斯為古今可行之活法也歟。豈止集方而已。先生諱彥純。字用誠。早歲嘗客吳中。以春秋教授鄉之俊彥。今沒十有二年。始遇其從弟用中。獲詢先生學行。知深於醫者也。又嘗見其本草發揮。竊意前書必有全帙。惜今不可見矣。嗚呼。歲月云邁。

白話文:

方論(三十二)

有人說:「這可以彌補我們醫學的不足。」於是就對我說:「我們兩人共同出資將它刊行,使其流傳後世,如何?」我說:「醫學是仁愛的學術,將它寫成書,是希望天下都能歸於仁道。現在如果刻版印刷,廣泛傳播,那麼天下的病患就能得到醫治,天下的醫生也能有所進益,這種仁惠將廣及天下,豈止是你們兩人的功勞呢?這是我深感嘉許的地方,而且你們還能很好地推廣我想要推廣的理念。」

因此我將此書題名為《推求師意》,故僭越地寫了這篇序,以表達我的喜悅。

《四庫全書提要》說,《推求師意》共二卷,是明朝戴原禮所撰寫。戴原禮就是校訂補正朱震亨《金匱鉤玄》的人。這部書是根據朱震亨未完成的意旨,加以推求闡發,並記錄成書。世上原本沒有傳本,嘉靖年間,祁門的汪機在歙縣看到了這本書,便抄錄帶回家。汪機的門人陳桷校訂後刊印,書名也是汪機所題。考查李濂的《醫史》,有戴原禮的補傳,說他一生著述不多,僅有訂正丹溪先生《金匱鉤玄》三卷,間雜自己的見解附在後面,另有《證治要訣》、《證治類方》、《類證用藥》等若干卷,都是參考丹溪的著作改編而成的。那麼這兩卷《推求師意》,應該是他的三部書之一吧?戴原禮是朱震亨的高足,能得到老師的真傳,所以他所記錄的都是精微奧妙的道理,不是那些只聽聞皮毛、看到表面的人可以相比的。朱震亨以補陰為主,世人所說的直接補養真水的方法,實際上是由他開創的。

書中的議論,大體上都是本著這個意旨。然而,那些不善於學習朱震亨的庸醫,往往矯枉過正,反而用寒涼的藥物害死人。這本書獨能委婉周全,使學者能夠領會其中的真諦,而不至於產生弊端,也可說是對朱震亨的醫學有所貢獻。

《葉子(子奇)醫書節要》十卷,未曾見過。 (據浙江通志引述括蒼匯紀)

《伍氏(子安)活人寶鑑》十卷,未曾見過。 江山縣誌記載,伍子安從小就精通經史,長大後專研醫學,求醫者絡繹不絕,但他都不收取報酬。郡守張實推薦他擔任御醫。他的著作有《活人寶鑑》十卷,學士宋濂還為他寫了墓誌銘。

《徐氏(彥純)醫學折衷》,已佚失。

《劉氏(純)玉機微義》,醫藏目錄有五十卷,現存。 自序說:「醫學書籍,自《內經》以來,歷經數千年,研究此道並有所成就的人,不只一位。其中有論述診斷的,有探討病證的,有收集方劑的,無不對世人有所幫助。然而,其中奧妙的旨趣,究竟是如何闡發的呢?雖然時代不同,疾病各異,但用藥方來驗證效果,卻好像出自一人之手,完全不考慮到時代的變遷和作者的眾多。然而,人心都一樣,道理也相同。漢朝的張仲景依據《內經》的旨意,創立了傷寒的治療方法,闡述病證,並根據病證開出藥方,讓後來的學者有所依據。晉朝和唐朝以來,這種方法更加廣泛流傳,但運用此法的人各有不同,有的只談雜病的診斷和治療,有的追求奇特怪異,秘而不傳。那些好學的人,慕名而繼起,有的只拘泥於藥方,雖然可以說源頭一致,但卻不是可以適用於百代的活法。我最初跟隨江左的馮庭干先生學習醫學,曾向他請教醫理,他將會稽徐先生所著的一部書交給我。我研究了其中的方法,探求了其中的意旨,發現其理論出自《內經》,與前人所說的不同。而且,古代和現代的作者不只一人,他們的注釋各有見解,而後人卻執著於一家之說來治療疾病,不懂得變通,這與《內經》的宗旨多有違背,難免有得有失。因此,先生深入探究古今作者的原本意旨,擷取金朝劉守真、元朝李明之、朱彥修等人的論述,並以《內經》為根本,折衷其要義,闡明了中風、痿症、痰病、泄瀉、瘧疾等各種病症的診斷、治療和用藥方例。並非只拘泥於一源一說,而是根據千變萬化的病症,靈活運用藥方,這才是可以適用於古今的活法。豈只是收集方劑而已呢?先生名諱彥純,字用誠,早年曾在吳中做客,教授鄉里優秀子弟《春秋》。如今已經去世十二年了,我才遇到他的從弟用中,才得知先生的學行,知道他醫學造詣很深。我又曾經見過他的《本草發揮》,我猜想他以前的著作一定有全套,可惜現在見不到了。唉!歲月流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