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二 (10)
卷六十二 (10)
1. 方論(四十)
水源一虧。則腎間惟有此一點炎上之火。凌於心則為吐血。人於肺則為嗽血。動於肝則為噴血。出於脾則為嘔血。若夫咯血唾血咳血。皆從腎家來。而為虛損之血。日漸煎熬。遷延不起。而去生便遠矣。斯時也。病者安心靜坐。卻慮凝神。藥食調洽。醫者究其虛實。辨其血色臟腑。
用藥溫養。使水足火平。陽生陰長。各歸其位。又何病之不痊。而醫之不效乎。無奈病者在先。不善調理。一遇此證。見其勢之凶湧。遂欲延醫以求速止。醫人又依病家之欲急。以能止為功。以為捷法。不知此證之發。其來久矣。瘀積胸中。必盡得吐出。才住雖延三五日。亦復要吐。
其逆行之勢。亦不能頓止。不惟不能止。且以寒涼之物塞之。而中其根矣。故必延之歲月。勿妄想。勿妄動。勿多言。勿暴怒。勿嗜酒房勞。勿過飽損胃。靜坐養神。緘嘿自持。飲食有節。調理無間。藥餌和平。閒心葆攝。則五火平復。而不能為害。陰血自生。而內火不熾。
自得萬全。若欲揚湯止沸。則一杯水。難救車薪之火。又何怪乎血證之難為也。故集失血病機方脈本草一部。雖不能百發百中。亦聊以寓生生之意。以冀萬分中之一得耳。書以求同志者斧政焉。禹航浮碧主人孫光裕書於醉古居。
〔匏庵延道人淮南昭陽李氏家藏奇驗秘方〕七卷,存
〔亡名氏醫宗三法〕二卷,存
〔謝氏(以聞)醫學要義〕未見
於潛縣志曰。謝以聞。字克庵。邑庠生。安貧篤學。守志不阿。尤精於醫。崇禎乙亥。年八十餘。猶手不釋卷。所著醫學要義。未行於世。
〔孫氏(文胤)丹臺玉案〕六卷,存
〔歐氏(士海)山谷便方〕一卷,存
自序曰。曩愚行山谷間多病人。問何以不治。答以市遠無醫。而求藥復不易。故束手以待。愚心憐之。未有以處也。會擇術而居。披閱方書。見姜蒜蔥韭之類。先輩每用單行收功。而危迫倉卒之際。丸散無靈。標本易混。亦多以單方出奇。有捷於影響者。由是知尋常菜果草卉之微。
皆有補疾病生死之大。人特不察耳。以此一片熱腸。輒不自量。選諸經驗良方。用物不弘。而特有奇效。便於山谷者。匯成一帙。梓之以附舊刻保嬰錄之後。名之曰山谷便方。成曩志也。丹溪曰。吾既窮而在下。求有可以及人者。非醫安務。海非敢謂以及人。然世或不鄙其易而試之。
其不至於如烏喙鴆毒之殺人也明矣。況其載在簡冊者。皆先輩仁心仁聞。所隨試輒驗。而不可誣者乎。人之所病病疾多。醫之所病病道少。然則此書或亦不可少之一道也歟。時崇禎己卯之正人日士海書。
〔施氏(沛)說療〕一卷,存
題詞曰。蓋聞醫者意也。藥者養也。有所資於意。不知無意之為愈也。有所待於養。不如無待之為愈也。故枚叔曰。太子之病。可無藥石針刺灸療而已。可以要妙道說而去也。輯說療十二章。
白話文:
當體內的水源虧乏時,腎臟只剩下一點虛火向上燃燒。這虛火若向上侵擾心臟,就會導致吐血;若侵擾肺臟,就會導致咳嗽帶血;若侵擾肝臟,就會導致噴血;若侵擾脾臟,就會導致嘔血。至於咳血、唾血、咯血等症狀,都是源於腎臟虛損,屬於虛弱之血,病情會日漸加重,久病不癒,最終離死亡越來越近。
在這個時候,病人應該安心靜坐,讓精神集中,飲食和藥物都要調理得當。醫生則要仔細研究病情的虛實,辨別出血的顏色和來自哪個臟腑。用溫和的藥物來滋養身體,使體內的水分充足,虛火平息,陽氣得以生發,陰氣得以滋長,讓身體各個機能恢復正常運作,這樣還有什麼病不能治癒,醫生又怎麼會沒有效果呢?
無奈的是,很多病人在發病之前,沒有好好調理身體,一旦出現這種症狀,看到病情來勢兇猛,就想趕快找醫生來迅速止血。醫生又為了迎合病人的急切需求,以能夠止血為目標,以為這樣就能快速解決問題。卻不知道這種病症的發生,其實已經累積很久了,淤血積聚在胸中,必須要完全吐出來才能停止,即使短暫止住了,也只能維持三五天,還是會再吐出來。
這種逆行的趨勢,不可能馬上就停止。不僅無法立即停止,反而用寒涼的藥物來抑制它,會從根本上傷害身體。所以必須要慢慢調理,不要胡思亂想,不要亂動,不要多說話,不要暴怒,不要嗜酒縱慾,不要暴飲暴食損傷脾胃。要靜坐養神,保持沉默,飲食要有節制,調理不能間斷,藥物要平和,保持心情平靜,這樣就能讓五臟的虛火平息,不再危害身體,陰血自然生成,體內的虛火也不會再熾盛。
這樣就能恢復健康。如果想要像用一碗水來阻止整車柴火燃燒一樣,想用快速止血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當然是不可能的,也難怪血症這麼難治癒。所以,我收集了關於失血病機、方脈、本草的書籍,雖然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有效,但也希望能盡到一點救死扶傷的心意,期望能有萬分之一的機會有效。寫這本書,希望能得到同道中人的指正。禹航浮碧主人孫光裕於醉古居書寫。
(以下為書目)
《匏庵延道人淮南昭陽李氏家藏奇驗秘方》七卷,現存。 《亡名氏醫宗三法》二卷,現存。 《謝氏(以聞)醫學要義》,未見。於潛縣志記載:謝以聞,字克庵,是縣學的學生,安貧樂道,堅守志向,尤其精通醫術。在崇禎乙亥年,八十多歲時,仍然手不釋卷。他所著的《醫學要義》沒有在世上流傳。 《孫氏(文胤)丹臺玉案》六卷,現存。 《歐氏(士海)山谷便方》一卷,現存。
作者自序說:我以前在山谷間行走時,看到很多病人,問他們為什麼不去看病,他們回答說因為離城鎮太遠,沒有醫生,而且買藥也不容易,所以只能束手待斃。我心中很憐憫他們,卻沒有辦法幫助他們。後來,我選擇了居住的地方,仔細閱讀了醫書,發現前輩們常常單獨使用薑、蒜、蔥、韭等藥材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危急的情況下,丸散藥劑可能沒有效果,標本兼治的方法也容易混淆,所以常常會用單方來達到奇效,效果快如閃電。由此我得知,平時我們常見的蔬菜、水果、草藥等細微之物,都對疾病生死有著重大影響,只是人們沒有察覺而已。我懷著一顆熱忱的心,不自量力地選擇了一些有經驗的良方,這些方子所用的藥材不多,卻有奇特的效果,方便在山谷中使用。於是,我把這些方子匯編成一冊,附在之前刻印的《保嬰錄》之後,命名為《山谷便方》,完成了我之前的心願。
丹溪說:我既然身處困境,就想盡我所能幫助別人,如果不是醫學,還能是什麼呢?我不敢說我的醫術能幫助到所有人,但如果世人不嫌棄它簡單易懂,嘗試使用,至少不會像烏頭、鴆毒一樣害人性命。況且書中記載的,都是前輩們仁心仁術,經過多次試驗驗證過,絕對不會是虛假的。人們生病的地方很多,醫生對於醫理理解不足的地方也很多,那麼這本書也許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條道路吧。時值崇禎己卯年正月初七,士海書。
《施氏(沛)說療》一卷,現存。
書中題詞說:聽說醫術的關鍵在於理解,藥物的關鍵在於滋養。如果能理解醫理,不用藥物也能治好病,如果太過依賴藥物,反而不如不依賴藥物。所以枚叔說:太子的病,可以不用藥石、針灸、艾灸等治療方法,用深奧的道理就能治好。我輯錄了《說療》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