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二 (9)

1. 方論(四十)

泣問之。則以指數示曰。某日去矣。無不如言。其用藥不拘古方。卒以己意變通。人多莫測。尤精太素脈。以斷修短。無不中者。人皆以為神。迎治殆無虛日。然為人狂脫。恆垢衣敝履。笑謔自喜。或側弁蓬首。袒裼捫蝨。見尊貴人弗恤。尤好談仙家上升事。人以為顛廢。因自號廢翁。

卒。著藥方甚富。人得其方者輒取效。今所傳惠濟方四卷。

〔霍氏(應兆)雜證全書〕未見

按上見於武進縣誌。

〔余氏(紹寧)元宗司命〕二十卷,未見

新城縣誌曰。余紹寧。字義同。祖籍南城。移居新城南機拗。幼讀書。二十學醫術。遍訪明師得異授。精通唐宋朱劉各家。及素問針經諸書。能預決人死生。往住奇中。其用藥不循舊方。但對證發單。邑紳士感服其小心精篤。又賦性慈愛。尤肯賑恤貧民。常制萬病無憂丸施布。

賴全活者甚眾。各上臺嘉其精篤。給送官帶。巡道莫可期服藥取效。亦賜旌表。著醫書二十卷。名元宗司命。其傷寒男婦。內外針灸。及小兒諸方。皆精備無遺。

〔岳氏(甫嘉)男科全編〕未見

〔家居慎疾良方〕未見

〔旅邸便易良方〕未見

〔讀書辛苦良方〕未見

〔仕宦勤勞良方〕未見

〔行軍濟變良方〕未見

〔急救危疢良方〕未見

按上七書。見於醫學正印種子編附記。

〔傳氏(懋光)醫宗正脈〕未見

〔醫學集要經驗良方〕八卷,存

〔吳氏(鼎銓)醫案〕二卷,存

淳安縣誌曰。昊鼎銓字六長。號逸樵。云峰諸生。少時慕朱家郭解之為人。嗜六韜書籍武備。尤善治諸瘍。預訂痊可期。予膏劑不爽晷刻。卻賕謝弗受。曰。吾以此活人。初不圖阿堵物也。時稱國手。宋中丞又希先生以奇士目之。所著醫案二卷。今得其方書者。猶足以活人。

〔鄧氏(景儀)醫經會解〕八卷,存

〔孫氏(光裕)血證全集〕一卷,存

小引曰。夫血證之難言也久矣。患此而死者。十有六七。治此而生者。十無二三。豈不誠難矣哉。是何以故。良繇或冒風寒暑濕燥火六象之外感。或由喜怒憂思悲恐驚。兼之飲食虜勞七情之內傷。而又每患於讀書攻苦之輩。淫欲好色之人。何也。氣血。人身之二儀。性命之根蒂。

形神之依附者也。故血隨氣行。氣隨血轉。晝夜循環。生生不息。正經所謂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霄壤判矣。況此又皆起於火。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焉。請試言。夫心君主也。百體所聽命者也。君主一搖。則五志之火。觸於怒則為肝火。動於氣則為肺火。耗于思則為脾火。

捍於驚則為膽火。過於食則為胃火。竭於精則為陰火。雖有腎水。不勝燎原之勢。所謂一水不勝五火者。此也。腎天一水也。相火寄於其中。臟腑賴以滋養者也。故腎水足。則肝得之。有子母相生之益。肺得之。無子富母貧之虞。心得之。有水火既濟之功。脾得之。有滋榮潤澤之績。

白話文:

有人哭著來問病情,醫生就用手指指著說:「某天就會離開人世了。」結果沒有不應驗的。他用藥不拘泥於古方,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變通,許多人都無法理解。他尤其精通太素脈,用來判斷壽命長短,沒有不準確的,人們都認為他是神醫。前來求診的人幾乎每天都有,但他為人狂放不羈,總是穿著骯髒破舊的衣服,喜歡自嘲取樂,有時戴著歪斜的帽子,頭髮散亂,光著膀子捉身上的蝨子,見到尊貴的人也不在意。他特別喜歡談論仙人升天的事情,人們都認為他瘋癲了,因此自稱「廢翁」。

他去世後,留下非常多的藥方,得到他藥方的人都能見效。現在流傳下來的《惠濟方》共有四卷。

[《霍氏(應兆)雜證全書》]沒有見到

(按:以上記載見於《武進縣誌》。)

[《余氏(紹寧)元宗司命》]共二十卷,沒有見到。

《新城縣誌》記載:余紹寧,字義同,祖籍南城,後來遷居到新城南機拗。他從小就讀書,二十歲開始學習醫術,遍訪名師,得到特別的傳授。他精通唐宋時期朱震亨、劉完素等各家學說,以及《素問》、《針經》等醫學典籍。他能預先判斷人的生死,而且往往非常準確。他用藥不拘泥於舊方,而是根據病情開出單方。當地官紳都敬佩他小心謹慎、醫術精湛。他天性慈愛,尤其樂於救濟貧民,經常製作「萬病無憂丸」來施捨。

被他救活的人非常多,各級官員都讚賞他醫術精湛,給予他官銜和官服。巡視的官員生病服用他的藥也能見效,也因此得到表彰。他撰寫了醫學著作二十卷,名為《元宗司命》,其中關於傷寒、男婦科、內科外科、針灸以及小兒科的各種方劑,都非常精詳完備。

[《岳氏(甫嘉)男科全編》]沒有見到。

[《家居慎疾良方》]沒有見到。

[《旅邸便易良方》]沒有見到。

[《讀書辛苦良方》]沒有見到。

[《仕宦勤勞良方》]沒有見到。

[《行軍濟變良方》]沒有見到。

[《急救危疢良方》]沒有見到。

(按:以上七種書籍的記載見於《醫學正印種子編》附錄。)

[《傳氏(懋光)醫宗正脈》]沒有見到。

[《醫學集要經驗良方》]共八卷,現存。

[《吳氏(鼎銓)醫案》]共二卷,現存。

《淳安縣誌》記載:吳鼎銓,字六長,號逸樵,是云峰的學生。他年輕時敬佩朱家和郭解那樣的俠義之士,喜歡《六韜》等兵書和武術。他尤其擅長治療各種瘡瘍,能預先定下痊癒的日期,給予的膏藥也總能按時生效。有人要送禮表示感謝,他都拒絕不收,說:「我用醫術救人,從來不圖謀錢財。」當時人們稱他為「國手」。宋中丞又希先生認為他是一位奇人。他所著的《醫案》二卷,現在得到他的藥方的人,仍然可以用來救活病人。

[《鄧氏(景儀)醫經會解》]共八卷,現存。

[《孫氏(光裕)血證全集》]共一卷,現存。

序言說:血證這種疾病,難以言說已經很久了。患上這種疾病而死的人,十個人中就有六七個;治療後能活下來的,十個當中也只有兩三個,難道不是很困難嗎?這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是,有的是因為感受了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外邪;有的是因為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內傷,加上飲食勞累所致。而且這種病經常發生在那些刻苦讀書和沉迷於色慾的人身上。為什麼呢?氣血是人體陰陽的兩大要素,是生命之根。

形體和精神都要依附於氣血。所以氣隨血行,血隨氣轉,晝夜不停地循環,生生不息。《黃帝內經》說過,如果氣息停止運轉,人體的生命機制就會終止;如果氣血稍有間斷,陰陽就會隔絕。何況這些病症都因火而起,火與元氣不能同時並存,一方強盛,另一方就會衰弱。我來試著說一下。心是人體的主宰,百體都聽從它的命令。一旦君主動搖,五臟的火就會產生。發怒時就會產生肝火,氣鬱時就會產生肺火,思慮過度就會產生脾火,受到驚嚇就會產生膽火,飲食過度就會產生胃火,耗竭精血就會產生陰火。即使有腎水,也無法撲滅這燎原的烈火,這就是所謂的「一水不勝五火」的道理。腎是人體的先天之水,相火寄託在其中,各臟腑都依賴它來滋養。所以腎水充足,肝臟就能得到滋養,有母子相生的益處;肺臟能得到滋養,就沒有母虛子實的顧慮;心臟能得到滋養,就能達到水火既濟的功效;脾臟能得到滋養,就能有滋潤生養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