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二 (8)

1. 方論(四十)

四庫全書提要曰。簡明醫設八卷。明孫志宏撰。志宏字臺石。杭州人。是書卷首。冠要言一十六則。議論亦平正。其餘案門列方。淺顯易解。然未能盡醫道之變化也。

〔陳氏(澈)雪潭居醫約〕八卷,存

〔王氏(象晉)簡便驗方〕六卷,存

自序曰。予性最懶。而耽披閱。生平素鮮疾病。而好蓄藥餌。不諳醫術。而喜集成方。弱冠以來。一切稗官野史。斷簡殘編。見一方靡弗錄也。高賢續論。卑夫俚談。聞一方靡弗識也。間以授人多奇中。人有求者。輒錄而畀之。相知者。憐予之僕僕也。曰。曷梓之乎。予謝未博。

曰。舉爾所知。前所不知。人其舍諸。予豁然有當於心。會春曹事簡。春日多暇。乃略為簡汰。而付之剞劂。隨所探先後。第為甲乙。無論次便續增也。方多單簡。藥多尋常。便窮鄉也。己嘗驗者。人共稱者。亟收之。否者暫置之。便應用也。其他傷害物命者。雖效弗錄。倘此帙行。

而方因病投。病隨方愈。共食天和。無羈患苦。庶幾諸君之意不虛哉。若夫分門別類。釐為成書。此予夙志。而今未能也。請俟異日。

〔樊氏(如柏)簡易驗方〕十卷,存

自序略曰。易傳言。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至終之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又曰。易以知險,簡以知阻。其旨□互相發云。自今觀之。天下之理。孰有大於醫者乎。醫主生人。而天地之大德曰生。乾坤之易簡是也。驗方合刻竣。取此命名。翻舊刻之名。

以易代便。與其沾沾為窮鄉。為應用計也。何如令一人見千人亦見。一人得千人亦得。況究之以驗取效則一也。此余稍更其名。未更其所載之方。雖間參以已驗者。續貂於宗子子之袖珍。而轉原本為新城王康公所輯者。殊示正實也。無奈其攜之東歸。已乃更以合刻者何。保產保嬰痘疹三要訣。

一便於產婦。一便於嬰兒。誠以其方言簡而意盡。使人得按如指掌。得若神明。今而知產為生育之門。痘多夭扎之患。人世之至險至阻者。莫此若矣。得乾之易以知險。坤之簡以知阻。詎云要訣。而驗方有二乎。合之天地大德之生。則謂是刻為生生篇亦可。甲戌中秋日。寄庵居士樊如柏書。

〔李氏(維麟)醫宗要略〕未見

按上見於蘇州府志。

〔芮氏(養仁)醫經原始〕未見

太平府志曰。芮養仁。字六吉。醫有別解。為人悃愊廣聞見。士大夫多與之遊。著醫經原始。五方宜範等書十餘卷。行於世。

〔五方宜範〕未見

〔劉氏(邦永)惠濟方〕四卷,未見

廣東通志曰。劉邦永。從化水東人。宋翰林權直劉褒然之後。生有異質。少孤貧。樵于山中。遇異人呼與俱去。授以岐黃之術。及上池刀圭之法。久之盡其秘歸。遂以醫行世。一時號稱國手。視病多望形察色。或以一指按脈。即知吉凶。可治者輒喜。用藥不問資財。不治者不與藥。

白話文:

《四庫全書提要》說,《簡明醫設》這本書共有八卷,是明朝的孫志宏所寫。孫志宏字臺石,是杭州人。這本書的開頭,有十六條重要的論述,內容都還算公正平和。其餘的部分則按照病症分類列出藥方,內容淺顯易懂。但還是不能完全展現醫學的變化。

《陳氏(澈)雪潭居醫約》共有八卷,現在還保存著。

《王氏(象晉)簡便驗方》共有六卷,現在還保存著。

作者在序言中說,他自己天性懶惰,卻喜歡閱讀。平時很少生病,卻喜歡儲備藥材。雖然不懂醫術,卻喜歡收集藥方。從年輕時起,凡是看到任何野史雜記、殘篇斷簡中記載的藥方,沒有不抄錄下來的。聽到任何高人賢士的論述,或是平民百姓的閒談,只要提到藥方,沒有不記下來的。偶爾將這些藥方給人使用,常常有奇效。有人向他求藥,他就把藥方抄給他們。認識他的人,看他如此奔波勞碌,就對他說:「何不將這些藥方刊印出來呢?」作者謙虛地說自己學識不夠廣博。

那人說:「把你所知道的都記錄下來,之前不知道的人,自然會捨棄他們不需要的。這樣不是很好嗎?」作者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正好當時他負責的公務比較少,春天閒暇的時間比較多,於是就稍微整理刪選了一下這些藥方,然後交付刊刻。依照他蒐集到的先後順序,分成甲乙等類,也不管順序,陸續增補。這些藥方大多簡單,用的藥材也都很常見,適合偏遠的鄉村使用。凡是自己曾經試驗過有效的,或是大家都說有效的藥方,他都趕緊收錄下來,否則就暫時擱置,方便需要時使用。其他會傷害生命的藥方,即使有效也不收錄。如果這本書能流傳開來,

讓藥方能夠對應疾病,疾病隨著藥方而痊癒,大家都能和諧相處,沒有病痛的困擾,或許就能實現各位的期望了。至於將藥方詳細分類,編成完整的書籍,這雖然是作者長久以來的願望,但現在還做不到,就等到將來再說吧。

《樊氏(如柏)簡易驗方》共有十卷,現在還保存著。

作者在序言中大致說,《易經》說:「乾卦以簡單為人所知,坤卦以簡約而有所作為。簡單就容易被了解,簡約就容易被遵從。」最後說:「簡單而能通達天下的道理。」又說:「用簡單來了解危險,用簡約來了解阻礙。」這句話的意思是互相啟發的。從現在來看,天下的道理,還有什麼比醫學更重要的呢?醫學的主旨是救治人命,而天地最大的德行就是生命。乾坤的簡單簡約也體現在這裡。這本驗方合刊完成,就取這個意思來命名,翻新舊版刻印的名稱。

用「易」字代替「便」字,是為了讓它不只為了偏遠鄉村,也為了讓它能廣泛應用。何不讓一個人看見,就像千人看見一樣;一個人得到,就像千人得到一樣,更何況用實驗來驗證效果是一樣的。這就是我稍微改名,但沒有更改內容的原因。雖然中間也參雜了一些自己驗證有效的藥方,就像在宗子子的袖珍藥方集後面,加上自己的,而原本新城王康公所編寫的內容,也明確標示出來,以示公正實在。無奈他攜帶著藥方回了東邊,所以才將這些藥方合在一起刊印。內容包含了「保產」、「保嬰」、「痘疹」三方面的要訣。

一個方便產婦,一個方便嬰兒,實在是因為這些藥方文字簡潔,但意思完整,讓人可以像指著手掌一樣清楚了解,如同神明一般。現在才知道生產是孕育生命的開端,痘疹則是造成夭折的重大疾病。人世間最危險、最阻礙的事情莫過於此。可以用乾卦的簡單來了解危險,用坤卦的簡約來了解阻礙,這不就是這本要訣的精髓嗎?而驗方為什麼會分成兩方面呢?把這些都歸結到天地化育生命的道理,就可以說這本書是為了生命而寫的。甲戌年中秋,寄庵居士樊如柏寫。

《李氏(維麟)醫宗要略》沒有找到。

根據蘇州府志的記載,這本書曾經存在。

《芮氏(養仁)醫經原始》沒有找到。

根據太平府志的記載,芮養仁,字六吉,他的醫學見解獨到。他為人誠懇、見多識廣,很多士大夫都喜歡與他交往。他寫有《醫經原始》、《五方宜範》等書籍十多卷,流傳於世。

《五方宜範》沒有找到。

《劉氏(邦永)惠濟方》共有四卷,沒有找到。

根據廣東通志的記載,劉邦永是從化水東人,是宋朝翰林權直劉褒然的後代。他天生異稟,小時候家境貧寒,在山中砍柴時,遇到一位奇人帶他離去,傳授他岐黃之術,以及丹藥煉製之法。過了很久,他學會了所有的秘訣後才回家。於是就用醫術來濟世,當時被譽為「國手」。看病時大多是觀察病人的外形和氣色,或是用一根手指按脈,就能知道病情的吉凶。能夠醫治的病人,他會很樂意地醫治,用藥時也不計較酬勞。不能醫治的病人,就不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