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二 (11)

1. 方論(四十)

〔醫醫〕一卷,存

題詞曰。太史公云。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夫欲奏起疾之功。必光明道少之患。輯醫醫十章。

〔祖劑〕四卷,存

自序曰。玄晏先生云。仲景廣伊尹湯液。用之多驗。成聊攝謂自古諸方。歷歲浸遠。難可考詳。惟仲景之書。最為群方之祖。要之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軒岐靈素。大聖之所作也。其於處劑之法。則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四。制之大也。經中如麋銜術澤瀉湯。

烏鰂魚散。半夏湯。雞屎醴等方。多不過三四味。即後許胤宗亦謂古人用藥,簡要精專。故仲景之方。其藥品甚少。後至潔古東垣。立方有多至三十餘味者。說者謂東垣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他人效之。則未免廣絡原野之譏矣。茲所集。首冠素靈二方。次載伊尹湯液一方。

以為宗。而後悉以仲景之方為祖。其局方二陳四物四君子等湯。以類附焉。若東垣之補中益氣。丹溪之越鞠等劑。誠發前人之所未發。雖曰自我作古。可也。近代醫書。如戴元禮之證治要訣。薛新甫之明醫雜著。方皆簡略。與仲景之意。不大紕繆。故多探之。要之方者仿也。

醫者意也。而上溯軒農。其於方劑之道。庶幾焉近之矣。崇禎庚辰歲重陽日。元元子施沛題。

〔云起堂診籍〕一卷,存

〔朱氏(天璧)醫准〕未見

海寧縣誌曰。朱天璧。字蘧庵。仁和人。明崇禎壬午孝廉也。謝公車。貧無舊業。以素工青囊術。因賣藥海上。時兵荒薦瘥。璧行藥濟之。全活者萬人。不計值。人至於今稱之。館於烏鵲橋。酆氏亦長者。所著醫准數十卷。傳新安程氏吳氏云。

〔蕭氏(京)軒岐救正論〕六卷,存

自序曰。夫醫之為道也。總君父師相之權。而其學也。究天人性命之微。故君子取其精以治身。推其餘以濟世。斯仁術也。乃後世以方技目之。縉紳名士。多所弗講。司馬公不云乎。達則為良相。不達則為良醫。其可以賤簡為哉。予髫齡弱稟。質鈍志勞。窮獵簡編。苦心誦著。

嬰疾夢遺。百治莫瘳。繼因從宦。遊楚慈陽。邀學博黃州胡慎庵先生於衙齋。治之三月獲痊。先生蓋明醫李瀕湖公甥孫也。因授軒岐秘典。脈旨病機。藥性方法。一一精詳。先生又私淑於立齋者也。嗣入蜀。復參印群賢。頗得肯綮。沉酣於斯。二十餘載矣。歸里後。有請診視者。

目擊時師治病。昧本從標。枉斃生靈。莫勝悲怛。此無他。蓋以習醫之人。半屬匪人。而所習之法。全非正法。經書不識。旁徑樂趨。於是專傷寒者。忽於雜病。主脾胃者。憚於攻伐。明濕熱者暗乎溫補。或執成□。而昧道靈變。或逞臆說。而架言出奇。或憑口給。而諛諂售奸。

罔惜人命。顛倒妄行。不幾為軒岐之亂臣賊子耶。嗟乎。醫病實多。安能先救醫。得醫病愈。而人之病。無不愈也。予因是竭一得之愚。悉靈素之蘊。發揮真假。脈旨闡明。藥性宜忌。昭揭病機。虛實朗縣。醫病兩鑑。操要五氣。歸本一元。數月運腕。始成篇帙。計卷有六。

白話文:

[方論(四十)]

《醫醫》 一卷,現存。

題詞說:太史公說:「人們生病的原因很多,但醫生懂得的治病道理卻很少。想要發揮治好疾病的功效,必須要克服醫生不懂治病道理的缺陷。」這本書整理了《醫醫》十章。

《祖劑》 四卷,現存。

自序說:玄晏先生說,仲景擴展了伊尹的湯液理論,運用起來多有驗效。成聊攝認為,自古以來的各種方劑,經歷時間太久遠,難以考證詳盡。只有仲景的著作,是各種方劑的鼻祖。總而言之,仲景的理論本於伊尹的方法,伊尹的理論本於神農的經典。《黃帝內經》是軒轅黃帝、岐伯等聖人所作。書中對於處方用藥的方法,有「君一臣二」的小劑量配法,以及「君二臣四」的大劑量配法。書中例如麋銜術澤瀉湯、烏鰂魚散、半夏湯、雞屎醴等方劑,大多不超過三四味藥。後來的許胤宗也說,古人用藥簡潔精專。因此,仲景的方劑藥味很少。後來到了金元時期的潔古和東垣,處方中有的多達三十多味藥。有人說東垣就像韓信帶兵,越多越好。其他人效仿他,難免會被譏諷為廣撒網。這本《祖劑》的收集,首先以《素問》、《靈樞》的方劑為首,其次收錄了伊尹湯液一方,作為根本。之後全部以仲景的方劑為祖宗。像是局方中的二陳湯、四物湯、四君子湯等方劑,都按照分類附在後面。至於東垣的補中益氣湯、丹溪的越鞠丸等方劑,確實是發揮了前人所未發明的觀點,即使說它們是獨創的,也可以。近代的醫書,像是戴元禮的《證治要訣》、薛新甫的《明醫雜著》,方劑都很簡略,和仲景的理念沒有太大偏差,所以也多加採納。總的來說,方劑是模仿前人的,而醫生是用心領會的。向上追溯到軒轅黃帝、神農氏,在方劑的運用上,應該算是接近醫理的了。崇禎庚辰年重陽日,元元子施沛題。

《云起堂診籍》 一卷,現存。

《朱氏(天璧)醫准》 未見。

《海寧縣誌》記載:朱天璧,字蘧庵,是浙江仁和人。明崇禎壬午年的舉人。他辭掉了做官的機會,因為家貧沒有產業,就憑藉自己精通醫術,在海上賣藥。當時兵荒馬亂,瘟疫盛行,朱天璧行醫救濟,救活了上萬人,不計較報酬。人們到現在還稱讚他。他住在烏鵲橋,酆氏也是位長者。他所著作的《醫准》有數十卷,據說流傳在新安程氏、吳氏那裡。

《蕭氏(京)軒岐救正論》 六卷,現存。

自序說:醫道,總攬了君主、父親、老師、宰相的權力,而醫學,則探究了天道、人性、生命的奧妙。所以君子取其精華來保養自身,推廣其餘的來救濟世人,這才是仁術。但後世卻把醫學當成方技來看待,很多官宦名士都不去研究它。司馬光不是說過嗎?通達了就做賢良的宰相,不通達就做良醫。難道可以輕視醫學嗎?我從小體弱多病,資質愚鈍,但努力學習,刻苦鑽研。我患有遺精的疾病,看了很多醫生都治不好。後來因為做官,遊歷到了湖北慈陽,在官署裡向黃州胡慎庵先生學習,治療了三個月才痊癒。先生是明代名醫李時珍的外甥孫。他傳授我《黃帝內經》的秘典,包括脈象、病機、藥性、配方等,都講得很詳細。先生還私下向李中梓學習過。之後我到四川,又向其他名醫學習,頗有所得,沉浸在醫學研究中二十多年。回到家鄉後,有人請我去看病,我親眼看到當時的醫生治病,不從根本入手,只針對表面症狀,白白害死了很多人,我感到非常悲痛。這是因為學醫的人,有一半是不合格的,而他們所學的方法,也並非正統的醫學。他們不認識醫學經典,卻喜歡走旁門左道。於是專攻傷寒的,卻忽略了其他雜病;主攻脾胃的,卻不敢使用攻伐藥物;明白濕熱的,卻不懂得溫補。有的人執著於固定的成見,不懂得變通;有的人憑著自己的猜想,胡亂發表奇怪的言論;有的人憑著口才,諂媚討好來達到不法的目的,不珍惜人命,胡作非為,這不就是醫學界的叛徒嗎?可悲啊,病人很多,怎麼能先救治醫生呢?只有醫生的病治好了,人們的病才能治好。因此,我竭盡自己淺薄的見識,把《黃帝內經》的精髓都發揮出來,闡明脈象的真假,揭示藥性的宜忌,明確病機,虛實分明,讓醫生和病人都明白。掌握五氣的要點,歸於一元。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終於寫成這本書,共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