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二 (12)

1. 方論(四十)

僅字九萬。低徊久之。而猶訝諸法未備也。會二三同志。偶見而讀之曰。得乎一者。可以通乎萬矣。未備云乎。令余亟梓。以救世之醫病兩家。復捐資鳩鋟。將欲以公天下。嘉惠學者。而乃不覆瓿棄之。予維是書之作也。闡農黃之奧義。抒自苦念。糾時師之謬妄。激自熱腸。

萬一寸管招尤。致使正道難明。謗吠日騰。將奈之何。韓退之先生云。其或閒居修史。不有人禍。必有天刑。昔越人世稱神醫。不免為同官李醯嫉殺東垣云。就令著述不已。精力衰耗。書成而死。不愈於無益而生乎。故從古豪傑作用。往往以身殉道。倘斯論可售。捖斯世於壽域。

而余戇拙無似。何惜一己之知罪乎。後之君子。抑亦諒余之所以為救為正也歟。崇禎甲申春二月上浣之吉。閩中通隱子蕭京萬輿甫撰。

〔莊氏(應蕙)醫案〕二卷,存

按上附刻於軒岐救正論後。莊應蕙字汝元。溫陵同人也。林應楷有莊隱几先生傳。又附其末。

〔王氏(元標)醫藥正言〕未見

按上見於江寧府志。

〔王氏(扆)醫學狐解〕六卷,未見

〔虞氏(洪春)醫學須知〕未見

〔何氏(繼高)軒岐新意〕一卷,未見

按上三書。見於浙江通志。

〔盧氏(之頤)痎瘧論疏〕一卷,存

自引曰。痎瘧因證。素問瘧論。及刺瘧法。最詳而悉。後世守其偏承。致經義蒙晦。訛謬良多。審因者略證。局證者昧因。知常而不及變。循變而反舍常。殊不知有是因。方有是證。因證既顯。常法已具。而始可與達變矣。乃或常法既迷。因證靡辨。以寒為熱。熱為寒。虛作實。

實作虛。致微者劇。劇者危。展轉變承。連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莫之能測也。偶方孺先生舉問及此。聊紀數語以就正。(方孺先生姓潘名鏢嘉定人)

王琦跋曰。傷寒之疾。本於風寒。而痎瘧本於風暑。寒暑相反。若風馬牛不相及也。今之醫者。有傷寒轉瘧疾。瘧疾轉傷寒之說。未詳本自何書。而千口雷同。習焉不察。讀晉公痎瘧論疏。其論風氣獨盛。絕無暑象一則。深辟世人謂傷寒轉而成瘧之謬。深切顯明。真足以醒群蒙之聾瞽者矣。

友人婁荊川深契是書之奧。有久瘧未愈者。按其六經臟腑所屬而治之。應手取效。蓋信此書足珍也。或者訾其抄撮靈素陳言。金匱舊方。無一新奇創穫之快論妙劑者。此直睡人啽囈語耳。烏足與之深論耶。乾隆甲申七月辛亥朔。錢江王琦書。

四庫全書提要曰。痎瘧論疏一卷。明盧之頤撰。之頤。字子繇。錢塘人。是書論痎瘧證治。於虛實寒熱四者。最為詳盡。足以發明素問瘧論刺瘧論諸篇微意。大旨謂瘧屬陽。痎屬陰。日作者屬陽。間數日作者屬陰。而曰溫。曰寒。曰癉。曰牝。皆可以痎瘧該之。其主方多取王肯堂證治準繩。

白話文:

這本書總共約九萬字。我反覆思量了很久,仍然覺得各種方法還不夠完善。後來,有兩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偶然看到這本書,讀後說:「掌握了根本道理,就可以融會貫通,達到無所不通的境界了,還說什麼不完善呢?」他們催促我趕快刊印,以便拯救世上醫病兩方面的人們。我於是再次捐出資金,籌集工匠雕版印刷,想要將這本書公諸於世,讓所有學者都能受益,而不會像破舊瓦器一樣被丟棄。我認為寫這本書,是為了闡明《黃帝內經》的深奧義理,抒發我多年來的苦心鑽研,糾正當代醫生的荒謬錯誤,這都是出自內心的熱情。

我擔心自己筆力不足,萬一這本書招來責難,導致正確的醫理難以彰顯,反而招致無端的誹謗,那該如何是好呢?韓愈先生說過,如果有人閒居在家修撰史書,沒有人為的災禍,也一定會受到上天的懲罰。以前越人(扁鵲)被世人稱為神醫,不也難逃被同僚李醯嫉妒殺害的命運嗎?東垣先生(李杲)也是這樣。就算我持續不斷地著書立說,最後也可能因為精力衰竭而死。這樣做,豈不是比默默無聞地活著更沒有意義嗎?因此,自古以來,那些豪傑之士為了追求真理,往往不惜犧牲生命。如果這本書能夠對世人有所幫助,使大家都能夠健康長壽,

而我只是個愚笨拙劣的人,又何必在乎個人的過失呢?希望後來的君子,能夠體諒我為了救人、為了匡正醫理的心意。崇禎甲申年二月上旬吉日,福建的隱士蕭京萬撰寫。

〔莊氏(應蕙)醫案〕二卷,現存。

這本醫案附刻在《軒岐救正論》的後面。莊應蕙,字汝元,是溫陵人。林應楷寫有《莊隱几先生傳》,也附在這本書的末尾。

〔王氏(元標)醫藥正言〕未見。

這本書記載在《江寧府志》中。

〔王氏(扆)醫學狐解〕六卷,未見。

〔虞氏(洪春)醫學須知〕未見。

〔何氏(繼高)軒岐新意〕一卷,未見。

以上三本書都記載在《浙江通志》中。

〔盧氏(之頤)痎瘧論疏〕一卷,現存。

作者在書中自序說,《內經》的瘧疾篇和刺瘧篇,對於瘧疾的病因病證以及治療方法,都講得最詳細透徹。但是後世的醫生只拘泥於片面的理解,導致經文的真正含義被蒙蔽,錯誤謬誤很多。有的醫生只研究疾病的表面現象,不追究病因;有的醫生只知道疾病的局部表現,卻不知道根本原因。他們只知道遵循常規,卻不知道變通;或者只知道變通,卻反而拋棄了常規。他們不知道,先有病因,然後才有病證。當病因病證都清楚明白時,常規的治療方法自然就有了,然後才可以談得上變通。現在的情況是,醫生們連常規的治療方法都搞不清楚,病因病證也辨別不清,把寒證當成熱證,把熱證當成寒證,把虛證當成實證,把實證當成虛證。這樣導致病情輕微的變得嚴重,嚴重的變得危險,病情反覆變化,持續多年不愈。病人的生死存亡,誰也無法預料。我偶爾被方孺先生問及這個問題,於是就寫了這幾句話來請教大家。(方孺先生姓潘,名鏢,是嘉定人)

王琦跋文說:傷寒的病因是風寒,而瘧疾的病因是風暑,寒暑是相反的,就像風和馬牛不相及一樣。現在的醫生,有傷寒轉變成瘧疾,瘧疾轉變成傷寒的說法,不知道是出自哪本書,卻被大家口口相傳,習以為常,不去深究。讀了晉公(盧之頤)的《痎瘧論疏》,他認為瘧疾主要是由風邪引起的,根本沒有暑邪的跡象。他深刻地批判了世人認為傷寒可以轉變成瘧疾的錯誤觀點,非常明確,足以喚醒那些迷茫無知的人。

我的朋友婁荊川,深知這本書的精髓。他曾治療過一位久病不愈的瘧疾病人,按照這本書所說的六經臟腑歸屬進行治療,效果很好。可見這本書是值得珍視的。有人批評這本書,認為它只是抄襲了《靈樞》、《素問》等書中的陳詞舊說,以及《金匱要略》中的舊方,沒有什麼新的獨到見解,也沒有什麼令人驚奇的藥方。這種說法,簡直就是說夢話,不值得與他們深入討論。乾隆甲申年七月辛亥朔,錢塘人王琦書。

《四庫全書提要》說:《痎瘧論疏》一卷,是明朝盧之頤撰寫的。盧之頤,字子繇,是錢塘人。這本書論述了痎瘧的病因病證和治療方法,對於虛實寒熱四個方面,分析得最為詳細透徹,足以闡明《素問》瘧論和刺瘧論等篇的微奧含義。本書的主要觀點認為,瘧疾屬陽,痎瘧屬陰。每天發作的屬於陽,間隔數日發作的屬於陰。而所謂溫瘧、寒瘧、癉瘧、牝瘧,都可以用痎瘧來概括。本書所用的方劑,大多取自王肯堂的《證治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