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一 (8)

1. 明堂經脈(一)

〔西方子明堂灸經〕醫藏目錄八卷,存

錢曾曰。西方子不知何解。昔黃帝問岐伯。以人之經絡。窮妙於血脈。參變乎陰陽。盡書其言。藏靈蘭之室。洎雷公請問。乃坐明堂以授之。後世言明堂者以此。今醫家記針灸之穴為偶人。點志其處。名明堂。非也。

四庫全書提要曰。明堂灸經八卷。題曰西方子撰。不知何許人。與銅人針灸經。俱刊于山西平陽府。其書專論灸法。銅人惟有正背左右人形。此則兼及側伏。較更詳密。考唐志。有黃帝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十二卷。茲或其遺法歟。其曰明堂者。錢曾讀書敏求記云云。今考舊唐書經籍志。

以明堂經脈。別為一類。則曾之說信矣。古法多針灸並言。或惟言針以該灸。靈樞稱針經是也。自王燾外臺秘要方。始力言誤針之害。凡針法針穴。俱刪不錄。惟立灸法為一門。此書言灸不言針。蓋猶燾意也。

〔直魯古針灸書〕佚

按上見於遼史本傳。

〔吳氏(復珪)小兒明堂針灸經〕宋志一卷,佚

〔王氏(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崇文總目三卷,存

夏竦序曰。臣聞聖人之有天下也。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王澤不流。則奸生於下。故辨淑慝以制治。真氣不榮。則疢動於體。故謹醫砭以救民。昔我聖祖之問岐伯也。以為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天之數十有二。人經絡以應之。周天之度。三百六十有五。人氣血以應之。

上下有紀。左右有象。督任有會。腧穴有數。窮妙於血脈。參變乎陰陽。始命盡書其言。藏於金蘭之室。洎雷公請問其道。乃坐明堂以授之。後世之言明堂者以此。由是門灸針刺之備備矣。神聖工巧之藝生焉。若越人起死。華佗愈躄。王纂驅邪。秋夫療鬼。非有神哉。皆此法也。

去聖浸遠。其學難精。雖列在經訣。繪之圖素。而粉墨易糅。豕亥多訛。□艾而壞肝。投針而失胃。平民受弊而莫贖。庸醫承誤而不思。非夫聖人。孰救茲患。洪惟我後。勤哀兆庶。迪帝軒之遺烈。只文母之慈訓。命百工以修政令。敕太醫以謹方技。深惟針艾之法。舊列王宦之守。

人命所繫。日用尤急。思革其謬。求濟於民。殿中省尚藥奉御王惟一素授禁方。尤工厲石。竭心奉詔。精意參神。定偃側於人形。正分寸於腧募。增古今之救驗。刊日相之破漏。總會諸說。勒成三篇。上又以古經訓詁至精。學者封執多失。傳心豈如會目。著辭不若案形。復令創鑄銅人為式。

內分腑臟。旁註谿谷。井榮所會。孔穴所安。竅而達中。刻題於側。使觀者爛然而有第。疑者渙然而冰釋。在昔未臻。惟帝時憲。乃命侍臣。為之序引。名曰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肇頒四方。景式萬代。將使多瘠咸詔。巨刺靡差。案說蠲疴。若對談於涪水。披圖洞視。如舊飲於上池。

白話文:

[明堂經脈(一)]

  • 《西方子明堂灸經》這本書,雖然醫學典籍目錄記載有八卷,但現在只剩下殘存的部分。

錢曾說:「西方子這個人不知道是誰。以前黃帝問岐伯關於人體經絡的奧秘,是如何與血脈相通,如何陰陽變化,岐伯都詳細地寫了下來,藏在靈蘭室裡。後來雷公請教,黃帝就坐在明堂講解傳授。後世所說的明堂就是指這個。現在的醫生把針灸穴位畫在人偶上,標記位置,也稱為明堂,這是錯誤的。」

《四庫全書提要》說:「《明堂灸經》有八卷,題為西方子所著,不知道是哪裡的人。這本書和《銅人針灸經》都在山西平陽府刊印。此書專門論述灸法。《銅人針灸經》只有正面、背面和左右的人形圖,而這本《明堂灸經》還包括了側面和俯臥的姿勢,更加詳細。考據《唐書·藝文志》,記載有《黃帝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十二卷,這本書或許就是它的遺留之作吧。至於書名叫做明堂,錢曾在《讀書敏求記》中有所說明。」現在考證《舊唐書·經籍志》,

將明堂經脈單獨列為一類,錢曾的說法是可信的。古代醫術中,針灸常常並用,或者只說針就包括了灸。《靈樞》稱之為《針經》就是這個意思。自從王燾的《外臺秘要方》開始,才大力指出誤用針的危害,凡是針法和針穴都刪掉不記載,只將灸法單獨列為一門。這本書只說灸而不說針,大概是承襲了王燾的觀點。

  • 《直魯古針灸書》,這本書已經失傳。

根據《遼史》本傳記載。

  • 《吳氏(復珪)小兒明堂針灸經》,宋代的典籍目錄記載有一卷,但現已失傳。

  • 《王氏(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崇文總目》記載有三卷,現在還保存著。

夏竦在序言中寫道:「我聽說古代聖人治理天下,會將人民的疾病與國家的治理聯繫起來,從診治疾病來了解政治。如果君王的恩澤不能遍及人民,奸邪就會在民間產生;如果人體內的正氣不能充盈,疾病就會產生。因此,要辨別善惡來治理國家,要謹慎用醫藥和針砭來拯救人民。從前我們的聖祖黃帝向岐伯請教,認為善於談論天道的人,必定在人體上有所驗證。天有十二個時辰,人體的經絡與之對應;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體的氣血與之對應。

人體的上下左右都有一定的規律和形象,督脈和任脈之間有交會,腧穴也有一定的數量。岐伯深入探究了血脈的奧秘,陰陽的變化,將這些都詳細地寫了下來,藏在靈蘭室裡。後來雷公向黃帝請教,黃帝就坐在明堂講授這些知識。後世所說的明堂就是指這個。因此,針灸的方法才完備起來,神聖巧妙的醫術由此產生。像扁鵲能夠起死回生,華佗能夠治好癱瘓,王纂能夠驅除邪祟,秋夫能夠治療鬼病,並不是他們有什麼神力,而是因為掌握了這些醫術。

但是,時代久遠,醫術難以精通。即使有醫學典籍和圖畫,但是圖畫容易被塗改,文字容易被誤解,導致用艾灸反而損壞了肝臟,扎針反而損壞了胃。百姓受害而無處申訴,庸醫犯錯而不思悔改。如果沒有聖人,誰來拯救這種困境呢?我朝的皇帝,關心百姓的疾苦,繼承了黃帝的遺訓,效法母親的慈愛,命令百工修訂政令,敕令太醫謹慎醫術,深入研究針灸之法。針灸之法,原本是王室貴族所掌握的,

關係到人們的生命,日常使用尤為重要。所以想要革除弊端,造福百姓。殿中省尚藥奉御王惟一,素來掌握宮廷秘方,尤其擅長針石之術,竭盡心力奉旨,精心研究,考證了人體的仰臥、側臥和俯臥的姿態,確定了腧穴的準確位置,增補了古代和現代的驗證案例,糾正了過去的錯誤和遺漏,綜合了各家學說,整理成三篇著作。皇上又認為古代的醫經訓詁極其精深,學者理解常常有偏差,心領神會不如親眼所見,用文字不如用圖像。於是又命令鑄造銅人作為模範,

內部標出腑臟,旁邊註明谿谷,標明井、榮、輸的交會處,以及孔穴所在的位置,內部貫通,側面刻上文字說明,讓觀看的人一目了然,讓疑惑的人豁然開朗。以前沒有做到的,在當今皇帝的治理下得以實現。因此命令侍臣為此作序,將此書命名為《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頒布到各地,作為後世的典範,讓百姓都能夠掌握針灸之術,避免誤扎,按照圖解來治療疾病,就像面對面與扁鵲談話一樣,披開圖解就能夠清楚地看到人體經絡,就像以前在藥材上池飲用藥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