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一 (9)
卷二十一 (9)
1. 明堂經脈(一)
保我黎蒸。介乎壽考。昔夏後敘六極以辨疾。帝炎問百藥以惠人。固當讓德今辰。歸功聖域者矣。時天聖四年。歲次析木。秋八月丙申謹上。
趙希弁曰。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皇朝王惟德撰。仁宗嘗詔惟德考次針灸之法。鑄銅人為式。分臟腑十二經。旁註俞穴所會。刻題其名。併為圖法。並主療之術。刻板傳於世。夏竦為序。明堂者。謂雷公問道。黃帝授之。故名云。
王應麟曰。天聖五年十月壬辰。醫官院上所鑄腧穴銅人式二。詔一置醫官院。一置大相國寺仁濟殿。先是上以針砭之法。傳述不同。命尚藥奉御王惟一。考明氣穴經絡之會。鑄銅人式。又纂集舊聞。訂正訛謬。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至是上之。摹印頒行。翰林學士夏竦序。以四年歲次析木秋八月丙申上。七年閏二月乙未。賜諸州。
明一統志曰。三皇廟。在順天府治南明照坊。元元貞初建。內有三皇並歷代名醫像。東有神機堂。內置銅人針灸圖二十有四。凡五臟旁註。為谿谷所會。各為小竅。以導其源委。又刻針灸經於石,其碑之題篆。則宋仁宗御書。元至元間。自汴移置。此洪武初。銅人取入內府。圖經猶存。
熊均曰。宋咸淳間。翰林醫宦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藥奉御騎都尉王惟一編修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五卷。
高武曰。銅人針灸圖三卷。宋仁宗詔王維德考次針灸之法。鑄銅人為式。分腑臟十二經,旁註俞穴所會。刻題其名。併為圖法。並主療之術。刻板傳於世。夏竦為序。然其窌穴。比之靈樞本輸骨空等篇。頗亦繁雜也。明英宗御製序曰。人之生。稟陰陽五行而成。故人之身。皆應乎天。
人身經脈十二。實應天之節氣。周身氣穴。三百六十。亦應周天之度數。其理微矣。而醫家砭焫之功。尤神且速。欲後之造其突奧。識其微妙。厥亦難哉。宋天聖中。創作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刻諸石。復範銅肖人。分布腧穴於周身。畫焉竅焉。脈絡條貫。纖悉明備。考經案圖。
甚便來學。其亦心前聖之心。以仁夫生民者矣。於今四百餘年。石刻漫滅而不完。銅象昏暗而難辨。朕重民命之所資。念良制之當繼。乃命礱石範銅。仿前重作。加精緻焉。建諸醫官。式廣教詔。嗚呼。保民者君人之事。醫雖其道之一端。然民命所繫。故聖人肇之。歷代尚之。
夫使斯民。皆獲保終其天年者。宜必資於此。斯朕所為惓惓體前聖之仁。以貽無窮也。來者尚敬之哉。故引諸其端。大明正統八年三月二十一日。
按先子曰。讀書後志。惟一作惟德。針灸聚英。古今醫統亦同。可疑。咸淳。南宋度宗時號。而此書舊凡三卷。其為五卷者。金大定中所刻。補註本也。熊氏云。宋咸淳間。王惟一編。書五卷。誤甚。針科醫官山崎子政先生善曰。明滑壽著十四經發揮。一據金蘭循經云。然其所引循經文。
白話文:
希望我們都能健康長壽。過去夏朝的君王整理六種疾病的成因來區分疾病,炎帝神農氏則嚐百草來造福人民。現在我們應該將這些功勞歸於聖賢們的努力。這是在天聖四年,歲次為乙酉年,秋季八月丙申日謹慎呈上的。
趙希弁說:《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共三卷,是皇朝王惟德所撰寫。宋仁宗曾詔令王惟德考訂針灸的方法,並鑄造銅人作為模型,將臟腑和十二經脈分開,旁邊註明腧穴的所在,刻上穴位的名稱,並繪製圖樣,也說明主要治療的病症。將這些刻印在木板上流傳於世,夏竦為此寫了序。所謂「明堂」,是指雷公向黃帝請教醫理,黃帝傳授給他,因此得名。
王應麟說:天聖五年十月壬辰日,醫官院呈上鑄造的兩個腧穴銅人模型。皇帝下詔,將其中一個放置在醫官院,另一個放置在大相國寺的仁濟殿。先前因為針灸的方法眾說紛紜,所以命令尚藥奉御王惟一考證氣穴經絡的會合之處,鑄造銅人模型。他又收集舊有的資料,訂正錯誤,撰寫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直到這個時候才呈上,並摹刻印刷頒發。翰林學士夏竦寫序。這本書是在天聖四年,歲次乙酉年,秋季八月丙申日呈上的。天聖七年閏二月乙未日,將這本書賜予各州。
《明一統志》記載:三皇廟位於順天府的南邊明照坊,是元朝元貞初年建立的。廟裡供奉三皇以及歷代名醫的雕像。東邊有神機堂,裡面放置二十四個銅人針灸圖,每個五臟的旁邊都註明了會合的谿谷之處,並開設小孔,以引導氣的流動。另外將針灸經刻在石頭上,碑上的題字是宋仁宗御筆親書。元朝至元年間,從汴梁移到此處。明朝洪武初年,銅人被收進內府,圖經仍然存在。
熊均說:宋朝咸淳年間,翰林醫宦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藥奉御騎都尉王惟一編修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五卷。
高武說:《銅人針灸圖》共三卷,是宋仁宗詔令王維德考訂針灸的方法,並鑄造銅人作為模型,將臟腑和十二經脈分開,旁邊註明腧穴的所在,刻上穴位的名稱,並繪製圖樣,也說明主要治療的病症。將這些刻印在木板上流傳於世,夏竦為此寫了序。然而其中的穴位,比起《靈樞》、《本輸》、《骨空》等篇,似乎更加繁雜。明英宗所寫的序說:人的出生,是稟受陰陽五行之氣而成,所以人的身體,都與天象相應。
人體的十二經脈,實際對應天體的節氣。全身的氣穴共有三百六十個,也對應周天的度數。其中的道理非常精微,而醫家針刺或艾灸的功效,尤其神速。要後人能夠深入理解其中的奧秘,認識其中的微妙之處,實在是很困難的。宋朝天聖年間,創作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刻在石頭上,又鑄造了銅人模型,將腧穴分佈在全身,繪製穴位的位置,並開鑿孔穴,脈絡條理清晰,非常詳細。參考經書和圖樣,
對學習的人來說非常方便。這也是前代聖賢關愛人民的心意。至今已經過了四百多年,石刻逐漸模糊不清,銅像也變得昏暗難以辨認。我重視人民的生命,認為良好的制度應當繼承下去,於是下令重新打磨石塊並鑄造銅像,模仿先前的方法重新製作,並且更加精緻,安置在醫官中,以便廣泛教導。嗚呼!保護人民是君王的職責,醫學雖然只是其中一個方面,但卻關係到人民的生命,所以聖人開創了醫學,歷代都非常重視。
要讓人民都能夠安享天年,必須要依靠醫學。這就是我之所以如此關心,並且繼承前代聖賢的仁愛之心,以造福後世的原因。後人應該尊敬並好好利用它。因此,在這裡略述這些事蹟的緣由。這是大明正統八年三月二十一日。
(按:先父說,讀書要參照歷史記載。王惟一應作王惟德。《針灸聚英》和《古今醫統》也都記載為王惟德,所以可疑。咸淳,是南宋度宗時期的年號,而這本書舊時本來是三卷,之所以是五卷,是金朝大定年間刻印時,增加了補註的版本。熊氏說,宋朝咸淳年間,王惟一編修了這本書,共五卷,這個說法是錯誤的。針科醫官山崎子政先生說:明朝的滑壽著有《十四經發揮》,其中根據了金蘭的循經說法,但其所引用的循經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