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一 (7)
卷二十一 (7)
1. 明堂經脈(一)
錢曾曰。銅人針灸經七卷。銅人針灸經。傳來已久。而竇氏秘傳內。有金津玉液,大小骨空。八風八邪。髁骨八法。此書與明堂灸經俱不載。何耶。四庫全書提要曰。銅人針灸經七卷。不著撰人名氏。案晁公武讀書後志曰。銅人腧穴針灸圖三卷。皇朝王惟德撰。仁宗嘗詔惟德。
考次針灸之法。鑄銅人為式。分臟腑十二經。旁註腧穴所會。刻題其名。併為圖法。及主療之術。刻板傳於世。王應麟玉海曰。天聖五年。十月壬辰。醫官院上所鑄腧穴銅人式二。詔一置醫官院。一置大相國寺仁濟殿。先是上以針砭之法。傳述不同。命尚藥奉御王惟一。考明堂氣穴經絡之會。
鑄銅人式。又纂集舊聞。訂正訛謬。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至是上之。摹印頒行。翰林學士夏竦序所言。與晁氏略同。惟王惟德作惟一。人名小異耳。此本卷數不符。而大致與二家所言合。疑或天聖之舊本。而後人析為七卷歟。周密齊東野語曰。嘗聞舅氏章叔恭云。昔倅襄州日。
嘗獲試銅人全像。以精銅為之。腑臟無一不具。其外腧穴。則錯金書穴名於旁。凡背面二器相合。則渾然全身。蓋舊都用此以試醫者。其法外塗黃蠟。中實以汞。俾醫工以分析寸。案穴試針。中穴則針入而汞出。稍差則針不可入矣。亦奇巧之器也,後趙南仲歸之內腑。叔恭嘗寫二圖。
刻梓以傳焉。今宋銅人。及章氏圖皆不傳。惟此書存其梗概爾。
按此書。收在於聖惠方第九十九卷。今味其序語。非出於唐以後之人者。原本當自單行。王懷隱等編書。採入其全文者也。熊氏衛生堂所刊。劙為七卷。改名銅人針灸經。敏求記並提要所著。則是也。彼未見聖惠方銅人圖經等書。故其說特致傅會矣。
〔明堂灸經〕一卷,存
序曰。夫玄黃始判。上下爰分。中和之氣為人。萬物之間最貴。莫不稟陰陽氣度。作天地英靈。頭像圓穹。足摸厚載。五臟法之五嶽。九竅以應九州。四肢體彼四時。六腑配乎六律。瞻視同於日月。呼吸猶若風雲。氣血以類江河。毛髮比之草木。雖繼體父母。悉取像於乾坤。
貴且若斯。命豈輕也。是以立身之道。濟物居先。保壽之宜。治病為要。草木有蠲疴之力。針灸有劫病之功。欲滌邪由。信茲益矣。夫明堂者。聖人之遺教。黃帝之正經。敘血脈循環。陰陽俞募。窮流注之玄妙。辨穴道之根元。為臟腑權衡。作經絡津要。今則採其精華。去彼蘩蕪。
皆目睹有憑。手經奇效。書病源以知主療。圖人形貴免參差。並集小兒明堂。編類於次。庶令長幼,盡涉安衢。俾使華夷同歸壽域者爾。
按上收在於聖惠方第一百卷。是亦王懷隱等編書時所採入者。其實唐以前書也。隋唐志載明堂書數部。若此二書。不記撰人名氏。是以不可決定其何是。乃著於斯。至大辛亥春月燕山活濟堂刊本。分正背側人圖及小兒灸方。為三卷。
白話文:
錢曾說:「《銅人針灸經》有七卷,這部書流傳很久了。但竇氏的秘傳中,有關於『金津玉液』、『大小骨空』、『八風八邪』、『髁骨八法』的記載,這些在《銅人針灸經》和《明堂灸經》中都沒有提到,這是為什麼呢?」《四庫全書提要》說:「《銅人針灸經》有七卷,沒有記載作者姓名。」根據晁公武《讀書後志》記載:「《銅人腧穴針灸圖》有三卷,是皇朝的王惟德撰寫的。宋仁宗曾下詔讓王惟德考訂針灸之法,鑄造銅人作為標準,在銅人上標註臟腑和十二經脈,旁邊註明腧穴所在,並刻上穴位名稱,同時附有圖示和主治方法,刻版流傳於世。」王應麟《玉海》記載:「天聖五年十月壬辰,醫官院呈上所鑄造的腧穴銅人式二個,皇帝下詔一個放置在醫官院,一個放置在大相國寺仁濟殿。此前,皇帝因為針砭之法傳述不一,便命令尚藥奉御王惟一考證《明堂氣穴經絡》的會合之處,鑄造銅人模型,又彙集舊有的資料,訂正錯誤,撰寫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這本書呈獻給皇帝後,被摹刻印刷頒行。翰林學士夏竦在序言中所說的,與晁公武的說法大致相同,只是把王惟德寫成了王惟一,人名稍有不同。這個版本的卷數和前述不符,但大致內容與兩家的說法一致,懷疑可能是天聖年間的舊版本,後來被後人分為七卷了。」周密《齊東野語》說:「我曾聽我舅父章叔恭說,他過去在襄州任職時,曾經得到一個銅人全身像。這個銅人用精銅製成,腑臟無一不全,外表的腧穴則用錯金的方式將穴位名稱刻在旁邊。銅人分為前後兩部分,合在一起就呈現出完整的人體。據說舊京城用這個來測試醫者的醫術。方法是在銅人表面塗上黃蠟,內部注入水銀,讓醫生用針來分析尺寸,並在穴位上試針。如果針扎準了穴位,針就會插入,水銀就會流出;如果稍有偏差,針就無法刺入。這真是一件奇巧的器具。後來,趙南仲將這個銅人帶回了內府。章叔恭曾繪製兩張圖,刻版流傳於世。如今,宋代的銅人以及章叔恭的圖都已失傳,只有這本書還保存了一些大概的情況。」
按:這本書被收錄在《聖惠方》第九十九卷。現在細讀它的序言,可以判斷這不是唐代以後的人所寫的。原本應該是單獨流傳的,王懷隱等人編寫書籍時,才將它的全文收錄進去。熊氏衛生堂刊印的版本,將其分割為七卷,改名為《銅人針灸經》,《敏求記》和《提要》所記錄的都是這個版本。他們沒有見過《聖惠方》中的《銅人圖經》等書,所以他們的說法才顯得牽強附會。
《明堂灸經》一卷,尚存。
序言說:「天地初開,陰陽分判,中和之氣孕育人類,人在萬物之中最為尊貴。人無不稟承陰陽的氣息,是天地間的英靈。頭像圓圓的穹頂,腳踏厚實的土地。五臟對應五嶽,九竅對應九州,四肢對應四季,六腑對應六律。人的視線如同日月,呼吸如同風雲。氣血如同江河,毛髮如同草木。雖然繼承於父母,卻都取象於乾坤。人如此尊貴,生命怎能輕視?因此,立身處世之道,濟世救人最為優先;保養長壽的道理,治療疾病最為重要。草木有祛除疾病的能力,針灸有攻克病邪的功效。想要清除邪氣,相信這些方法是有效的。所謂『明堂』,是聖人遺留的教誨,是黃帝的正經,它闡述了血脈循環、陰陽俞募,窮究氣血流注的奧妙,辨明穴道的根本,作為臟腑的權衡,經絡的要領。如今我們採擷它的精華,去除繁雜的部分,都是親眼所見,手經奇效的。書中記載了疾病的根源,以了解主治方法,繪製人體圖形,避免參差錯亂。同時收錄了小兒明堂,將它們分類編排,希望老少都能走上健康之路,讓華夷都能同享長壽。」
按:這本書被收錄在《聖惠方》第一百卷,也是王懷隱等人編書時收錄的。實際上,這應該是唐代以前的書。隋唐志記載了數部關於明堂的書籍。這兩部書都沒有記載作者姓名,因此無法確定具體是哪一部。所以在此記錄下來。至大辛亥年春月,燕山活濟堂刊印的版本,將正、背、側人圖以及小兒灸方分為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