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七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七 (8)

1. 方論(五)

〔韓氏(來鶴)傷寒意珠篇〕未見

徐乾學序曰。傷寒意珠篇者。吳縣韓來鶴所以闡發張長沙仲景之書也。仲景文辭簡古奧質。今其傳者。不無殘編錯簡。晉王叔和為之撰次。括為歌詩。或設為對問。或有所續著。要皆不外仲景。至金而成無己為之注。然亦隨文順釋。不能大有所發明。明王宇泰作傷寒證治準繩。

稍為更置其章句。而不卒能出其範圍也。其後有老儒方執中者。作為傷寒條辨一書,不甚行於世。近喻嘉言竊其義。作尚論篇。世之祖述仲景。而發揚之者。非一家矣。來鶴自以其說實前人所未有。其必有所自得者。余蓋不得而知也。余常操兩言以求醫。曲禮曰。醫不三世。

不服其藥。言功已試。而無疑也。物理論曰。醫者。非仁愛不可托。非聰明理達。能宣暢曲解不可任。言學醫須讀書也。來鶴魏國忠獻公之後。在宋市藥之禁甚嚴。而其家以忠獻故得市。常時謂之韓府藥局者也。其子孫因以醫名於世。明永樂時。有院使公茂者。與戴元禮齊名。

傳之來鶴之大父。俱精於其術。則非直三世而已也。來鶴少而工為文章。有聲鄉校。困於舉場者久。讀書者益多。以其餘閒。通其家學。與徒守先世之故方者。相去倍萬也。所以闡發仲景之書。而自以實前人所未有者。豈不可信哉。(憺園集)

〔張氏(孝培)傷寒論類疏〕未見

汪琥曰。傷寒論類疏。康熙中古吳張孝培憲公著。其書尚未分卷。書中大意。以叔和撰次仲景傷寒論。而類疏之。曰陰陽。曰營衛。曰辨脈。曰時令。曰異氣。曰傳經。曰為病。曰料證。曰發汗。曰湧吐。曰和解。曰清血。曰攻血。曰攻下。凡三陽篇。皆分其類。三陰篇。亦各自分其類。

而未見全文。又曰。合病類。並病類。末後又附以病解類。其注仲景書。能獨出己見。而不蹈襲諸家之說。即如傷寒論中。相傳有三百九十七法。此前人所未明言。今止就桂枝湯方後云。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為一法。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又一法。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使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又為一法。且云上三法。期於必汗。此其與諸家不同處。又其注承氣湯。曰承者。以卑承尊。而無專成之義。天尊地卑。一形氣也。形統於氣。故地統於天。形以承氣。故地以承天。

胃土也。坤之象也。氣。陽也。乾之屬也。胃為十二經之長。化糟粕運精微也。轉吐出入。而成傳化之府。豈專以塊然之形。亦惟承此乾行不順之氣耳。湯以承氣名者。確有取義。非取順氣之義也。若此等注。可為發前人所未發。惜其書未刊行。世所見者。止初稿而已。

〔程氏(應旄)傷寒論後條辨直解〕十五卷,存

白話文:

方論(五)

韓來鶴的《傷寒意珠篇》我沒看過。

徐乾學在序中提到,《傷寒意珠篇》是吳縣人韓來鶴闡述張仲景《傷寒論》的著作。張仲景的文字簡潔古奧,流傳至今,難免有殘缺錯漏。晉朝的王叔和對其進行整理,編寫成歌訣,或設問對答,或補充內容,但都沒超出張仲景的範圍。金朝的成無己為此書作注,但也只是按照原文解釋,沒有大的發揮。明朝的王宇泰寫了《傷寒證治準繩》,稍微調整了章句,但仍未跳脫原有的框架。之後有位老儒方執中,寫了《傷寒條辨》,但沒有廣泛流傳。近代,喻嘉言竊取其意,寫成《尚論篇》。世人研究張仲景的著作,並加以發揚的,不止一家。韓來鶴認為自己的見解是前人所沒有的,他一定有獨到的心得,我無法得知。我常以兩句話來要求醫者:《禮記》說,醫術不到三代,不宜服用他的藥,意思是說療效經過驗證,沒有疑問才行;《物理論》說,醫者沒有仁愛之心不能託付,沒有聰明才智和通達事理的能力,不能勝任解釋疑難雜症的工作,意思是說學醫必須讀書。韓來鶴是魏國忠獻公的後代,在宋朝藥品市場管理嚴格,但他家因為忠獻公的緣故得以經營,當時人稱其為韓府藥局。他的子孫因此以醫術聞名於世。明朝永樂年間,有位院使公茂,與戴元禮齊名,將醫術傳給韓來鶴的祖父,他們都精通醫術,絕不僅僅三代而已。韓來鶴年輕時擅長寫文章,在鄉校頗有名氣,但考取功名卻屢次受挫。他讀了很多書,於是利用閒暇時間,學習家傳醫術,這與那些只墨守先人成規的人相比,相差太遠了。所以他能闡發張仲景的著作,並且認為自己的見解是前人所沒有的,這難道不可信嗎?

張孝培的《傷寒論類疏》我沒看過。

汪琥說,《傷寒論類疏》是康熙年間,古吳人張孝培所著。這本書還沒有分卷,主要內容是依照王叔和整理的《傷寒論》進行分類疏解,內容包括陰陽、營衛、辨脈、時令、異氣、傳經、病因、證候、發汗、湧吐、和解、清血、攻血、攻下等。三陽篇和三陰篇都分別進行了歸類。但沒有看到全書。此外,還包括合病類、並病類,最後附有病解類。他對張仲景的著作的註解,能夠獨闢蹊徑,不抄襲其他學者的觀點。例如,《傷寒論》中,相傳有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但前人沒有明確說明。他僅僅在桂枝湯的方子後面提到,服用後要立即喝熱稀粥一升多,以幫助藥力發揮,這算一種方法;溫覆蓋被,讓身體微微出汗,效果更好,但不可讓汗如水流,這又是一種方法;如果不出汗,再次按前述方法服用,如果仍不出汗,可以縮短服藥間隔,半天內服完三次,這又是一種方法;而且說以上三種方法,目標是一定要發汗。這與其他學者的理解不同。另外,他註解承氣湯時說,承的意思是用卑下的來承接尊貴的,而不是專成之意。天尊地卑,形和氣是一體的,形歸屬於氣,所以地歸屬於天,形承接氣,所以地承接天。胃屬於土,是坤的象徵。氣屬於陽,是乾的範疇。胃是十二經之長,負責消化糟粕,運送精微物質,吐故納新,是轉化之府。難道只是單純的形體嗎?它也是承接乾氣運轉不順暢的情況。承氣湯之所以以此命名,確實有其含義,並不是取順氣的意思。像這樣的註解,可以說是發揮了前人所未發的觀點。可惜這本書沒有刊印,世人看到的只是初稿。

程應旄的《傷寒論後條辨直解》有十五卷,目前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