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七十八 (3)

1. 方論(五十六)

然學者往往悉舉成書。口誦心維。歷歲月而淹熟者。無慮數輩。及用藥而先後倒施。溫涼誤用。虛實舛觀。致有庸醫殺人之咎。讀書之效。茫如捕風。何也。豈書之誤人哉。要以繁冗者不芟截。當參駁者未能簡汰故爾。翰甚苦之。因出臆見。廣搜名公所說。刊其繁蕪。匯而成編。

其議之精詳者因雖盡。而大意則無不該。方之確當者未必備。而投劑或可無誤。雖掛一漏萬。理所必有。但其條陳者。約而明。簡而該。觀採甚便。情知蠡測之識。必見笑於方家。而愚性鄙固。自為千慮一得。或可為學者津梁云。因述俚識以識。

〔江氏(旭奇)痘經〕(或作痘疹大全)三卷,存

〔亡名氏痘疹直指方〕一卷,存

〔痘疹心書〕一卷,存

〔程氏(嘉祥)家傳經驗痧麻痘疹秘集〕五卷,存

自序略曰。余先大人號心宇亦號岐濱。幼肄儒。蹶而習醫。先大父東谷公曰。嗟嗟。學何必為儒。誠有裨於世。何非儒行乎。乃出其所秘授於諸明公者。以示先大人。大人學而思之。夜以繼日。覺于于然若有所得。每施於世。無不應手。嗣而訪天下之明醫。如方龍山方嗣塘何肖充姚少瓊汪爐峰黃萬山夏少江諸君。

與上下其議論。博極群書。學問益准。先大人勤於筆。每治則載一方。著一案。其間有得之書者。有得之心。而發書之覆者。有得之友者。有得之己。而濟友之所不及者。一列於策。余幼篤於儒。惜父之功無繼。未表於世。遂棄而攻醫。先大人因授秘旨。余益潛心醫學。存則與之共視。

究其證之顛末。故則憑其抉治之精微。隨所施效如桴鼓。益信射於百步之外。至者力也。中者巧也。善乎孟夫子之言夫。然有而秘之與無同。於濟世之心。毋乃大謬不然乎。況濟在一方者德小。濟在天下者德大。濟在一時者功有限。濟在世世者功無窮。若是非付之剞劂氏。曷足以遂。

故盡其秘旨。凡研之簡編。而驗之臨症者。悉記之於書。以公於世。俾人人一展卷。而昭如日星。即按方而治危險之證。無錯亂舛誤。蘇億萬人於一人。謂非仁者贈人以言乎。而先大人洎予濟人利物之心。庶幾發抒其萬一云。

〔呂氏(獻策)痘疹幼幼心書〕十七卷,存

自序曰。余自束髮時。從事舉子業。未曉醫也。頃先嚴抱足疾。不離床榻者數年。日隨諸醫侍藥。因究心於岐黃諸書。遂與醫習。先是有婦人調經一書。蓋愴心於無嗣者而刊也。言簡意該。人用之效若谷響。至嬰兒一科。存之黃帝時。未有言著。故醫家皆以啞科為最難事。夫固謂雜證難。

而不知痘疹尤難也。夫痘疹結局。在一十四日之內。自發熱以至收靨。一日一小變化。三日一大變化。生死懸於呼吸。情勢迫於危急。為兒父母者。見其倏忽間。置兒於烈火寒水之中。倉卒靡藉。聽信庸醫。顛倒錯亂。夭人性命。可畏也哉。余常聚麻痘書數種。參考研尋。歷十餘年。

白話文:

然而,學者們常常把整本書都背下來,口中唸誦、心中思索,經過長時間的鑽研,熟悉到極點的人不在少數。可是當他們用藥時,卻常常把先後順序弄反,溫熱寒涼的藥性誤用,虛證實證也判斷錯誤,以至於犯下庸醫殺人害命的過錯。這樣讀書的效果,就像捕風捉影一樣,毫無用處。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書本誤導人嗎?其實是因為書中繁瑣的內容沒有刪減,應該互相參考辯駁的地方也沒有經過簡化篩選的緣故。我深感困擾,於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廣泛蒐集名家的論述,刪除其中的繁雜重複之處,匯編成書。

書中討論精闢詳細的部分,雖然講得比較多,但大意都能涵蓋。藥方雖然不一定完備,但用藥時或許能不出錯。雖然可能掛一漏萬,這是難免的,但書中所陳述的內容,簡潔而明白,精要而概括,查閱非常方便。我也知道自己所學淺薄,肯定會被專家學者嘲笑。但我愚笨固執,認為自己的想法或許有一點點價值,或許能成為學者們的入門途徑。因此,我將自己的粗淺認識記錄下來。

以下是一些書籍的簡略介紹:

  • 《江氏(旭奇)痘經》(又名《痘疹大全》)三卷,現存。
  • 《亡名氏痘疹直指方》一卷,現存。
  • 《痘疹心書》一卷,現存。
  • 《程氏(嘉祥)家傳經驗痧麻痘疹秘集》五卷,現存。

(此書的)自序大略是這樣說的:我的父親,號心宇,也號岐濱。他小時候學習儒家經典,後來轉而學習醫術。我的祖父東谷公說:「唉!學問何必一定要當儒生呢?如果真的能對世人有所幫助,不也是儒家的行事準則嗎?」於是拿出他私下從各位名醫那裡學來的秘訣,展示給我的父親。父親勤學苦思,夜以繼日,感覺有所領悟。每次應用於實踐,都能得心應手。後來,他又拜訪了天下名醫,如方龍山、方嗣塘、何肖充、姚少瓊、汪爐峰、黃萬山、夏少江等先生,與他們互相辯論,廣泛閱讀醫學典籍,學問更加精進。我的父親勤於筆耕,每次治療就記錄一個藥方,寫一個病例,其中有的是從書本上學來的,有的是自己領悟的,有的是從書本的內容加以發揮,有的是從朋友那裡學來的,有的是自己思考出來,彌補了朋友的不足之處,都一一記錄在案。我小時候專注於儒學,覺得父親的學術沒有後繼之人,未能發揚光大,於是放棄了儒學,轉而學習醫術。父親因此傳授我秘訣,我更加潛心研究醫學。平時和父親一起看診,仔細研究病症的來龍去脈,並憑藉他精湛的治療方法,每次用藥都應驗如神。我更加相信孟子的話:「射箭能射中百步之外的目標,靠的是力量;能射中目標,靠的是技巧。」然而,有秘訣卻不傳授,和沒有秘訣一樣,對於濟世救人的心意,難道不是大錯特錯嗎?何況,能救治一方百姓的醫術,功德小;能救治天下百姓的醫術,功德大;能救治一時的醫術,功效有限;能救治世世代代的醫術,功效無窮。如果不是把這些秘訣付印出版,怎麼能實現濟世救人的願望呢?

因此,我將父親所有的秘訣,凡是經過簡化整理並在臨床上驗證過的,都詳細記錄在書中,公佈於世,讓每個人只要翻閱此書,就能像太陽星星一樣明白,按著書中的藥方治療危急的病症,不會出現錯亂和錯誤,可以從死亡邊緣救活無數的人,這難道不是仁者以言相贈嗎?而且,我和我父親救人利物的願望,也因此可以發揮其中萬分之一的力量。

  • 《呂氏(獻策)痘疹幼幼心書》十七卷,現存。

(此書的)自序說:我從年少時就開始學習科舉考試,不了解醫學。不久,我的父親患上足疾,臥床不起數年。我每天跟隨醫生服侍他吃藥,因此開始鑽研醫學典籍,也開始學習醫術。以前,有一本關於婦女調經的書,那是因為哀憐那些沒有子嗣的人而出版的。那本書言簡意賅,人們用它來治療疾病,效果非常好。至於嬰兒疾病這一科,從黃帝時代就有了,但沒有人寫出相關的著作,所以醫生們都認為嬰兒科是最難的。一般都認為雜病難治,卻不知道痘疹更加難治。痘疹的病程,大約在十四天之內,從發熱到結痂,每天都有小變化,每三天就有大變化,生死只在一呼一吸之間,情況非常危急。做父母的,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短時間內,病情忽冷忽熱,不知所措,聽信庸醫,導致用藥錯誤,白白斷送了孩子的性命,實在是太可怕了。我經常蒐集各種關於麻疹和痘疹的書籍,參考研究,歷經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