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八 (2)
卷七十八 (2)
1. 方論(五十六)
孰知補瀉之間。命若懸絲。賓主昏黑。不知醫之理。妙契穹蒼。若人也有蹈白刃之勇。辭爵祿之廉。能中庸之德者。然後可行。其用法與諸科不同。但知參耆能補。早則閉毒於內。邪正兩爭。頃刻殺人。又知巴豆大黃能瀉。元氣已弱。伶仃之際。再授摧殘。即能殺人。周不擅補不擅瀉。
執中正之理。以告天下。欲求天下不信者。吾不信也。周自庚戌援例。家難頻仍。橫逆疊至。致誤領虎觀。橫經之教誨也。久期射策金門。午馬歲月。苟得浮生三日之暇。竟寫塵蕪數萬之言。任從取捨。周始祖諱楷字子式。嘉定二年。以椒房懿親如海康。七世祖諱道泰。至順二年。
舉賢良方正。宗五世祖諱胃字用岩。知余千。宗祖奉祀萬安橋。從兄時宜號玄谷。計擒徐海。逐汪五峰毛海峰。侄文龍年十八。用三折利刀。趕退胡平。沖犁圍擊。忘食者三書夜。急在成功。陣亡米碎。周父諱山。號童川。母李氏。俱可事神明。周五歲時。命置義莊田記。然組宗遣下山場。
約止八萬。余將訟雷電公明之下。恢復故物。警戒山鄰魚肉之過。節年蒙一二名卿面命著書。忽起此念。謹勒痘疹仙書上下二卷。咸成一部。躬具四方。博濟將來。孟子云。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此刻願人就利避害耳。又思文不及斑馬。才不及韓範。敢乞人序跋。以累名公之心目乎。
俟二三年內。將經義書旨。大小方脈。傷寒金鏡錄。次第完就。聊答天地父母之心也。或蹈山林。或桴湖海。或爻翠竹蒼松。栽花灌園。惕然長悟。盡然長笑。不知所云。甬東季愚子蔡繼周。
〔亡名氏痘疹秘要〕一卷,存
陳楚瑜序曰。治痘方書。古今傳授。毋慮百家。求其剴切中程者。恆不易得。先君子歷宦於虔。得遇泰和蕭子。與之為莫逆。此君久以治痘。馳名海內。知光君子留心此道。暇日乃出其師所輯痘證一編相授。先君子得之。大加嘆異。自後凡遇遘斯證者。以之療治。多獲奇驗。
顧以未經剞劂。是致人皆罕見。迨遷宜陽司理。常擬刻於署中。未幾以善病罷歸。逾年遂爾見背。此書幾至湮沒。甲子闈後。予既落魄。閒居無事。偶檢遺笥幸編帙尚存。痛念先人素懷所鍾。不忍聽其散逸。爰收蠹魚之餘。訂其訛舛。更題曰痘疹秘要。付之梓人。俾廣其傳。
以承先志。故於工竣之日。而述其概如此。天啟乙卯孟秋。南海陳楚瑜謹識。
〔吳氏(國翰)痘疹保嬰匯粹鑑衡集〕二卷,存
序因曰。餘生多艱。而子息為尤。歷十有數胎。止得三男一女。其他驚搐死者有之。而死於痘者。最為酷烈。因忿極。竊思古來諸雜證。皆有方藥可治。豈痘遂無真傳耶。乃遍求諸家。參互考訂。其發端指歸。縷縷焉。凶險疑難死證。若皆可目稽手授。誠可藉為活人方寸資矣。
白話文:
方論(五十六)
要知道補和瀉之間的差異,就像生命懸掛在一條絲線上,如果醫者對病情的主次輕重不清,昏庸糊塗,不懂醫理,那麼就無法與天地自然的道理相契合。這樣的人,必須要有敢於面對刀刃的勇氣,拋棄功名利祿的清廉,並且具備中庸的美德,才能行醫。這種醫學的用法和一般醫學不同,如果只知道人參和黃耆能補身體,卻不分情況亂用,反而會把毒邪閉鎖在體內,導致正氣和邪氣互相鬥爭,很快就會要人性命。又如果只知道巴豆和大黃能瀉下,卻不顧病人元氣已經虛弱,病入膏肓,再用強瀉的藥物,同樣會殺死病人。我不擅長補,也不擅長瀉,只是秉持著中正平和的道理來告訴世人,如果有人不相信,我也沒辦法。
自從庚戌年我援引先例,家裡就災難不斷,橫禍接連而至,以至於我誤解了虎觀,也就是橫經的教誨。我一直期盼能夠考取功名,可是卻在無數個日夜裡虛度光陰。如果能有空閒的三天,我寧願寫下數萬字的醫學知識,任人取捨。我的始祖名叫楷,字子式,在嘉定二年,因為親戚的關係被調到海康。七世祖名叫道泰,在至順二年被舉薦為賢良方正。我的五世祖名叫胃,字用岩,曾任余千縣令。宗祖奉祀萬安橋。我的堂兄時宜,號玄谷,曾經帶兵擒拿徐海,驅逐汪五峰和毛海峰。我的侄子文龍,年僅十八歲,用三折利刀擊退胡平,衝破重圍,連續三晝夜忘記吃飯,急於求成,最終在戰場上犧牲。我的父親名叫山,號童川,母親姓李,兩位都可以與神明溝通。我在五歲的時候,他們就安排了義莊的田地,並且記了下來。然而,宗族的人遣走了我家的山場,約值八萬。我將要在雷電公明的見證下,把這些屬於我們家的東西拿回來,並且警告那些侵佔山鄰的人,不要過分魚肉百姓。
這些年來,我蒙受一兩位名臣的囑託,要我著書立說,突然有了這個想法。我謹慎地寫成了《痘疹仙書》上下兩卷,合為一部。我親自備妥,以便將來廣泛濟世救人。《孟子》說:“知天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此刻我希望大家都能趨利避害。我又想到,自己的文采比不上斑馬,才能比不上韓範,還敢請求名公為我的書寫序跋,實在是徒增名公的負擔。等二三年後,我會將經義、醫學理論、大小方脈、傷寒金鏡錄等書,陸續完成,以報答天地父母的恩情。或許我會隱居山林,或許我會乘船漂泊江湖,或許我會在翠竹蒼松下,種花灌園,警惕反省,然後豁然大笑,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我是甬東季愚子蔡繼周。
(亡名氏《痘疹秘要》一卷,尚存)
陳楚瑜在序言中說:治療痘症的書籍,自古以來傳授的很多,少說也有上百家,但是真正能夠切合實際、準確有效的不容易找到。我的父親曾在虔州做官,遇到了泰和蕭子,兩人成為了莫逆之交。這位蕭子長期以來因為治療痘症而聞名天下,他知道我的父親對此道也很用心,就拿出他老師所編寫的痘症醫學著作贈送給他。我的父親得到這本書後,非常讚賞,之後凡是遇到患有痘症的人,都用這本書的方法來治療,大多都能獲得奇效。只可惜這本書沒有出版,因此很少有人知道。後來父親調任宜陽司理,曾經打算在衙門裡刻印此書,不久因為生病而辭官回家,一年後就去世了,這本書差點就被埋沒。甲子年科舉考試後,我落榜了,閒居在家沒有事做,偶然間整理父親的遺物,幸好這本書的書冊還存在。想到父親生前的願望,不忍心讓這本書散失,於是就收集了被蟲蛀的書頁,訂正了其中的錯誤,重新命名為《痘疹秘要》,交付給刻書的人,讓它廣為流傳,以繼承父親的遺志。所以在刻印完成之日,我將此書的概況說明如上。天啟二年孟秋,南海陳楚瑜謹識。
(吳氏(國翰)《痘疹保嬰匯粹鑑衡集》二卷,尚存)
序言說:我一生經歷了很多磨難,尤其是在子嗣方面。我懷孕了十幾次,最後只生了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其他的孩子有的因為驚搐而死,有的因為出痘而死,而死於痘症的情況最為慘烈。我非常憤怒,私下想,古來的各種雜症都有藥方可以治療,難道痘症就沒有真正的治療方法嗎?於是我就遍訪各家,互相參照考訂,終於找到了痘症的發病原因,以及治療的準則。對於兇險疑難的死證,我認為都可以通過親自傳授來掌握,希望可以藉此書來幫助他人治療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