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五 (9)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五 (9)

1. 方論(二十三)

還以淮浙災傷。為體量安撫使。權三司使,遷翰林學士。括詣宰相吳充陳說免役事。謂可變法令。輕役依舊輪差。御史蔡確論括非其職。而遽請變法。括亦待罪求去。確復言括詭求罷免。有詔食供職。臣切惑焉。且括謂役法可變。何不言之於檢正察訪之日。而言之於翰林學士之時。

不言之於陛下。而言之於執政。原括之意。但欲依附大臣。巧為身謀而已。遂罷以集賢院學士知宣州。復龍圖閣待制。召還知審官院。復以言者罷。知青州。尋知延州。王師大舉伐西夏。種諤帥師入銀夏州。而不能有。明年。括請城永樂。命徐禧李舜舉計議邊事。李稷主糧餉。

遂城永樂。距銀州五十里。米脂五十里。城成。賜名銀州寨。既而賊二十萬。重圍永樂城。攻益急。城陷。於是漢番官二百三十人。兵萬二千三百人。皆沒焉。禧舜舉稷死之。神宗以括始議。責為均州團練副使。隨州安置。徙秀州。復光祿卿。分司南京。以卒。括嘗上熙寧奉元歷。

編修天下郡國圖。著述頗多。有春秋機括。筆談。行於世。

趙希弁曰。沈存中良方十五卷。上皇朝沈括存中撰。存中博學通醫術。故類其經驗方。成此書。用者多驗。或以蘇子瞻論醫藥雜說附之。

〔靈苑方〕宋志二十卷,佚

趙希弁曰。靈苑方二十卷。上皇朝沈括存中編。本朝士人。如高若訥林億孫奇龐安常。皆以善醫名世。而存中尤善方書。此中所載。多可用。

劉昉曰。靈苑方。本方不載所作人姓名。

〔蘇沈良方〕宋志十五卷注曰。沈括蘇軾所著。(書錄解題,作十卷。)存

趙希弁曰。蘇沈良方十五卷。上皇朝沈括通醫學。嘗集得效方成一書。後人附益以蘇軾醫藥雜說。故曰蘇沈。

陳振孫曰。蘇沈良方十卷。蘇者。東坡。沈。即存中也。不知何人所錄。其間辨雞舌香一段言。靈苑所辨。猶有未盡者。館閣書目。別有沈氏良方十卷。蘇沈良方十五卷。而無靈苑方。

劉桂曰。蘇沈良方十卷。前有永嘉道士林靈素序。余家有宋刻本。竊意靈素在二公文集中。或雜記。或筆談等書。鈔出匯成一編。附托二公之盛名。以行其方耳。李東垣謂蘇沈良方。猶唐宋類詩。何也。蓋言不能詩者之集詩。猶不知方者之集方也。一詩之不善。止不過費紙而已。

不致誤人。一方之不善。則其禍有不可勝言者矣。噫。後之集方書者。尚慎之哉。(讀醫說)

四庫全書提要曰。蘇沈良方八卷。宋沈括所集方書。而後人又以蘇軾之說附之者也。考宋史藝文志。有括靈苑方二十卷。良方十卷。而別出蘇沈良方十五卷。注云。沈括蘇軾所著。陳振孫書錄解題。有蘇沈良方十卷。而無沈存中良方。尤袤遂初堂書目亦同。晁公武讀書志。則二書並列。

而於沈存中良方下云。或以蘇子瞻論醫藥雜說附之。蘇沈良方下亦云。括集得效方成一書。後人附益。以蘇軾醫學雜說附之者。蓋晁氏所載良方。即括之原本。其云或以蘇子瞻論醫藥雜說附之者。即指蘇沈良方。由其書初尚並行。故晁氏兩載。其後附蘇說者盛行。原本遂微。

白話文:

當時淮浙一帶發生災荒,朝廷任命沈括擔任體量安撫使,負責安撫災民。他後來又擔任三司使(掌管財政的官職),並升為翰林學士。沈括向宰相吳充陳述免除差役的建議,認為可以更改法令,減輕人民的徭役負擔,並恢復以前的輪流差役制度。御史蔡確認為沈括不該越權,不該以翰林學士的身份請求變法。沈括也請罪要求離職。但蔡確又說沈括是假裝請辭。皇帝下令要沈括繼續任職。我實在感到疑惑,沈括認為差役法可以改變,為什麼不在他擔任檢正察訪的時候提出,而是在擔任翰林學士時才說呢?他為什麼不向皇帝報告,卻向執政大臣說呢?我認為沈括的意圖,只是想依附權臣,巧妙地為自己謀求利益。後來,他被罷免,改任集賢院學士,知宣州(地方官),之後又任龍圖閣待制,又被召回京城擔任審官院的官職。之後又因言論再次被罷免,改任知青州。不久,又擔任知延州。當時朝廷大舉攻打西夏,將領種諤率軍攻入西夏的銀夏州,但沒有攻下。第二年,沈括請求在永樂修建城池。皇帝命令徐禧、李舜舉商議邊境事務,李稷負責糧餉。

於是開始修建永樂城,該城距離銀州和米脂各五十里。城建成後,賜名銀州寨。不久,西夏賊兵二十萬重重包圍永樂城,攻勢猛烈,導致城池陷落。結果,兩百三十名漢族和蕃族官員,以及一萬二千三百名士兵全部陣亡。徐禧、李舜舉、李稷也戰死。神宗認為是沈括首先提出修建永樂城,所以貶責沈括為均州團練副使,安置於隨州,後來又遷往秀州。之後又被恢復為光祿卿,分管南京的事務。最後病逝。沈括曾呈上《熙寧奉元歷》,並編修全國郡縣地圖,著述頗多,有《春秋機括》、《筆談》等書流傳於世。

趙希弁說:《沈存中良方》共有十五卷,是宋朝沈括所撰寫。沈括學識淵博,精通醫術,所以收集了他的經驗方子,編成了這本書,很多人使用後都有效驗。有人把蘇軾的醫藥雜說附在後面。

《靈苑方》在宋朝的書籍目錄中記載有二十卷,但現在已經散佚。

趙希弁說:《靈苑方》有二十卷,是宋朝沈括編纂。本朝的士人,像高若訥、林億、孫奇、龐安常等人,都以醫術高明而聞名,而沈括尤其擅長醫方。這本書中所記載的,多數都值得採用。

劉昉說:《靈苑方》這本書原本沒有記載作者的姓名。

《蘇沈良方》在宋朝的書籍目錄中記載有十五卷,並註明是沈括和蘇軾合著。(書錄解題中記載為十卷)。現在還存在。

趙希弁說:《蘇沈良方》有十五卷,是宋朝沈括精通醫學,收集有效驗的藥方編寫成的一本書。後人又附加上蘇軾的醫藥雜說,所以稱之為《蘇沈良方》。

陳振孫說:《蘇沈良方》有十卷,其中的蘇指的是蘇東坡,沈指的是沈括,不知道是誰記錄的。其中辨析雞舌香的那一段說,靈苑方所辨析的還不夠詳盡。館閣書目中,另有《沈氏良方》十卷,《蘇沈良方》十五卷,但沒有《靈苑方》。

劉桂說:《蘇沈良方》有十卷,前面有永嘉道士林靈素的序言。我家有宋朝的刻本。我認為林靈素可能是從沈括和蘇軾的文集中,或者雜記、筆談等書中抄錄出來,匯編成一冊,假托兩位名家的盛名來推行他的藥方。李東垣說《蘇沈良方》就像唐宋時期的類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類詩是那些不善於作詩的人所編纂的,就像不懂得醫方的人編纂醫方一樣。一首詩不好,頂多是浪費了紙張,不會誤人。但一個藥方不好,造成的禍患卻無法估量。唉,後世編纂醫方書的人,還是要謹慎啊!(讀醫說)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蘇沈良方》有八卷,是宋朝沈括收集的醫方書,後人又附加上蘇軾的說法。考證《宋史·藝文志》,有沈括的《靈苑方》二十卷、《良方》十卷,另外還有一本《蘇沈良方》十五卷,並註明是沈括和蘇軾合著。陳振孫《書錄解題》記載有《蘇沈良方》十卷,但沒有《沈存中良方》。尤袤《遂初堂書目》也一樣。晁公武《讀書志》則將這兩本書並列,在《沈存中良方》下說,有人把蘇軾的醫藥雜說附在後面。《蘇沈良方》下也說,沈括收集有效驗的藥方成書,後人又加上蘇軾的醫學雜說。可見晁公武所記載的《良方》就是沈括的原本。他所說的“有人把蘇子瞻醫藥雜說附在後面”,指的就是《蘇沈良方》。由於這本書一開始是和《沈氏良方》並行,所以晁公武兩者都記載了。後來附加蘇軾說法的版本盛行,原本就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