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五 (8)
卷四十五 (8)
1. 方論(二十三)
蟹與柿。嘗食之而無害也。二物相遇,不旋踵而嘔。此色為易見,味為易知,而嘔利為大變,故人人知之。至於相合而知他臟致他疾者,庸可易知耶?如乳石之忌參朮,觸者多死;至於五石散,則皆用參朮。此古人處方之妙,而世或未喻也。此處方之難四也。醫誠藝也,方誠善也。
用之中節也。而藥或非良,奈何哉?橘過江而為枳;麥得滋而為蛾;雞逾嶺而黑;鸜鵒逾嶺而白;月虧而蚌蛤消;露下而蚊喙坼。此形器之易知者也。性豈獨不然乎?予觀越人藝茶畦稻,一溝一隴之異,遠不能數步,則色味頓殊。況藥之所生,秦越燕楚之相遠,而又有山澤膏瘠燥濕之異稟!
豈能物物盡其所宜?又《素問》說:「陽明在天,則花實戕氣;少陽在泉,則金石失理。」如此之論,採掇者固未嘗晰也。抑又取之有早晚,藏之有焙㼭;風雨燥濕,動有槁暴。今之處藥,或有惡火者,必日之而後咀;然安知採藏之家,不常烘煜哉?又不能必。此辨藥之難五也。此五者,大概而已。
其微至於言不能宣,其詳至於書不能載。豈庸庸之人而可以易言醫哉?予治方最久,有方之良者,輒為疏之。世之為方者,稱其治效,常喜過實;《千金》、《肘後》之類,尤多溢言,使人不復信。予所謂良方者,必目睹其驗,始著於篇;聞不預也。然人之疾,如向所謂五難者,方豈能必良哉?
一睹其驗,即謂之良,殆不異乎刻舟以求遺劍者。予所以詳著其狀於方尾,疾有相似者,庶幾偶值云爾。篇無次序,隨得隨注,隨以與人;拯道貴速,故不暇完也。沈括序。
《東都事略》曰:沈括,字存中,吳興人也。博覽古今,於書無所不通。舉進士,為揚州司理參軍,編校昭文館書籍。熙寧間,除太子中允,為檢正中書刑房公事,遷集賢校理,察訪兩浙農田水利,遷太常丞,同修起居注。邊吏報北虜將入寇,亟遣中貴人取兩河民車,以為戰備。
民大驚擾,自宰執以下言不便者牆進,俱不省。一日,括持筆立御坐側。神宗顧曰:「卿知籍車之事乎?」括曰:「未知車將何用。」神宗曰:「北虜以多馬取勝,唯車可以當之。」括曰:「胡之來,民父子墳墓田廬皆當棄去,復暇恤車乎?朝廷姑籍其數,而未取何傷?」神宗曰:「卿言有理。」
「何論者之紛紛也?」括曰:「車戰之利,見於歷世。巫臣教吳子以車戰,遂伯中國;李靖用偏箱鹿角車,以擒頡利。臣但未知一事:古人所謂輕車者,兵車也,五御折旋,利於輕速;今之民間輜車,重大椎樸,以牛挽之,日不能行三十里;少蒙雨雪,則跬步不進,故俗謂之太平車。
或可施於無事之日,恐兵間不可用耳。」神宗益喜曰:「無人如此語朕者,當更思之。」明日,遂罷籍民車。執政問括曰:「君以何術,而立談罷此事?上甚多太平車之說也。」括曰:「聖主可以理奪,不可以言爭。若車可用,其敢以為非!」
未幾,以上正言知制誥,察訪河北西路,出使遼國。
白話文:
方論(二十三)
螃蟹和柿子,單獨吃都沒事,但這兩種食物如果一起吃,馬上就會引起嘔吐。這是因為它們的顏色容易被看出來,味道也容易被辨認,而且嘔吐這種反應也很明顯,所以大家都知道它們不能一起吃。然而,有些食物的搭配雖然不會立即產生明顯的反應,卻可能導致其他內臟產生疾病,這種情況又怎麼能輕易知道呢?例如,乳石這種藥材,忌諱與人參、白朮一起使用,如果誤用,往往會導致死亡。然而,五石散這種藥方,卻必須用到人參、白朮。這就是古人配藥方時的巧妙之處,但世人可能不明白。這是配藥困難的第四個原因。醫生這個行業,確實是一種技藝,藥方,也確實有其獨特的效用。
即使藥方很好,用法也適當,但是藥材的品質卻可能不好,那該怎麼辦呢?橘子過了江就變成枳,小麥得到了滋潤就變成飛蛾,雞過了嶺就變成黑色的,八哥鳥過了嶺就變成白色的,月亮虧缺時蛤蜊就會消失,露水下降時蚊子的口器就會裂開。這些是物體外形容易觀察到的變化。難道它們的性質就沒有類似的變化嗎?我觀察到,越地的人種植茶葉和水稻,在同一塊田中,僅僅一溝一埂的差異,遠不到幾步路的距離,它們的顏色和味道就完全不同。更何況藥材的生長地,秦、越、燕、楚相隔遙遠,而且又有山地、沼澤、肥沃、貧瘠、乾燥、潮濕等不同的環境條件。
藥材的品質,又怎麼可能都完全符合所需呢?而且,《素問》中提到陽明之氣在天的時候,花和果實會損害氣的運行;少陽之氣在泉的時候,金屬和石頭類的藥材就會失去作用。像這樣的說法,採藥的人當然沒有仔細研究過。而且,採藥的時間有早有晚,儲藏的方式有烘烤或陰乾,風雨、乾燥、潮濕等因素都會影響藥材的品質。現在的配藥人,如果遇到不好的藥材,一定要放在太陽底下曬過後才用。但是,又怎麼知道採藥和儲藏的人,是不是常常用火烘烤呢?這些也是無法確定的。這是辨別藥材的第五個困難。以上五點只是大概的說法。
其中的微妙之處,細微到無法用言語表達,詳細之處,又多到書寫不完。難道那些平庸無能的人,也可以輕易地談論醫學嗎?我研究藥方很久了,對於療效好的藥方,總是會加以註解。現在世上那些研究藥方的人,在描述藥效時,常常喜歡誇大其詞,《千金方》、《肘後方》之類的醫書,尤其有很多誇張的說法,讓人不再相信。我所說的好的藥方,一定是親眼看到療效,才會寫在書中,沒有親眼見證的,我不會隨便寫。然而,人的疾病,就像前面所說的五個困難,藥方又怎麼能保證一定有效呢?
只看到一次療效,就稱之為好藥方,這大概就像是在船上刻記號來尋找遺失的劍一樣。我把疾病的症狀詳細地記錄在藥方後面,希望那些症狀相似的疾病,或許可以偶爾遇到適用於這個藥方的。這些內容沒有先後順序,隨時想到就隨時記錄,記錄好就給別人看,救人要緊,所以也顧不上是否完整了。沈括序。
《東都事略》記載:沈括,字存中,吳興人。他博覽古今書籍,沒有不通曉的。考中進士後,擔任揚州司理參軍,負責校對昭文館的書籍。熙寧年間,他被任命為太子中允,擔任檢正中書刑房的公務。之後又升任集賢校理,考察兩浙地區的農田水利。之後又升任太常丞,同時參與編修起居注。邊境官員報告說,北方敵軍將要入侵,朝廷緊急派遣太監去徵用兩河地區百姓的車輛,用作戰備。
百姓因此大受驚擾。從宰相到下級官員,都認為這樣做不合適,紛紛提出反對意見,但朝廷都沒有採納。有一天,沈括拿著筆站在皇帝的座位旁邊。宋神宗問道:“卿知道徵用車輛的事情嗎?”沈括回答說:“還不知道徵用車輛用來做什麼。”神宗說:“北方敵軍靠騎馬取勝,只有用車才能抵擋他們。”沈括說:“敵人如果來了,老百姓的祖墳、房屋和田地,都要全部拋棄,哪裡還有空管車輛呢?朝廷姑且先登記車輛的數量,而暫時不徵用,又有什麼關係呢?”神宗說:“你說的有道理,為什麼大家都在紛紛議論?”沈括說:“用車作戰的優點,在歷史上是可以看到的。巫臣教吳國人使用戰車,吳國因此稱霸中原;李靖用偏箱鹿角車,擒獲了頡利。我只是有一件事不明白,古人所說的輕車,是戰車,可以快速轉彎,適於輕便快捷。現在民間的車輛,又大又笨重,用牛拉動,一天走不到三十里。如果稍微遇到下雨或下雪,就寸步難行,所以俗稱太平車。
這種車或許可以在太平的日子使用,但恐怕在戰時就不能用了。”神宗聽了很高興,說:“沒有人這樣對朕說過,應該再考慮一下。”第二天,朝廷就停止了徵用百姓的車輛。宰相問沈括說:“你是用什麼辦法,能讓皇上立即停止這件事的?皇上好像很喜歡太平車的說法。”沈括說:“對聖明的君主,應該用道理來說服,而不是用爭辯。如果車真的有用,誰又敢說它不好呢?”不久,皇上就任命沈括為正言知制誥,考察河北西路,並出使遼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