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五 (7)
卷四十五 (7)
1. 方論(二十三)
坐貶均州團練副使。安置隨州。父除名為民。編隸涪州。徙襄州。元祐初。復以都水丞召還。病卒於道。年七十。著七經中義百七十卷。明善集三十卷。居陽集三十卷。
陳振孫曰。正俗方一卷。知虔州長樂劉彝執中撰。以虔俗信巫無醫藥。集此方以教之。
〔沈氏(括)良方〕宋志十卷(讀書後志。作十五卷。)佚
自序曰。予嘗論治病有五難。辨疾。治病。飲藥。處方。別藥。此五也。今之視疾者。惟候氣口六脈而已。古之人視疾。必察其聲音顏色。舉動膚理。情性嗜好。問其所為。考其所行。已得其大半。而又遍診人迎氣口十二動脈,疾發於五臟。則五色為之應。五聲為之變。五味為之遍。
十二脈為之動。求之如此其詳。而然猶懼失之。此辨疾之難一也。今之治疾者。以一二藥。書其服餌之節授之而已。古以治疾者。先知陰陽運歷之變故,山林川澤之竅發。而又視其人。老少肥瘠。貴賤居養。性術好惡。憂喜勞逸。順其所宜。違其所不宜。或藥或火。或刺或砭。
或湯或液。矯易其故常。捭摩其性理。搗而索之。投幾順變。間不容髮。而又調其衣服。理其飲食。異其居處。因其情變。或治以天。或治以人。五運六氣。冬寒夏暑。暘雨電雹。鬼靈厭蠱。甘苦寒溫之節。後先勝復之用。此天理也。盛衰強弱。五臟異稟。循其所同。譽其所偏。
不以此形彼。亦不以一人例眾人。此人事也。言不能傳之於書。亦不能喻之於口。其精過於承蜩。其察甚於刻棘。目不捨色。耳不捨聲。手不釋脈,獨懼其差也。舍藥遂去。而希其十全。不其難哉。此治疾之難二也。古之飲藥者。煮煉有節。飲啜有宜。藥有可以久煮者。不可以久煮者。
有宜熾火。有宜溫火者。此煮煉之節也。宜溫宜寒。或緩或速。或乘飲食喜怒。而飲食喜怒為用者。有違飲食喜怒,而飲食喜怒為敵者。此飲啜之宜也。而水泉有美惡。操藥之人有勤惰。如此而責藥之不效者,非藥之罪也。此服藥之難三也,藥之單用為易知。藥之復用為難知。
世之處方者,以一藥為不足。又以眾藥益之。殊不知藥之有相使者。相反者。有相合而性易者。方書雖有使佐畏惡之性。而古人所未言。人情所不測者。庸可盡哉。如酒於人,有飲之逾石而不亂者。有濡吻則顛眩者。漆之於人。有終日搏漉而無害者。有觸之則瘡爛者。焉知藥之於人。
無似此之異者。此稟賦之異也,南人食豬魚以生。北人食豬魚以病。此風氣之異也。水銀得硫黃而赤如丹。得礬石而白如雪。人之欲酸者。無過於醋矣。以醋為未足。又益之以橙。二酸相濟。宜其甚酸而反甘。巴豆善利也。以巴豆之利為未足。而又益之以大黃。則其利反折。
白話文:
被貶官到均州擔任團練副使,後來被安置到隨州。他的父親被革除官職,貶為平民,編入涪州戶籍,之後又遷到襄州。元祐初年,他再次被召回朝廷擔任都水丞,卻在途中病逝,享年七十歲。他著有《七經中義》一百七十卷、《明善集》三十卷、《居陽集》三十卷。
陳振孫說,《正俗方》一卷,是虔州長樂人劉彝執中所撰寫。因為虔州風俗迷信巫術,不相信醫藥,所以他蒐集這些藥方來教導當地民眾。
《沈氏良方》宋代志書記載有十卷(《讀書後志》記載為十五卷),現已失傳。
這本書的自序中寫道:我曾經論述過治病有五大難處,分別是:辨別疾病、治療疾病、服用藥物、開立處方、辨別藥材。現在看病的人,只會診察氣口六脈而已。古代看病的人,一定會觀察病人的聲音、臉色、舉止動作、皮膚紋理、情緒性格、嗜好習慣,詢問他的經歷,考察他的行為,這樣就能掌握病情的大概。而且還要普遍診察人迎穴和氣口穴這十二條動脈。疾病發於五臟,五色、五聲、五味都會隨之變化,十二脈也會跟著跳動。如此詳細地診察,仍然擔心有所遺漏。這是辨別疾病的第一個難處。現在的醫生治療疾病,只用一兩種藥,寫下服用時間和劑量就結束了。古代的醫生治療疾病,首先要了解陰陽運行變化的規律,山川河流的奧妙,而且還要觀察病人,分辨他的年齡大小、體型肥瘦、身份貴賤、生活習慣、性格好惡、憂愁喜樂、勞累還是安逸。順應他適宜的,避開他不適宜的。或用藥物,或用艾灸,或用針刺,或用砭石,或用湯藥,或用液體藥劑。改變他的常規習慣,調和他的性情和生理。深入研究,不斷嘗試。在千變萬化中靈活應對,容不得絲毫差錯。還要調節他的衣著,調理他的飲食,改變他的居住環境,順應他的情緒變化。有時用天時來治療,有時用人為來治療。根據五運六氣的變化,冬天寒冷夏天炎熱,晴天雨天雷電冰雹,鬼神作祟、巫術詛咒,甘苦寒溫的變化,以及先後勝負的關係,這都是天道運行的規律。還要考慮病人體質的盛衰強弱,五臟稟賦的差異,觀察他們之間的共同點,強調他們的偏頗之處。不要拿這個人的情況來衡量那個人,也不要用一個人的例子來看待所有人。這就是人事方面的考慮。這些精微的道理,不能用文字表達,也不能用口頭解釋。他的精細程度超過了捕蟬的技巧,他的觀察力超過了在荊棘上刻字。眼睛不放過任何顏色變化,耳朵不放過任何聲音,手不放過任何脈搏的跳動,唯恐有所差錯。隨便開個藥方就走,卻希望藥到病除,這不是太難了嗎?這是治療疾病的第二個難處。古代服用藥物的人,煮藥煉藥都有一定的規矩,喝藥的方式也各有宜忌。有的藥可以久煮,有的藥不可以久煮。有的藥適合用猛火煮,有的藥適合用溫火煮。這是煮藥煉藥的規矩。有的藥適合溫服,有的藥適合寒服,有的適合緩慢服用,有的適合快速服用。有的藥要配合飲食喜怒來服用,有的藥要避開飲食喜怒。水質有好有壞,煎藥的人有勤快有懶惰,如此情況下責怪藥物無效,不是藥物的過錯,這是服用藥物的第三個難處。單味藥的藥性容易了解,多味藥的藥性難以了解。世上開藥方的人,認為一味藥不夠,就加很多藥進去。卻不知道藥物有相互輔助的,有相互抵消的,有合在一起藥性會改變的。雖然藥書上有使藥、佐藥、畏藥、惡藥的記載,但是古代人沒說過的,世人沒想到的,又怎麼能窮盡呢?例如酒對人來說,有的人喝一石也不會醉,有的人稍微沾一下就頭暈目眩。漆對人來說,有的人整天接觸也不會過敏,有的人稍微碰到就會皮膚潰爛。怎麼知道藥物對人的作用,不會有類似的差異呢?這是稟賦的差異。南方人吃豬肉和魚肉活得好好的,北方人吃豬肉和魚肉就會生病,這是風氣的差異。水銀遇到硫磺就會變成紅色像丹砂,遇到礬石就會變成白色像雪。人們覺得酸味沒有比醋更酸的了,覺得醋還不夠酸,又加了橙子進去,兩種酸味相加,應該更酸才是,結果反而變甜了。巴豆善於通便,覺得巴豆的通便效果還不夠,又加了大黃進去,結果通便效果反而減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