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十三 (5)
卷十三 (5)
1. 本草(五)
〔汪氏(機)本草會編〕二十卷,未見
李時珍曰。本草會編。嘉靖中祁門醫士汪機所編。機字省之。懲王氏本草集要。不收草木形狀。乃削去本草上中下三品。以類相從。菜谷通為草部。果品通為木部。並諸家序例。共二十卷。其書撮約。似乎簡便。而混同反難檢閱。冠之以薺。識陋可知。掩去諸家。更覺零碎。臆度疑似。殊無實見。僅有數條自得可取爾。
〔鄭氏(寧)藥性要略大全〕十一卷,存
自序曰。昔先君子嘗以儒業訓予。每見今之登仕路者。天各一方。既缺問於晨昏。曷能全於子職。親老年荒。而莫能養者有之。庸醫非徒其益。而反致害者。間亦有之。觸於目感於心。故深嘆韁鎖於名利者之莫能脫也。予正得丁卯赴考。拂意時來未冠。先君年七十有五矣。何能俟志之達而榮養乎。
蓋盡心於君者。鮮克盡心於親也。忠孝難以兩全。於是役志於醫。而干祿之心。日益淡焉。因取軒岐伊李所著內經湯液等書閱之。且知古今方書所常用者。不過二三百味。更迭調換而已。其間又有所說不同。一味之下。某藥性寒無毒。又曰。微溫有小毒。又曰。溫無毒。如陳皮則曰。
留白者。補胃和中。去白者。消痰泄氣。又曰。益氣健胃。香附子則曰。消寬食中。又曰。益氣理胃。似此之類。難以枚舉。如木通非通草。石脂指作空青。本二物而指為一物。俾後學何所據哉。余則取諸書。參互訂正。名曰藥性要略。非敢為明者道。但亦可資後學處方之一助云爾。
嘉靖己巳季冬望後。歙北豐陽七潭鄭寧書。
〔沈氏(好問)本草類要〕未見
按上見於浙江通志。
〔許氏(希周)藥性粗評〕醫藏目錄四卷,存
自序略曰。人不可以不知醫。而藥不可以不明性。秦火之前。岐伯彭緩以神醫名。秦火之後。李華張吳以明醫名者。病賴於醫。識其原也。醫資於藥。洞其性也。故藥性之作。有本草。有圖經。有拾遺。又有四聲。有開寶之詳定。又有嘉祐之添注。歷漢魏唐宋。如隱居東垣諸公。
汲汲於此者。謂非有所重而然耶。我先君完齋翁自少知醫。遠近時或賴之。及舉進士第官大理。乃一疾誤於庸醫。至今為憾。逮希周繼儒業。業儒之暇亦尚軒岐。後舉於鄉。嘉靖戊戌上春官不第。歸於舟中。取諸家本草玩之。深以浩瀚不可記憶為病。然既不得其詳。復不得其略。
亦自負也。於是雜舉眾藥。意味相對者。屬之以詞。各以所長。著其用焉。摛為駢麗。以便誦讀。凡一帙。題曰藥性粗評。夫一藥而該群用。獨取其長。績之略也。藥品溢於一千。而所收五百餘條。錄之略也。所採有時月。而歲功隱。所產有州郡。而道地微。推舉之略也。曰草木。
而不類其大喬。曰玉石。而不類其輕重。曰禽蟲。而不別其水陸。有貴賤。而不別其上下。檢點之略也。謂之粗評固宜。既成。至辛丑北上。中途以不及返舟中。自謂粗評之作。終以一二略者為遺恨。於是復取諸家本草玩之。詳其所生所產。與其功用。各注其條下。而每寓以緒論。
白話文:
[汪氏(機)本草會編]
這本書共有二十卷,目前沒有找到。
李時珍說:「《本草會編》是明朝嘉靖年間祁門的醫生汪機所編寫的。汪機,字省之。他因為覺得王氏的《本草集要》沒有收錄草木的形狀,所以刪去了本草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改為按類別排列。將蔬菜和穀物歸為草部,水果歸為木部,並將各家的序言和例子都收錄進來,總共二十卷。這本書雖然內容簡略,看起來很方便,但是因為把不同類別的東西混在一起,反而難以查找。而且以薺菜作為開頭,可見作者的學識淺薄。他刪除了各家的說法,更顯得內容零碎,而且很多地方都是作者自己臆測和猜想,沒有實際的根據,只有少數幾條是作者自己的心得,可以參考。」
[鄭氏(寧)藥性要略大全]
這本書共有十一卷,目前還存在。
作者在序言中說:「我父親以前用儒家思想教導我,看到現在那些當官的人,天各一方,早晚都不能在父母身邊盡孝道,很多人父母年老體衰卻不能奉養,有的庸醫不僅不能治病,反而會害人。看到這些,我內心非常感慨,那些被名利束縛的人真是無法擺脫。我正好在丁卯年要參加科舉考試,但是考試結果不如意,我還沒有成年,父親已經七十五歲了,我怎麼能等到自己功成名就再去奉養他呢?
盡忠於君的人,很少能同時盡孝於父母。忠孝難以兩全。因此,我決心研究醫學,對功名利祿的心也越來越淡泊。我於是閱讀了《黃帝內經》、《湯液經》等醫學典籍,發現古今常用的藥材,不過兩三百種,只是不斷地變換搭配而已。而且,各家對於藥性的說法也存在差異。比如,有的說某種藥性寒無毒,有的又說性微溫有小毒,還有的說性溫無毒。例如,陳皮,有的說保留內層白色的部分可以補胃和中氣,去掉白色的部分可以消痰泄氣,有的又說可以益氣健胃;香附子,有的說可以消食寬中,有的又說可以益氣理胃。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還有,把木通說成通草,把石脂說成空青,明明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卻說成一樣,讓後學的人怎麼辦呢?所以我參考各家的書籍,互相訂正,寫成了這本《藥性要略》。我不敢說這本書能讓有學問的人受益,但希望能對後學者開方用藥有所幫助。」
嘉靖己巳年冬季月圓之後,歙北豐陽七潭鄭寧寫。
[沈氏(好問)本草類要]
這本書目前沒有找到。
這是根據浙江通志的記載。
[許氏(希周)藥性粗評]
這本書收錄在《醫藏目錄》中,共有四卷,目前還存在。
作者在序言中說:「人不可以不懂醫學,藥不可以不了解藥性。秦朝焚書之前,岐伯和彭祖被稱為神醫,秦朝焚書之後,李華、張仲景、吳普等人被稱為名醫。人們的疾病需要依靠醫生,醫生必須了解疾病的根源。醫生要依靠藥物,必須深入了解藥性。所以才會有《本草》、《圖經》、《拾遺》,還有《四聲本草》,以及《開寶本草》的詳細校訂和《嘉祐本草》的補充註釋。從漢朝、魏朝到唐朝、宋朝,像陶弘景、李杲等醫學家,都如此努力地研究藥性,這不正是說明他們非常重視藥性嗎?我的先父完齋公從小就懂得醫學,附近的百姓有時會來求醫,後來考中進士當了大理寺的官員,卻因為一個庸醫的誤診而去世,至今都感到遺憾。我繼承了儒家的學業,在學習之餘也研究醫學。後來考取了舉人,嘉靖戊戌年春天,進京趕考卻沒有考中。在返回的船上,我閱讀各家的本草書籍,覺得內容太過浩瀚難以記住,如果能詳細了解藥性卻又無法簡略,這也是我的一種負擔。
於是,我將各種藥物按照藥性相關的歸在一起,用詞語描述它們的特點,記錄它們的用途,寫成對仗工整的駢文,方便誦讀,總共一冊,取名為《藥性粗評》。一種藥材能夠有多種用途,我只取其主要的作用,這是一種簡略的方法。藥材的種類超過一千種,我只收錄了五百多條,也是一種簡略。我所記錄的藥材產地和採集時間等,以及藥材的道地產地,都是簡略的。記錄藥材的時候,只說草木,沒有提到高大的喬木,只說玉石,沒有提到輕重,只說禽蟲,沒有區分水生還是陸生,只說貴賤,沒有區分上下品。這些都是簡略的地方。所以,稱之為『粗評』也是應該的。寫成後,到了辛丑年我北上,半路因時間來不及就返回了船上,我認為這本《粗評》因為簡略而存在一兩個遺憾。於是,我又重新閱讀各家的本草書籍,詳細記錄了藥材的產地和用途,並在每一條下面加上自己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