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四 (7)

1. 方論(四十二)

君辨理奇矣。已足顯著作之才。奚必托仙以𧌑奇耶。鐸。尼山之弟子也。敢輕言著作乎。聞二先生教。亦述之而已矣。何必諱其非仙哉。仙不必諱。而必謂見書非述也。得欺世以𧌑奇乎。書非𧌑奇而仍以奇聞名者。以鐸聞二先生之教,不過五閱月耳。數十萬言。盡記憶無忘。

述之成帙。是則可奇者乎。豈矜世以𧌑奇哉。山陰陳士鐸敬之甫。別號遠公。又號朱華子。題於大雅堂。

〔李氏(用粹)證治匯補〕八卷,存

自序略曰。古人立說。各有一長。取其所長。合為全璧。先聖後聖。其揆一也。然廣徵萬卷。恐多歧亡羊。專執一說。是守株待兔。不若內遵經旨。外律諸家者為當耳。於是不揣孤陋。取古人書。而彙集之。刪其繁而存其要。補其缺而正其偏。每證列成一章。每章分為數節。

其間首述靈素。示尊經也。下注書目。傳道統也。冠以大意。提綱領也。贅以管見。補遺略也。稿凡三易。輯成數卷。顏其端曰證治匯補。蓋欲以匯合古人之精意。而補古人之未備也。大概此集編次法。即為臨證審治法。先以病因。詳標本也。次以外候。察病狀也。次條目。

審經絡也。次辨證。決疑似也。次脈象。憑摺衷也。次治法。調虛實也。次劫法。垂奇方也。次用藥。指入門也。續以附證。博學問也。終以方劑。與繩墨也。每證之中。首尾編次。皆列為十事。如是而大綱畢備。條理井然。合其章句。前後相貫。分其節目。次第成章。庶幾流覽誦讀。

無大繁太簡之弊。俾賢智者俯而就之。即不及者。亦跂而致之。是或繼往開來之一助耳。但病機變化。誠難盡於紙上陳言。證治玄融。豈易罄夫心中妙理。予才末學。茲集少文。是知規矩不足盡匠氏之功。彀率無以喻射者之智。彼臨機應變。必竣神聖通心。舉錯合宜。方為化工在手。

斯實望於世之君子。時康熙丁卯孟冬上浣。申江李用粹修之氏題。

〔劉氏(曉)濟人寶笈〕二卷,存

〔王氏(宏翰)醫學原始〕九卷,存

自序曰。蓋聞憂於道者神清。精於學者靡暇。是以學問之原。須應致知格物。而格學之功。莫不有機焉。余少苦志業儒。因慕古人有言。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然良醫豈易言哉。上知天文氣運之變化。下達地理萬物之質性。中明人事情欲之乘克。庶幾醫學之原。在於斯矣。愚雖不敏。

每思人之性命於天。而本來之原。務須明確。不致貿貿虛度。於是從師討究。博訪異人。而軒岐叔和仲景東垣河間諸家。及天文坤與性學等書。羅核詳考。而天地造化之理。五運六氣之變遷。人身氣血之盈虛。臟腑經絡之病機。悉皆參論。至於人之受命本末。最為關切。先儒雖有諄諄之論。

今儒務末。置而不講。雖有論者。俱多遠儒近釋。大醫大儒。道無二理。亦豈憒憒乎。愚慨性命之學不明。今而幸聞凡究確而得於心者。不敢私秘。首立元神元質一說。明人道之生機。上帝賦畀之本原。一燭瞭然。不使誘入修煉旁門之誤。次論受形男女之分別。知受賦立命之原。

白話文:

您真是太厲害了,已經足以展現您的著作才華,何必假託神仙來標榜奇特呢?我陳士鐸,只是孔子的後學,哪敢輕易說自己有著作?我只是聽聞兩位先生的教誨,將其記錄下來而已。何必隱諱自己不是神仙呢?並不是說神仙就一定不好,但一定要說自己看到的書不是轉述,難道是想藉此欺騙世人以標榜奇異嗎?我這本書並不是想標榜奇特,但仍以奇異之名流傳,是因為我聽聞兩位先生的教誨,不過五個月的時間,就能將數十萬字完全記住,沒有遺漏。

將這些內容整理成冊,這應該可以算是一件奇特的事情吧?我豈是想在世人面前標榜奇特呢?山陰陳士鐸,字敬之甫,別號遠公,又號朱華子,題於大雅堂。

【李氏(用粹)證治匯補】共八卷,現存。

自序大致是說:古人立論,各有其長處,取其長處,合在一起就能成為完美的整體。先聖後聖,他們的道理都是相同的。然而,廣泛收集萬卷書籍,恐怕會因為歧路太多而迷失方向;專門執著於一種說法,則是守株待兔。不如內在遵循經典的宗旨,外在參考各家學說,這樣才是妥當的。因此,我不顧自己的淺薄,取用古人的著作,將其彙集起來,刪去繁瑣的部分,保留精要的部分;補足缺漏的部分,糾正偏差的部分。每種病症列為一個章節,每個章節分為幾個小節。

其中,首先闡述《靈樞》、《素問》的內容,是為了表示對經典的尊崇;下面註明書名,是為了傳承醫學的道統;章節前冠以大意,是為了提綱挈領;加上自己的見解,是為了補充遺漏的部分。文稿經過三次修改,才編輯成數卷。在書的開頭題名為《證治匯補》,大概是想要匯集古人的精髓,並補足古人沒有完善的地方。總體來說,這本書的編排次序,就是臨床診斷治療的方法。先從病因入手,詳細說明病情的本質和表面現象;其次從外在表現入手,觀察病狀;再次條列相關內容,審查經絡;再次辨別病證,判斷相似的病症;再次依據脈象,綜合判斷;再次運用治療方法,調節虛實;再次說明急救方法,運用奇特的方劑;再次說明用藥,指引入門的方向;接著補充相關的病症,擴充知識面;最後以方劑作為準則。每種病症中,從頭到尾的編排次序,都列舉十個方面。這樣一來,就能做到綱領完備,條理清晰,章句之間前後連貫,節與節之間依次成章。希望讀者在瀏覽閱讀時,不會覺得過於繁瑣或過於簡略,使聰明的人能夠容易理解,即使資質不高的人也能夠努力達到目標。這或許能夠對承前啟後有所幫助。但是病機的變化實在難以在紙上完全表達清楚,證治的奧妙又豈是容易完全說明內心的理解呢?我才疏學淺,這本書文字不多,這說明規矩不足以完全展現工匠的技能,箭靶也無法完全表達射手的智慧。只有臨機應變,才能達到神聖而通徹的心境,舉手投足都合乎適宜,才是真正的運用自然造化。這實在是希望世上的君子能夠理解的。時康熙丁卯年孟冬上旬,申江李用粹修訂,並題字。

【劉氏(曉)濟人寶笈】共二卷,現存。

【王氏(宏翰)醫學原始】共九卷,現存。

自序說:聽說憂慮於道的人精神清明,精通於學問的人沒有空閒的時間。因此,學習的根本,必須要通過格物致知;而格物致知的功夫,沒有不是有其道理的。我年輕時就立志於儒學,因為仰慕古人說的,不成為賢明的宰相,就要成為良醫。然而,良醫豈是容易成為的嗎?上要知道天文氣象的變化,下要了解地理萬物的特性,中間要明白人情慾望的相互影響,這樣才能接近醫學的本源。我雖然不聰明,

但常常思考人的生命來自於上天,因此必須明確其本源,不至於糊里糊塗地虛度一生。於是跟隨老師研究,廣泛地拜訪不同的人,並對黃帝、岐伯、倉公、和仲、張仲景、李東垣、劉河間等各家的學說,以及天文、地理、性命學等書籍,進行詳細地考察研究。進而探討天地造化的道理,五運六氣的變化,人身體氣血的盛衰,臟腑經絡的病機。至於人受命的始末,我尤其關切。雖然前人有諄諄教誨,

但現在的儒生只注重末節,不講解這些道理。即使有人講解,也大多是遠離儒學,而接近佛道。偉大的醫生和偉大的儒者,他們的道理沒有兩樣,哪裡是糊塗無知的呢?我感嘆性命之學沒有得到闡明,現在幸好知道凡是深入研究而有所領悟的,都不敢私藏。首先提出元神、元質的說法,闡明人道生機,以及上帝賦予的本源,使人能夠清楚明白,不至於被引入修煉的旁門邪道。其次探討受形時男女的區別,了解受命立命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