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四 (8)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四 (8)

1. 方論(四十二)

命既立矣。而元質生機。原系四元行締結。資飲食而成四液。繇四液以發知覺。而五官四司。得以涉記明晤。至寤寐睡夢。前人論而不確。或言夢乃魂出而成。殊不知魂合身生。魂離身死。豈有魂遊於萬里之外。而一喚即歸醒之理乎。又道家託言出神遠遊。虛幻妄誕之談。俱經分晰理。

明人五臟六腑。其中各有胎生之原。病如心臟。𩩲𩨗弱小者心脆。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肺臟。合腋張脅者肺下。肺下則善肋下痛。醫逢此證。若不胸有靈素。何以知其原。又醫不知經絡。猶夜行無燭。是以一臟一腑之下。詳論經絡脈穴起止。病原分列。每經正側細圖。致內照灼然。

及奇經八脈之奧。亦並陳綴至周身俞穴。主病針灸補瀉之法。俱經詳悉。而引經用藥之理。靡不由斯。凡昔賢與儒說。不出於醫。而有關於性旨者。亦辨悉而著之。間以不揣之愚。附管窺以綴其中,皆出乎性學之實理。不敢以意為度也。使學者知變化曲折之深。得探性命之原。

亦未必不於是而得之。豈止醫道云乎哉。付諸梨棗。以公於世。若當吾世。有高明之彥。積乎學之深。而更得其淵源。為余意之所未及者。猶幸而望其教我。以教天下者也。康熙二十七年端月下浣。云間浩然子王宏翰自撰。

〔病機洞垣〕未見

按上見於吳縣誌。

〔程氏(履新)易簡方論〕六卷,存

引曰。嘗讀內經妙義。如牟尼珠活活潑潑。莫可端倪。自非上智之士。鮮能晰其精微。降至漢末張長沙。慨其族人誤沒於傷寒者。十常八九。於是著傷寒論。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十三方。方方俱有妙義。自非登堂入室者。鮮能用之。自茲以往。方書日多。汗牛充棟。不可勝計。

習醫者亦滿天下。不可勝計。於不可勝計之中。求其良者什一。庸者什九。良者自能晰內經之精微。究天下之秘奧。施利濟於無窮也。庸者示以傷寒方法。茫無所從。雖長沙之堂。尚不易升。而況欲入靈素之室乎。於是庸淺之流。憚經論深奧。莫能窺測。乃率以方授受。問症檢方。

習以為常。若強語以精微經論。反冰炭而不相投。不若因時俗習尚之常。而發明其應否之議。是余不得已之苦心也。若夫沉疴痼疾。傷寒痘疹。良醫親視。望聞問切。猶恐疑難。豈可以一定之方。而應無窮之變。故不敢載。茲但取尋常易識之症。和平穩安之方。參以昔賢斟酌之論。

俾山陬海隅。求良醫而不速得。開卷檢方。折衷其論。而自藥焉。不致為庸妄所誤耳。易曰。易則易知。簡則易從。由易知易從之方而論之。編為六卷。題其端曰易簡方論。皆述前賢遺意。非敢妄添蛇足也。古云。用古方治今病。譬如拆舊料蓋新房。不經良工之手。不易成也。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又望於後之君子。若夫尚論千古。未張孫而本軒岐。劣群方而優經論。則孟子所謂遊於聖人之門者。安用夫斯編之贅耶。

白話文:

方論(四十二)

人的生命既然確立,其根本的物質與生機,原本是藉由四種元素的運行相互締結而成。再透過飲食來形成四種液體(可能是指精、氣、血、津液),由這四種液體產生知覺,使得五官和各司其職的器官能夠清楚地記錄並明白事理。至於睡醒、睡眠與夢境,前人的論述並不確切。有些人認為夢是靈魂出竅形成的,但他們不知道靈魂與身體是合而為一的,靈魂離開身體人就會死亡,哪有靈魂遊歷萬里之外,一呼喚就能立刻回歸清醒的道理呢?還有道家託詞出神遠遊,都是虛幻不實的說法,這些都已經仔細分析過了。

人體五臟六腑的內部,各自有其胎生的根源。以心臟的疾病為例,心臟發育不健全,比較脆弱的人,心臟就容易虛弱,心臟脆弱就容易罹患消渴、癉熱等病症。肺臟,腋下及肋骨擴張的人,肺臟的位置比較低。肺臟位置低,就容易有肋骨下方疼痛的毛病。醫生遇到這類疾病,如果沒有對醫理有深入的了解,要如何知道病因呢?而且醫生如果不知道經絡,就如同在黑夜中行走沒有火把一樣。所以每一臟腑之下,詳細論述了經絡、脈穴的起止、病因的分類,並且繪製了每條經絡正反兩面的詳細圖,讓內部的情形能夠清楚地呈現出來。

還有奇經八脈的奧秘,也一併列出,並說明全身俞穴的相關位置、主治疾病、針灸補瀉的方法,都已經詳細闡述了。而引經藥物的運用道理,也都由此而來。凡是過去賢人和儒家的說法,雖然不是出自於醫學,但是和人性、精神有關的,也一併加以辨明並記錄下來。我偶爾以自己淺薄的見識,附和在其中,這些都是根據人性的真實道理所寫的,不敢憑著自己的意思來揣測。希望能讓學者了解變化曲折的深奧,得以探求性命的根源,或許也能由此而有所領悟,豈只是醫學的道理而已呢?因此將這些內容付梓出版,公諸於世。如果當今有學問淵博的高明人士,能夠更深入地研究,並發現我沒有考慮到的地方,我將非常慶幸,並希望他們能教導我,也將這道理教導給天下人。這是康熙二十七年端月(正月)下旬,云間浩然子王宏翰自己撰寫的。

(以下未見)

根據以上內容,見於吳縣志。

程氏(履新)易簡方論,共六卷,現存。

序言說:我曾經閱讀《內經》的精妙義理,它們就像摩尼寶珠一樣活潑靈動,難以捉摸。如果不是具有上等智慧的人,很少能理解其中的精髓。到了漢末,張仲景感嘆他的族人因為誤診而死於傷寒的,十之八九,於是撰寫了《傷寒論》,確立了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一百一十三個方劑,每個方劑都有其精妙的道理。如果不是登堂入室的醫者,很少能夠運用。從此以後,醫書越來越多,數量之多,就像牛拉車汗流浹背一樣多,不可勝數。

學習醫學的人也遍布天下,同樣多得不可勝數。在這些不可勝數的人當中,能夠稱得上良醫的,十分當中可能只有一二,庸醫則佔了十分之九。良醫能夠理解《內經》的精微奧妙,探究天下的秘密,將其利益施予無窮無盡的人民。而庸醫就算給他們《傷寒論》的方法,也茫然不知所措,即使想登上張仲景的殿堂都還不容易,更何況要進入《靈樞》、《素問》的深奧境界呢?因此,庸淺之輩,害怕經論的深奧,無法探測,就用直接傳授方劑的方式來學習,問病就檢方,久而久之就習以為常了。如果勉強跟他們說精微的經論,反而會格格不入。不如順應當時的習俗,來闡明這些觀念的正確與否。這是我不得已的苦心。至於那些病情嚴重、久治不癒、傷寒、痘疹等疾病,即使良醫親自診視,運用望聞問切的方法,都還擔心有疑問,哪可以用固定的方劑來應付千變萬化的情況呢?所以我不敢把這些疾病的方子寫出來。這裡只選擇尋常容易辨識的病症,和平穩安全的方劑,並參考古人斟酌過的論述。

希望偏遠地區,一時之間找不到好醫生的人,可以翻閱這本書,對照書中的方子,自行用藥,不至於被庸醫所誤。易經說:「簡單就容易明白,簡潔就容易遵循。」從簡單易懂、容易遵循的方劑來闡述醫理,編成了六卷,題為《易簡方論》。這些都是敘述前人的遺意,不敢妄加蛇足。古人說:「用古老的方子治療現代的疾病,就像用舊的材料蓋新的房子,如果沒有良工巧匠來處理,是很難成功的。」

是否能夠領悟其中的奧妙,取決於個人。這也是我對後世有識之士的期望。如果有人能夠追溯千古,以軒轅黃帝、岐伯為本,而不以張仲景為宗,並認為群方比不上經論,那就像孟子所說的「遊於聖人之門」,又何必需要這本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