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11)

1. 本草(六)

余惟歌賦湯液。藥僅二百四十種。拙集廣至四百種。不為少矣。如食物僅可充口腹。僻藥非治所常需者。安能盡錄。蓋既取其備。又欲其要。應如是止也。茲因重梓。更增備而可用者。約六十品,聊以厭言者之口。仍不礙攜者之艱。苟小道之可觀。倘不至致遠之恐泥也乎。康熙甲戌歲陽月。

休寧八十老人訒庵汪昂書於延禧堂。

〔王氏(遜)藥性纂要〕四卷,存

凡例曰。明萬曆間。蘄州李時珍東璧者。彙纂諸書。名為本草綱目。五十二卷。藥一千八百九十二種。今遜於綱目中。選切要者五百九十七種。增金部神水、水中金。谷部人皇豆、朱米。草部菸草。鱗部海參。獸部獅子油、猴結。人部馬子鹼。共六百六種。名為藥性纂要。以藥備用五行。

品類百千。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皆供治療。未可專以群卉該之也。故藥則錄其功用。書則纂其要言。庶使覽者不憚煩。而易記也。

〔顧氏(元交)本草匯箋〕十卷,存

〔張氏(璐)本經逢原〕四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本經逢原四卷。國朝張璐撰。其書以神農本經為主。而加以發明。兼及諸家治法。部分次第。悉依李氏本草綱目。而疏通大義。較為明顯。自序云。瀕湖博洽今古。尚爾。捨本逐末。僅以本經主治。冠列於首。以為存羊之意。繆氏仲淳開鑿經義。迥出諸家之上。

而於委曲難明之處。則旁引別錄等說。疏作經言。未免朱紫之混。蓋時珍書多主考訂。希雍書頗喜博辨。璐書則惟取發明性味。辨別功過。使制方者易明云。」

吳縣誌曰。張璐字路玉。吳之明醫也。能審虛實決死生。又所著傷寒大成。診宗三昧。醫通。衍義諸書。梓行於世。

〔陳氏(治)藥理近編〕一卷,存

〔王氏(子接)絳雪園得宜本草〕一卷,存

〔黃氏(元御)長沙藥解〕四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長沙藥解四卷。國朝黃元御撰。張機傷寒論。共一百十三方。金匱玉函經。共一百七十五方。合二書所用之藥。共一百六十種。元御各為分析排纂。以藥名藥性為綱。而以某方用此藥為目。各推其因證主療之意。頗為詳悉。然藥有藥之性味。此不易者也。用藥有用藥之經緯。

此無定者也。故有以相輔而用者。有以相制而用者。並有以相反相激而用者。此當論方。不當論藥。但云某方有此藥。為某證而用。某方有此藥。又為某證而用。是猶求之於筌蹄也。

〔玉楸藥解〕四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玉楸藥解四卷。國朝黃元御撰。玉楸者。元御別號也。是書謂諸家本草。其議論有可用者。有不可用者。乃別擇而為此書。大抵高自位置。欲駕千古而上之。故於舊說。多故立異同。以矜獨解。

〔吳氏(儀洛)本草從新〕六卷,存

自序曰。余先世藏書最夥。凡有益於民用者。購之尤亟。以故岐黃家言。亦多海內希見之本。余自髫年。習制舉業。時即旁覽及焉。遇有會意。輒覺神情開滌。於是盡發所藏。而精繹之。迄今四十年矣。夫醫學之要。莫先於明理。其次則在辨證。其次則在用藥。理不明。證於何辨。

白話文:

我寫的歌賦和湯藥方劑,記錄的藥材只有兩百四十種。我粗淺地收集整理,擴充到四百種,也算不少了。就好比食物只能用來填飽肚子一樣,那些偏僻冷門、不是經常需要的藥材,怎麼可能全部都收錄呢?大概是既要追求收錄齊全,又要做到重點明確,就應該適可而止。這次因為重新刊印,又增加了一些常用又實用的藥材,大概六十種,用來堵住那些愛說話的人的嘴,又不妨礙攜帶方便。如果這點小小的研究成果還算有點價值,希望不會因此導致研究深入的時候感到困惑吧。康熙甲戌年陽曆十一月,休寧八十歲的老人訒庵汪昂在延禧堂寫下這段話。

《王氏(遜)藥性纂要》四卷,現存。

凡例說:明朝萬曆年間,蘄州的李時珍,字東璧,匯集整理各家醫書,寫成《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記錄藥材一千八百九十二種。現在王遜從《本草綱目》中,選取了重要的五百九十七種,又增加了金部的神水、水中金,穀部的人皇豆、朱米,草部的菸草,鱗部的海參,獸部的獅子油、猴結,人部的馬子鹼,總共六百零六種,命名為《藥性纂要》,用藥材來配合五行的屬性。

藥材的種類成百上千,有的取材於人體自身,有的取材於外在的事物,都可以用來治療疾病,不能單單用草木來概括所有的藥材。所以關於藥材,就記錄它的功效,關於醫書,就摘錄它的要點,這樣才能讓讀的人不覺得繁瑣,又容易記住。

《顧氏(元交)本草匯箋》十卷,現存。

《張氏(璐)本經逢原》四卷,現存。

《四庫全書提要》說:「《本經逢原》四卷,是清朝張璐寫的。這本書以《神農本草經》為基礎,加以闡發,同時也參考了各家的治療方法。書的章節順序,都依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但更加疏通講解了其中的主要意義,比較明顯易懂。作者在序言中說,李時珍學識淵博,通曉古今,卻仍然有捨本逐末的傾向,只把《本草經》的主要功效放在最前面,算是保留了原本的意思。繆仲淳的解釋,遠遠超過了其他各家,但是對於那些隱晦難懂的地方,就旁徵博引《別錄》等書的說法,把這些說成是《本草經》的話,難免造成混淆不清。李時珍的書主要在於考訂,希雍的書則喜歡廣泛辨析,而張璐的書則只取那些可以闡明藥性,辨別功過的部分,以便讓開藥方的人容易明白。」

《吳縣誌》記載:張璐,字路玉,是吳縣的有名醫生,能診斷虛實,判斷生死。他所寫的《傷寒大成》、《診宗三昧》、《醫通》、《衍義》等書,都刊印流傳於世。

《陳氏(治)藥理近編》一卷,現存。

《王氏(子接)絳雪園得宜本草》一卷,現存。

《黃氏(元御)長沙藥解》四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說:「《長沙藥解》四卷,是清朝黃元御寫的。張仲景的《傷寒論》,共有一百一十三個方子,《金匱玉函經》,共有一百七十五個方子,兩本書所使用的藥材,加起來一共有一百六十種。黃元御將這些藥材逐一分析整理,以藥名和藥性為綱,某個方子用到這個藥材作為目,詳細推究這些藥材在不同的方劑中,治療不同病症的意義。但是藥材有其固定的藥性和味道,這是不能改變的;而使用藥材則有其一定的原則和方法,這是不固定的。因此,有的藥材是相互輔助使用的,有的藥材是相互制約使用的,甚至還有藥材是相互對抗、激發作用的。這些道理應該從方劑的角度來論述,而不應該單純從藥材的角度來論述。只說某個方劑用了這個藥材,是治療某種病症的,另一個方劑用了這個藥材,又是治療另一種病症的,就像是拘泥於捕魚的工具,而忽略了捕魚的本質。」

《玉楸藥解》四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說:「《玉楸藥解》四卷,是清朝黃元御寫的,玉楸是黃元御的別號。這本書認為,各家本草的議論,有的可以用,有的不可用,於是自己加以選擇,寫成了這本書。總體來說,作者自視甚高,想要超越前人,所以對於舊有的說法,多有創新之處,以此來炫耀自己獨到的見解。」

《吳氏(儀洛)本草從新》六卷,現存。

作者在序言中說:「我家祖上藏書最多,凡是對老百姓有用的書,都盡力購買,因此醫學方面的書籍,也有很多是世間罕見的版本。我從小學習應試科舉的功課,同時也廣泛涉獵其他書籍,遇到領會的地方,就覺得心神開朗。於是將家中所藏的書籍全部拿出來,仔細研究,至今已經四十年了。醫學的重點,首先在於明白道理,其次在於辨別病症,再次在於用藥。如果道理不明白,又怎麼能辨別病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