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九 (1)
卷五十九 (1)
1. 方論(三十七)
〔董氏(炳)避水集驗方〕國史經籍志四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避水集驗方四卷。明董炳撰。炳字文化。泗州人。是編以常用有驗之方。分類裒輯。無所闡發。其所用之藥。有積雪草者。本草所未詳。特為具其圖形。述其功效。然藥類至多。唯在善用,正無取乎蒐羅新異。自誇秘授也。其以避水名者。蓋隆慶丙寅淮水決。
炳避居樓上。以成是書。末附柳應聘撰玉鶴翁傳一篇。備載炳父相治醫事。玉鶴相之自號。故炳又號懷鶴云。
〔王氏(永輔)惠濟方〕(醫藏目錄。作簡撰袖珍良方。系坊刻改名。)國史經籍志八卷,存
白話文:
董炳的《避水集驗方》共四卷,現已失傳。四庫全書提要記載,此書由明朝董炳編撰,書中收錄了許多常用且有效的方劑,並按分類整理,沒有過多的闡釋。書中提到了積雪草這種草藥,而本草綱目中並沒有詳細記載,董炳特地繪製了草藥圖形並描述了其功效。然而,藥物種類繁多,關鍵在於善於運用,不應過於追求奇特而自誇秘授。書名以「避水」命名,是因為隆慶丙寅年淮河決堤,董炳避居樓上完成此書。書末附有柳應聘撰寫的《玉鶴翁傳》一篇,詳細記述了董炳父親行醫治病的事蹟。玉鶴翁是董炳父親的自號,因此董炳也自號為懷鶴。
王永輔的《惠濟方》共八卷,現存。醫藏目錄中將其列為《簡撰袖珍良方》,可能是坊刻時改名。
〔顧氏(鼎巨)經驗方〕國史經籍志一卷,未見
〔劉氏(黨)緊要二十四方〕國史經籍志一卷,未見
〔不自秘方〕國史經籍志一卷,未見
〔鄭氏(鸞)傳信方〕國史經籍志八卷,未見
〔李氏(蘭泉)醫說〕未見
鄞縣誌李奎傳曰。有李蘭泉者。以醫名世。所著醫說。未及刊布。其後學徐國。至今寶藏之。
〔王氏(有禮)尊生內編〕十卷,未見
嘉興府志曰。王有禮。休寧人。嘉興邑庠生。本性沈。字三五。居鴛鴦湖上。精岐黃術。善治傷寒。有尊生內編十卷。葉向高序。尊生外編八卷。岳元聲序。皆行世。
白話文:
《顧氏(鼎巨)經驗方》記載於《國史經籍志》,共一卷,但目前尚未發現。
《劉氏(黨)緊要二十四方》記載於《國史經籍志》,共一卷,但目前尚未發現。
《不自秘方》記載於《國史經籍志》,共一卷,但目前尚未發現。
《鄭氏(鸞)傳信方》記載於《國史經籍志》,共八卷,但目前尚未發現。
《李氏(蘭泉)醫說》目前尚未發現。
根據《鄞縣誌》中李奎的傳記記載,李蘭泉以醫術聞名於世,著有《醫說》一書,但尚未刊印出版。他的學生徐國至今仍珍藏著這本書。
《王氏(有禮)尊生內編》共十卷,目前尚未發現。
《嘉興府志》記載,王有禮是休寧人,在嘉興邑庠讀書。他性格沉靜,字號三五,住在鴛鴦湖畔。他精通岐黃之術,擅長治療傷寒。著有《尊生內編》十卷,由葉向高作序;《尊生外編》八卷,由岳元聲作序。這兩本書都已流傳於世。
〔尊生外編〕八卷,未見
〔李氏(守欽)方書一得〕未見
按上見於汜水縣誌。
〔劉氏(繼芳)怪證表裡因〕未見
按上見於太平府志。
〔林氏(道飛)濟世良方〕未見
福建通志曰。林道飛以名醫。著有濟世良方。病者投劑立效。尤好施不倦。年八十三。子孫世其業。
〔姚氏(浚)風疾必讀〕未見
按上見於江南通志。
〔江氏(時途)醫學原理〕三十卷,未見
婺源縣誌曰。江時途。字正甫。江灣人。幼善病。遍閱方書。精研奧旨。異人談方術。了了頓悟。嗣是投劑輒效。有少年病悸。親戚咸惴惴危之。一劑霍然有起色。名著郡邑。戶外之履常滿。前後邑令。咸見推重。舉鄉賓者再。著有醫學原理三十卷。丹溪發明五卷。醫家爭傳誦焉。
白話文:
《尊生外編》八卷,未見。
《李氏(守欽)方書一得》未見。這本書記載於《汜水縣誌》。
《劉氏(繼芳)怪證表裡因》未見。這本書記載於《太平府志》。
《林氏(道飛)濟世良方》未見。《福建通志》記載,林道飛是一位名醫,著有《濟世良方》,病人服藥後立即見效。他尤其喜歡施藥,從不厭倦。八十三歲時去世,子孫繼承他的醫業。
《姚氏(浚)風疾必讀》未見。這本書記載於《江南通志》。
《江氏(時途)醫學原理》三十卷,未見。《婺源縣誌》記載,江時途,字正甫,江灣人。他自幼多病,遍閱醫書,精研醫理。遇到異人談論醫術,他就能立即領悟。此後,他處方都十分有效。曾經有一個少年患病,親戚都十分擔心,他用一劑藥就讓少年病癒。他的醫術名揚郡邑,求醫者絡繹不絕。前後兩任縣令都非常推崇他,兩次舉薦他為鄉賓。他著有《醫學原理》三十卷、《丹溪發明》五卷,醫家們爭相傳閱。
〔丹溪發明〕五卷,未見
〔萬氏(拱)醫學大成〕未見
按上見於湖廣通志。
〔喻氏(化鵬)醫經翼專〕未見
寶慶府志曰。喻化鵬。字圖南。豐城人。以精醫遊邵陽。其於切脈望色聽聲察形之妙。終夜研究。若經生家。治病如臨大敵。稍不中肯。憂形於色。靜夕深思。辰起即赴病家。調劑不論貧富。不惜重值之料。人予之金。即以市奇方秘論。雅尚氣節。能文詞。嘗構一樓藏古書史。
好與諸名士遊。所著醫經翼專。愚禪師之,其卒也。友人劉默庵經理。葬於東郭五里碑之右。厚恤其子以歸。
〔徐氏(純卿)紉元醫案〕未見
延平府志曰。徐純卿。將樂諸生。讀書學易。窮醫得秘方。施藥活人。年八十。手不釋卷,著有紉元醫案。
白話文:
丹溪發明的五卷本和萬氏醫學大成都未曾見過,根據湖廣通志記載。喻化鵬的醫經翼專也未曾見過,寶慶府志記載,他是豐城人,字圖南,精通醫術,在邵陽行醫,精於切脈、望色、聽聲、察形,治病時如同臨大敵,對病患細心照料,不論貧富,不惜重金購買珍貴藥材,也願意分享奇方秘論,品格高尚,文采斐然,曾建樓藏書,喜歡與名士交往,著有醫經翼專,後由友人劉默庵料理後事,葬於東郭五里碑之右。徐純卿是將樂諸生,精通醫術,著有紉元醫案,延平府志有記載。
〔徐氏(應顯)醫方積驗〕未見
金華府志曰。徐應顯。字子祐。永康人。業儒。精醫術。多所全活。晚年益精。歷遊名公卿間。貧寒以疾請。匍匐救之。所著有醫方積驗。歲大祲。倡行糜粥。有以負賦告者。為貸錢焚券。人德之。牟御史廉其行。表其廬。曰儒修相業。年八十餘卒。
〔彭氏(浩)雜病正傳〕未見
〔醫性〕未見
〔孫氏(櫓)醫學大成〕未見
〔活命秘訣〕未見
〔吳氏(嗣昌)醫學慧業〕未見
按上五書。見於浙江通志。
〔吳氏(奐)古簡方〕續文獻通考十二卷,未見
金華府志曰。吳奐。字德章。蘭溪人。刻志好學。博通書史。善書札。而尤精於醫。得何文定公曾孫仲畏之傳。功力兼人。益造其微。其醫最於一邑。人多稱之。著有古簡方十二卷。諸集方四十餘卷。其詩號蘭渚漁歌。
白話文:
金華府志記載,徐應顯,字子祐,是永康人。他原本學習儒學,後來精通醫術,救治了不少病人。晚年更專心鑽研醫學,經常在名門望族之間遊走,遇到貧困的病人求醫,他就爬著去救治他們。他寫了《醫方積驗》這本書。曾經有一年發生了大災荒,他倡導大家吃米粥,還借錢給繳不起稅的人,並且燒掉借據,人們都稱讚他的品行。牟御史欣賞他的品德,推薦他在當地蓋了房子,並說他是儒學和醫術兼備的人。他活到八十多歲去世。
金華府志記載,吳奐,字德章,是蘭溪人。他刻苦好學,博覽群書,擅長寫文章,尤其精通醫術。他得到何文定公曾孫仲畏的傳授,醫術精湛,並且不斷深入研究。他在當地醫術最高明,許多人都稱讚他。他著有《古簡方》十二卷,《諸集方》四十多卷。他的詩歌被稱為「蘭渚漁歌」。
〔王氏(子英)醫案〕未見
蘭溪縣誌曰。王子英。號石舟。著有醫案。系御醫開之裔孫也。
〔賴氏(湯銘)四科治要〕未見
延平府志曰。賴湯銘。永安庠生。痛母歿於庸醫。一旦棄舉子業精醫。以贖己罪。而未能也。於是無貧富。病者雖百里必視之。投劑輒驗。郡守鄭祖幾法不起。湯銘既治有效。且曰。調養元氣。上策也。參朮草根。斯下耳。鄭聞言益加禮焉。有四科治要。閩醫多祖述之。
〔方氏(炯)杏村肘後方〕未見
按上見於福建通志。
〔潘氏(文源)方脈纂要〕二十卷,未見
婺源縣誌曰。潘文源。字本初。桃溪人。寬和仁厚。言笑不苟。望而知為長者。少業儒不售。去而學醫。即精工。所投劑輒效。每日求診視者。盈門塞巷。文源意在施予。所藥治者。概不責酬。遇貧士且加惠予焉。以故懸壺三十餘載。人人稱神。而家無數畝之蓄。沒之日。里巷多流涕者。所著有方脈纂要二十卷。行於世。
白話文:
蘭溪縣誌記載,王子英,號石舟,著有醫案。他是御醫開的後代子孫。
延平府志記載,賴湯銘,永安縣的秀才。他母親因庸醫而過世,他便放棄科舉,專心學醫,想要彌補自己的罪過,但未能做到。因此,他無論貧富,只要有病患,即使千里之外也會前去探望。他所開的藥方都很有效。郡守鄭祖幾生病,湯銘醫治後有效。湯銘還說:“調養元氣是上策,參朮草根只是治標而已。”鄭祖幾聽到這番話,更加尊敬他。湯銘著有《四科治要》,福建的醫生很多都以他的醫術為師。
根據福建通志記載,方炯著有《杏村肘後方》。
婺源縣誌記載,潘文源,字本初,桃溪人。他性格寬厚仁慈,言行舉止都十分得體,一看就知道是個長者。他年輕時學習儒學,但沒有取得功名,便轉而學習醫術,很快就精通醫理。他所開的藥方總是有效,每天來求診的人絡繹不絕,門庭若市。潘文源希望能幫助更多人,因此為病人治病從不收取報酬,遇到貧困的人還會額外幫助他們。他行醫三十多年,醫術精湛,人人都稱他為神醫,但他家裡卻沒有多少財產。他去世後,許多街坊鄰居都流下了眼淚。他著有《方脈纂要》二十卷,流傳於世。
〔莊氏(履嚴)醫理髮微〕未見
江陰縣誌曰。莊履嚴。字若晹。工醫。能詩。診治有奇驗。活人不可勝紀。著醫理髮微。習醫者多宗尚之。
〔高氏(叔宗)資珍方〕未見
江陰縣誌曰。高叔宗。字子正。別號石山。能詩善書。通和扁術。著資珍方。高賓為序。
〔王氏(禹道)惠濟仙方〕未見
分水縣誌曰。王禹道。字冰岩。事繼母以孝聞。幼好學。弱冠精舉子業。以及經史子集。無不通貫。都人士咸以大器期之。中年遘疾。遂究心岐黃家言。著惠濟仙方諸書。遠邇稱述。不啻沛相長桑也。訓鄉勇以拒礦賊。功高。尉邑侯李深重之。都諫何春泉欲以人才薦。會疾不果。前蔡邑侯集分水先賢傳。首稱焉。
白話文:
江陰縣誌記載,莊履嚴,字若晹,精通醫術,也能寫詩。他診治病人有奇特的驗證,救活的人數不勝枚舉。他著有《醫理髮微》,許多學習醫術的人都很推崇。
江陰縣誌記載,高叔宗,字子正,別號石山,擅長寫詩書法,精通醫術。他著有《資珍方》,高賓為此書寫了序言。
分水縣誌記載,王禹道,字冰岩,以孝順繼母聞名。他從小就喜歡學習,弱冠之年精通舉業,並通曉經史子集。當地人都認為他將來會成為大器。中年時他染病,於是專心研究醫術,著有《惠濟仙方》等書,遠近都稱讚他,如同古代的沛相長桑君一樣。他還訓練鄉勇抵抗礦賊,功績卓著,縣令李深非常器重他。都諫何春泉想要推薦他,但王禹道病重,未能如願。前蔡縣令編撰分水先賢傳,將王禹道列為首位。
〔汪氏(副護)試效集成〕未見
休寧縣誌曰。汪副護。字天相。城西人。少通儒術。改業醫。師祁門汪機。尋歷姑蘇京口。訪明師。遂精醫學。祖東垣老人。專以扶元氣為主。因號培元醫。行四十餘年。全活甚眾。平生樂善好施。四城通道。並建亭憩行者。兼修遠近廟宇。悉出賣藥金。著有試效集成暨諸醫書。行世。
〔胡氏(尚禮)醫案〕未見
按上見於儀真縣誌。
〔孫氏(鈍)試效集成書〕未見
錢塘縣誌曰。孫鈍。字公銳。遇異人授卻老方。九十童顏。醫傾海內。所著有試效集成書。按脈用藥。足齊古人。又有皇甫泰者。與之齊名。稱孫皇云。
白話文:
休寧縣誌記載,汪副護,字天相,是城西人。年輕時通曉儒學,後來轉行從醫,師從祁門的汪機。之後又遊歷姑蘇和京口,拜訪名師,最終精通醫術。他以東垣老人為祖師,專注於扶持元氣,因此號稱培元醫。行醫四十多年,救治了許多病人。他一生樂善好施,在四個城門都修建了亭子供行人休息,也修繕了附近廟宇,所有費用都來自賣藥的收入。他著有《試效集成》等醫書流傳於世。
儀真縣誌記載,胡尚禮的醫案。
錢塘縣誌記載,孫鈍,字公銳,遇見一位異人傳授他“卻老方”,九十歲了仍然容顏如童子。他的醫術名滿天下,著有《試效集成書》。他精通脈診和用藥,足以與古代名醫比肩。還有一位叫皇甫泰的人,與他齊名,被人們稱作“孫皇”。
〔王氏(君賞)醫便〕二卷(張受孔刊本四卷)存
自序曰。余遊京師。時獲茲集。檢其方甚約。諦試之輒驗。因益以續收諸條。更裁定焉。稍稍蓄治藥材。無論疾久近。循方分劑。罔不克臻奇功。嗣是出按晉。及再承關陝。於時從役者。人以十數。歲月既賒。得無有虞採薪。然雖傳舍中法嚴。內外醫不可得延而入也。獨賴是以濟。
取左右如叩。夫醫弗煩而藥足。方弗繁而用備。名之曰醫便。既事竣。將言復諸從役求甚殷。苦無餘本。錄則眾弗給。政或給焉。示亦弗廣也。舉而籌之太守。太守曰。藏有廢版。可更遂以命梓人。隆慶己巳重陽日。巡按陝西監察御史王君賞識。
白話文:
〔王氏(君賞)醫便〕二卷(張受孔刊本四卷)存
自序
我曾在京師遊歷時,偶然得到這本書。仔細檢視其中的方子,覺得非常簡約,嘗試使用後,屢試不爽。於是,我便將一些其他方子也收入其中,重新整理編排。我陸續收集藥材,不論疾病的久近,只要依方分劑,都能獲得奇效。後來,我出任晉地官職,又接連擔任關陝地區的職務,身邊有十多名隨從。時間久了,難免有人生病需要用藥,但當時由於法令嚴格,軍營內外都無法請大夫入內。幸好,我帶了這本書,才能救治他們。
書中記載的醫術,就像左右手互相叩擊一樣簡單方便。醫術不繁雜,藥物卻足夠使用,方子不複雜,卻應有盡有,所以取名為《醫便》。
事情結束後,許多隨從都希望我能將書複製一份,但苦於沒有多餘的版本,抄寫的話又無法滿足大家的需求,就算勉強抄寫,傳播範圍也很有限。我便將此事告訴了太守,太守說:“府庫裡有廢棄的刻版,可以拿來重新刻印。”於是,在隆慶己巳年重陽日,巡按陝西監察御史王君賞識這本書,便下令刻印出版。
按萬曆壬寅吳秀序曰。震澤沈竹亭與齡所錄也。蘇州府志又曰。沈與齡號竹亭。吳江人。工醫。能決生死。著書便行世。然據徐應登序。稱按是編為王侍御公按秦時所輯,則知其出君賞矣。
〔吳氏(秀)增補醫便續集〕四卷(張受孔刊本六卷)存
自序略曰。余家舊用醫便集。蓋得之竹亭先生。云迄今三十年。索者猶踵至。武林因之有二刻。托為御院本。繼又見莒中刻。補遺則歸之朱濟川黃文洲兩人。兩人固良醫也。所採集當不謬。余合兩書刪訂之。補以己試方。用續先刻。世有不能致醫藥。與能致而付之庸工之手者。覽此庶有瘳乎。
〔曹氏(金)傳信尤易方〕八卷,存
白話文:
據萬曆壬寅年吳秀序言,這本「醫便」是沈竹亭與齡所編寫的。蘇州府志也記載,沈與齡號稱竹亭,是吳江人,精通醫術,能判斷生死,並著書傳世。但根據徐應登的序言,這本書是王侍御公根據秦朝時期的醫書整理而成,可見其淵源深厚。
這本《吳氏(秀)增補醫便續集》共四卷,現存六卷。作者在自序中提到,他家一直使用「醫便集」,這本書是從竹亭先生那裡得到的,至今已有三十年,依然有人前來索取。武林地區甚至有兩個版本,聲稱是御院本。後來又看到莒中刻本,書中的補遺部分則歸功於朱濟川和黃文洲兩人。這兩位都是名醫,所採集的內容應該不會有錯誤。作者將兩本書合在一起,進行了刪改,並加入了自己的驗方,編成這本續集。希望那些無法尋求醫藥幫助的人,以及那些尋求醫藥卻誤遇庸醫的人,能透過這本書得到醫治。
《曹氏(金)傳信尤易方》共八卷,現存。
慄永祿序略曰。夷門少川右使曹公。素留神軒岐內經靈樞諸篇。尤邃於仲景叔和丹溪等諸部經方。故自登仕來。揚歷淮揚齊魯會稽間。所過名勝。即登眺移日。值羽士緇流。輒改顏款接叩底裡。但奇藥單方可採。隨便札記。付行笥以隨。垂二十餘祀。方積笥盈。奚啻萬計。茲轄政少暇。
悉所積校理之。辨證分門。犁然備具。稍方品重複。詭異不經者。盡為刪芟。乃得八卷。中有證頗相類。則附註本門。有間出各方。則明注方後。較諸種更為精當簡便。且經試多奇驗。遂題曰傳信尤易方。一展卷。門類區別。藥品弗淆。治療法備。雖窮鄉下邑。人得此。隨證檢方。
白話文:
慄永祿在序文中簡述道:夷門少川的右使曹公,平時就用心鑽研《黃帝內經》、《靈樞》等醫學典籍,尤其精通仲景、叔和、丹溪等人的經方。因此,自從他做官以來,無論是揚州、淮安、齊魯還是會稽,所到之處的名勝古蹟,他都會駐足觀賞,流連忘返。遇到道士、僧侶,他也會改變儀容,禮貌地與他們交談,探求醫藥秘方。只要是奇藥、單方,他就隨手記錄下來,並將這些筆記隨身攜帶。
二十多年來,積累的方子塞滿了箱子,數量不可勝數。現在他掌管政事,稍微有點空閒時間,就把這些方子整理分類,根據辨證論治,分門別類,整理得井井有條。其中一些重複的方子、奇怪的方子、不符合經方原則的方子,都一一刪除。最後整理成八卷。對於證狀相似但治療方法不同的,就在本門類下面做註解;對於一些比較特殊的方子,就在方子後面做明注。與其他醫書相比,這本書更精準、簡便,而且經過多次驗證,效果非常神奇。於是,他將這本書命名為《傳信尤易方》。
只要翻開書本,就能清楚地看到各個門類的區別,藥物名稱也不會混淆,治療方法也一應俱全。即使是在偏遠的鄉村,人們也能根據本書提供的方子,對症下藥,治癒疾病。
隨方製藥。隨藥醫證。不出戶庭。效可立睹。醫可勿他覓也。
自序略曰。余聞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確哉其言之也。蓋余少膺脾病。召一方時。所謂名能療者。乃百弗一功焉。會客有授余啖蠡實者。非有所診候而審辨也。輒一再月。而強食倍他日。繇此觀之。世嘗言海上方。能愈劇疾。不虛哉。不虛哉。余既以日履和豫。叨役四方。
所過名勝。羽客衲子。時問所素善易方。歲久累數篋。間發治所主病。屢屢稱捷效。隆慶改元。余起使易水。命醫官鄭鸞。比類裒集。曰。韙哉方乎。傳之海上人。而實散見諸名家所載籍者也。余更使明著所自出。而頗厭其繁複。後二年餘再攜入秦。秦涇陽醫士王玎檢校刪正。
白話文:
根據藥材性質隨機配藥,針對病症用藥治療,不用出家門,效果馬上就能看到,醫術不必再到其他地方尋找。
我曾經患過脾病,找了很多名醫治療,但效果都不好。後來遇到一位朋友,他給我一些海螵蛸,也沒有經過診斷,只是一再服用,結果食慾大增,比以前好多了。由此可見,世俗所傳的海上方,能治癒重病,並不是空穴來風。後來我身體恢復健康,就經常到各地遊歷。
我沿途遇到許多有名的醫者、道士和僧人,向他們請教一些簡單易行的藥方,多年累積下來,收集了許多藥方。在治病過程中,這些藥方屢屢奏效,效果顯著。隆慶元年,我出使易水,命令醫官鄭鸞整理這些藥方,他說這些方子很好,可以傳給海上人。其實這些藥方大多出自名家醫書。我還讓鄭鸞寫明藥方的出處,但他覺得太過繁複。兩年後,我再次入秦,秦涇陽醫士王玎幫忙校對並刪減了這些藥方。
釐八卷。錄成適左使上黨健齋慄公雅抱博濟之猷。間取而觀之曰。夫在物有之。運規而索圜。有弗圜焉。我知其不為方也。操矩以求方。有弗方焉。我知其不為圜也。以余讀若方。殆醫之規矩。非與吾為若梓以博。民壽何如。余曰。公之意信大厚幸。吾志也。於是卒刻。而名之曰傳信尤易方。
蓋古有衛生千金救民備急易方。而是方不伐物命品。取諸任土所宜。無煩雷公操炮。隱居辨治。而又嘗試多奇應。故云。時隆慶歲在庚午春正月上元日。賜進士出身通奉大夫陝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夷門曹金書。
〔何氏(古樸)醫家蘊奧〕四卷,存
章秩曰。古樸先生餘杭縣北住進賢里。幼穎悟讀書。□詩隱居。獨善傳覽諸書。尤精醫學。所集有修真正術。求嗣秘要。草堂吟料。珠璣類萃。星命關鍵等書。
白話文:
這本書共八卷,是為了紀念上黨健齋慄公博愛濟世的美德而編纂的。我偶爾翻閱,心想: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想要用圓規去尋求圓形,有些東西就不會是圓的,我知道它不是方的;想要用矩尺去尋找方形,有些東西就不會是方的,我知道它不是圓的。用我現在的理解,這就像醫學的規矩,不能用木匠的尺度去衡量。百姓的壽命如何呢?我說:「您的心意真是太厚重了,這也是我的心願。」於是最終刻板印刷,並命名為《傳信尤易方》。
古代有《衛生千金》、《救民備急易方》,而這本書不妄自尊大,不強求藥物效力,只取當地適宜的藥材,不用像雷公那樣苦心煉製藥物,只需在家中辨證施治,而且很多方子都有奇效。所以,在隆慶庚午年正月上元日,我將這本書獻給了賜進士出身、通奉大夫、陝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夷門曹金書。
這本《何氏(古樸)醫家蘊奧》四卷,現已保存。
章秩說:古樸先生住在餘杭縣北面的進賢里,自幼聰明穎悟,愛讀書,隱居山林,獨自研讀各種書籍,尤其精通醫學。他所著有《修真正術》、《求嗣秘要》、《草堂吟料》、《珠璣類萃》、《星命關鍵》等書。
〔修真正術〕未見
〔楊氏(拱)醫方摘要〕十二卷,存
〔龔氏(信)古今醫鑑〕八卷,存
自序曰。余幼業儒。讀張子西銘。天下疲癃殘疾。皆吾無告兄弟。韓子原道。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深嘆二公之言。民胞物與之心也。然膺厥任。惟宰相。上佐天子。調燮陰陽。節宣元氣。庶足起疲癃而壽國脈。余誦之。直欲於身親見之。殊庸劣魯鈍。為時所阨。會家君起家醫學。
朅來燕豫。響應中原。醫之正傳。已有所得。余因省焉。遂棄儒就學。紹岐黃倉越之心傳。闡劉張朱李之秘訣。於當時雲遊高士。有裨醫教者。尤竭誠晉謁。與之上下其議論。遠宗先哲。近取名公。殫精竭神。磨光刮垢。與家君相為淵源。蓋有年矣。每視疾則先診以脈息。次察其病原。
白話文:
我從小就讀儒家經典,讀到張載的《西銘》,其中說天下所有疲弱殘疾的人,都是我們無助的兄弟。韓愈在《原道》中也說,要為他們醫治疾病,以救助他們早夭的命運。我深深地感嘆兩位先賢的仁心,他們將天下蒼生視為一體。但我深知,擔負起這個責任,就像擔任宰相一樣,要輔佐天子,調和陰陽,調節元氣,才能真正幫助百姓恢復健康,延續國家的命脈。我立志要親身實踐他們的理想,但自己天資愚鈍,又受到時代的限制。後來,我的父親開始學習醫術,我便也隨之開始學習。
我來到燕京,應中原地區的邀請,學習醫學的正統傳承,並有所收穫。我便放棄儒學,專心學習醫術,繼承岐黃、倉頡的精髓,探究劉、張、朱、李等名醫的秘訣。當時,我遇到一些精通醫術的隱士,便誠心誠意地拜訪他們,和他們深入探討醫學問題,從古代先賢的智慧中汲取精華,同時也學習當代名醫的經驗。我傾盡心血,精益求精,與父親一起鑽研醫術,已經很多年了。每次看病,我都會先診脈,然後觀察病因。
而攻治之法。方藥之制。又酌其脈病而投之。執是以往。影響不殊。既而以脈病治方。分門別類。以古今之確論為樞要。間亦竊附己意。參互考訂。遺者補之。略者詳之。纂輯成帙。醫有十三科。此其粗備。釐為八卷。名以古今醫鑑。夫醫意也。何取於鑑。鑑惟空而後無遺照。
醫必明而後無遺疾。是書上考諸古。古之明驗者取之。下質諸今。今之明驗者取之。隱伏沉痼。罔不洞察。與鑑之照物。妍媸不夾。有相類者。此之謂醫鑑。此余命名意也。稿甫成。不敢自秘。爰付諸梓。以公諸天下後世。俾醫有小補。病有救援。視醫國良相。固小大不同。
而疲癃可起。夭死可蘇。亦宛乎韓張二公之用心也。余不佞。言之無文。聊述成書之概於篇端。其訂訛正誤。尚有竣於後之君子。時萬曆四年歲次丙子孟冬之吉。金溪後學龔廷賢書於有慎堂。
白話文:
治療疾病的方法和藥方,要根據脈象和病症來選擇。我秉持著這個原則,經過多年的實踐,效果始終如一。於是,我便根據脈象和病症將藥方分門別類,以古今醫學的精華為核心,也加入我個人的見解,相互印證,缺漏的補充完整,簡略的詳細說明。最後彙編成冊,包含了十三種醫科,內容算是比較完備了。我將這本書分為八卷,取名為《古今醫鑑》。
醫術就如同鏡子,鏡子要空才能照出所有東西,醫生要精通醫術才能治好所有疾病。這本書上溯古代,汲取古人精華經驗,下及當今,採納現代醫學的精華成果,能夠洞察各種隱藏的頑疾,就像鏡子照物一樣,明辨是非,毫無遺漏。這就是我取名為《古今醫鑑》的原因。
書稿完成後,我不敢私藏,便將它付梓出版,讓天下後世都能看到,希望能對醫生有所幫助,讓病人得到救治。醫生如同國家的良相,雖然職責大小不同,但都能使虛弱者康復,使垂死之人復生,這也是我效法韓宗師和張仲景兩位前輩的治病救人之心。
我學識淺薄,文筆平庸,只能在書的開頭簡單介紹一下寫作的緣由。如果有後來的學者發現錯誤,歡迎指正。這是萬曆四年(1576年)冬天寫的,金溪後學龔廷賢在有慎堂書。
金溪縣誌曰。龔信十一都下澌里人。任太醫院。著古今醫鑑。並雲林醫彀。子廷賢著萬病回春。
〔周氏(禮)醫聖階梯〕十卷,存
自序曰。醫者仁術也。厥理邃奧。惟儒為能通之。自黃岐開其源。和扁弘其流。張王朱李數君子揚其瀾。而醫道始大著矣。先君菊潭翁甫以醫鳴世。載諸郡志。足徵也。嘗謂禮曰。醫僅足以濟一方。汝其求之孔孟。以大其施乎。爰命業儒。補郡庠弟子員。屢試弗捷。貢太學生。
受臨清州倅。奈世方以資格待仕進。而禮又素性弗克脂韋。於時仕甫三載。即謝政歸。因思先正有云。不用於時。則當為明醫以濟世。乃因究心醫業。博觀前輩遺書。汗牛充棟。言各有長。然紛紜浩漫。靡有歸一。苟非神而明之者。莫窺其涯。是以庸醫貿貿。未免執一廢百。
白話文:
金溪縣志記載,龔信是十一都下澌里人,曾擔任太醫院,著有《古今醫鑑》和《雲林醫彀》。他的兒子廷賢著有《萬病回春》。
周氏的《醫聖階梯》十卷,現存。
自序中寫道,醫術是仁愛的學問,其道理深奧,只有儒者才能真正理解。自從黃帝開創醫學之源,到華佗和扁鵲弘揚醫術,再到張仲景、王叔和、朱丹溪、李時珍等多位醫學大家,醫學才真正發展起來。我的父親菊潭翁以醫術聞名於世,記載在郡志中,足以為證。他常說,禮記中提到,醫術僅能救治一方百姓,你應該學習孔孟之道,擴大你的施惠範圍。因此,他讓我學習儒學,我考取了郡庠弟子員,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卻沒有考中,最後考取了太學生。
後來我被任命為臨清州的副知州,但當時社會風氣以資格論英雄,而我天生不善於逢迎拍馬,於是只做了三年官便辭官回家。想起先賢們的教誨,不被重用就應該成為精通醫術的醫生來救治百姓,於是我專心研究醫術,廣泛閱讀前輩們的醫書,汗牛充棟,各家學說各有長處,但卻雜亂無章,沒有統一的理論。如果沒有神明般的智慧,就無法窺探其深奧的奧秘。因此,庸醫往往盲目地執著於一種學說,而忽略了其他學說,最終只能一無所獲。
而以藥試病。其為仁術之累多矣。禮幼侍先君。頗知梗概。既而銳意鑽研。殫心窮究。乃克會通諸家之說。撮其樞要。析其淆亂。間附己意。以成全書。凡十卷。先審病以定名。次原病以著論。論確而後察脈。脈明而後處方。湯液丸散。用各有宜。編訖。題曰醫聖階梯。夫神聖工巧。
醫之等級也。然必由易簡。而後極至可臻。志於醫學者。苟能於是書而尋繹焉。則嚮往不迷。而神聖之域。不於此而可漸躋乎。於戲。凡厥有生。受形天地。五方之水土不齊。七情之感人亦異。安得滯於聞見之偏。而不知變通之妙哉。是集也。合之盡其大。析之極其精。展玩之間。
白話文:
醫者以藥物試驗病人,這仁術的累積真是不少。我年輕時侍奉先君,略知醫術的梗概。後來我專心鑽研,竭盡心思,深入探究,終於融會貫通各家學說,提煉出核心要點,釐清混淆之處,並加入自己的見解,寫成這本醫書。全書共十卷,先根據病症確定病名,再追溯病因並論述,論述確立後才探察脈象,脈象明晰後才開具處方。湯劑、液劑、丸劑、散劑,每種藥物的使用都有其適宜之處。書稿完成後,我將它命名為《醫聖階梯》。
醫術的精妙如同神聖的巧藝,它有等級之分,但必須從簡易處入手,才能最終達到極致。有志於醫學的人,只要能細心研讀此書,就不會迷失方向,最終也能漸漸邁入神聖的領域。唉,天下萬物都有生命,受天地造化而生,五方水土不同,七情感人亦有差異。怎麼能固執於片面的見聞,而不知變通的妙處呢?這本書集大成,精益求精,細細品味,受益無窮。
庶幾候易。而病機可識。體認真。而療理無艱矣。書既成。不敢自私。因鋟梓。以廣惠於四方云。萬曆元年春正月既望徵仕郎臨清州判官歸安半山周禮序。
〔徐氏(涉)親驗簡便方〕醫藏目錄一卷,存
自序略曰。予自弱冠。既念貧民。昧於醫藥。淪於夭死。故每留心體察。諸醫暨諸士大夫。語及凡已試而簡便者。悉令人筆識之。意在鋟行。而冗累未果。今寓留都稍暇。又得太醫院醫官江陰。趙文育氏。為予分類繕寫。足成一編。雖其所具未若他書之多。然皆非道聽途說。
言之無據。亦非待醫家臨病斟酌。煩厥心力者也。但本意主於便物。不止專濟其生。故於服食物用之凡。從宜料理之法。少有裨於斯民日用者。亦輒類附於後焉。仍慮其罔知文義。爰為之詞。咸近方俗。即醫家語。亦不全採。要在使之易曉而已。觀者幸勿以為淺近而忽之。
白話文:
我從年輕時就一直希望能幫助那些不懂醫藥、容易早逝的窮苦百姓,因此我仔細觀察各路醫生和士大夫們,記錄下他們所有試驗過有效的簡便醫方,希望能將這些醫方廣泛流傳。由於繁忙一直沒能完成。現在我暫時住在京城,稍微有些空閒,又得到太醫院醫官江陰趙文育先生的幫助,為我整理分類,終於完成了一本醫方集。雖然書中記載的醫方不如其他醫書多,但這些方子都經過實際驗證,不是道聽途說,也不是需要醫生臨場斟酌,費心費力才能使用的方子。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方便百姓,不僅專注於救治病患,也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飲食調理方法,只要能對百姓有用,都記錄在書中。為了怕大家不理解文字,我特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撰寫,即使是醫家常用的用語,也盡量簡化,目的就是要讓大家都能看懂。希望大家不要因為它看起來簡單而輕視它。
〔羅浮山人菉竹堂集驗方〕六卷,存
〔姚氏(思仁)菉竹堂醫方考〕未見
朱彝尊姚氏族譜序曰。萬曆初。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傳工部書善長公。登先文恪公榜。後年七十餘。致政歸里居。樂善好施。病者給以藥。寒者給以衣。死者給以棺槥。今所傳菉竹堂醫方。皆公手自抄。
按是書。見於浙江通志。引嘉禾徵獻錄。姚思仁當是善長公。而豈與羅浮山人集驗方。為一書否。附以俟考。
〔解氏(楨)醫學便覽〕醫藏目錄四卷,存
〔張氏(四維)醫門秘旨〕十五卷,存
□□曰。古皖張子諱四維。字國本。別號筠亭。乃聽選官也。醫名於世。諸上司獎之以扁額。士大夫贈之以詩文。
白話文:
羅浮山人菉竹堂集驗方、姚氏菉竹堂醫方考、解氏醫學便覽、張氏醫門秘旨
羅浮山人菉竹堂集驗方 六卷,現存。
姚氏(思仁)菉竹堂醫方考 未見。
朱彝尊在姚氏族譜序中寫道:萬曆初年,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傳工部尚書善長公,登先文恪公榜。之後年過七十,致仕歸鄉。樂善好施,病人給予藥物,寒者給予衣物,死者給予棺木。如今所傳的菉竹堂醫方,都是他親手抄錄。
按此書記載,見於浙江通志,引嘉禾徵獻錄。姚思仁應是善長公,但羅浮山人集驗方是否與之為同一本書,尚待考證。
解氏(楨)醫學便覽 醫藏目錄四卷,現存。
張氏(四維)醫門秘旨 十五卷,現存。
□□曰:古皖張子名四維,字國本,別號筠亭,乃聽選官也。醫術名揚天下,諸上司以扁額獎勵他,士大夫以詩文贈送他。
〔錢氏(後崖)宦邸便方〕二卷,存
〔吳氏(嘉言)醫經會元〕十卷,存
自序曰。夫醫藥方書。乃拯病資生之軌也。惟按以理氣。詳於治法。卓有效驗者為難得。近代所出之書。有詳於論說者。不備乎方。繁乎方藥者。不精於擇。文言衍義者。無體用之約。捷徑處治者。缺是非之辨。及諸家注述,無一本之斷。有五志皆為火論者。有言溫能除大熱者。
有竟以吐汗下去病為要者。有言治病。必求其本為法者。經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有言傷寒及諸氣諸痛無補法,故業此者。有多歧之嘆。閱方者。懷猶豫之惑。予承家傳。原諸病所感。必由乘虛而入。以為主論證有名。用藥有據。當別三因所致為綱領臨證有條。評色脈逆順虛實為權衡。
白話文:
錢氏(後崖)宦邸便方 二卷,存
吳氏(嘉言)醫經會元 十卷,存
自序
醫藥方書,是救治疾病、維持生計的根本。然而,要能根據理氣原則,詳盡闡述治病方法,並且具有顯著療效,卻是難能可貴。近來出版的醫書,有的論述詳盡卻缺少方劑,有的方劑繁雜卻缺乏精選,有的文言衍義卻缺乏體用之約,有的速效治療卻缺乏是非之辨,以及諸家注釋,沒有任何一部能斷定是非。有的說五志皆為火,有的說溫能除大熱,有的認為治病的關鍵在於吐汗下泄,有的說治病必須追本溯源。
經書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有人說,傷寒以及諸氣諸痛都不宜用補法。因此,學習醫術的人,有著許多歧異之嘆;閱讀方書的人,懷抱著猶豫之惑。我承襲家傳,探究疾病的病因,認為疾病一定是由於乘虛而入,以此作為論證的依據,用藥也以此為準則。應該區分三因(風寒暑濕)所致的疾病作為綱領,臨證時有條理地對待。以評估面色、脈象的順逆、虛實作為權衡的依據。
故曰。藥不執方。合宜而用。醫無定體。應變而施。原乎古方撰集於淳樸之時。傳流於偷薄之漸。病名雖同。而治法互異。籲。惟儒有孔孟之刪定。程朱之發明。所以道統之傳。昭如日星。況乎醫道精微。又乏明哲闡揚。踵訛襲誤。苟非究心素難之奧。博探諸家之長。安於膚略。
其不蹈於實實虛虛之弊者蓋鮮矣。然亙古今而不變者理也。苟能精造乎至理。則如聽訟明刑之有法度。縱民偽日繁。不越乎條律。人病百出。豈外乎方法哉。予雖不敏。謂司命之任匪輕。雖藉家傳。益自砥礪。藥餌針灸。屢投輒效。縉紳諸公。謬許為當世明醫。每自塊焉。適己卯歲冬。
白話文:
因此說,用藥不必拘泥於方劑,要根據實際情況合適地使用。醫生也沒有固定的法則,要靈活應變地施治。古代藥方大多是在淳樸的時代編撰的,經過不斷的傳承,逐漸流於膚淺。雖然病症名稱相同,但治療方法卻有所差異。
唉!只有儒家有孔孟的刪定和程朱的發明,才能讓儒家思想的傳承清晰如日月星辰。何況醫道精深奧妙,又缺乏明智之人闡發,以致錯誤不斷積累,如果不深入研究醫術的精髓,廣泛探討各家醫學的優長,只滿足於表面知識,
那麼,就很難避免陷入虛虛實實的錯誤。然而,亙古至今不變的是道理。只要能夠深入探究醫學的至理,就能像聽訟明刑一樣有法度可循。即使民事案件日益繁多,也不會違背法律條文。人體疾病千奇百怪,又怎麼會超出治療方法呢?
我雖然能力有限,卻認為醫生的職責重大,雖然承襲家傳醫術,但我仍然不斷磨練自己。用藥、針灸,每次都能取得良好效果,許多官員和士大夫都誤認為我是當世名醫,我心中總是感到不安。適逢己卯年冬天,...
留都大司馬凌病脾胃。延予調理。因索予家經驗秘方。捐俸梓行。以廣其傳。為醫道指掌也。予辭不獲已。謹以脈訣發明者。正有定論。藥性繁雜者。刪有切要。衛生有本。設心脾腎三方於篇首。以備通用。察病有機。列運氣標本等論於卷末。以啟後學。削訛闢舛。發古通今。
集成十卷。名曰醫經會元。或可利濟於無窮。期不負至仁盛心而已。今際聖君賢相。法三代之仁。以臻雍熙之治。詔取天下明醫。以廣好生之術。余齒七十有四。自揣不能應召。謹以是書。奉凌公命。而遂梓焉。萬曆庚辰歲孟春上浣之吉。原太醫院醫官浙嚴分水梅坡吳嘉言撰。
〔醫學統宗〕未見
白話文:
醫經會元 序
留都大司馬凌公患脾胃之疾,延請我為其調理。凌公索取我的家傳秘方,並願捐俸刻印發行,以廣泛傳播,為醫道指引方向。我推辭不掉,只得將脈訣中明確的論述整理出來,將繁雜的藥性精簡為切要部分,並以衛生養生為本,將心、脾、腎三方藥方置於篇首,以便廣泛應用。又根據病情變化,將運氣、標本等理論置於卷末,以啟迪後學,削去錯誤,辨別真偽,發揚古法,通達今時。
此書共十卷,命名為《醫經會元》,希望能惠及無數人,不負凌公的仁心厚意。如今聖君賢相效法三代聖王之仁德,治理國家,達到太平盛世的境界,並下詔召集天下名醫,廣傳醫術,造福蒼生。我今年七十四歲,自知無法應召,便依凌公之命,將此書刻印出版。
萬曆庚辰年孟春上浣吉日,原太醫院醫官浙嚴分水梅坡吳嘉言撰。
《醫學統宗》未見。
按上見於嚴州府志。
〔龔氏(廷賢)種杏仙方)醫藏目錄四卷,存
自序曰。醫稱王霸殊。溯古辨之。若魚目夜光。碔砆連城。然不爽也。顧霸之效也。詭駁之宜。而王謂易簡。曷以也。醫惡是類乎。余自髫齔。廣箕裘業。從家大人醫寓中。家大人輒以霸禁。比長客壺京肆。稍見俞諸大方。若蔣定西京使相劉秋堂諸老。僉以王道醫。交口稱矣。
余竊自信。乃取家大人所傳方書。而續其餘。成醫鑑一帙。鍥之以便世用。第方多萃味。而窶人避地或購之難。誠杏林遺春也。乃復竊父志。括俚言切病情。選方擇味。類以一二易致者。動療鉅疴。見者奇之。命曰種杏仙方。俾家易辨。人易曉。而遐陬胥靡。咸在杏蔭中矣。
白話文:
根據嚴州府志記載,龔廷賢所著的「種杏仙方」醫藏目錄四卷現存。他在自序中說,醫術有王道和霸道之分。古人將其區分,就像魚目與夜光珠、碔砆與連城璧一樣,雖然容易混淆,但差別還是存在的。霸道醫術雖然效果顯著,但手段詭異,難以理解。而王道醫術則簡單易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醫道最忌諱的就是這種詭異的醫術。我從小就學習家傳醫術,父親總是教導我要走王道醫術的道路。後來我到京城遊歷,接觸了一些名醫,像蔣定西、京使相劉秋堂等老先生,他們都以王道醫術聞名,並且一致認可王道醫術的精髓。
我深信王道醫術的價值,於是將父親傳下來的醫方整理編撰,再加上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完成了一部「醫鑑」。我將它刻印出來,希望可以方便後人使用。但是這些醫方大多藥材珍貴,普通人可能買不到,實在可惜。於是,我效法父親的遺志,將一些民間常用的、針對特定病症的簡易醫方,挑選藥材易得、療效顯著的方子,整理成「種杏仙方」,讓大家容易辨識、容易理解,並且希望能夠惠及廣大百姓,讓他們都能在醫術的庇護下健康長壽。
第恐出奇吐秘。見者以霸術目距。知王之易簡。正坐此矣。譬之夜光之珠。奚必徑寸。連城之璧。奚必拱把。魚目碔砆。寧得而亂之乎。書成。辱名輩序諸首帙。余故吐所懷以自白雲。萬曆九年歲次辛巳孟秋吉。金溪雲林山人龔廷賢書。
何出圖序略曰。龔氏子才操岐黃之秘。而鳴諸豫。嘗佐而翁著醫鑑。行於世矣。為浩博而旨奧。構材備難致也。乃更擇易簡。投單品輒效者。為四帙。又不為艱深語。即窮陬嗇人。讀易解。能卒然辨。譬之阮瑟嵇琴。一脫囊自成韻調。又可以名家也。子才名廷賢。號雲林。江西金溪人。
〔萬病回春〕八卷,存
〔雲林神彀〕四卷,存
白話文:
恐怕會有人質疑我公開這些珍貴的醫術秘訣。看到的人可能會用「霸術」來稱呼我,認為我太過於簡單直白。但正因為如此,我的醫術才更加容易理解、掌握。這就好比夜明珠,何必一定得要一寸大小?連城璧,何必一定得要方圓一握?假冒的珠寶,怎麼能混淆真假呢?
我的著作已經完成,這些名家都願意在序言中為我作序。我之所以公開這些想法,就是要向世人坦誠我的心意。萬曆九年辛巳年孟秋吉日,金溪雲林山人龔廷賢謹識。
這本書的序言簡單地說,龔氏子才精通岐黃之術,卻願意將其公開於世。他曾經協助其父撰寫《醫鑑》,這本書已經廣為流傳。因為內容浩瀚精深,難以掌握。於是,他便另選一些簡潔易懂的單方,這些單方療效卓著,編成四卷。並且避免使用艱澀難懂的語言,即使是偏遠地區的窮苦百姓也能輕鬆理解,並且運用自如。這就好比阮咸和嵇康的琴,一拿出來就自然散發出韻味。子才名叫廷賢,號雲林,江西金溪人。
《萬病回春》八卷,現存。
《雲林神彀》四卷,現存。
〔魯府禁方〕醫藏目錄四卷,存
〔醫學準繩〕醫藏目錄四卷,未見
〔壽世保元〕十卷,存
〔濟世全書〕醫藏目錄八卷,存
〔雲林醫聖普渡慈航〕八卷,存
〔繆氏(存濟)識病捷法〕醫藏目錄十卷,存
〔余氏(應奎)醫學源流肯綮大成〕十六卷,存
〔吳氏(昆)醫方考〕醫藏目錄六卷,存
自序曰。上醫治未病。方無尚也。垂經論焉。經論醫之奧也。中醫治已病。於是乎始有方。方醫之祖也。非其得已。視斯民之疾苦。故因病以立方耳。季世人知醫尚矣。習方其簡也。窮經其煩也。乃率以方授受。而求經論者無之。舍斯道之奧。寶斯道之粗。安望其術之神良也。
白話文:
《魯府禁方》四卷,現存。
《醫學準繩》四卷,未見。
《壽世保元》十卷,現存。
《濟世全書》八卷,現存。
《雲林醫聖普渡慈航》八卷,現存。
《繆氏(存濟)識病捷法》十卷,現存。
《余氏(應奎)醫學源流肯綮大成》十六卷,現存。
《吳氏(昆)醫方考》六卷,現存。
自序說:最高明的醫生治的是未病之人,當時並沒有方劑。後來才有了經論,經論是醫學的精髓。中等水平的醫生治的是已病之人,於是才有了方劑,方劑是醫學的基礎。不是他們非要如此,而是看到百姓的疾苦,所以才根據病症制定方劑。如今世人知道醫學,卻只注重學習簡單的方劑,而忽略了艱深的經論。他們只願意傳授方劑,卻沒有人學習經論。捨棄了醫學的精髓,只注重表面的粗淺知識,又怎能期望醫術精妙呢?
餘年十五志醫術。逮今十有八稔。懼辱醫名。早夜遑遑。惟經論是搜。不敢自是。遊海內者數年。就有道者。而贄謁之。見賤工十九。良工十一。不惟上古之經論昧焉。雖中古之方。猶弗達也。弗明方之旨與方之證。及諸藥升降浮沉。寒熱溫平良毒之性。與夫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
反正類從之理。而徒執方以療病。惡能保其不殃人乎。乃為之愍惻。取古昔良醫之方七百餘首。揆之於經。酌以心見。訂之於證。發其微義。編為六卷。題之端曰醫方考。蓋以考其方藥,考其見證。考其名義。考其事蹟。考其變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之故。匪徒苟然。志方而已。
白話文:
我從十五歲起就立志學醫,至今已十八年。我害怕辱沒醫者的名聲,日夜勤奮,只專心研讀醫書典籍,不敢自以為是。這幾年我遊歷各地,拜訪有道高人,見識了許多醫生,其中庸醫佔了十九分,真正精通醫術的僅有十一分。他們不僅不了解上古醫書典籍的精髓,就連中古時期的醫方也未能理解透徹。他們不明白藥方的用意和適用證候,更不懂得藥物的升降浮沉,寒熱溫平、良毒之性,以及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等藥性,更遑論反治、類治、從治等理論。他們只知道死板地套用藥方來治療疾病,如何能保證不禍害病人呢?
我對這些醫生感到十分痛心,因此收集了古今良醫的七百多首藥方,根據經書典籍,結合自己的見解,並依據疾病證候,深入探討藥方的奧妙,整理編撰成六卷,題名為「醫方考」。目的在於考究藥方、證候、名義、事蹟、變通、得失以及藥方生效的原理,絕非僅僅收集藥方而已。
君子曰。夫夫也。弱齡譾陋。輕議古人。則昆有罪焉爾。世有覺者。觸目而疵之。從而可否之。吾幸吾之得師也。遊藝者。玩索而惜□□而左右之。吾幸吾之明典也。如山野之陬。湖海之遠。求良醫而不速得。開卷檢方。能究愚論。而斟酌自藥焉。則吾濟人之一念也。或者尚論千古。
末張孫而本軒岐。劣群方而優經論。則孟軻氏所謂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矣。安用夫斯籍之贅也。皇明萬曆十二年。歲次甲申。孟冬月。古歙吳昆序。
〔十三科證治〕未見
〔參黃論〕未見
按上見於亡名氏鶴皋山人傳。
〔亡名氏類纂名醫要旨醫源會海〕二卷,存
〔吳氏(勉學)師古齋匯聚簡便單方〕七卷,存
白話文:
君子說:「年輕人,年紀輕輕,學識淺薄,輕易批評古人,那你就犯了錯。世上有明智的人,看到錯誤就指出來,並加以評論,我很幸運能遇到這樣的師長。學習技藝的人,應該仔細研究,並反覆思考,我幸運能得到明師的指點。就像在山野的角落,或湖海的邊緣,想要尋找良醫卻難以尋覓,只能翻閱醫書,研究藥方,自己判斷藥性,並用藥治病,這也是我濟世救人的一念。有些人只注重古籍,卻不注重實際,固執己見,不思進取,就像孟子說的,遊歷於聖人之門,卻不思求進,真是可惜。這本書就像多餘的東西,沒有用處。明朝萬曆十二年,甲申年,孟冬月,古歙吳昆寫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