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八 (1)
卷五十八 (1)
1. 方論(三十六)
〔張氏(時徹)攝生眾妙方〕醫藏目錄十一卷,存
自序曰。夫內經靈樞。言攝生之旨甚詳。然編簡斷蝕。博聞莫正其訛。衍譯精微。膚士徒剽其緒。流播益遐。謬本初矣。春秋以來。乃有越人陽慶淳于意之徒。潛授禁方。隱垣知物。施諸治療。咸稱神明。而術數奇咳。罔所傳布。其後乃有華佗。益用刳腹洗腸之技。而遭匪其人。
殞身圜棘。獄吏卻書。引火就燎。迄無遺焉。又其後乃有東垣丹溪。未睹堂奧。頗沿流委。匪曰能神。亦稱良師矣。今諸醫家所循習。則多其銓綜之方也。然變化無窮。裁成互異。因時治療。則豈無引而伸之者乎。余少嬰多疾。餤藥餌如膏粱。或己已病。或見己人之病。輒以其方。
白話文:
張氏(時徹)攝生眾妙方 醫藏目錄十一卷,存
自序
內經靈樞,論述攝生之道十分詳盡。然而經文殘缺損毀,博學之士也難以辨正其錯誤。後人衍譯精微之處,淺薄之士只知剽竊其表面,流傳越廣,謬誤也越來越多。
春秋時期以來,有越人陽慶淳于意等人,秘密傳授禁方,隱藏於市井,運用於治療,皆被稱為神明。但他們奇特的醫術卻沒有得到廣泛流傳。
後來有華佗,精通剖腹洗腸之術,卻不幸被奸人所害,身死獄中,獄吏销毁其医书,以火焚烧,最终一无所获。
再後來有東垣和丹溪,未能洞悉醫術的奧妙,只是沿袭前人的思路,並非真正的神醫,但也算是良師。如今眾多醫家所遵循的,大多是那些經過整理歸納的方子。然而醫術變化無窮,用法也各有不同,根據時機治病,難道就沒有可以引申延伸的地方嗎?
我自幼多病,服用藥物如同吃飯喝水。無論是自己患病,還是看見他人患病,我都會根據其病症,运用相应的方子。
錄而藏之。久乃遂成簡帙矣。夫物我一體。戚休同之。倘可以解患苦。而養元和。將疾走告語孳孳。況敢以自私秘乎。爰分表門類。次第其書。而付之梓人。
錢謙益曰。張尚書時徹。字惟靜。鄞縣人。嘉靖癸未進士。兵部武選主事。改禮部儀制。出為提學副使。歷官南京兵部尚書。以日本人犯勒歸。有芝園集五十六卷。(列朝集)
四庫全書提要曰。攝生眾妙方十一卷。明張時徹編。時徹字維靜。鄞縣人。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事蹟附見明史張邦奇傳。是編分四十七門。標目繁碎。自序云。每見愈病之方。輒錄而藏之。蓋隨時抄集而成。未為賅備。
白話文:
張時徹,字維靜,鄞縣人。嘉靖年間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他編著了《攝生眾妙方》十一卷,收錄了許多醫治疾病的方子。他認為,人與萬物本為一體,醫治疾病應以養護元氣為根本。他將這些方子整理分類,並付梓出版,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解除病苦。
〔急救良方〕醫藏目錄二卷,存
自序略曰。曩得急救方一本。每攜以自隨。或以自治。或以治人。卒多懲應。間有新得。輒從其類附益之。其訛舛無驗者。刪黜之。遂付梓人刻焉。
四庫全書提要曰。急救良方二卷。明張時徹撰。分三十九門。專為荒村僻壤之中。不諳醫術者而設。故藥取易求。方皆簡易。不甚推究脈理也。
〔汪氏(瓘)名醫類案〕國史經籍志十二卷,存
自序曰。予讀褚氏遺書。有曰。博涉知病。多診識脈。屢用□藥。嘗撫卷以為名言。山居僻處。博歷何由。於是廣輯古今名醫。治法奇驗之跡。類摘門分。世採人列。為書曰名醫類案。是亦褚氏博歷之意也。自夫三墳墜而九丘湮。方書繁而經論廢。或指素難以語人。鮮不以為迂者。
白話文:
這本書收錄了許多急救良方。作者曾經得到一本急救方書,經常隨身攜帶,用來救治自己或他人,效果顯著。作者也陸續收集了一些新的急救方法,並整理分類,將無效的方子刪去,最後才將這本書付梓印刷。
《四庫全書提要》中記載,這本《急救良方》由明朝張時徹撰寫,分為三十九個類目,專門為偏遠地區、不懂醫術的人設計。藥物選用容易取得的,方子也都很簡單,並沒有深入探討脈理。
這本書收錄了許多名醫的醫案。作者在閱讀褚氏遺書時,看到一句話:「博涉知病,多診識脈,屢用□藥。」作者感嘆這是名言,但自己身處山居僻野,無法像褚氏那樣博學,因此廣泛收集古今名醫的奇效醫案,按照類別整理,並將醫案按人名排列,寫成這本《名醫類案》。這也是褚氏所說的「博涉」之意。自從三墳、九丘典籍失傳後,醫書繁雜,經論卻被廢棄,人們很難用醫術救治他人,許多人認為醫學迂腐。
醫之術日益濫觴。通經學古。世不多見。昔鄭公孫僑聘於晉。適晉侯有疾。卜云。實沈臺駘為祟。史莫之知。乃問於僑。僑具述高辛玄冥之遺。參汾主封之故。四時節宣之道。通國驚異。以僑為博物君子。太史公作史記。傳淳于意。備書其治病死生。主名病狀。診候方脈。詳悉弗遺。
蓋將以析同異極變化。求合神聖之道。以立權度於萬世。軒岐俞扁之書。匪直為虛詼已也。今予斯編。雖未敢僭擬先哲。然宣明往範。昭示來學。既不詭於聖經。復易通乎時俗。指迷廣見。或庶幾焉耳。學者譬之由規矩以求班。因彀以求羿。引而伸之。溯流窮源。推常將不可勝用矣。
白話文:
醫術的發展,如今越來越普遍,而精通經書、通曉古籍的人卻越來越少。過去,鄭國的公孫僑受聘前往晉國,恰逢晉侯生病。占卜結果顯示,是沈臺駘作祟,當時的史官都束手無策。於是向公孫僑請教,僑便詳細闡述了高辛氏玄冥的遺訓,參照汾水之神封土的典故,以及四時節氣宣發的道理。全國為之震驚,認為公孫僑是博學多才的君子。太史公寫史記,記載了淳于意的醫術,詳細記述了其治療疾病、生死論斷、病名病狀、診斷方法和脈象,事無巨細,應有盡有。
他的做法,是要分析醫術的相同與不同,探究疾病變化,追求與天地神聖之道相合,為後世建立醫學的權威標準。軒轅黃帝、岐伯、俞跗、扁鵲等人的醫書,絕不僅僅是空泛的言論而已。我今天編寫這本書,雖然不敢妄自與先賢相比擬,但希望能闡明過去的醫學典範,指引後學,既不違背聖賢經典,又能符合當今時代的習俗,開拓眼界,指點迷津,或許能有所幫助。學習醫術,就如同用規矩尋找班固的書法,用弓箭追尋羿的射術,要不斷地引導、延伸,追溯源頭,推演常理,將會無窮無盡,妙用無窮。
書凡十二卷。為門一百八十有奇。問附說於其下云。
江應宿序略曰。先君子清修力學。不偶於時。抱疴攻醫。數起人危疾。未嘗以醫名。家藏禁方。及諸子列傳。無慮百數十種。披閱適窾。手錄以備遺忘。積二十年所。遂成是書。分門析類。為卷十二。為條二百有奇。草創未就。遽爾見背。應宿不肖。髫齔多病。趨庭問難。頗契其旨。
弱冠奉方伯叔父之滇南。尋遊吳越齊楚燕趙間。博採往哲奇驗之跡。載還山中,懼先集未梓。久而散逸。因取遺稿。編次補遺。亦越歲十九。凡五易抄。更與伯兄參互考訂。勒成全書云。
錢謙益曰。江秀才瓘字廷瑩。歙人。王寅曰。廷瑩早歲明經。本為用世之具。抱疴廢棄。放情於詩。九邊有論。遏糴有書。猶未忘用世之志。
白話文:
這本書一共十二卷,有超過一百八十個門類。問答和附註都寫在門類之下。
江應宿在序文中簡略地說:我的父親品行高潔,勤奮好學,卻不被人重用。他身患疾病,專心鑽研醫術,多次救治病人於危難之中,卻從未以行醫為名。家裡收藏著許多禁方和諸子百家傳記,數量超過百種。他經常翻閱這些書籍,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會手抄下來,以防遺忘。經過二十年的積累,終於寫成了這本書,並將其分門別類,編成十二卷,包含了超過兩百個條目。然而,這本書尚未完成,他就突然去世了。我不肖子孫應宿,從小就體弱多病,經常向父親請教醫術,對他的醫學理論頗有體悟。
我弱冠之年,奉伯父之命前往滇南。之後又遊歷了吳越、齊楚、燕趙等地,廣泛收集古代醫學奇聞異事。回到山中後,我擔心父親的遺稿未曾刊印,久而久之就會散失,便取來他的手稿,重新編排,並添加了一些新的內容。這期間又花了十九年時間,前後修改了五次,並且與兄長相互校對,最終完成了這本書。
錢謙益說:江秀才瓘,字廷瑩,是歙縣人。王寅說:廷瑩年輕時精通經學,原本想為國家效力,卻因疾病而放棄仕途,轉而專注於詩歌創作。他曾寫過關於邊疆戰事的論述,也寫過關於糧食的書籍,顯然並沒有完全放棄為國家效力的志向。
杭世駿序曰。內經以五運六氣。三部九候。原生人之疾病。診有一定之法。刺有一定之針。此所謂案也。雷公年幼小。別而不能明。明而不能彰。陰陽二十五人。先師之秘。伯高不能盡知。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鬼臾區上候不能遍明。通陰陽。推四時。握五紀。藏其言於金匱。
書其對於玉版。隆以天師之號。而無所讓。岐伯一人而已。岐伯千言萬語。汗漫極於六合。曰。無盛盛。無虛虛。約以二言。此靈素之總龜也。經所謂實者瀉之。虛者補之。此二語之註腳也。是之謂其言也立。言立而案存。後雖有良醫不能易。所謂南山可移。此案不可動也。
秦越人張仲景皇甫謐楊上善。導其源而益顯。張潔古劉河間王海藏李東垣。暢其流而大明。末流稍分。人自為師。家自為學。能殺生人。而不能起死人,黃帝告雷公以十全。周禮醫師。亦言十全為上。靈樞言。上工十全其九。中工十全其七。下工十全其六。岐伯言。上工救病於萌芽。
白話文:
杭世駿在序言中說,《內經》以五運六氣、三部九候來解釋人體的疾病,診斷有特定的方法,針灸也有特定的針法,這就是所謂的「案」。雷公年幼時學醫,未能完全理解醫學,即使後來有所領悟,也未能完全闡明。陰陽二十五人,是先師的秘傳,伯高也未能完全掌握。天地運轉、五行遷移,鬼臾區對上天的變化也未能完全明瞭,他將陰陽、四時、五紀的奧秘都記載在《金匱》之中。
這本書被尊為玉版,雷公自稱天師,無人能及,只有岐伯一人能與之相比。岐伯的醫學理論博大精深,涵蓋天地六合,他總結說:「無盛盛,無虛虛」,用這兩個字概括了《靈素》的精髓。《經》中說:「實者瀉之,虛者補之」,這就是這兩句話的註腳。這就是所謂的「言立」,言立則案存,即使後世有良醫也無法改變,正如南山可以移動,但這「案」卻不可動搖。
秦越人、張仲景、皇甫謐、楊上善等人繼承並發展了《內經》的精髓,張潔古、劉河間、王海藏、李東垣等人更將其發揚光大。到了後期,醫學流派漸趨分化,各家自成一派,自成學說,雖然能治病救人,卻無法起死回生。黃帝曾告誡雷公要達到「十全」,周禮中也說醫師要達到「十全」為上。《靈樞》中也說:「上工十全其九,中工十全其七,下工十全其六。」岐伯說:「上工救病於萌芽。」
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彼所謂中工。皆今之上工也。周禮。十失四為下。在今猶為中工。中工之所不失者。亦幸得之。案不足錄。上工之案。則其可存者也。明嘉靖時。休寧江秀才瓘嘗取歷代名醫之已驗者。輯為類案。子應鬥應宿足成之。吾觀太史公之傳淳于意。則意之醫案也。
陳壽之傳華佗。則佗之醫案也。李延壽之傳徐文伯。則文伯之醫也。後史以醫為小道。傳方術者。略而不書。而案之存於史者益寡。諸醫之良者。自得其術。幸而不終至於泯沒。江氏賅而存之。意良善也。書久殘失。而字句訛謬。吾友魏玉橫氏精於醫術。能窮其源。附以己見。
白話文:
醫術精湛者能救治已成形的疾病,也能救治已敗壞的病情,這才是真正的高手。古代的「中工」在現代等同於「上工」。古代典籍記載,十次診治失誤四次算是「下工」,但在現代仍然屬於「中工」的水平。即使「中工」能治癒病人,也是幸運的結果,不足以記載。只有「上工」的醫案值得記錄,因為他們能夠治癒那些原本可以治癒的病人。明嘉靖年間,休寧江秀才瓘收集歷代名醫的驗證案例,編寫成類案。子應、鬥應、宿足都完成了自己的醫案。我觀察太史公的《史記》記載淳于意的生平,便能了解淳于意的醫案。
陳壽的《三國志》記載華佗,就能窺見華佗的醫案。李延壽的《北史》記載徐文伯,也反映了文伯的醫術。後世將醫術視為小道,記載醫術和方術的書籍越來越少,因此醫案流傳於世者也越來越少。許多優秀的醫生,雖然掌握了精湛的醫術,但最終還是淹沒在歷史長河中。江氏將這些案例彙集保存,用心良苦。由於書籍經過漫長歲月,殘缺不全,字句也出現錯誤。我的朋友魏玉橫精通醫術,能深入研究醫學的源頭,並將自己的見解附在書中。
而論議不至混淆。鮑以文氏博於考索。能知其故。刊其訛字。而湯齊不致貽誤。過而請序。余不知醫之術。而能深見其理。是書也出。醫學入門之階梯也。虛衷玩索。由病以求其源。而軒岐不難羹牆遇之。吾所告於世醫者有三。一曰審脈。自偽王叔和之脈訣行。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庸醫奉為科律。二語不知其何本也。六節臟象云。人迎陽脈。氣口陰脈。可言陰陽。不可言左右也。人迎在結喉之左右。氣口即寸口。亦曰脈口。為諸脈之總彙。在手魚際之後一寸。人迎有左右。氣口亦有左右。明於人迎氣口。則知四經十二從。以通於十二原。以貫於三百六十五氣穴。
白話文:
討論醫學知識,避免混淆不清。鮑文先生博學多識,能考證原委,糾正錯誤字詞,使湯液方劑不再誤傳。他請我寫序,雖然我不懂醫術,卻能深刻理解這本書的道理。這本書是醫學入門的階梯,虛心研讀,從疾病追溯本源,就能輕易掌握軒岐醫學。我對世上的醫生有三個建議:第一,要仔細診脈。自從偽王叔和的脈訣流行之後,左邊叫做人迎,右邊叫做氣口,庸醫奉為圭臬。這兩句話不知道出自何處。六節臟象中說,人迎是陽脈,氣口是陰脈,可以說陰陽,不能說左右。人迎位於喉結左右,氣口就是寸口,也叫脈口,是所有脈絡的匯聚之處,位於手掌魚際之後一寸。人迎有左右,氣口也有左右。明瞭人迎氣口,就能知曉四經十二從,通達十二原,貫通三百六十五個穴位。
三百六十五經絡。所謂鉤毛弦石溜。與夫春弦夏鉤秋浮冬營者。洞若觀火矣。今之醫不知脈。一曰辨藥。神農以赭鞭鞭草木。一日而遇七十毒。以身試。而著本草經。辨藥之性也。必深明於溫涼平毒之性。而後得君臣佐使之用。固也。然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石藥發顛。芳草發狂。
辨之不易明。知之亦不易悉。苟非陶弘景陳藏器其人。未有不誤用者。而今之醫不知藥。知脈矣。知藥矣。吾又益之以一言。曰慎思。語曰。醫者意也。黃帝有問。岐伯即知其人之病之由。雷公有問。黃帝即知其人之病之由。以意決之也。此即黃帝岐伯之醫案也。若其病不應脈。
白話文:
人體有三百六十五條經絡,就像鉤子、毛髮、弓弦、石頭、水流一樣,各有其運行方式。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些變化都非常明顯。但現在的醫生不懂得如何辨別脈象,只懂得辨認藥物。相傳神農氏用赭色的鞭子去鞭打草木,一天之內就遇到了七十種毒物,以身試毒,才寫成《本草經》,辨別藥物的特性。想要精通藥物,必須深入了解溫、涼、平、毒的特性,才能運用君、臣、佐、使四種藥物。藥物性狀複雜,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礦物藥物會讓人頭昏腦脹,芳香草藥會讓人精神失常,辨別它們並不容易,了解它們也並不容易。除了像陶弘景、陳藏器這樣的醫學大家,幾乎沒有人能完全避免用藥錯誤。
現在的醫生雖然懂得辨別脈象和藥物,但我還要再補充一點,那就是「慎思」。俗話說,醫術的核心在於「意」,也就是醫生的判斷。黃帝曾經向岐伯請教,岐伯立刻就能判斷出病人的病因;雷公曾經向黃帝請教,黃帝也能立刻判斷出病人的病因,都是靠「意」來決定的。這就是黃帝和岐伯的醫術精髓。如果病人症狀和脈象不符,就要仔細思考,不能只憑脈象下結論。
當思其病。脈不應病。當思其脈。藥不應病。當思其藥。三者相參。思之思之。其有不合者寡矣。醫之有案。蓋未有出此三者。遵其道而用之。人人皆可以為良醫。人人皆可以立案。太和保合。使斯人各得盡其天年。而不夭折於庸妄人之手。以文氏重刊之功。豈不偉哉。余固不憚嘵嘵以辨。
以文氏曰。子之辨予知之。而不能脫諸口也。盍盡言之。遂書之以為序。(道古堂集)
四庫全書提要曰。名醫類案十二卷。明江瓘編。其子應宿增補。瓘字民瑩。歙縣諸生。因病棄而學醫。應宿遂世其業。其書成於嘉靖己酉。所採治驗。自史記三國志所載秦越人淳于意華佗諸人。迄元明諸名醫。捃摭殆遍。分二百五門。各評其病情方藥。瓘所隨事評論者。亦夾註於下。
白話文:
當思考病人的病情,脈象卻與病情不符時,就要思考脈象本身的問題。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就要思考藥物的問題。這三者要互相參照,反覆思考,這樣就不容易出現錯誤。醫術有其規律,基本上沒有超出這三點的。遵循醫學之道,並加以應用,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良醫,每個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醫案。身體保持和諧,才能讓每個人都能活到天年,避免死於庸醫之手。文氏重刊此書,功績實在偉大!我樂於為此書辯解。
文氏說,你已經明白我的論點,但卻不願說出口,為什麼不把你的想法說出來呢?於是便將此書寫成序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名醫類案》十二卷,由明朝江瓘編著,其子江應宿增補。江瓘字民瑩,是歙縣的讀書人,因病棄學從醫。江應宿繼承其醫業。此書完成於嘉靖己酉年(公元1549年),所收錄的治驗案例,從《史記》、《三國志》記載的秦越人淳于意、華佗等醫家,到元明時期的著名醫生,幾乎網羅了所有醫家案例。分為二百五門,分別評述病情和藥方。江瓘也隨文評論,並附註在下方。
如傷寒門中許叔微治秘結而汗出一案。眾醫謂陽明自汗。津液已漏。法當用蜜兌。而叔微用大柴胡湯取效。瓘則謂終以蜜兌為穩。又如轉胞門中。朱震亨治胎壓膀胱一案。猶令產媼托起其胎。瓘則謂無此治法。其言不確。凡斯之類。亦多所駁正發明。頗為精當。第屍蹶門中。
附載針驗引。及西陽雜俎所載。高句驪人。言發中虛事。與治病毫無所涉。難產門中。引焦氏類林。載於法開令孕婦食肥羊十餘臠。針之即下事。即不明食羊何義。又不明所針何穴。亦徒廣異聞。無裨醫療。皆未免騖博嗜奇。然可為法式者。固十之八九。亦醫家之法律矣。瓘初成是編。
白話文:
像傷寒門中許叔微治療便秘而汗出這個案例,眾醫認為是陽明經自汗,津液已漏,應該用蜜水治療,而叔微卻用大柴胡湯取得了效果。瓘則認為最終還是用蜜水比較穩妥。又像轉胞門中,朱震亨治療胎壓膀胱的案例,他讓產婦托起胎兒,瓘則認為沒有這種治療方法,他的說法不確。凡此種種,他都加以駁正說明,非常精準。只是屍蹶門中,
附載針驗引,以及西陽雜俎所載,高句驪人,講述頭髮虛損之事,與治療疾病毫無關係。難產門中,引用焦氏類林,記載的法開令孕婦吃肥羊十幾塊,針灸後就分娩的事件,也不明白吃羊有什麼意義,更不明白針灸的是哪個穴位。同樣是擴充奇聞異事,對醫療沒有幫助。這些都難免追求博學而喜好奇異。不過,可以作為醫學規範的,還是佔了十之八九,也是醫家的法典了。瓘初次完成此書,
未及刊刻。瓘歿之後。應宿又以瓘之醫案。分類附之。而應宿醫案亦附焉。歲久版刓。近時歙縣鮑廷博又為重刊。其中間附考證。稱琇案者。乃魏之琇所加也。之琇字玉橫。錢塘人也。
〔魏氏(之琇)續名醫類案〕六十卷,未見
杭世駿序曰。黃帝言不能起死人。而不殺生人。扁鵲述其言。是病已成。雖黃扁不能使之生明矣。其有本無病。或小有病。而誤針之。誤藥之。以至於不可救。則粗工之罪也。然而病者之妻子父母。轉諉之命與數。而粗工嘵嘵自解。且以為吾嚐盡心於是。而不謂其人之不克承也。
天下如此其大。歲月如此其悠且久。粗工遍滿宇宙。如此其眾。計其一日之中。方心毒手。所斬刈戕賊者。各列其姓氏。各存其醫案。蓋較之讞獄決囚之冊。或相十佰。或相千萬。而不可底止。幸矣。其各相抵諱閔默。而不以告人。故其案如飄風陰火。隨時滅沒。而世莫知也。
白話文:
這套《名醫類案》原本還沒刊刻,作者王瓘過世後,應宿將王瓘的醫案整理分類附上,同時也附上了自己的醫案。但時間久了,刻版損壞,最近歙縣鮑廷博重新刊印,還加入了一些考證,其中提到「琇案」指的是魏之琇的增補,魏之琇字玉橫,是錢塘人。
《魏氏(之琇)續名醫類案》共六十卷,目前還沒見過。
杭世駿在序言中說,黃帝曾說自己不能起死回生,但也不會殺生。扁鵲也說,如果病已經成形,即使是黃帝和扁鵲也無能為力。如果原本沒有病,或者只是小病,卻因為誤針誤藥導致不可救治,那就是庸醫的罪過。然而,病人家人卻把責任歸咎於命運,而庸醫則自以為盡心竭力,卻不反省自己的失誤。
天下如此遼闊,歲月如此漫長,庸醫遍布天下,數量眾多。想像一下,每天有多少人因庸醫誤診而遭殃,如果將這些庸醫的名字和他們的醫案列出來,恐怕比刑獄判決書還要多上百倍、千倍,而且永遠不會停止。幸好這些庸醫彼此互相掩蓋,不願意公開自己的過失,所以他們的罪行如同飄風烈火,很快就會消散,世人也不會知道。
一二上工。診脈審。運針當。處方慎。又遇其人之福厚而算長者。會逢其適。而痿者立起。於是乎喜談而樂道之。或以為得效。或以為經驗。筆之為書。而立之為案。自宋迄今。凡幾百家。傳其術者。寶其方。神其術。鰓鰓焉轉相告語。隨隨然帖耳而聽受。杭子曰。嘻。甚矣。
其沾沾自喜也。以陰陽而論人。有二十五生。是人即有是病。有是病即有是醫。醫者知其人。知其時。知其脈。因勢而利導之。黃帝扁鵲去人不遠也。不讀黃帝扁鵲之書。而欲試黃帝扁鵲之術。死者不能使之生。而生者即可致之死。語云。學醫人費。人之類多。至二十有五。
而醫之殺人則一。曰。不學而已。學之道何從。則讀黃帝扁鵲之書而已。黃帝存乎。曰死矣。扁鵲存乎。曰死矣。類案具在。發明其書之旨也。類案傳。雖謂黃帝扁鵲至今不死。可也。篁南江氏彙集前哲之案而刊之。吾友魏玉橫氏又從而廣之。粗工觀之。則以為已陳之芻狗。
白話文:
醫術精湛的醫生,診脈要仔細,行針要得當,開藥要謹慎。如果碰上福氣深厚、壽命長的人,恰好遇到了合適的治療方法,那麼痿病患者就能立刻站起來。於是就有人高興地談論此事,讚美醫術。有些人認為這是醫術高超,有些人認為是經驗豐富。他們就把這些事記錄成書,立成案卷。從宋朝至今,醫術傳承了幾百年,數百家醫術流派,都珍藏著自己的醫術和藥方,神乎其神地互相傳授。人們則一味地恭敬地聽著,照單全收。杭子說:「唉!這些人真是太過於沾沾自喜了!」
用陰陽五行來論述人體,人一生有二十五種不同的狀態,每種狀態都對應著特定的疾病,也對應著特定的治療方法。醫生要了解病人的狀態、時間、脈象,根據情況來引導治療。黃帝和扁鵲的醫術並沒消失,只是不再有人繼承了。如果不讀黃帝和扁鵲的醫書,就想直接運用他們的醫術,那結果是,不能救活病人,反而可能害死病人。俗話說:「學醫的人很多,但真正懂醫術的人卻很少。學醫之人,二十五個人中才會出現一個真正精通醫術的人。」
醫術殺人是件很嚴重的罪過,而很多醫術不精的人卻不知悔改,只說:「我沒學過醫術。」醫術要從哪裡學呢?就是讀黃帝和扁鵲的書!黃帝還在世嗎?答案是:「他已經去世了。」扁鵲還在世嗎?答案是:「他也去世了。」但他們的醫術和案例都保留下來,只要我們仔細研讀他們的醫書,就能理解他們的醫術精髓。如今有類案傳世,就好比黃帝和扁鵲依然活著一樣。篁南江氏收集了前人的醫案,並將其出版。我的朋友魏玉橫先生又在此基礎上擴充了內容。那些技術粗糙的醫生看到這些醫案,就認為是老掉牙的東西,毫無價值。
而杭子觀之。則醫家之蒙求。何也。玉橫氏能讀黃帝扁鵲之書者也。合土者必有其範。伐柯者必有其則。以是為學醫者之範與則。而思過半矣。醫案云乎哉。(道古堂集)
四庫全書提要曰。續名醫類案六十卷。國朝魏之琇撰。之琇既校刊江瓘名醫類案。病其尚有未備。因續撰此編。雜取近代醫書。及史傳地誌。文集說部之類。分門排纂。大抵明以來事為多。而古事為瓘書所遺者。亦間為補苴。故網羅繁富。細大不捐。如疫門。載神人教用香蘇散一條,猶曰存其方也。
至腳門。載張文定患腳疾。道人與綠豆兩粒而愈一條。是斷非常食之綠豆。豈可錄以為案。又如金瘡門。載薛衣道人。接已斷之首。使人回生一條。無藥無方。徒以語怪。更與醫學無關。如斯之類。往往而是。殊不免蕪雜。又蟲獸傷門。於薛立齋蟲入耳中一條。注曰。此案。
白話文:
杭州子觀看,醫家為何如此蒙昧呢?玉橫氏能讀黃帝、扁鵲的書,合土的人必有其標準,伐柯的人必有其法則。以此作為學醫者的標準和法則,已經思考了一半了,還要醫案嗎?
四庫全書提要說,續名醫類案六十卷,是清朝魏之琇編撰的。魏之琇校刊了江瓘的名醫類案後,發現有些內容不足,便繼續編撰此書。他從近代醫書、史傳、地誌、文集、說部等類書籍中,分類整理,大部分是明代以後的事情,而江瓘書中遺漏的古代事情,也偶爾補上。所以,內容網羅豐富,大小事都收錄。例如疫門,記載了神人教人服用香蘇散一條,仍然說保留了這個方子。
到了腳門,記載了張文定患腳疾,道人給了他兩粒綠豆就治好了,這明顯不是普通的綠豆,怎麼能收錄到醫案裡呢?還有金瘡門,記載了薛衣道人接上了斷頭,使人復活一條,沒有藥物、沒有方子,只是講一些奇異的故事,與醫學無關。像這樣的例子很多,難免繁雜。再比如蟲獸傷門,講了薛立齋蟲入耳中一條,註解說:這個醫案...
耳門亦收之。非重出也。恐患此者不知是蟲。便檢閱耳云云。而腹疾門中。載金臺男子。誤服乾薑理中丸。發狂入井一條。隔五六頁而重出。又是何義例乎。編次尤未免潦草。然採摭既博。變證咸備。實足與江瓘之書。互資參考。又所附案語。尤多所發明辨駁。較諸空談醫理。
固有實徵虛揣之別也。
〔呂氏(應鐘)葆元行覽〕未見
江陰縣誌曰。呂應鐘。字元聲。太醫吏目。傳禁方而變化之。能望氣決人死生。或談笑間。療人痼瘍。著葆元行覽。世效單方兩書。邑令胡士鰲為序。
〔世效單方〕未見
〔盧氏(志)醫學百問〕未見
白話文:
耳門穴位也需要收錄,這不是重複出現。擔心患病者不曉得是蟲子,便檢視耳朵等等。而腹部疾病的門戶,記載著金台男子誤服乾薑理中丸發狂跳井的故事,隔了五六頁又重複出現。這又是什麼道理呢?編排確實有些草率,但收集的資料廣泛,變證也齊全,足以與江瓘的書互相參閱。此外,附錄的案例分析,尤為發明辯駁,比起空談醫理,確實有實際證據和推測的區別。
呂氏(應鐘)的《葆元行覽》未見。
江陰縣誌記載,呂應鐘,字元聲,太醫吏目,傳授禁方並加以變化,能夠望氣判斷人生死,有時談笑間便能治癒他人的痼疾。著有《葆元行覽》和《世效單方》兩本書。邑令胡士鰲為《葆元行覽》作序。
《世效單方》未見。
盧氏(志)的《醫學百問》未見。
按上見於古今醫統。
〔萬氏(表)濟世良方〕國史經籍志五卷,存
萬斯大曰。高祖鹿園公。諱表。字民望。性至孝。少孤。奉母王恭人教唯謹。母卒。廬墓三年。以世職。中正德庚辰武進士。晉都指揮。督運至淮。見饑民滿道。先賑後報。升浙江司閫。抑鎮守中官。絕其干請。遷南京大教場。坐營飭營伍宿弊。懲魏國悍弁之干紀者。歷任漕運參將。
廣西副總兵。淮安總兵。提督漕運。僉書南京中府都督同知。逾年病卒。年五十九。(學禮質疑萬氏世紀)
〔萬氏(邦孚)萬氏家抄濟世良方〕(一本作醫學入門良方考)六卷,存
白話文:
根據古今醫學典籍記載,萬氏(表)所著的《濟世良方》五卷,現存。萬斯大說,其高祖鹿園公,名表,字民望,性情孝順。自幼喪父,奉母王恭人教誨,十分謹慎。母親去世後,他守墓三年。憑藉世襲的官職,在德庚辰年考取武進士,晉升為都指揮,負責督運到淮河。他看見沿途饑民遍野,便先賑濟災民,後再上報。升任浙江司閫,他抑制了鎮守中官的干預,斷絕了他們的請求。遷任南京大教場,他坐鎮營地,整頓軍隊積弊,懲治了魏國悍勇士兵干犯軍紀的行為。他歷任漕運參將、廣西副總兵、淮安總兵、提督漕運,最後擔任南京中府都督同知。一年多後,病逝,享年五十九歲。(學禮質疑萬氏世紀)
萬氏(邦孚)所著的《萬氏家抄濟世良方》(又稱《醫學入門良方考》)六卷,現存。
萬邦孚曰。予先大父刻濟世良方。凡五卷。行於世久矣。日久板壞。孚重刻之。因以續得經驗諸方。隨門增入。蓋不敢秘,抑欲以承先志也。又集脈訣藥性附於末。為第六卷。庶施治者。察脈認藥。參以成方。或不至以病試云。
萬斯大曰。吾祖瑞岩公。諱邦孚。字汝永。黃淑人出。由先職升浙西運總。以軍法部署漕卒。歲漕數十萬。如期畢集。不失籽粒。晉山東都司僉書。倭薄釜山。朝鮮告急。廷議謂公南人習舟。乃拜遊擊將軍。帥南京龍江營水師。剋日赴援。已檄守鴨綠江。轉漕遼陽。給食不乏。
擢溫處參將。移狼山副總兵。晉都督僉事。總兵福建。期年以病歸。與鄉先生飲酒雅歌。詩名一枝軒草。年七十五卒。(學禮質疑萬氏世紀)
白話文:
萬邦孚說,我的祖父刻了五卷濟世良方,流傳於世已久。因年代久遠,木板毀壞,我重新刻印,並加入了自身多年醫藥經驗,增補其中。不敢私藏,只是想繼承先祖的遺願。又將脈訣藥性整理成第六卷,希望能幫助施治者在辨脈識藥時,參考這些方子,或許能減少因病試藥的痛苦。
萬斯大說,我的祖先瑞岩公,名邦孚,字汝永,母親是黃淑人。他由先前的職位升任浙西運總,以軍法管理漕運士兵,每年運送數十萬石糧食,都能按時完成,沒有損失一粒。之後升任山東都司僉書。當時倭寇入侵釜山,朝鮮告急,朝廷認為萬邦孚是南方人,熟悉水路,便任命他為遊擊將軍,率領南京龍江營水師前去救援。他已接到命令前往守衛鴨綠江,並轉運漕糧到遼陽,供應軍隊,從未匱乏。
後來升任溫處參將,調任狼山副總兵,再升任都督僉事,統率福建總兵。一年後因病歸鄉。他與鄉間的先生飲酒作詩,詩號為「一枝軒草」。七十五歲去世。(學禮質疑萬氏世紀)
〔萬氏積善堂秘驗滋補諸方〕一卷,存
〔丁氏(鳳)醫方集宜〕明志十卷,存
丁明登序曰。余家上世以來。率精於醫。洪武間。吾祖仲寶翁以耆德推重鄉評。承京兆委署本邑事最久。其神異尤多。成化間。吾祖德剛。江之滸蘆葦叢薄間多虎暴。德剛翁為文祭之。虎渡江去。地遂無虎患。又嘗還人遺金。至今祭虎還金事。里中人猶津津然能道之。其它行事。
具見廬陵孫公鼎傳中。暨吾祖伯遠。讀書龍洞山中。遇異人授秘方。後令朝城。九載致政。其交遊迓遊燕京。當時在朝諸老。如劉公大夏屠公鏞佀公鍾曾公鑑顧公佐潘公禎。懼重翁之品。歡然與相酬唱。篇什甚眾。蓋屢世皆擅活人妙術。其遺方秘簡。歷更以來。亦頗散逸。逮吾王大父竹溪翕。
白話文:
《萬氏積善堂秘驗滋補諸方》一卷,現存。
《丁氏(鳳)醫方集宜》明志十卷,現存。
丁明登在序言中寫道:我家世代精通醫術。洪武年間,我的祖父仲寶翁以德高望重聞名鄉里,被委任為京兆府地方官,任職時間很長,醫術精湛,治好了許多奇難雜症。成化年間,我的曾祖父德剛,當時江邊蘆葦叢生的地區,常常有猛虎出沒。德剛翁寫了祭文祭拜老虎,老虎便渡江而去,當地再也沒有虎患。他還曾經歸還別人遺失的金錢。直到今天,鄉里的人們依然津津樂道他祭虎還金的事蹟。關於他其他的事迹,
都記載在廬陵孫公鼎的傳記中。而我的高祖父伯遠,在龍洞山中讀書時,遇到了奇人,得到了一些秘方。後來他被任命為朝城官員,任職九年,期間結交了許多朋友,也去燕京遊玩。當時在朝的許多老臣,如劉公大夏、屠公鏞、佀公鍾、曾公鑑、顧公佐、潘公禎等人,都敬佩伯遠翁的品格,和他交往甚密,詩文往來很多。可見我家世代都精通醫術,擅長救治病人。他們的秘方和藥方,歷經多年,也散失了不少。直到我的曾祖父竹溪翕,才...
精心慧識。始蒐括蠹余。而表章之。參以古方。益以己所證驗。裒集成書。凡有十卷。其書首病源。次形證。次脈法。而治法治方治驗又次之。一開卷而病者之情形。與用藥之窾會。瞭然指掌。嘗曰。醫者意。意者宜也。因名之以集宜。顧散帙舊藏笥中。余懼其久而浸以散失。
使前人一活片人心地。湮沒不傳。不忍也。又閩地絕少醫藥。以禱賽代針砭。以巫覡當醫王。一有寒暑霜露之虞。束手無策。況其大者乎。於是謀壽諸梓。以廣其傳。惟吾王大父仁心為質。其天性孝友。忠誠不欺。諸不具論。論其細者。於凡貧難之人乞醫藥。厚資給之。婉慰藉之未已也。
白話文:
作者用心鑽研醫術,搜集整理古籍中珍貴的醫學知識,並加入自身臨床經驗,整理成十卷醫書。書中先講述病因,接著描述症狀和脈象,最後詳細介紹治療方法、藥方和驗證結果。讀者只要翻開書本,就能清楚了解疾病狀況和藥物使用,一目了然。作者曾說,「醫者意,意者宜也」,因此將此書命名為《集宜》。然而,這部珍貴的醫書一直被塵封在書箱中,作者擔心時間久了會遺失,讓前人的醫學智慧無法流傳後世,感到十分惋惜。而且福建地區缺乏醫藥資源,人們生病時往往求神問卜,而不是尋求醫生的幫助,一旦遇到風寒暑濕等疾病,就束手無策。因此,作者決心出版這本書,讓更多人受益。他特別感謝先王,其仁慈之心和孝友之性,以及忠誠正直的品格令人敬佩,這些都是書中醫學思想的基礎。除此之外,先王還經常幫助貧困百姓,免費提供藥物,並溫柔安慰他們,令人感動。
又諄復期以來。告必無自沮。殷殷然應之無倦色。於戲。此其心何心哉。慎斯術也以往。則必不遺微細。則哀此煢獨。旨哉王大父良相良醫之論。真知言也。吾故因敘是書。而並及其制行大略。以見吾王大父苦心濟人之意。非只區區剿古人緒論。以衍岐黃一脈已也。
按是書。明志舊為丁毅所著。然毅則登明序所謂德剛也。今改訂焉。
〔王氏(文祿)醫先〕一卷,存
題詞曰。上醫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易而無跡。治已病。勞而罔效。是故治未病者。多忽。而已病者。始求諸醫。醫雖良。其如病成何。膏肓之諭惜也。自秦以前。墳典完備。學出於一。養德養生無二術云,秦以後。坑焚燼澌。幸素問猶傳。學者棄而不講。目為偽撰。
白話文:
自從恢復健康以來,我始終告誡自己,絕不能自怨自艾,對此殷切地應允,絲毫不倦。唉,這究竟是怎樣的一顆心啊!謹慎地運用這些醫術,絕不遺漏任何細微之處,才能真正理解獨自承受病痛之苦,這正是王太公良相良醫的論點,真是真知灼見!因此,我特地撰寫此書,並附帶說明其施治的大概方針,以展現我王太公苦心救助世人的心意,絕非僅僅沿襲前人的論述,以延續岐黃醫學脈絡而已。
據說,此書原為丁毅所著,但丁毅是德剛之人,現已重新修訂。
《王氏(文祿)醫先》一卷,現存。
題詞寫道:上醫治病,在於預防疾病,而非等到病發才治療。預防疾病,容易且無痕跡,等到病發才治療,則勞神費力,效果甚微。因此,很多人忽視了預防疾病,等到病發才求醫。即使醫術高明,又有何用呢?膏肓之諭,令人惋惜!自秦朝以前,醫學典籍完備,醫學源自一脈相承,養德養生無分彼此。然而,秦朝以後,典籍被焚毁殆盡,幸而《素問》尚存,但學者卻棄之不講,認為是偽作。
蓋不知多參贊至言。非聖弗能也。矧天子以至庶人。修身為本。豈有遺身而能用世耶。是在辨之早焉已矣。於是作醫先。蓋先未病而醫之。不施餌劑砭針。同躋仁壽之域。覽者庶以監予之心。豈曰不為良相當作良醫云。嘉靖庚戌夏五既望。海鹽沂陽生王文祿。
海鹽縣圖經曰。王文祿。字世廉。少舉鄉薦。屢上春官不第。居身廉峻。未嘗以私幹人。遇不平時。叱罵不避權貴。戶出三百請編役。如民佐邑令成均田法。性嗜書。聞人有異書。傾囊購募。得必手校。縹緗萬軸。置之一樓。俄失火。大慟曰。但力救書者賞。他不必也。所著有藝草。邱陵學山。邑文獻志。衛志。
白話文:
古人常言,参赞至言非聖人不能做到。何况天子到庶民,修身都是根本。难道能舍弃自身而治理天下吗?所以辨明这一点至关重要。因此要行医先,也就是在未病之前就预防,不用药物针灸,一同迈入仁寿之境。希望看到的人能以此警戒自己的心。这难道不是良相之责,良医之本吗?嘉靖庚戌年夏五月十六日,海盐沂阳人王文禄撰。
海盐县图经记载:王文禄,字世廉。少年时考中乡试举人,多次参加春闱考试却未能高中。他为人廉洁刚正,从不为私事请求他人。遇有不公之事,即使面对权贵也毫不畏惧。他曾花费三百两银子请人编役,像百姓一样协助县令完成均田法。他酷爱读书,听说有人有奇书,就会倾囊购买,得到后必定亲自校对。他藏书万卷,放在一楼,不料失火。他非常悲伤地说:“只要努力救书的人就赏赐,其他无关紧要。”他著有《艺草》、《邱陵学山》、《邑文献志》、《卫志》等作品。
〔楊氏(闕名)頤真堂經驗方〕未見
〔亡名氏醫學切問〕未見
〔陸氏(闕名)積德堂經驗方〕未見
〔亡名氏法生堂經驗方〕未見
〔劉氏(松石)保壽堂經驗方〕未見
〔王氏(仲勉)經驗方〕未見
〔禹講師經驗方〕未見
〔戴氏(古渝)經驗方〕未見
〔亡名氏試效錄驗方〕未見
〔龔氏(闕名)經驗方〕未見
〔亡名氏纂要奇方〕未見
〔瀕湖醫案〕未見
〔瀕湖集簡方〕未見
〔藺氏(闕名)經驗方〕未見
〔孫氏(一鬆)試效方〕未見
〔何氏(大英)發明證治〕未見
〔亡名氏濟生秘覽〕未見
〔錦囊秘覽〕未見
白話文:
楊氏、陸氏、劉氏(松石)、王氏(仲勉)、禹講師、戴氏(古渝)、龔氏等人的醫案經驗方,以及亡名氏的醫學切問、法生堂經驗方、試效錄驗方、纂要奇方、濟生秘覽,以及《瀕湖醫案》、《瀕湖集簡方》、《藺氏經驗方》、《孫氏(一鬆)試效方》、《何氏(大英)發明證治》、《錦囊秘覽》等醫書,目前都尚未找到。
〔芝隱方〕未見
〔世醫通變要法〕未見
〔阮氏(闕名)經驗方〕未見
〔坦仙皆效方〕未見
〔趙氏(闕名)經驗方〕未見
〔楊氏(闕名)經驗方〕未見
〔唐氏(瑤)經驗方〕未見
〔鄧氏(筆峰)衛生雜興〕未見
〔張氏(闕名)經驗方〕未見
〔王氏(英)杏林摘要〕未見
〔徐氏(闕名)家傳方〕未見
〔鄭氏(闕名)家傳方〕未見
〔張氏(闕名)灊江切要〕未見
〔亡名氏生生編〕未見
〔奚囊備急方〕未見
按以上三十三書。見於本草綱目。引據醫家書目。
〔錢氏(原浚)集善方〕明志三十六卷,未見
白話文:
這些書,包括「芝隱方」、「世醫通變要法」、「阮氏經驗方」、「坦仙皆效方」、「趙氏經驗方」、「楊氏經驗方」、「唐氏經驗方」、「鄧氏衛生雜興」、「張氏經驗方」、「王氏杏林摘要」、「徐氏家傳方」、「鄭氏家傳方」、「張氏灊江切要」、「亡名氏生生編」、「奚囊備急方」,都未曾見過。
上述三十三本書,都是《本草綱目》中引用的醫學書籍。
另外,明志三十六卷的《錢氏集善方》也未曾見過。
鎮江府志曰。錢原浚。字彥深。號愈庵。集書數千卷。手撮其精要。點校而讀之。有得則標題於上。旁通醫術。著集善方三十六卷。
〔薛氏(己)家居醫錄〕明志十六卷(國史經籍志作七卷)未見
〔醫學指南〕醫藏目錄十卷,未見
〔內科摘要〕醫藏目錄二卷,存
〔薛氏醫案〕一卷,存
〔薛氏醫案〕七十八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薛氏醫案七十八卷。明薛己撰。己字立齋。吳縣人。是書凡六十卷。己所自著者。為外科樞要四卷。原機啟微三卷。內科摘要二卷。女科提要二卷。癘瘍機要三卷。正體類要二卷。保嬰粹要一卷。口齒類要一卷。保嬰金鏡錄一卷。其訂定舊本。附以己說者。
白話文:
鎮江府志記載:
錢原浚,字彥深,號愈庵。他收集了數千卷書籍,親手摘取其精華內容,加以點校閱讀。有所得便在書頁上方標記題目。他精通醫術,著有《善方》三十六卷。
薛氏(己)家居醫錄
明代志書記載為十六卷(國史經籍志記載為七卷),但未見。
醫學指南
醫藏目錄記載為十卷,但未見。
內科摘要
醫藏目錄記載為二卷,現存。
薛氏醫案
一卷,現存。
薛氏醫案
七十八卷,現存。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
薛氏醫案七十八卷,明代薛己撰寫。薛己字立齋,吳縣人。此書共六十卷,其中薛己自撰部分為外科樞要四卷、原機啟微三卷、內科摘要二卷、女科提要二卷、癘瘍機要三卷、正體類要二卷、保嬰粹要一卷、口齒類要一卷、保嬰金鏡錄一卷。其餘部分為薛己對舊版本書籍的訂正,並附上自己的見解。
為陳自明婦人良方二十四卷。外科精要三卷。王綸明醫雜著六卷。錢乙小兒直訣四卷。陳文仲小兒痘疹方一卷。杜本傷寒金鏡錄一卷。及其父鎧保嬰掇要二十卷。初刻於秀水沈氏。版已殘闕。天啟丁卯朱明為重刊之。前有明紀事一篇。載明病困時。夢己教以方藥。服之得愈。
又夢己求刻此書。其事甚怪。然精神所注。魂魄是憑。固亦理之所有。不妨存其說也。己本瘍醫。後乃以內科得名。其老也。竟以瘍卒。詬之者。以為補益之弊。終於自戕。然己治病務求本原。用八味丸。六味丸。直補真陽真陰。以滋化源。實自己發之。其治病多用古方。而出入加減。
白話文:
這本書收錄了陳自明婦人的良方二十四卷,外科精要三卷,王綸明的醫雜著六卷,錢乙的小兒直訣四卷,陳文仲的小兒痘疹方一卷,杜本的傷寒金鏡錄一卷,以及他父親鎧的保嬰掇要二十卷。最初由秀水沈氏刻印,但版面已殘缺不全。天啟丁卯年,朱明重新刊刻了此書。書中有一篇明紀事,記載了明氏生病時夢到有人教他用藥方,服藥後病癒。
他又夢到有人請求他刻印此書,此事十分奇怪。然而精神所注,魂魄是憑,也有一定的道理,不妨留存這個說法。明氏原本是治療皮膚病的醫生,後來因內科醫術而聞名。他年老時,最終因皮膚病而死,有人責怪他補益過度,最終導致自戕。然而明氏治病注重探求病根,常用八味丸、六味丸,直接補益真陽真陰,滋養化源,這都是他自己的心得。他治病多用古方,並根據情況加減藥量。
具有至理。多在一兩味間。見神妙變化之巧。厥後趙獻可作醫貫。執其成法。遂以八味六味。通治各病。甚至以六味丸。治傷寒之渴。膠柱鼓瑟。流弊遂多。徐大椿因並集失於薛氏。其實非己本旨。不得以李斯之故。歸罪荀卿也。世所行者。別有一本。益以十四經發揮諸書。
實非己所著。亦非己所校。蓋坊賈務新耳目。濫為增入。猶之東垣十書。河間六書。泛收他家所作。以足其數。固不及此本所載。皆己原書矣。
〔黃氏(承昊)評輯薛立齋內科〕十卷,未見
吳學損曰。薛立齋先生醫案。女科。幼科。外科。俱有專書。足稱美備。獨於內科。所集尚欠序次。摘要善矣。然讀之或未能得其詳。舊惟黃履素先生於各案中。摘集成書。名曰內科醫案。誠補薛立齋之未備。嗣當不惜餘力。為訂定以公世焉。(痘疹四合全書)
白話文:
薛立齋醫學理論精妙,常常只需一兩味藥就能見效,展現出精妙的變化。後來趙獻可寫了《醫貫》,沿襲了薛立齋的成法,開始使用八味、六味藥來治療各種疾病,甚至用六味丸來治療傷寒的口渴,這種做法如同膠柱鼓瑟,流弊很多。徐大椿將薛立齋的醫案彙集出版,但實際上並非薛立齋本人的原意,就像不能因為李斯的原因而責怪荀卿一樣。市面上流傳的薛立齋內科醫案,別有一本,裡面還加入了十四經發揮等其他書籍的內容,其實並不是薛立齋本人所著或校勘的,只是坊間商販為了吸引眼球而胡亂添加的。就像東垣十書、河間六書,都是收集了其他醫家的著作來湊數,遠不及這本原本記載的都是薛立齋的原著。
黃氏(承昊)評輯的《薛立齋內科》十卷,我尚未見過。吳學損說,薛立齋先生的醫案、婦科、兒科、外科都有專門的書籍,可謂完善。唯獨內科,所收集的醫案還欠缺次序,摘錄的內容雖然很好,但讀起來可能無法完全理解。以前黃履素先生在每一個醫案中都做了摘錄,彙編成書,名為《內科醫案》,確實補全了薛立齋醫案的不足。後人應該不遺餘力地整理出版,讓世人受益。
按上見於浙江通志經籍。
〔賀氏(岳)明醫會要〕二卷,未見
錢琦序曰。賀君岳少業儒。以母病風。遍求醫。醫莫能治。乃奮恚曰。母病弗瘳。兒奚儒為。於是盡購醫家書讀之。逾年曰。吾知所以療吾母矣。卒奉以周旋。母享高壽。又得蘇醫王氏惟雍之傳。而業益精。里閭病。輒就君治。治輒效。其門至暮。擁而且集。自是邑若郡。自侯以下。
咸召君無虛日。藩臬間醫。必以君對。縉紳遊歷郡下。亦必迎君以往。由是君所及彌廣矣。君間閱古方書。久之欣然意會。裒成帙。題曰明醫會要。邑侯魏公。精於醫者也。心好之。未及鋟。輒擢去。會舊邑侯夏公備兵海上。乃授指揮李元律梓行。屬余序。予作而嘆曰。飢寒之病。
白話文:
根據浙江通志記載,賀岳所著的《明醫會要》二卷,目前尚未見。
錢琦在序言中寫道,賀岳年輕時學習儒學,但因母親患病,遍尋名醫卻無效。他憤怒地說:「母親病重不治,我學儒還有何用?」於是努力購買醫書,鑽研醫學。一年後,他說:「我知道如何治療母親了。」最終悉心照料,使母親享壽。之後,他又得蘇州醫家王惟雍的真傳,醫術更加精進。鄉里鄰居有病,都來找他治療,效果顯著,他的門庭總是擠滿了病人。因此,縣裡、郡裡,甚至官員都紛紛邀請他,他名聲遠播。賀岳在長期鑽研古方醫書後,欣喜地領悟其中奧妙,將心得整理成冊,命名為《明醫會要》。縣令魏公精通醫術,對此書愛不釋手,但還未刻板印刷,就被調離任職。後來,舊縣令夏公在海上任職,便委託指揮李元律將《明醫會要》刊印出版,並請錢琦寫序。錢琦寫完序後感嘆道,飢寒交迫的疾苦,…
常病於政。尫羸之民。常病於醫。古之名夫醫者。軒岐而下。則有如尹咸張劉輩。起其僕若斃。而國命賴以壽。故曰上醫醫國。豈其技獨神哉,將精其業者。特異乎人。惟精故名也。今時號醫家者流。莫知素難靈樞等為何籍。下此則藉以規利累。百不一良。乃君獨以儒業醫。
而著述有傳如此。夫人以醫擬相。言利物也。竊疑過之。惠及永永。相業然乎哉。自二公相繼撫吾邑。上下德之。喜吾民不病於政。乃今閱是書。猶夫政也。又喜吾民不病於醫。為之序。(臨江先生集)
〔醫經大旨〕醫藏目錄四卷,存
凡例曰。岳嘗輯明醫會要。既板行矣。人多喜之。然後又纂醫經大旨。非有他惑而重出也。蒙郡主劉公訪岳。頗諳醫術。案發群書。督令採集。惟愧老鈍疏庸。焉敢有違。遂勉強遵奉。謹摘歷代諸賢要語。少加潤色。以歸於一。其中金石古怪燥毒劫藥。悉削不存。懼其禍人也。非敢自以為是條例於後。同志者乞斥正之。勿以狂瞽誚予。幸甚。
白話文:
百姓常因政事而生病,體弱多病。而醫生也常常是百姓生病的原因。古代有名的醫生,從扁鵲、岐伯到尹咸、張仲景、劉完素等人,他們救治危重病人,讓國家得以延續。因此古人說,上等的醫生治國,他們的能力非凡,是因為精通醫術,才能超越常人,所以才稱之為名醫。如今自稱醫家的,卻不知《素問》、《靈樞》為何物,更別說精研醫術了。他們只知道以醫術謀取利益,一百個人中只有一兩個是良醫。而您卻以儒家學識治醫,著述流傳至今,可謂是醫者之典範。有人認為醫者與宰相一樣,都是以利物為目的,我卻認為過於片面,因為醫者惠及子孫後代,與宰相的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自從您和您的前任執政以來,上下皆稱讚您的仁政,百姓不再受政事之苦。如今我閱讀您的醫書,就像是在治理國家一樣,也欣喜百姓不再受庸醫之害,故為此書作序。
〔皇甫氏(中)明醫指掌圖〕醫藏目錄十卷,存
張鏊序曰。予門人皇甫生山暨其弟嵩岱。皆仁和知名士。別十年山來謁金陵。手書一編。閱之。明醫指掌圖也。曰。山為是書三世。甲之亦三世矣。自其菊泉大父治軒岐。集履歷經驗效具蒙齋氏為傷寒指掌書。而云洲翁成之。蓋以廣指掌也。圖參內經。博採古哲遺方。變通不泥。
凡旬歲而後成。為卷若干。首之歌賦。以括百病。便於憶誦也。復為箋以原病。決疑也。繼以診視。判死生標本。而使人察也。又繼以形以方。印證切而藥劑良也。且法度工能巧異可想見。武林靈秀。會人物藝文之美。而非久且專其業。曷克有此書成。云洲翁以授其子岫岡。
白話文:
〔皇甫氏(中)明醫指掌圖〕醫藏目錄十卷,存
張鏊序曰: 我門人皇甫生山及其弟嵩岱,皆是仁和有名的讀書人。相隔十年,山來拜訪金陵,帶來一本手稿,我閱畢,乃「明醫指掌圖」也。他說這本書已經傳承三代,而他自己也繼承了三代,自其菊泉祖父治學岐黃,集結歷代經驗,效仿蒙齋氏之《傷寒指掌書》,而云洲翁完成此書,乃是為了廣泛應用《傷寒指掌書》的內容。此圖參照《內經》,廣泛採納古賢遺留的方劑,變通而不拘泥,歷經十年才完成,編成若干卷。
書中以歌賦開篇,涵蓋百病,便於記憶。又附以箋註,以說明病源,解答疑難。接著是診視部分,判斷生死、本標,讓人能察其病情。再接續以形狀、方劑,印證切脈,藥物療效顯著。由此可見,其法度精妙,技藝巧妙,非長期專注醫業,何能完成此書?云洲翁將此書傳授給他的兒子岫岡。
乃山以質於予曰。某小子不敏。重墮先志。願一言以永其傳。嗟乎。騶虞麟趾之德。世不恆有。常情苟矜一善。其不為鑽核焉者寡矣。杭人以醫稱皇甫氏至久。皇甫氏父子祖孫。醇謹無間。好急人阨難。至忘寢食寒暑。不計償報。顧又以此刻惓惓嘉惠錫類。是欲天下皆壽於醫。
而醫皆躋於良且聖。君子惡得而弗與也云。
〔邵氏(達)訂補明醫指掌〕醫藏目錄十卷,存
自記曰。余大父釜山先生篤志藝林。馳譽江左。及門問業者。多所顯貴。而再入棘闈弗利。竟以逢掖老。吾父幼敏慧。大父奇愛之。希其早就。不虞大父忽遘一疾。治不能瘥。遺命吾父曰。汝不為良相。且為良醫。無何吾父兼失所恃。阻試有司。遂改業醫。自號念山。五十載以來。
白話文:
乃山先生對我說:「某個小子愚鈍,辜負了先前的志向。希望您能說句話,讓我永遠銘記在心。唉!像騶虞和麟趾一樣德行高尚的人,世上並不多見。一般人往往只會誇耀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很少有人會真正做到不為私利而鑽營。杭州人稱皇甫氏為醫術精湛之人,已經很久了。皇甫氏父子祖孫,品德高尚,一脈相承,樂於幫助遇到困境的人,甚至忘記了睡眠、飲食、寒暑,不計報酬。更重要的是,他們以真誠的熱情,無私地幫助眾生,這分明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因醫術而長壽,而所有醫生都能成為良醫乃至聖醫。君子怎麼能不贊同呢?」
——摘自《邵氏(達)訂補明醫指掌》醫藏目錄十卷,現存
自記曰:我祖父釜山先生,一心鑽研醫術,在江左地區享有盛譽。求學於他的人,有很多顯貴之人。但他兩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有成功,最終以年老而告終。我父親自幼聰明伶俐,祖父非常疼愛他,希望他能早日成才。沒想到祖父突然染上一種病,久治不愈,臨終前遺命我父親說:「你即使不能成為賢相,也要成為良醫。」不久後,父親也失去了依靠,無法參加官府的考試,便改行從醫,自號念山。自此,他已經行醫五十年了。
頗以是術名於世。吳城內外。老幼男女。病傷寒痘疹者。得吾父即全活。難以數計。生不肖。體弱而多疚。力不能終舉子業。吾父即命棄去。訓讀岐黃諸書。如是者幾易寒暑。稍有所得。則出雲洲翁所著明醫指掌。示不肖曰。向爾所習仲景傷寒。東垣內傷。河間熱病。丹溪雜病。
此學之博者也。約而精則有是書爾。其宗之。予敬授命。朝研夕考。始喻其旨。真所謂抉秘鈞玄。遠紹諸家之說。分標治本。闡明運氣之宜。善矣。所微憾者。拘於圖而局於論。顯於證而晦於脈。詳於方而略於法。翻檢尚有紆迴。乃不揣原其所載。目則分之以門。方則聚之以類。
白話文:
這項醫術在世上頗有名氣。吳城內外,老少男女,凡是患有傷寒、痘疹者,只要得到我父親的診治,都能痊癒,其人數不可勝數。我生性不肖,體弱多病,力氣不足以完成學業,父親便命我放棄讀書,專心研讀《黃帝內經》等醫書。就這樣過了幾個寒暑,我略有所得,於是便拿出了雲洲翁所著的《明醫指掌》,對我說:「你所學的仲景傷寒、東垣內傷、河間熱病、丹溪雜病,
這些醫學知識博大精深,但精華所在,就只有這本書了。你要用心鑽研,我願意傾囊相授。」我遵命而行,日夜研讀,終於明白其精髓所在。這本書真是揭示了醫學奧秘,繼承了歷代醫家的精華,分門別類,標明治病根本,闡明了人體運氣的規律,實在是醫學典範。不過,這本書也略有不足,它拘泥於圖解,局限於理論,注重症狀而忽略了脈象,詳述藥方卻略於治病方法。翻閱此書,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於是,我便嘗試著將書中內容重新整理,將醫案分門別類,將藥方按類歸納。
而附列歌注。各以己意參入。俾學者因脈辨證。緣證施治。彈指頃便度津梁。而余亦藉是多所解悟。蓋余不幸。不生先生之世。猶幸去先生之世未遠。可以私淑門牆也。當世鉅公。願共鑑之。天啟二年九月吉旦。長洲後學邵達行甫謹述。
江南通志曰。邵達。蘇州人。北虞之後人也。喜讀司馬遷書。手不釋卷。精於傷寒。手到病立起。有鄰人以乏食病。瀕死。達於藥囊中。裹金餉之。遂霍然。人號為仁山先生。
〔吳氏(顯忠)醫學權衡〕未見
徐春甫曰。吳顯忠。字用良。號雪窗。休陽人。家世業儒。忠性好醫。以戴人汗吐下法。而補之以利溫和方。足以盡其醫道之妙。名曰醫學權衡。行世。
白話文:
邵達行在附上歌注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一些见解,目的是让学者根据脉象辨别病症,再根据病症施治。如此一来,只需弹指之间就能辨明病情,渡过难关。我本人也从这些内容中获得了许多启发。虽然我不幸没有生在先生的时代,但庆幸的是,距离先生的时代并不遥远,还能通过私下学习的方式追随先生的教诲。希望当世的大人物们都能共同鉴赏这些内容。天启二年九月吉旦,长洲后学邵达行谨述。
据《江南通志》记载,邵达是苏州人,北虞之后。他酷爱阅读司马迁的著作,手不释卷。精通伤寒医术,医术精湛,能手到病除。有一次,邻居因饥饿而病危,邵达便从药囊中取出金子,送给邻居,邻居随即痊愈。人们称他为仁山先生。
《吴氏(显忠)医学权衡》尚未看到。
徐春甫说,吴显忠,字用良,号雪窗,休阳人。他家世世代代都是读书人,但吴显忠却喜欢医学。他运用戴人汗吐下之法,并以温补利气的方剂进行调理,充分展现了他的高超医术,著有《医学权衡》一书,流传于世。
〔徐氏(春甫)古今醫統〕明志一百卷,存
自序曰。昔者上古之世。洪蒙未鑿。民不夭札。厥後風氣漸開。情竇日啟。疾病生焉。黃帝惻憫。濟以醫藥。而內經作矣。後世因之。迨自秦漢唐宋以下。代不乏人。載之簡篇。汗牛充棟。咸以神其術。妙其用。而躋天下後世於仁壽之域者也。春甫家世業儒。恆讀素問諸書。
頗探索其醫之賾。隱然而義理微茫。精滲錯別。甲可乙否。莫知適從。所以憚浩繁者。撮拾殘言。謂之捷徑。致使本源根核。無所稽考。其不淆聖經。而戕民生者。幾希。予不自慚愚陋。以平素按內經治驗。諸子折衷。及搜求歷世聖賢之旨。合群書而不遺。析諸方而不紊。舍非取是。
白話文:
《徐氏(春甫)古今醫統》明志一百卷,存
自序
昔日上古時代,混沌初開,人民不生病死。後來隨著風氣漸漸開通,情感慾望逐漸滋長,疾病便產生了。黃帝心懷憐憫,用醫藥救濟百姓,因此《內經》誕生了。後世繼承發展,從秦漢唐宋以來的歷代,醫術人才輩出,留下了汗牛充棟的醫學典籍,大家都在讚歎醫術的神妙和運用之精妙,將天下後世推向仁慈長壽的境界。
春甫世世代代都是讀書人,一直研讀《素問》等醫學典籍,深入探究醫學的奧秘。然而,醫理深奧,精微細緻,彼此之間錯綜複雜,難以辨別,讓人不知從何下手。因此,人們為了逃避浩繁的醫學典籍,便採用取巧的捷徑,只挑選一些零碎的醫術言論,導致醫學的根本源頭和核心理論無法考究,最終弄得混淆聖賢經典,反而危害百姓性命,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
我深知自己愚昧無知,因此以平時研讀《內經》和臨床經驗,結合眾多醫學典籍,並參照歷代聖賢的醫學精髓,將各種醫書融匯貫通,整理分析各方醫學理論,去蕪存菁,最終完成了這部《古今醫統》。
類聚條分。共釐百卷。目曰古今醫統。蓋採上古之法。以迨歷世之良。而兼總於今日。統集異同,井然區別。匯成編帙。粲乎可觀,庶幾厭繁者有所歸。趨簡者無少失。一開卷而醫之法制權衡。始終本末。如視諸掌。其於養生。不無小補。若謂全書曰非闕典。則猶俟於賢知者焉。
嘉靖丙辰仲冬至日。新安徐春甫序。
〔醫學入門捷要六書〕六卷,存
〔鮑氏(叔鼎)脈證類擬〕未見
〔醫方約說〕二卷,存
自序曰。夫道無所本。則汗漫無歸。學無所宗。則趨向靡定。醫之為道。而人命系焉。不亦重哉。予家世業儒。流傳醫道。厥有原自祖醫系籍京師。予今叨授斯職。先君恆齋翁邑庠弟子員。受業大參節齋王公。益張是道。予少事舉業,數奇病繁。向究方書素難。恍有以得其要領者。
白話文:
這本書《古今醫統》匯集了古今醫學的精華,分門別類,共一百卷。它囊括了古代醫學的經典方法,並將歷代醫家精華融入其中,再結合現代醫學的成果,將各家學說區分整理,使內容井然有序。這本鉅著內容豐富,結構完整,讀者可以輕鬆掌握醫學知識,不再因繁雜的醫書而感到困惑,也避免遺漏重要信息。只要翻開書本,就能瞭解醫學的基本法則,掌握治療方法,從而掌握治病的要領。對於養生保健也有一定的幫助。當然,這本書並非完美無缺,尚待後人繼續完善。
這本書是在嘉靖丙辰年(西元1546年)仲冬至日由新安徐春甫所寫的序言。
另外,這本書還包含了《醫學入門捷要六書》六卷,以及《醫方約說》兩卷。
作者在序言中說,學習任何學問都應該有根基,否則就會像無根之萍一樣飄蕩不定。醫學更是如此,關係到人命,責任重大。作者家族世代從事儒學,也傳承了醫學之道。作者的父親恒齋翁是邑庠弟子員,曾師從大參節齋王公,對醫學十分精通。作者自幼喜愛讀書,但身體不好,經常生病,閱讀醫書十分吃力。後來逐漸領悟到醫學的精髓。
著脈證類擬。我師少宰松溪程公序諸首梓行矣。或謂予曰。子之類撰。人皆愛之。若夫方書簡便。誠醫家入門之徑也。惜未有遍及諸證之方。盍更發明之。則人咸躋仁壽。而嘉惠無窮矣。予曰然。夫方書自張劉李朱戴王之後。作者紛紜。執見論證。漫無歸一。嗟夫。以人之命。
而試人之言。岌岌乎殆哉。於是恫瘝厥心。視為職分。後究先哲論治。會融玄妙。鉤摘精要。編次成帙。名曰約說。詞理簡而會歸有元。說雖粗而向趨甚正。茲固步武遺蹤。間亦竊附己意。皆素所親試而多中者。可以按方治病。同志之士。或有取焉。尚俟他日奏聞。道同一原。
庶不負我高祖設教司人之命之寄也。是為序。嘉靖三十六年丁巳三月鮑叔鼎書。
白話文:
著脈證類擬序
我師少宰松溪程公,將其著作刻印出版,許多人對我說:「您編寫的『著脈證類擬』,大家都非常喜歡。然而,醫書講求簡明易懂,才能成為醫者入門的捷徑。可惜您的著作中,還沒有涵蓋所有病症的治療方法。您何不進一步發揮您的見解,將所有病症的治療方法都寫出來呢?這樣一來,百姓們就能夠健康長壽,您也將造福無窮!」
我說:「的確,自從張仲景、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戴元禮、王肯堂之後,醫書作者層出不窮,各自秉持自己的觀點,論證各不相同,毫無統一標準。唉,拿人命去試驗他人言論,實在是太過危險!因此,我心懷憂慮,深感責任重大。我深入研究前賢的醫學理論,將其精髓融會貫通,並從中提取重要內容,整理成冊,名為『約說』。這本書的文字簡潔,但道理卻通達至本源;論述雖然粗略,但方向卻非常正確。我追隨前賢的腳步,也偶爾加入一些自己的心得,都是經過我親自驗證,並且多次見效的方法。可以用這些方法來治療疾病,希望有志同道合的同仁能夠有所收穫。
我還希望將來有機會將這些心得呈報朝廷,讓醫學之道能夠源遠流長,不辜負先祖傳授醫術,為百姓服務的使命。
這是序言。嘉靖三十六年丁巳年三月,鮑叔鼎寫於此。
〔陳氏(仕賢)經驗濟世良方〕醫藏目錄十一卷(國史經籍志。作十卷。醫藏目錄。重出經驗良方四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經驗良方十一卷。明陳仕賢編。仕賢字邦憲。福清人。嘉靖壬戌進士。官至副都御吏。其書首載醫旨脈訣藥性。別為一卷。次為通治諸病門。如太乙紫金丹。牛黃清心丸之類。次分雜證五十二門。皆鈔錄舊方。無所論說。自序稱與通州醫官孫宇。考定而成云。
〔醫指〕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李氏(允恭)集秘方〕國史經籍志一卷,未見
白話文:
《陳氏(仕賢)經驗濟世良方》一書共十一卷,收錄在《醫藏目錄》中。《國史經籍志》記載為十卷,《醫藏目錄》中則重複收錄了四卷《經驗良方》。
《四庫全書提要》中提到,《經驗良方》十一卷,為明朝陳仕賢所編。仕賢字邦憲,福建福清人,嘉靖壬戌年進士,官至副都御史。該書首先載有醫學旨要、脈訣、藥性,單獨成卷。接著是通治諸病門,例如太乙紫金丹、牛黃清心丸等。之後分為五十二門雜證,皆為摘錄舊方,沒有論說。作者自序中提到,該書是與通州醫官孫宇一起考定完成的。
此外,還有《醫指》一卷,收錄在《醫藏目錄》中,但未見實物。另有《李氏(允恭)集秘方》一卷,記載於《國史經籍志》,但同樣未見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