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 (1)

1. 方論(三十八)

〔馮氏(時可)上池雜說〕一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上池雜說一卷。明馮時可撰。雜論醫學之書。大意主於溫補。伸東垣而抑丹溪。亦偏於一隅之見者也。

〔黃氏(河)醫學搜精〕二卷,存

〔楊氏(四知)惠民正方〕一卷,存

自序曰。閩廣之間。有蠱毒焉。世說久矣。萬曆甲申。余觀風於閩。慨然冀除斯害。申律令。專治法。誡諸頑虣。斯於勝殘。且慮專弗廣。久之湮也。乃博集蠱毒諸方。刻諸簡。惠厥民焉。刻成。或問余曰。君執三尺法。以擊奸虣。不能使民無盡。乃屑屑乎方伎末矣。余曰。

不然。夫春陽煦物。而不遍於幽谷。迅雷能震惡。而或遺於細事。化工且然。矧執法者哉。譬之御虜大將。提兵振旅。汛掃妖氛。而閭閻老稚。執梃棰。挾弓弩。家防戶衛。不猶愈於徒手乎。止虣禁奸法。余易敢弛。而廣專諸方。固令民以自防也。或又謂。蠱妖叵測。燭之無形。

白話文:

《馮氏(時可)上池雜說》一卷,現已失傳。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上池雜說》一卷,明朝馮時可撰寫。書中雜論醫學,主要主張溫補,延續李東垣的學說,但卻反對朱丹溪。這只是一個片面的觀點。」

《黃氏(河)醫學搜精》二卷,現存。

《楊氏(四知)惠民正方》一卷,現存。

自序中寫道:「閩廣地區有蠱毒,流傳已久。萬曆甲申年,我在閩地考察風土人情,心中渴望能消除這種禍害。我嚴格執行律法,專治蠱毒,並告誡頑固不化的人。這樣做雖然能勝過邪惡,但我擔心只專注於這一點,時間久了就會被埋沒。因此,我廣泛收集治療蠱毒的方劑,刻在竹簡上,惠及百姓。刻完後,有人問我:‘你掌握法律,用它來懲治奸邪,卻不能讓百姓永無災禍,反而執著於這些方術,未免小題大做。’我回答:

‘不是這樣的。春天陽光普照,但幽谷卻不見陽光;迅雷能震懾邪惡,卻也有細微之事不及。天地造化尚且如此,何況執法者呢?就像抵禦敵人的將軍,率領士兵出征,掃蕩妖氛,但百姓老少卻手持棍棒弓弩,在家防禦,豈不比空手更安全嗎?懲治邪惡的法律,我不敢鬆懈,而廣泛收集方劑,正是為了讓百姓自我防禦。’

有些人還說:‘蠱毒難以預料,無形無狀,’」

驅之不去。奈何。余哂之曰。不然。昌黎之驅鱷魚。原魯之擊神蛇。蝗不入境。虎北渡河。昔人豈異於人哉。亦誠實政格之云耳。是在良有司圖之。余將考焉。萬曆甲申仲冬吉日。賜進士第文林郎巡按福建奉敕兼管鹽法清軍陝西道監察御史大梁楊四知撰。

〔張氏(三錫)醫學六要〕醫藏目錄二十卷,存

張三錫曰。夫醫上自炎黃秦漢。下迄唐宋遼金元。其書汗牛充棟。不為不多。第純駁不同。繁則嫌其泛雜。簡又失之缺略。且義例乖違。篇章紕繆。遵行不易。披會亦難。錫家世業醫。致志三十餘年。僅得古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陰。曰陽。曰表。曰里。曰寒。曰熱。曰虛。曰實。

白話文:

驅之不去,實在讓人無奈啊。我笑了笑說:不然。昌黎驅逐鱷魚,原魯擊殺神蛇,蝗蟲不入境,老虎渡河,古代人難道不同於今人嗎?這都是誠實的政治和治理帶來的結果啊。這就需要有良善的官員去謀劃,我會好好研究考證這些事情。萬曆甲申年仲冬吉日,賜進士第文林郎,巡按福建兼管鹽法清軍陝西道監察御史大梁楊四知撰。

張氏(三錫)醫學六要醫藏目錄二十卷,現存。

張三錫說:醫學從炎黃、秦漢時代開始,到唐宋、遼金、元代,其書籍之多,足以使牛累死,絕非少數。只是內容繁雜,良莠不齊。過於繁複,就嫌其泛雜,過於簡略,又失之於缺漏。而且醫理不合,章節錯亂,難以遵循,理解也困難。我世代從醫,專心研究醫學三十多年,僅僅從古人治病的大法中總結出八條:陰、陽、表、里、寒、熱、虛、實。

而氣血痰火。盡該於中。醫學大旨有六。曰診法。曰經絡。曰病機。曰藥性。曰治法。曰運氣。蓋診法不明。安知病情。故首刻四診法。經絡不分。安知病根。病機不察。安知傳變。故次經絡考。次病機部。藥性不熟。何以處方。綱目雖備。切要惟緊。故次本草選。治病無法。

何以取效。且不知天地陰陽。五行生化之源,何以明經。故次治法匯。次運氣略。匪敢妄附己見。實博採群書。各萃其要焉耳。即間效一得。亦已試之良規。不刊之大法也。其言詳而盡。其法簡而易。學者誠一究心焉。則診法諳矣。經絡分矣。而病機而本草。則又精且察矣。

施治有方。運氣默會。則又體生化之理。而隨投隨應矣。有不一一中的。而登軒岐盧扁之堂奧者乎。雖曰六要。實為醫學之全書。具目者當自得之。

白話文:

中醫學的基本原則有六:診法、經絡、病機、藥性、治法和運氣。診法不明,怎能了解病情?所以首先要學習四診法。經絡不分,怎能找到病根?病機不察,怎能掌握疾病的變化?所以接着要研究經絡和病機。藥性不熟,怎麼開方?雖然藥典詳盡,但重要的是精髓。所以接着要學習本草選。治病沒有方法,怎麼能取得療效?而且不了解天地陰陽、五行生化之源,怎麼能明白經絡?所以接着要學習治法匯和運氣略。我不敢妄自附和個人觀點,而是廣泛參考各種醫書,摘取其精華。即使只是一點點收穫,也是經過驗證的良規,是不朽的治病法則。這些文字詳盡而完備,方法簡潔而易懂。學習者只要用心鑽研,就能精通診法,了解經絡,掌握病機和本草知識,並精準地制定治療方案,默契地掌握運氣。如此便能洞悉天地生化之理,隨機應變,達到治療效果。難道還有誰能不精通這些,卻能登堂入室,成為岐伯、盧醫和扁鵲那樣的醫學大師嗎?雖然說六個要點,實際上是醫學的全部。有心人自然會有所領悟。

張維藩等序曰。嗟乎。先大父諱三錫。字叔承。特號嗣泉。遊神杏圃。繫留都醫林望者垂三十年。而今奄棄三世。藩等不能親承提命。所可幸者。潛窺義黃蘊奧。勒成一帙。其名曰醫學六要。凡我同志。靡不朝吟而夕誦焉。惜乎罹天變之火。其版燼其半。至今抱遺恨焉。賴有朱君號敬橋者。

出所藏書。付之剞劂氏。補殘缺。訂訛訛。而依然復行矣。是集也。於先人遺編。用是闡明而紹繹之。而亦可補於後學之指南云。

四庫全書提要曰。醫學六要十九卷。明張三錫撰。三錫字叔承。應天人。是編成於萬曆乙酉。以醫學大端有六。分別論列。首四診法一卷。次經絡考一卷。次病機部二卷。次本草選六卷。次治法匯八卷。次運氣略一卷。自謂博採群書。各匯其要。然雜錄舊文。無所折衷。王肯堂敘。以神聖稱之。過矣。

白話文:

張維藩等序曰:唉呀!我祖父名諱三錫,字叔承,別號嗣泉。他曾在杏林醫界遊歷,聲名遠播,留名都城醫林已近三十年。如今卻突然離世,我們後人無法親承他的遺志,真是痛心。所幸的是,他生前深入研究醫學典籍,將心得整理成冊,取名為《醫學六要》。凡我同道中人,都應該朝夕誦讀,學習他的精華。可惜的是,這套書不幸遭逢天災大火,書版毀壞殆半,至今仍令人抱憾。

幸好有朱君,號敬橋,將他收藏的《醫學六要》拿出來,交給剞劂氏修補殘缺部分,訂正錯誤,重新印刷發行。這套書是先人留下的遺產,我們藉此來闡明其精髓,並延續他的醫學精神。這也可用來輔助後學學習醫術,成為他們學習的指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醫學六要》十九卷,明朝張三錫撰寫。三錫字叔承,是應天府人。此書完成於萬曆乙酉年。書中將醫學重點分為六個部分,分別論述。第一部分為《四診法》一卷,第二部分為《經絡考》一卷,第三部分為《病機部》二卷,第四部分為《本草選》六卷,第五部分為《治法匯》八卷,第六部分為《運氣略》一卷。張三錫自稱廣泛汲取各家醫書,將其精華彙集於此。但書中雜糅舊文,並未有所取捨,缺乏自身見解。王肯堂在序文中稱讚張三錫為“神聖”,實在過於誇張。

〔許氏(兆禎)醫鏡〕醫藏目錄二卷,存

吳秀序略曰。嘗觀許氏鳴醫。自巢由而下。漢有許定。晉有許遜。隋有許智藏。唐有許孝崇許胤宗。宋有許叔微許洪。皆能深造醫閫。而著書立言。師表萬世者也。許君培元學躋董賈。文偪司韓。而所以求益者。毋論江之左右。雖薄海內外。未始不為之屈一指也。余嘗器其才。

而勸之應試。乃有感而曰。富貴有命。不可強也。與其登庸於仕籍。而危見忌於同朝。若紹承醫術。以躋斯人於仁壽之域哉。遂取家傳的本。及歷代以來方書。細研潛玩。三為裘葛。而工其術。故上自王侯大臣。下至里井閭⿰鼻行。凡有患者。沾其匕劑。經其療理。煥然如赫日之消凍。

白話文:

許氏(兆禎)醫鏡醫藏目錄二卷,存

吳秀序略曰:我曾經觀察許氏這位名醫,從古代的巢父、虞舜開始,漢朝有許定,晉朝有許遜,隋朝有許智藏,唐朝有許孝崇、許胤宗,宋朝有許叔微、許洪,他們都精通醫道,並著書立言,成為萬世師表。許君醫術精深,學問高超,可比肩董仲舒、賈誼,文采斐然,與司馬相如、韓愈比肩,因此他求學的熱情,不論是江河兩岸,還是天下各地,都無人能出其右。我曾經欣賞他的才能,勸他參加科舉考試。他卻感慨地說:「富貴有命,不可強求。與其仕途得意卻招來同僚忌恨,不如繼承祖傳醫術,幫助世人獲得健康長壽。」於是,他便拿出了家傳醫書,以及歷代的醫學典籍,細心研讀,反覆鑽研,精益求精。因此,從王侯大臣到平民百姓,凡是患病的人,只要沾染他的藥劑,經過他的治療,都如同寒冬遇陽光,病痛盡消。

灑然如執熱之濯清。顓以慈仁為念。未嘗要謝。故澤被生靈。名驚昭代。而亙古醫流所罕睹焉者也。復自唸曰。醫之道大矣。古人之言亦夥矣。苟不及之以約。而識之以籍。則使後之業者。將何取衷哉。於是博採諸家。審脈論證。辨名定經。微妙之語。與夫用藥君臣佐使寒熱溫平緩急之方。

備著於書。曰診翼。曰醫辨。曰藥徑。曰素問評林。曰醫家四書。曰傷寒解惑。曰女科要論。曰衍嗣寶訓。曰痘疹筆議。曰外科集驗。盛行於世矣。尤懼其囏於記誦。故復出家藏秘訣。編成詩括以便之。余閱之累日。見其旨邃而理明。言簡而意盡。雖中醫執此施治。可以奏功。

白話文:

他治病如將熱物放入清涼水中,灑然清涼。始終以仁慈為念,從不求回報,因此恩澤廣被百姓,名聲震驚當代,這在古醫界是罕見的。他又自言自語道,醫術博大精深,古人的醫學著作也很多,如果沒有簡潔的總結和記載,後人要如何學習精髓呢?於是,他廣泛收集眾多醫家的醫學理論,精研脈象、論證疾病、辨別名稱、確定經絡,將這些微妙的醫學知識,以及君臣佐使、寒熱溫平緩急等用藥原則,都詳細記錄在書中。這些著作包括《診翼》、《醫辨》、《藥徑》、《素問評林》、《醫家四書》、《傷寒解惑》、《女科要論》、《衍嗣寶訓》、《痘疹筆議》、《外科集驗》,在世間廣為流傳。他擔心這些書過於繁瑣,不易記誦,便將家藏秘訣編成詩歌,方便學習。我研讀這些詩歌多日,發現它們旨意深邃、道理明晰,言簡意賅,盡顯醫術精華。只要中醫遵循這些原則治病,一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如病者知之。亦不為庸醫所誤。真醫家之鐵鑑。而深幸是編不可少也。遂名之曰醫鏡。以溥其傳。凡有志於此者。果能熟而通之。不圖經。而百草吾嘗矣。不素難。而岐扁其再生矣。不長沙。而傷寒昭融宣名矣。不守真。而熱證光明洞達矣。不明之。而內外傷吾辨矣。不彥修。

而大成吾集矣。若登雲臺。而識璇璣之要訣。則天文可詧。入武庫而得門鑰之要樞。則器具畢舉,所謂捷徑一通。不待騏驥。而千里可適者。信然矣。

〔醫辨〕未見

〔方紀〕二卷,存

朱國禎序略曰。許培元先生初習舉子業。甚工。棄去。閉戶讀書。而特究於醫。董祠部故貴簡。欲先致不可得。於是潯之人咸重之。培元即隱然感時。多慷慨語。其□□則申師相為序。□等篇則諸名公為序。而特以方紀托序平涵。方紀先病機。次凡例。次主治虛實。次經引各證。而悉約以韻語。語又錯出。賦偶長短。古近之間班班如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能了解這些醫理,就不會被庸醫誤診了。這是一本真正的醫家鐵證,所以我認為它不可或缺,因此取名為《醫鏡》,以廣泛傳播。任何有志於醫學的人,如果能熟讀並理解它,就不必再翻閱其他醫書,就能掌握草藥知識,不用再辛苦學習,就能像岐伯和扁鵲一樣重現醫術,不用再遠赴長沙,就能徹底掌握傷寒理論,不用再拘泥於傳統,就能明白熱證的真諦,不用再迷茫,就能辨別內外傷,不用再辛苦鑽研,就能集大成。就像登上雲台,掌握了璇璣的要訣,就能通曉天文,進入武庫,得到門鑰的關鍵,就能運用所有器具。這就是所謂的捷徑,不必依靠千里馬,就能到達千里之外,確實如此。

《醫辨》未見世面。

《方紀》兩卷,現已流傳下來。

朱國禎在序言中簡略地寫道:許培元先生一開始學習科舉,十分出色,後來卻放棄了,閉門讀書,專心研究醫學。他因為董祠部珍藏的書籍難以取得,所以潯陽的人都很敬重他。培元先生因此隱居起來,感嘆時局,常說些慷慨的話語。他寫的……則由師相為之作序,……則由諸位名公為之作序,而獨以《方紀》託付我寫序。方紀首先論述病機,其次列出凡例,然後是主治虛實,最後引經據典論述各種病證,並都用韻語概括,語句錯落有致,賦體長短不一,古今交織,條理分明。

〔萬氏(全)保命歌括〕明志三十五卷,存

〔朱氏(東山)立命元龜〕醫藏目錄七卷,未見

〔徐氏(敬弘)醫家匯論〕醫藏目錄二卷,未見

〔萬氏(闕名)集驗良方〕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卞氏(石帆)無倦齋衛生良方〕醫藏目錄四卷,未見

〔杜氏(大章)醫經纂萃〕醫藏目錄二卷,未見

〔劉氏(全德)鈞玄秘集〕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劉氏(名)醫學拾遺〕醫藏目錄卷闕,未見

〔王氏(宗顯)醫方捷徑〕醫藏目錄二卷,未見

〔盛氏(後湖)行囊備用方〕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蔡氏(玄谷)家寶醫方〕醫藏目錄二卷,未見

白話文:

《明志》三十五卷的《萬氏保命歌括》現存,而《醫藏目錄》中記載的《朱氏立命元龜》七卷、《徐氏醫家匯論》二卷、《萬氏集驗良方》一卷、《卞氏無倦齋衛生良方》四卷、《杜氏醫經纂萃》二卷、《劉氏鈞玄秘集》一卷、《劉氏醫學拾遺》(卷數闕)、《王氏醫方捷徑》二卷、《盛氏行囊備用方》一卷、《蔡氏家寶醫方》二卷等書皆未見。

〔芮氏(經)杏苑生春〕醫藏目錄八卷,未見

〔胡氏(一龍)青囊至秘〕醫藏目錄十二卷,未見

〔楊氏(傑)醫論解〕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何氏(東文)醫學統宗〕醫藏目錄八卷,未見

〔蕭氏(昂)醫萃〕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亡名氏病機治要〕醫藏目錄卷闕,未見

〔紅爐點雪〕醫藏目錄卷闕注日一百三十二論,未見

〔醫經戶庭〕醫藏目錄卷闕,未見

〔兩浙世醫秘方〕醫藏目錄卷闕,未見

〔陶氏(闕名)遺方家秘〕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李氏(樓)怪證奇方〕二卷,存

〔金氏(瑬)明醫醫鑑〕未見

錢塘縣誌曰。金瑬珂。字潤寰。仁山先生後裔也。瑬珂少有神童之目。比長遵母命業醫。雖讀書萬卷。不拾糟粕。雖極險證。從容處之。嘗云。古之名醫者。曰和曰緩曰倉。遽奚為耶。無富貴貧賤。悉以平等心治之。若鰥寡孤獨。不惟不取值。輒有貽贈。杭城內外所全活者。不啻億萬人。著有明醫醫鑑。外科精微。體仁編。兒科慈幼錄諸書。

白話文:

醫學典籍中,芮氏的《杏苑生春》、胡氏的《青囊至秘》、楊氏的《醫論解》、何氏的《醫學統宗》、蕭氏的《醫萃》、亡名氏的《病機治要》、佚名的《紅爐點雪》、《醫經戶庭》、《兩浙世醫秘方》以及陶氏的《遺方家秘》等十部醫書,均未見於世。李氏的《怪證奇方》兩卷現存。金氏金瑬珂的《明醫醫鑑》也未見,金瑬珂字潤寰,為仁山先生後裔,自幼被稱為神童,長大後遵從母親遺命習醫。他博覽群書,精通醫術,即使面對危重症狀,也能從容應對,並主張醫者應如古之名醫,以和緩之心,平等對待所有病人,不論貧富貴賤,更對孤寡老人無償治療,甚至贈送藥物。他在杭州城內外救治了無數病人,著有《明醫醫鑑》、《外科精微》和《兒科慈幼錄》等醫書。

〔體仁編〕未見

〔金君(申之)生雅〕未見

陳仁錫序略曰。疁城申之金君負高俗之志。具濟世之腸。初工帖括。既不得志,乃棄章句。而攻於醫。參研之久。集成生雅編。發明歲運經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源,大都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綜覈究竟。變化錯伍。申之用心加惠何勤哉。所稱不為良宰相。其次或明醫。

吾儒作用處。得於是編。稍窺一斑矣。然是豈足以竟申之也。申之所求於世也廉。所冀於天也貪。天之彭殤。自有定數。貪天之數。以全活一世。必不得之理。必可得之心。農黃生萬世。有加於心術乎哉。(無夢園遺集)

〔朱氏□濟世靈樞〕未見

白話文:

申之金君志向高潔,富有濟世之心腸。他起初精通文史,但不得志便棄官從醫,鑽研醫術多年,編撰了《生雅編》,闡明了歲運經絡的精髓,以及陰陽表裡、百病源起的道理。这本书内容丰富而不繁瑣,詳盡卻重點突出,總結了醫學的精髓,變化多端。申之用心良苦,功德無量。他或許不是賢明的宰相,卻是一位傑出的醫生。

我們儒家學者從這本書中能略窺醫學一斑,但這遠遠不足以體現申之的精華。申之期望世間廉潔,渴望上天眷顧。人生壽命天注定,貪求長壽,即使能救活天下人,也是不可取的。真正應該追求的是內心的平靜,像農夫一樣,耕耘一生,造福萬世,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曹於汴序曰。宗侯東壁公既以醫聲於時。全活無量。厥誠一復纘其傳。有抱疴望救者。晰若洞垣。余及家人輩。或失調攝。延之治療。刻期奏效。以所著濟世靈樞觀余。悉醫道肯綮。將以公之世。躋萬方壽域也。念不忘世。世期於濟。此學道有得。匪僅僅攻醫術者比。蓋其學直探大本。

是以宇宙同視也。學局皮膚者。雖亦斤斤而潛伏。令念不自覺知。學徹神髓。藩籬乃破。疾痛相關矣。又嘗纂前人既效之方成帙。曰肘後秘方。既以世。何以云秘。前人之鄭重而秘藏者也。何秘乎。遇則傳。不遇則不傳也。遇而得言。言濟世之寶。不遇而傳。輕則耳畔之飄風。

白話文:

曹於汴在序言中說:宗侯東壁公早已以醫術聞名於世,救治了無數病人。如今他的後人秉承遺志,繼續行醫濟世。凡是有病痛需要救治的人,都像是能看見牆壁後面的東西一樣,清晰明了。我與家人們偶爾身體不適,也請他治療,都能在短時間內見效。我翻閱了他所著的《濟世靈樞》,發現他對醫道精通透徹,必定能延續他父親的醫業,讓萬民都能享壽延年。他念念不忘造福世人,希望讓世人受益,這種醫術造詣不僅僅是精通醫術那麼簡單,而是直探醫學根本。

因為他把宇宙萬物都看成一個整體。那些只學皮毛的人,雖然也埋頭苦學,但卻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自然無法領悟其中的奧妙。只有真正學通醫學精髓,才能打破藩籬,治癒疾病,解除病痛。他還整理了前人有效的醫方,編成了一本書,叫做《肘後秘方》。既然已經公開出版,為何還稱之為秘方呢?這是因為前人對這些醫方十分重視,才秘而不宣。何謂秘方?遇到有緣人就傳授,沒遇到就不傳授。遇到有緣人,這些醫方就是濟世救人的寶貝;沒遇到有緣人,就如同耳邊風一樣,輕飄飄地過去了。

甚則明珠之投暗矣。籲。此所以遇合之難。而世之罕睹其濟也。(仰節堂集)

〔肘後秘方〕未見

〔王氏(文謨)醫學鉤玄〕未見

〔碎金方〕三卷,存

引曰。竊聞千方易得。一效難求。余乃留心斯道。蓋歷多霜。因見近代刻古方。盡藏幸多。是藥品不全。等分不一。炮製弗精。咸失古方之本旨。安足望其起死回生哉。予實憂之。恆患豚兒不知仁術之玄微。以訛傳訛。云不誤人。予弗信也。故述吾祖杏林翁秘傳之方。及吾父云泉翁經驗之藥。

並予嘗取效之術。及聞江湖道中玄妙之劑。莫不剸金置幣。向求之以助吾兒。得成濟世之道。於中湯丸散末藥。藥合宜方。方中節真。世不傳之方。實為鎮家之寶。近叨南嶽吳君大參將醫學鉤玄。已鍥行矣。復蒙臺云鄭使君請予碎金方。重刻附余於鉤玄之次。以公天下。豈不盡善盡美矣。

白話文:

實在是明珠蒙塵,難以發光啊!這正是遇合難得,世人難以見證其成就的原因。

俯而思之。此方實費千金而得。惟冀同道養生君子。宜寶惜之。莫作尋常輕視。同施利之恩。各盡孝慈之道。是吾意也。外附各色神仙妙術巧妙奇方。另附於末。以助海內英豪之一覽耳。俾臨事不致眩惑。豈不懷區區之一助云。萬曆癸巳季秋之月。江右建之盱人繼周王文謨謹序。

〔李氏(梴)醫學入門〕醫藏目錄九卷(按九當作八)存

自序曰。客有窺甕牖而誚之曰。子值離索之失。而考諸素問玄語。知本者歟。曰。本。身也。枝葉。子姓云仍也。欲枝實繁茂。而不先培其本。智乎。身病多矣,遍百藥而不竟痊。必所嘗湯液。而猶未達其所以。倏爾閉戶四祀。寓目古今方論。倫其要。括其詞。發其隱。而類編之。

白話文:

這方子價值千金才得到,我希望愛惜身體的同道中人,能珍視它,不要輕視它。共同施予恩惠,盡孝慈之道,這就是我的心意。另外,我還附上各種神仙妙術和奇方,放在最後面,幫助海內英豪一覽,以免臨事慌亂。希望這能起到一點幫助作用。萬曆癸巳年季秋之月,江西建昌盱眙人繼周王文謨謹序。

〔李氏(梴)醫學入門〕醫藏目錄九卷(按九當作八)存

自序說:有人看到我躲在茅屋裡,就嘲笑我說,你身處困頓之中,還研讀《素問》玄妙的道理,你真的了解醫術的本源嗎?我說,本,指自身,枝葉,指後代子孫。想要枝繁葉茂,不先培育根本,怎麼可能呢?身體疾病很多,遍服百藥卻不能痊癒,一定是你嘗試過的湯藥,還沒有理解其原因。我關起門來,花了四年時間,研讀古今醫方,歸納要點,精簡詞語,闡明隱藏的道理,然後分類編排。

分注之。令人可讀而悟於心。臨證應手。而不苦於折肱。沉潛之下。因以洞察纖疴。曲全生意於霜雪之餘。正以祈三春之敷榮也。不然。以司馬氏之通鑑。而猶自謂枉卻精神。某曷人斯。而敢擅藝自成哉。客曰。然。第世人血脈同而受病異。或因稟受。或因染襲。知大黃可以導滯。

而不知其寒中。知附子可以補虛。而不知其遺毒。子能一一救諸。曰。志也。未能。敢不瞑眩藥諸心身。以立萬世支本。而後謀諸仁人也。客曰。勖之。萬曆乙亥仲春上丁日。南豐李梴述。

〔程氏(式)醫彀〕八卷,存

白話文:

將這些知識分門別類地整理好,讓人可以輕鬆閱讀並用心領悟。在臨床上遇到病症時,就能得心應手,不至於像折斷手臂一樣痛苦。在平時潛心研究,就能洞察微細的病症,就像在嚴冬的餘寒中保護生命,祈求來年春天繁花盛開一樣。否則,就算讀遍了司馬光《資治通鑑》這樣博大精深的史書,也會感到白費精神。我這樣一個平凡的人,怎敢自詡精通醫術呢?

客人說:的確如此。只是世間人血脈相同,卻因人而異地生病。有人是天生體質的緣故,有人是感染疾病造成的。知道大黃可以通導積滯,卻不知道它會傷寒氣;知道附子可以補益虛弱,卻不知道它會留下毒素。你能一一解救這些疑難雜症嗎?

我回答說:這是我的志向。雖然還沒達到,但我不敢忘記醫術的精髓,竭盡全力鑽研醫學,為後世打下堅實的基礎,然後再將醫術傳授給有仁心的人。

客人說:我勉勵你。萬曆乙亥年仲春上丁日,南豐李梴撰寫。

《程氏醫彀》八卷,現存。

建昌府志曰。程式。字心源。南城人。名醫。著者程氏醫彀。研究素問。次及難經脈訣。洎張劉李朱四氏之書。故診治適宜。又搜其吃緊者。著之編帙。俾學者識經絡。明病機。若登軒岐之堂。入盧王之室。踵張劉李朱之門。而相質證焉。

〔徐氏(紳)百代醫宗〕(醫藏目錄作龔雲林訛)十卷,存

〔閔氏(道揚)醫指如宜方〕醫藏目錄四卷,未見

〔醫學集要〕醫藏目錄五卷,存

〔謝氏(毓秀)回生達寶〕八卷,存

自序略曰。余家祖世儒醫。有樵陽子李君嵐溪榮者。又余家之外祖也。深明乎醫理。活人以萬計。嘗述紺珠經一書。又自著二難寶鑑一編。以通濟乎萬世。博聞廣覽。雖見諸家之書。徒虛設而無章。而罔裨於用。乃一日慨然嘆曰。醫書多皆無用也。欲採其精要。集百試百效之方。

白話文:

建昌府志記載,程氏,字心源,是南城人,是一位名醫,著有《程氏醫彀》。他深入研究《素問》,並研讀《難經》、《脈訣》,以及張仲景、劉完素、李杲、朱丹溪等四位醫家的著作。因此,他的診治非常適宜。他又將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整理成冊,以便學者了解經絡、明辨病機,就像登上岐黃之堂,進入盧王之室,追隨張仲景、劉完素、李杲、朱丹溪的門下,互相印證學習。

徐氏著有《百代醫宗》十卷,現今尚存。

閔氏著有《醫指如宜方》,醫藏目錄記載為四卷,但目前未見。

醫學集要,醫藏目錄記載為五卷,現今尚存。

謝氏著有《回生達寶》八卷,現今尚存。

謝氏在自序中簡略地說:我家祖上世代從事儒醫,有樵陽子李君嵐溪榮,也是我的外祖父,精通醫理,救活無數人,曾撰寫《紺珠經》一書,並自著《二難寶鑑》一編,以惠及後世。他博聞廣覽,雖然見過很多醫書,但大多徒有虛名,毫無實用價值。有一天,他感慨地嘆息道:「醫書大多無用!」他想將精華部分整理出來,收集百試百效的方子。

匯為一編。以作傳家之寶。既而不果以終。余既襲祖術。又受業於嵐溪公之門。何可以不繼其志。故輒自暇日。以口傳心授之源。及余心領神悟之真。得以錄之。又懇求華亭君校正。仰止君增論之。其書亦明矣。夫傷寒之證。原集諸書。皆列風為首。而余獨以寒為長者。豈好異哉。

蓋風證雖為百病之原。而人亦知其為百病之始。其能治者亦有之。至於傷寒之證。多者不識。而輕視之。而不知傷寒尤甚於風也。此證不明。則得病之初。不能詳其受病之源。所傳之經。而妄其劑。以至變生諸證。促人之生。能療是病者。無一二焉。余家深知乎此。故諄諄然。

白話文:

將這些醫術彙集成一部書,作為家族的傳家寶。可惜之前未能完成。我繼承了祖傳醫術,又師從嵐溪公門下學習,怎能不繼承他的志願?因此,我利用閒暇時間,將口授心傳的精華和自己領悟的真諦記錄下來。並且懇請華亭君校正,仰止君增補論述,這本書也因此更加完善。

關於傷寒的病症,以往各家醫書都將風列為首要因素,而我則認為寒才是主要的病因,這並不是為了標新立異。

因為風雖然是百病之源,但人們都知道它只是疾病的初始階段,能夠治療風症的醫生也不少。而傷寒的病症,很多人不了解,甚至輕視它,卻不知道傷寒的危害遠遠超過風寒。由於對這個病症缺乏認識,在發病初期,就無法準確判斷病因、受病的經脈,隨意用藥,導致病症變化多端,危及性命。能夠治療這種病的人寥寥無幾。我家深知這一點,所以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

列為首篇。以為醫家之指南也。合謀梓之。客有覽是書者。謂余曰。翁之書。其至要矣乎。脈理詳明。舉人之所不能悟者。見翁之書。而皆知診乎脈。方論截然。舉諸書之茫然無補者。見翁之書而皆識病源。以投之劑。且其痘疹一篇。極順逆險之三圖。而人皆能究極之。庶痘疹不至失治。

抑亦不至為庸醫矣。且夫醫者以濟世為心。書在天下。是即濟乎天下也。書在萬世。是即濟乎萬世也。翁之惠澤。其溥矣哉。翁之陰德。其在子若孫哉。誠仲景後之一人哉。因題其標曰回生達寶。余曰。不佞之書。不敢謂如君之言。但一念不自吝之心。推之以濟世活人。可是表也。

白話文:

這本書是首要的醫學指南,我希望能藉此幫助所有醫生。一位讀者看到這本書後,對我說:「您這本書真是太重要了!脈理講解清晰,許多人原本無法理解的脈象,讀了您的書都懂了。藥方論述簡潔明了,許多書中含糊不清、毫無幫助的部分,您都詳細說明了病源,讓大家能對症下藥。尤其是痘疹篇,您精妙地繪製了順逆險三圖,讓所有人都能透過此圖了解痘疹的變化,減少誤診,也避免庸醫出現。

醫生的本心是救濟世人,書本流傳天下,就能幫助天下人;書本流傳萬世,就能幫助萬世人。您的恩澤廣闊,您的善行會流傳給子孫後代,您真是繼承了張仲景衣缽的人!因此我將此書命名為《回生達寶》。我謙虛地說,我的書不敢像您說的那樣好,但我只是希望能盡我所能,救濟世人,活人無數,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

後之杏林君子。苟能執是而治病焉。亦未必無小補云。

〔孫氏(一奎)赤水玄珠〕三十六卷(國史經籍志。作十卷。醫藏目錄。作二十二卷。)存

自序曰。先文學以儒術起家。乃七尺孱弱。始受易為諸生攻制。藝過苦。又屢上棘闈。罷歸不無怏怏。體罷憊而弱益甚。余甫垂髫。日侍呫畢。見之輒隱心焉。問嘗自念。昔人有言。事親者不可不知醫。何得究竟秘奧。俾保和吾親無恙乎。然之猶呻吟帖括未已也。比稍長。先文學令視伯兄賈之括蒼。

道遘異教家有仙。仙也者指余曰。孺子何為者。乃恂恂若爾。吾懷秘密久矣。遇而後傳。吾歷觀人間世。無如孺子可授。若能受而讀吾方。可以衛生。可以澤物。所就匪直一手一足烈矣。何必劬劬奔走。齷齪籌計為哉。余曰。幸甚。君之禁方。亶能如陽慶公所傳五色奇咳之術。

白話文:

後世的醫界人士,如果能夠遵循這些醫理來治療疾病,也未必沒有小小的幫助。

孫氏(一奎)的《赤水玄珠》一書,共三十六卷(《國史經籍志》記載為十卷,《醫藏目錄》記載為二十二卷),現已失傳。

作者在序言中寫道:我父親是儒學出身,身體瘦弱。我年幼時,經常侍奉父親,看到他身體不好,心中十分擔憂。我曾經想過,古人說侍奉父母的人應該懂得醫術,如何才能學到精髓,讓父親健康長壽呢?那時我正忙於科舉考試,沒有時間學習醫術。

後來我長大了一些,父親讓我去看望哥哥,哥哥當時正在括蒼。

在路上,我遇到一位奇特的醫生,他指著我說:“孩子,你來這裡做什麼?”他語氣溫和,似乎早就認識我。他說:“我隱藏這些醫術很久了,終於等到你,可以傳授給你。我走遍天下,只有你最適合學習我的醫術。如果你能認真學習,就能保住健康,造福他人,你將來能做到的不止是治癒身體上的疾病,何必辛苦奔波,為生活發愁呢?”我回答說:“太好了,你的醫術是不是像陽慶公所傳授的五色奇咳之術一樣神奇?”

余小子事親。有所藉手矣。及受讀而解驗之。果有慨於中。而多奇中。因趣裝歸海陽。語先文學以故。且告之欲舍業而事方術。先文學沾沾喜曰。醫何不可為也。良醫濟施。與良相同博比眾。又何論良賈。第異人所授精良矣。顧拘局而不通洽。脫非心融機變。則其方泥而難用。

夫飲水者必窮其源。軒岐遺經。非方術家之崑崙乎。而張仲景以下諸家。皆崑崙所達支委也。彼習業者專則精。不專則雜。稟心者一則恆。不一則間。飛沖之貫蝨也。佝僂之承蜩也。專一故也。小子第勉之。乃發軒岐遺書。以及諸大家載籍。下帷誦讀。口玩心惟。無間寒暑。

可三年所。私心又謂索居而窺觀。孰與廣詢而遠覽。方今明盛多賢。宇宙寥闊。四海九州之士。持昭曠而晰成法者。詎無其人。余何卑卑以丘里自隘也。於是自新都遊彭蠡。歷廬浮沅湘。探冥秦淮。釣奇于越。卒之淹跡三吳焉。所歷之地。遇明達而折伏其前。與之譚支順闌橫之秘。

白話文:

我這個小子,平時侍奉父母,總是需要依靠別人幫忙。後來開始讀書,並將所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果然心中有所感悟,而且很多預測都應驗了。於是,我便收拾行裝,回到海陽老家,將這一切告訴了我的老師。並且向他表明想要放棄原來的學業,專心研究醫術。老師非常高興地說:「學醫是件好事!良醫救死扶傷,與良相、博學者一樣,都是社會棟樑,又何必在乎做生意賺錢?只是不同的人學習到的知識精良程度不同罷了。但如果只拘泥於一隅,不廣泛學習,沒有靈活變通的心思,那麼醫術就會僵化,難以運用。」

「一個人想要喝水,就必須要找到水的源頭。軒轅黃帝、岐伯的醫學典籍,不就是醫術家的崑崙山嗎?而張仲景以下的各位醫學大家,都是從崑崙山發源出來的支流。學習醫術的人,專精於某一方面就能精通,不專精就會雜亂無章。內心堅定就會持之以恆,反之就會時斷時續。像鳥兒飛翔穿過蚊蟲,老叟舉起蟬兒,都是專心致志的結果。我這個小子,就應該努力學習,研讀軒轅黃帝、岐伯的醫學著作,以及其他醫學大家的著作,日夜不停地閱讀,用心體會,不論寒暑。

三年之後,我心裡又想,自己閉門造車,不如廣泛諮詢,遠行考察。現在這個時代,國泰民安,人才濟濟,宇宙遼闊,四海九州,精通醫術、掌握精妙醫法的人,一定不少。我為什麼要局限於自己的小地方呢?於是,我從新都出發,遊覽彭蠡湖,經過廬山,遊覽沅湘水域,探訪冥府秦淮河,在越地尋找奇異藥草,最終定居在三吳地區。每到一處,遇到有見識的人,便虛心求教,向他們請教治病的秘訣,包括治療各種病症的藥方。」

叩下遂上爭之旨。辨陽入陰入之殊。闡經絡和代之異。與夫鑱石橋引。案杌毒熨之法。今三十年於茲矣。惟耳目漸廣。故得於心者。津津漸融。即未能為人治病。決死生多驗。或庶幾診視鮮戾。投劑靡乖。慰夙心而遂生平。永親年而登大耋矣。惟是三吳諸名公。遂信余有知也。

忘分下交。爭為延致。余又懼時過苦難。因乘餘暇。採先哲之名言。出已試之鄙見。積以歲年。纂輯成帙。上之期無負先文學之訓。次之希免遍閱之勞。下之為子姓守故業者。立法程焉。非以此而希聞也。乃有客。請餘集而付剞劂。夫以名家稱者林林。而著作之盈充棟。余何必置一株鄧林間哉。

白話文:

我多年來鑽研醫術,研究阴阳、經絡、针灸等醫理,並累積了不少臨床經驗。雖然還不能完全精通醫道,但診斷和用藥都日漸準確,能救治不少病人,也讓我對醫術的理解越來越深刻。如今,我已經年過八十,這些醫學心得也逐漸成熟,許多江浙的名醫都認可我的醫術。

然而,我深知醫學浩瀚,我還有許多不足。因此,我利用閒暇時間,整理了先賢們的醫學名言,並加入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編寫成冊,希望能為後人留下一些醫學知識。我並非想追求名聲,只是希望可以為後代醫者提供一些參考。有朋友建議我將這些心得整理出版,但面對醫學著作的浩瀚海洋,我實在不覺得自己有必要添磚加瓦。

客曰。楩楠豫章。櫟社之樹皆木也。良與賤之分。有目者能辨之。君有國工能。而自秘其術。何示人不廣也。余曰。不佞固非楩楠豫章之良。散木之賤。亦非甘心。如客言當置之市肆。以竢工師運斤焉。是所願也。敢自矜敝帚而秘之乎。若曰懸書國門以市譽。非予所敢。

四庫全書提要曰。赤水玄珠三十卷。明孫一奎撰。一奎字文垣。號東宿。又號生生子。休寧人。是編分門七十。每門又各條分縷析。如風門。則有傷風。真中風。類中風。喑痱之別。寒門。則有中寒。惡寒之殊。大旨專以明證為主。故於寒熱虛實。表裡氣血八者。諄諄致意。

其辨古今病證。名稱相混之處。尤為明晰。惟第十卷。怯損勞瘵門附方外還丹。專講以人補人。採煉之法。殊非正道。蓋一奎以醫術遊公卿間。不免以是投其所好。遂為全書之大瑕。是足惜耳。原本卷末。附醫旨緒餘二卷。醫案五卷。今別自為帙。焦氏經籍志。載孫一奎赤水玄珠十卷。

白話文:

客人說:「楩楠、豫章、櫟社的樹木都是木頭,貴賤有別,有眼睛的人都能分辨。您有精湛的醫術,卻自己隱藏著不願公開,為什麼不廣泛地傳授給大家呢?」我說:「我實在不是楩楠、豫章那樣上等的木頭,也非散木那樣低賤,如果像您說的,要我把醫術放到市集上,等著工匠來砍伐利用,我倒是願意。怎麼敢自誇擁有破舊的掃帚而把它藏起來呢?如果說把醫術懸掛在國門上用來博取名聲,那是我不敢做的。」

《四庫全書提要》說:《赤水玄珠》三十卷,明朝孫一奎撰寫。一奎字文垣,號東宿,又號生生子,休寧人。此書分為七十個門類,每個門類又詳細地分條闡述,比如風門,就有傷風、真中風、類中風、喑痱的區分;寒門,就有中寒、惡寒的差別。全書以明證為主旨,所以對於寒熱虛實、表裡氣血八個方面都反复強調。

它對於古今病證名稱混淆的地方,尤其分析得清楚明白。只是第十卷怯損勞瘵門附方之外還講述以人補人,採煉之法,這就與正道相違背了。這大概是因為一奎在公卿之間以醫術遊走,不免迎合他們的喜好,才加入了這樣的内容,成為全書最大的瑕疵,實在令人惋惜。原本卷末附有《醫旨緒餘》兩卷、《醫案》五卷,現在已經單獨成冊。焦氏《經籍志》記載孫一奎《赤水玄珠》十卷。

醫旨緒餘二卷。而不及醫案。或所見非全本歟。

〔醫旨緒餘〕四卷(國史經籍志作二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醫旨緒餘二卷。明孫一奎撰。大旨發明太極陰陽五行之理。備於心身。分別臟腑形質。手足經上下。宗氣衛氣榮氣。三焦包絡。命門相火。及各經絡配合之義。又引黃庭經。以證丹溪相火屬右腎之非。引脈訣刊誤。以駁三因方三焦有形如脂膜之謬。分噎膈翻胃為二證。

辨癲狂癇之異治。皆卓然有特識。其議論諸家長短。謂仲景不徒以傷寒擅名。守真不獨以治火要譽。戴人不當以攻擊蒙譏。東垣不專以內傷奏績。陽有餘陰不足之論。不可以訾丹溪。而攖寧生之技。亦可並垂不朽。尤千古持平之論云。

白話文:

《醫旨緒餘》原有两卷,但现存四卷,其中并未收录医案。可能是现存版本并非完整版本。四库全书提要中记载,此书由明代孙一奎撰写,主要阐述太极阴阳五行之理,涉及心身、脏腑形质、手足经络、宗气卫气荣气、三焦包络、命门相火等内容,并结合经络配合原理进行论述。书中还引用黄庭经,论证丹溪学说中相火属右肾的观点,并引用《脉诀》驳斥三因方中三焦有形如脂膜的错误观点,将噎膈翻胃分为两种病症,辨析癫狂痫的不同治疗方法。作者对各家医论的长短进行评述,认为仲景不只以治疗伤寒著称,守真不只以治疗火症闻名,戴人不应被攻击嘲讽,东垣不只以治疗内伤取得成就,阳有余阴不足之论不能用来诋毁丹溪,而宁生的技艺也值得流传。此书观点公允,是千古持平之论。

〔孫氏醫案〕九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孫氏醫案五卷。明孫泰來孫朋來同編。二人皆休寧孫一奎之子。是編即所輯一奎醫案也。凡三吳治驗二卷。新都治驗二卷。宜興治驗一卷。不分證而分地。蓋以治之先後為次。一奎深究醫理。其議論多見於赤水玄珠。醫旨緒餘。皆已著錄。是編宗旨。具載二書之中。且旁文多於正論。亦為冗漫。蓋大意主於標榜醫名。而不主於發揮醫理也。

〔吳氏(惟貞)家抄濟世良方〕七卷,存

〔葉氏(雲龍)士林餘業〕醫藏目錄六卷,存

李登序略曰。始余講業里中。同門葉以潛氏來自盱江。齦齦如也。予自以為文學。嗣知其善治人病。輒應手瘥。則目以為良醫。久之視餘一編。曰士林餘業。乃知以潛儒而醫。醫而儒也。以潛氏從學於明德羅夫子之門。既講於同仁之學。而餘業所擅。又恐人不良於醫。舉千百家。

白話文:

《孫氏醫案》九卷,現存。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孫氏醫案》五卷,由明代孫泰來和孫朋來共同編纂,兩人都是休寧孫一奎的兒子。此書收錄了孫一奎的醫案,分為三吳治驗二卷、新都治驗二卷、宜興治驗一卷,以治療的先後順序排列,而非按病症分類。孫一奎精研醫理,其見解多見於《赤水玄珠》和《醫旨緒餘》。此書的宗旨已在兩書中詳細闡述,但旁文較多,正論較少,顯得冗長,主要目的是宣揚醫名,而非探討醫理。

《吳氏(惟貞)家抄濟世良方》七卷,現存。

《葉氏(雲龍)士林餘業》醫藏目錄六卷,現存。

李登序言簡述道:我初到鄉里講學時,同門葉以潛從盱江來到這裡,勤奮刻苦。我自認為精通文史,後來才知道他善於醫治疾病,出手即效,於是把他視為良醫。後來我看到了他的一部著作《士林餘業》,才知道他是文儒兼備,醫儒合一。葉以潛曾師從明德羅夫子,精通醫學,他將自己的醫術傳授給同仁,又擔心人們不懂醫術,便將千百家醫書整理編纂成冊。

而撮其要。經之以岐黃,紀之以劉張李朱四子。而雜採諸家之精義。以成其書。僅成六卷。繁而不炫。簡而不漏。雖疏於醫學如愚者。可使進於知醫。而首揭三條。尤示人治心之本。君蓋因學以明醫。雖謂之藉醫以明學。亦可也。

〔王氏(肯堂)醫論〕明志四卷,未見

〔證治準繩〕醫藏目錄八卷,存

自序曰。余發始燥。則聞長老道說范文正公未達時。禱於神以不得為良相。願為良醫。因嘆古君子之存心濟物。如此其切也。當是顓蒙無所知顧。讀岐黃家言。輒心開意解。若有夙契者。嘉靖丙寅母病阽危。常潤名醫。延致殆遍。言人人殊。罕得要領。心甚陋之。於是銳意學醫。

白話文:

我將醫學的核心知識精華,以岐黃之術為基礎,並參考劉、張、李、朱四位醫家的精髓,同時也融合各家醫學的精華,編撰成這本書。這本書僅有六卷,內容豐富而不花哨,簡潔而不遺漏。即使對醫學一竅不通的人,也能透過這本書了解醫學。書中開篇就提出三條原則,特別強調治病要從治心開始。你學習醫術可以讓你明理,反過來說,也可以說藉由醫術來明理。

王肯堂先生的醫論四卷,尚未見過。

證治準繩醫藏目錄八卷,尚存。

我在年輕時,聽長輩說范文正公在尚未成名時,曾祈求神明不要讓他成為宰相,只願成為良醫。這讓我感嘆古人為天下蒼生而存心濟世的切切之情。我當時就像一個蒙昧無知的孩子,讀著岐黃醫書,卻心開意解,彷彿天生就對醫學有天賦。嘉靖丙寅年,母親病重危殆,我遍請常潤名醫,卻每個人說法不一,都抓不住要領,讓我感到十分沮喪。於是,我下定決心認真學習醫術。

既起亡妹於垂死。漸為人知。延診求方。戶履恆滿。先君以為妨廢舉業。常嚴戒之。遂不復窮究。無何舉於鄉。又十年成進士。選讀中秘書。備員史館。凡四年。請急歸。旋被口語。終已不振。因伏自念受聖主作養厚恩。見謂儲相材。雖萬萬不敢望文正公。然其志不敢不立。

而其具不敢不勉。以庶幾無負父師之教。而今已矣。定省之餘。頗多暇日。乃復取岐黃家言。而肆力焉。二親篤老善病。即醫非素習。固將學之。而況乎輕車熟路也。於是聞見日益廣。而藝日益精。鄉曲有抱沉疴。醫技告窮者。叩閽求方。亡弗立應。未嘗敢萌厭心。所全活者。

稍稍眾矣。而又念所濟僅止一方。孰若著為書。傳之天下萬世耶。偶嘉善高生隱從余遊。因遂採取古今方論。參以鄙見。而命高生次第錄之。遂先成雜病論方。各八巨帙。高生請名。余命之曰證治準繩。高生曰。何謂也。余曰。醫有五科七事。曰脈。曰因。曰病。曰證。曰治。

白話文:

哥哥從垂死邊緣救活了妹妹,名聲漸漸傳開,求診的人絡繹不絕。父親認為這會妨礙他的學業,常告誡他,因此他沒有繼續鑽研醫術。不久後,他考中鄉試,十年後又考中進士,被選入中秘書,在史館工作四年。他請求急著回家,結果卻染上了風寒,最終病倒了。他躺在病床上自省,感念聖上的厚恩,將他視為儲相之才,雖然不敢奢望像文正公一樣,但立志要為國家盡心竭力。

他決心努力,不辜負父母和師長的教誨,然而如今已經病重,在休養期間,他有很多閒暇時間,便重新拿起醫書鑽研。父母年邁多病,即使不是精通醫術,他也想學習醫術來照顧他們,更何況醫術是他熟悉的事。因此,他的醫術見聞日益廣博,醫術也越來越精湛。鄉里有些久病難醫的人,醫術高明的人也束手無策,紛紛求他診治。他從不推辭,竭盡全力救治病人。被他救活的人越來越多。

他又想到,救治的人只限於一方之地,不如著書立說,傳遍天下,造福萬世。正好嘉善的高生隱來投奔他,於是他就把古今醫方論述,加上自己的見解,讓高生整理成冊。首先完成了雜病論方八卷,高生問要取什麼名字,他取名為《證治準繩》。高生問為什麼要取這個名字,他回答說:醫術有五科七事,分別是脈、因、病、證、治。

為五科。因復分為三。曰內。曰外。曰亦內亦外。並四科為七事。如陰陽俱緊而浮。脈也。傷寒。因也。太陽。病也。頭痛發熱。身痛惡寒無汗。證也。麻黃湯。治也。派析支分。毫不容濫。而時師皆失之。不死者幸而免耳。自陳無擇始發明之。而其為三因極一方。復語焉不詳。

李仲南為永類鈐方。支分派析。詳矣。而入理不精。比附未確。此書之所以作也。曰。五科皆備焉。而獨名證治。何也。曰。以言證治獨詳故也。是書出。而不知醫不能脈者。因證檢書。而得治法故也。雖然。大匠之所取。卒與直者。準繩也。其能用準繩者。心目明也。倘守死句。

白話文:

中醫分為五科,又細分為三類:內科、外科、兼內外科。總計四科七種病症。例如,脈象浮緊,屬於陰陽俱緊,是傷寒病的太陽病症,表現為頭痛發熱、身痛惡寒無汗。可以用麻黃湯治療。醫學知識分支繁雜,不可混淆,但許多醫師都犯了這種錯誤。只有少數幸運的病人才能倖免於難。陳無擇首次明確提出三因極一法,但闡述得不夠詳盡。

李仲南編寫的《永類鈐方》將醫學知識細化分類,內容詳盡,但理法不夠精深,類比也不夠確切。因此,這本書的目的是將五科知識全面涵蓋,並特別強調證治方法。為何只稱之為「證治」?因為它對證治方法的描述尤其詳盡。有了這本書,即使不精通醫術,也能根據病症查詢書本,找到治療方法。當然,真正高明的醫師,就像工匠手中的尺規一樣,能夠準確掌握病症,心中明鏡一般。如果只死板地照搬書本,就無法達到精通醫術的境界。

而求活人。以準繩為心目。則是書之刻。且誤天下萬世。而余之罪大矣。家貧無資。假貸為之。不能就其半。會侍御周鶴陽公以按鹺行縣至金壇。聞而助成之。遂行於世。時萬曆三十年歲次壬寅夏五月朔旦。念西居士王肯堂宇泰識。

四庫全書提要曰。證治準繩一百二十卷。明王肯堂撰。是編據肯堂自序。稱先撰證治準繩八冊。皆成於丁酉戊戌間。其書採摭繁富。而參驗脈證。辨別異同。條理分明。具有端委。故博而不雜。詳而有要。於寒溫攻補。無所偏主。視繆希雍之餘派。虛實不問。但談石膏之功。

張介賓之末流。診候未施。先定人參之見者。亦為能得其平。其諸傷門內。附載傳屍勞諸蟲之形。雖以涉乎語怪。然觀北齊徐之才以死人枕療鬼疰。則專門授受。當有所傳。未可概疑以荒誕也。其傷寒準繩八冊。瘍醫準繩六冊。則成於甲辰。幼科準繩九冊。女科準繩五冊。則成於丁未。

白話文:

王肯堂為了救活病人,以精準醫術為目標,著述《證治準繩》。他怕書籍刻印錯誤,誤導後世,罪過重大,因家境貧寒,借錢印書,還差一半費用,幸虧侍御周鶴陽公路過金壇,聽聞此事後資助他,才得以出版。這本書是在萬曆三十年(1602年)夏五月初一日出版的。

《證治準繩》共一百二十卷,是明代王肯堂所著。這本書根據肯堂自序,他先撰寫了八冊《證治準繩》,完成於丁酉戊戌年(1587-1588年)。書中內容豐富,參考了許多醫學典籍,並根據脈證辨別疾病異同,條理清晰,具有實用性,因此內容廣泛但又不雜亂,詳盡而有重點,在寒熱攻補方面沒有偏向,不像繆希雍只強調石膏的功用,也不像張介賓只重視人參,本書都能平心而論。書中還收錄了關於內傷、傳屍勞蟲等疾病的記載,雖然涉及了一些怪異的說法,但北齊徐之才以死人枕頭治鬼疰病,也證明了一些專門醫術確實有傳承,不能完全用荒誕來否定。除此之外,他還寫了八冊《傷寒準繩》、六冊《瘍醫準繩》,完成於甲辰年(1604年);九冊《幼科準繩》、五冊《女科準繩》,完成於丁未年(1607年)。

皆以補前書所未備。故仍以證治準繩為總名。惟其方皆附各證之下。與雜證體例稍殊耳。史稱肯堂好讀書。尤精於醫。所著證治準繩。該博精詳。世競傳之。其所著鬱岡齋筆塵。論方藥者十之三四。蓋於茲一藝。用力至深。宜其為醫家圭臬矣。

〔證治準繩類方〕八冊,存

〔醫鏡〕四卷,存

蔣儀凡例曰。宇泰先生髮明醫理。著述行世。式從已久。門下訂疑問難。益多其徒。但理學淵微。卷帙浩淼。學者苦無津梁。先生手示此編。指其大要。令一披覽。而曉然於辨證用藥。真昭徹如鏡。遂以醫鏡名編。一是編原本。余得之茂苑張玄暎。玄暎得之宇泰先生。授受蓋不輕矣。

白話文:

本書旨在補充前書未提及的部分,因此仍以「證治準繩」作為總名。只是方劑都附在各個證狀之下,與雜證的體例略有不同。史書記載肯堂喜愛讀書,尤其精通醫術。他所著的《證治準繩》,內容廣博精深詳盡,世人競相傳閱。他所著的《鬱岡齋筆塵》,論述方藥占了全書的三四成。由此可見,他在醫術上下了極深的功夫,可謂是醫家們的圭臬。

《證治準繩類方》八冊,現存。

《醫鏡》四卷,現存。

蔣儀凡例中提到:宇泰先生精通醫理,著述流傳於世,影響深遠。他的門下弟子常向他請教疑難問題,人數也越來越多。但醫理淵深奧妙,著作浩繁,學習者苦於沒有指引。先生手寫了這本書,指明醫學的大要,讓讀者一目了然,了解辨證用藥的原理,如同照鏡子般清晰明瞭。因此以《醫鏡》為書名。這是原本,我從茂苑的張玄暎手中得到。玄暎得到於宇泰先生,傳承過程非同小可。

往余與玄暎讀書余峰。搦管之餘。漫加輯訂。爰付梨棗。縣諸國門。凡我同人。寶茲囊秘。

〔葉氏(廷㮏)世醫通變〕醫藏目錄二卷,未見

〔亡名氏曠南已試方〕醫藏目錄四卷,未見

〔萬氏(闕名)續驗方〕醫藏目錄□卷,未見

〔袁氏(靜庵)救民易方〕醫藏目錄□卷,未見

〔畢氏(似範)良方〕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亡名氏醫方摘要〕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藥籃春意〕醫藏目錄六卷,未見

〔葉氏(南山)醫靈捷要〕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白話文:

以前我和玄暎在余峰讀書,閒暇之餘,隨手整理了一些醫書。於是就把這些醫書裝訂成冊,放在國門附近,讓大家取閱。希望所有同道中人,能珍惜這些醫書,將其珍藏起來。

以下列出的醫書目錄,目前尚未見到實物:

  • 《葉氏(廷㮏)世醫通變》醫藏目錄二卷
  • 《亡名氏曠南已試方》醫藏目錄四卷
  • 《萬氏(闕名)續驗方》醫藏目錄□卷
  • 《袁氏(靜庵)救民易方》醫藏目錄□卷
  • 《畢氏(似範)良方》醫藏目錄一卷
  • 《亡名氏醫方摘要》醫藏目錄一卷
  • 《藥籃春意》醫藏目錄六卷
  • 《葉氏(南山)醫靈捷要》醫藏目錄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