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7)

1. 本草(六)

昔張長沙有云。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術。上療君親。下救危苦者。非失也。玄晏云。人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者。遊魂也。是書發微闡幽。獨開生面。不獨津梁後學。抑且使博物君子。摩挲吟詠。詳性辨功。其為金針之度者。良非淺鮮。故謂之華佗養性也可。

謂之桐君藥錄也亦可。是為序。(長洲縣誌)

〔翟氏(良)藥性對答〕未見

益都縣誌曰。翟良字玉華。弱冠聰悟有思理。從父宦遊武昌。嬰弱疾劇甚。會遇明醫。數月得瘥。從此刻意方書。窮治冥遜。如是七年。轉得統緒。既盡發古人之奧府。又能以意參互用之。及歸為諸生。其好方書。日益甚。凡有病者。一投藥餌。小試小效。大試大效。輪蹄童叟。

日集門庭。所活不可量數。聲飛海岱間。自撫軍下。罔不欽奉。名日益彰,遂數被召。年八十四歲。著書數編。曰脈訣彙編。經絡彙編。藥性對答。本草古方講意。痘科類編。刊行於世。

〔陳氏(元功)本草纂要〕一卷,存

王心一序曰。吾吳陳晏如先生世將也。而習儒。於古今之書。無所不窺。更精心軒岐之理。諸凡孫子兵書。太公陰符諸篇。特其胸中武庫之一也。廟間海內治安。烽煙息警。無所用武。晏如蓋折節為醫。因病處方。施罔不效。說者疑為長桑君別有秘授。晏如曰。我非有異人藥也。

亦以用藥者有微異耳。夫古之聖人。嘗百草以辨五味。分陰陽以治五臟,一似未有難經。先有本草。升降厚薄。溫寒燥潤。藥性之異。介在毫釐。故同一藥。而宜君宜臣。宜佐宜使。根枝已辨浮沉多寡。即分生死。嗟乎。學醫而不讀本草。猶之為將而不曉用兵。皆以人之性命戲者也。

第今本草具在。有圖經。有證類。有綱目等刻。名目太繁。幾至一千八百餘種。使人不勝讀。讀亦不勝記。於是乎本草始貴有纂。然或纂而失要。或要而不詳。亦何取焉。乃纂而皆藥囊中之所必需。且有一藥。必備言其性之所以可獨用可兼用。與所以不可用。使讀者君臣佐使。

瞭然於心手之間。雖庸醫知之。皆可以活人。雖初學得之。不迷於下手。則惟晏如之纂要乎。晏如纂要。僅得一百八十餘種。已刪去十之九。余聞漢初所存。亦止三百六十種。而今又幾減其半。說者得毋猶存乎見少。而不知用藥者。如是足也。晏如為將。嘗以殺衛生。今則以此回生起死。

而又欲付諸剞劂。以公海內。蓋仁人之心遠矣哉。至於察脈知微。妙同見垣。則信乎長桑君有秘授哉。亦惟晏如自知之。而余又何足以知之。吳郡友人王心一題。

〔劉氏(若金)本草逑〕三十二卷,存

高佑記序略曰。大司寇潛江劉云密先生在先朝。舉天啟乙丑進士。起家縣令。歷監司。忤時拂衣。以正氣名聞天下。崇禎末。一再膺薦。後馳驅閩海間。見政柄下移。知事不可為。即於學易之年。堅乞骸骨歸。自號蠡園逸叟。隱居著書三十載。而於是編。尤加意焉。蓋其存心濟物。

白話文:

本草(六)

以前的張長沙(指張仲景)曾說過,身處世間的人,如果不用心鑽研醫術,向上無法為君主和父母治療疾病,向下無法解救危難困苦的人,那就是失職啊。玄晏(指葛洪)也說,人繼承了先人的身體,擁有八尺高的軀體,卻不懂得醫學知識,就像遊魂一般。這本書挖掘深奧的道理,闡明精微之處,獨創新的見解,不僅是後學之人學習醫術的橋樑,更能讓博學的君子們仔細研究,吟詠玩味,詳細了解藥物的屬性,辨別藥物的功效,它對醫學的指導意義,實在是很深遠。所以說,這本書可以稱為是華佗的養生之術,也可以稱為是桐君的藥物記錄。這就是這篇序言的由來。(出自長洲縣誌)

翟氏(良)藥性對答(此書未見)

益都縣誌記載,翟良,字玉華,年輕時就聰明有悟性,善於思考。他跟隨父親到武昌做官,卻因身體虛弱生了重病,幸運地遇到一位高明的醫生,經過數月的治療才痊癒。從那時起,他就用心研究醫學書籍,深入鑽研,經過七年的努力,終於掌握了醫學的精髓。他不僅完全領會了古人的奧妙之處,還能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回到家鄉後,他作為讀書人,對醫學典籍的喜愛更加濃厚。凡是有病人前來求醫,他給予的藥物,輕微的病症能立即見效,嚴重的病症也能有顯著的效果。每天上門求醫的人絡繹不絕,治好的病人不計其數,名聲遠播各地。從地方官員到朝廷大臣,無不欽佩敬重他。名聲日益顯赫,多次被朝廷召見。他活到八十四歲,著有多部醫學著作,如《脈訣彙編》、《經絡彙編》、《藥性對答》、《本草古方講意》、《痘科類編》等,都刊行於世。

陳氏(元功)本草纂要(一卷,現存)

王心一寫的序言說,我們吳地的陳晏如先生是世代將軍之家,但他卻學習儒學,對古今書籍無所不讀,並且精研醫學理論。像《孫子兵法》、《太公陰符》等兵書,都只是他胸中的武庫之一。在社會安定,沒有戰亂的時候,他沒有機會施展武功,於是就轉而學習醫術,根據病人的情況開處方,用藥後都能見效。有人懷疑他是得到了長桑君的秘傳,陳晏如說,我並沒有得到什麼特別的藥方,只是用藥時略有不同而已。古時候的聖人,曾經親自品嚐各種草藥來辨別藥味,區分陰陽來治療五臟的疾病。似乎還沒有《難經》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本草》。藥物的升降、厚薄、溫寒燥潤,藥性的差異,細微至極。所以同一種藥,有的適合做君藥,有的適合做臣藥,有的適合做佐藥,有的適合做使藥。藥根、藥枝已經分辨出它們的浮沉,藥物用量的多寡直接關係到病人的生死。唉,學習醫學卻不讀《本草》,就像將軍不懂用兵一樣,都是拿人的性命當兒戲!

現在的《本草》典籍很多,有圖經、有證類、有綱目等各種版本,內容繁雜,藥物種類多達一千八百多種,讓人難以讀完,即使讀完也難以記住。因此,《本草》開始需要有人進行精簡。然而,有的精簡本失去了要點,有的則不夠詳細,又有什么用呢?於是,我纂寫這本《本草纂要》,所選的藥物都是日常用藥中必不可少的,而且每種藥物都詳細說明了它的藥性,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配合其他藥物使用,以及有哪些禁忌。讓讀者對君臣佐使的配伍一目了然,即使是普通的醫生,了解後也能救人,即使是初學者,也能用藥不迷茫。能夠做到這點的,只有晏如所纂寫的這本《本草纂要》了。晏如的《纂要》僅選取了一百八十餘種藥物,已經刪去了十分之九。我聽說漢初保留的藥物也只有三百六十種,而現在又減少了將近一半。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樣是不是收錄太少了?卻不知道,對於用藥的人來說,這些藥物就足夠了。晏如曾經作為將軍,用殺敵的方式來保衛生命,現在則用醫術來救死扶傷,並且想要把這本醫書刊行於世,讓天下人都能學習,這真是仁愛之心啊!至於觀察脈象,了解疾病的細微之處,準確得如同親眼所見一樣,那真是讓人相信長桑君曾經有秘傳啊!這也只有晏如自己知道吧,我又怎麼可能知道呢?吳郡友人王心一題。

劉氏(若金)本草逑(三十二卷,現存)

高佑記寫的序言大意說,大司寇潛江劉云密先生在明朝天啟年間中了進士,從縣令做起,歷任監司等官職。因不肯同流合污而辭官,以剛正不阿的名聲聞名天下。崇禎末年,又被朝廷多次推薦,後來他到福建沿海地區任職,看到朝廷權力衰微,知道大勢已去,就在自己學習《易經》的年紀,堅決請求退休回家,自號蠡園逸叟,隱居著書三十年,而對這部《本草逑》,尤其用心。可見他一直都懷著濟世救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