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七 (6)

回本書目錄

卷七十七 (6)

1. 方論(五十五)

陳文中之痘疹方。聞入規之痘疹論。魏直氏之博愛心鑑等書。更與名醫參考研究。殆二十餘年。撮此易簡切要者。直指以示人。俾一展卷。而方證瞭然於心目。取效易如反掌。又訪制蠟丸三種。以備危急。治痘初出者。名稀痘丸。五六日用者。為快斑丸。十日後者。為解毒丸。

俱應效如神。真治痘疹始終之聖藥也。倘遠方下邑。醫藥所不及者。預蓄此丸。臨時服之。即可保全嬰幼。免求醫藥矣。故名其書曰。不求人。嗚呼。公之用心仁矣哉。使此書行之一方。則一方之嬰幼全矣。行之天下。則天下之嬰幼全矣。其與良相博施濟眾之功用。豈有二乎哉。

君文刻廷壽易簡周天訣。即能健脾祛病。其謂延年可知。且明農於天津靜海。已舍藥幾三十年。無非欲人並躋壽域意也。故余樂為序云。春海諱棟隆。字子吉。號瓶城子。錦衣籍。鎮江府丹陽縣人。時萬曆二十三年。歲在乙未。夏六月望日。渤海徐維楫並書。

〔翁氏(仲仁)痘疹金鏡錄〕三卷,存

〔陸氏(道元)痘疹金鏡錄補遺〕三卷,存

自序曰。金鏡錄者。乃翁氏所輯諸書精要。與其平生鞅掌歷試。匯而成集。真兒科妙訣也。醫稱寄人生死。故與儒家共名為活人術。俗以兒科。不列於大成。不知天地生人。初無二理。況痘疹所關非細。豈淺淺膚見所能盡哉。元自幼業儒。不獲窺宮牆咫尺。乃謀諸家君。命習弓裘。

苟得一展活人藝術。亦於此生無忝。遂以家傳翁氏舊本。講究初終。潛玩融液。按而行之。參酌時宜。元父子藉以少效微勞。雖不敢自謂活人幾許。然皆翁氏力也。補遺者。補錄中諸論。誠金鏡隙光余照。未附雜證。亦以補痘科所未及。殆望聞問切具備。而保傳之力。尤不可闕也。

孰非所以拂金鏡之塵者乎。痘科方書浩博。然旨趣要歸。曲中膏肓者。殆不越此。愚是以多贅。幸同志者鑑云。明萬曆戊午陽月。云間南陽陸道元識。

平湖縣誌曰。陸金二子。道光號明暘。道充號賓暘。道光精幼科。道充諸生。亦精醫。人稱二難。有陸氏金鏡錄。

〔亡名氏金鏡錄鈔〕醫藏目錄卷闕,未見

〔唐氏(守元)後金鏡錄〕未見

〔顧氏(行)痘疹金鏡重磨〕未見

按上二種。見於浙江通志。

〔汪氏(琥)廣金鏡錄〕未見

按上見於李逢春傷寒論並證廣注跋。

〔翁氏(仲仁)麻疹心法〕一卷,未見

〔陸氏(道元)增補麻疹心法〕一卷,存

〔孫氏(一奎)痘疹心印〕醫藏目錄二卷,存

小引曰。余考痘之為證。上古軒轅秦越人淳于公輩。未之論列也。自東漢建武中。南陽徵虜。染流中國。時謂之虜瘡。醫者以蜜煎升麻。數數拭之。然則痘蓋肇於東漢也。已顯。奈何張仲景華元化王叔和皇甫謐褚澄孫真人王冰許學士諸名公。亦未之置喙。至宋錢仲陽而下。陳文中李東垣王好古朱彥修乃始言之。

白話文:

陳文中先生的痘疹藥方,參考了前人記載痘疹的書籍,例如:聞入規先生的《痘疹論》、魏直先生的《博愛心鑑》等,並與許多名醫一同研究探討,歷經二十多年,從中擷取了簡潔扼要的精華。將這些方法明確地指出來,使人們一翻開書就能清楚明白藥方和對應的病症,用藥後能快速見效。另外,還研究製作了三種蠟丸,以備不時之需:痘疹初起時服用的叫做「稀痘丸」,五六天時服用的叫做「快斑丸」,十天之後服用的叫做「解毒丸」。

這些藥丸都有神效,可說是治療痘疹從頭到尾的靈丹妙藥。如果偏遠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的地方,可以預先儲備這些藥丸,在發病時服用,就能夠保全嬰幼兒的性命,免去求醫的奔波。所以,這本書取名為《不求人》。啊!這真是一位仁慈的醫者啊!如果這本書在一個地方流傳,這個地方的嬰幼兒就能得到保全;如果這本書流傳到天下,天下的嬰幼兒就能得到保全。他的功勞與那些廣施恩澤、救濟眾生的賢臣良相,難道有差別嗎?

陳文中先生刻印的《廷壽易簡周天訣》,能夠健脾祛病,其延年益壽的功效是可想而知的。並且,明朝的明農先生在天津靜海行醫施藥近三十年,無非是想讓大家都能健康長壽。因此我樂於為這本書作序。春海,名棟隆,字子吉,號瓶城子,錦衣衛籍,是鎮江府丹陽縣人。時值萬曆二十三年,歲在乙未年,夏季六月十五日,渤海人徐維楫敬書。

《翁氏(仲仁)痘疹金鏡錄》三卷,尚存。

《陸氏(道元)痘疹金鏡錄補遺》三卷,尚存。

作者在序中寫道:《金鏡錄》是翁氏先生輯錄各家著作的精華,加上他自己多年臨床經驗所匯集而成的,是兒科的精妙之訣。醫生被認為掌管人的生死,因此與儒家一同被稱為「活人術」。世俗認為兒科不算是一門大學問,但其實天地孕育萬物,道理都是一樣的,況且痘疹關係重大,豈是膚淺的見解所能窮盡?我從小學習儒學,沒有機會進入宮廷學習,於是聽從父親的安排,學習醫術。如果能夠施展醫術來救人,這一生也就不算虛度了。我便以家傳的翁氏舊本為基礎,深入研究,並將之融會貫通,在臨床實踐中,根據時宜調整用藥。我和父親藉此略有成效,雖然不敢說能起死回生,但這都是翁氏先生的功勞。《補遺》是補錄書中的一些論述,可說是《金鏡錄》的餘光,裡面沒有收錄雜病,也是為了補充痘疹醫學中未及之處。它幾乎涵蓋了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而且對於保護病人生命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視。

誰說這不是擦拭《金鏡錄》上的塵埃呢?關於痘疹的書籍浩如煙海,但其主旨要義,能直指病灶的,恐怕沒有超過這本的。我之所以多加贅述,希望同道之人能夠鑑察。明朝萬曆戊午年陽月,雲間南陽陸道元謹識。

平湖縣志記載:陸金有兩個兒子,道光,字明暘,道充,字賓暘。道光精通幼科,道充是個讀書人,也精通醫術,人們稱他們為「二難」。著有《陸氏金鏡錄》。

《亡名氏金鏡錄鈔》,收錄於醫學藏書目錄,但卷數闕失,未能見到。

《唐氏(守元)後金鏡錄》,未能見到。

《顧氏(行)痘疹金鏡重磨》,未能見到。

以上兩種書籍,見於《浙江通志》。

《汪氏(琥)廣金鏡錄》,未能見到。

以上書籍見於李逢春《傷寒論並證廣注跋》中。

《翁氏(仲仁)麻疹心法》一卷,未能見到。

《陸氏(道元)增補麻疹心法》一卷,尚存。

《孫氏(一奎)痘疹心印》,收錄於醫學藏書目錄,共二卷,尚存。

在小序中提到:我考證痘疹這種病,在上古時期,軒轅、秦越人、淳于公等人都沒有論述過。自從東漢建武年間,南陽徵虜將這種病傳入中國,當時稱之為「虜瘡」。醫生們用蜂蜜煎煮升麻,反覆擦拭,由此可知,痘疹起源於東漢。這已經很明顯了。然而,像張仲景、華元化、王叔和、皇甫謐、褚澄、孫真人、王冰、許學士等這些名醫,都沒有對痘疹發表過意見。一直到宋朝的錢仲陽之後,陳文中、李東垣、王好古、朱彥修等人才開始論述痘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