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四 (1)
卷六十四 (1)
1. 卷六十四
2. 方論(四十二)
〔郭氏(志邃)痧脹玉衡書〕三卷,存
王庭序曰。憶昔癸未秋。余在燕都。其時疫病大作。患者胸腹稍滿。生白毛如羊。日死人數千。竟不知所名。有海昌明經李君。見之曰。此痧也。挑之以針。血出病隨手愈。於是城中舁而就醫者。亦日以千計。皆得愈而去。頃之證變而為嗽。嗽甚輕。不半日隨斃。時李君已出都。
有知者曰。此亦痧也。用前法挑之。亦隨愈矣。余時目擊其事。歸而與知醫者言之。卒疑信交半。無何則吾鄉挑痧之法盛行矣。先是鄉人有糞穢感痧。例用錢物蘸油而刮。及此多用挑。然行之大都婦人。以故為名醫者不道及。考諸醫書。古時未有論及。後人稍有青筋之說。仍略而不詳。
因而求人之信者少。疑者益多。用藥之方。遂置之不論。人不幸犯是證。無得全者。噫。是可憫也。友人上陶郭君明理讀書。旁搜醫學。見近之患痧者日益眾。而治痧者不聞。乃精心殫思。推原於小兒瘀疹之理。兼求之古方。多有不言痧。而見痧之意者。且驗之。諸所救療無或爽。
因以自信。遂發願廣之天下後世。為百千萬人命之救。著有玉衡一書。上陶之心切矣。上陶之功大矣。上陶嘗言痧本無定脈。凡脈與所患之證。不相應者。即為痧之脈。痧亦無定證。或感風感食。感勞感痰。而以本證治之不效者。皆為痧之證。為立之方使知遵也。為記之驗。
使知信也。後以藥性終之。使知用之有宜不宜。不與他證同也。上陶治痧之法。於是書乎全。而世人將讀其書以治痧。兼以治上陶之所不及治。上陶之心於是大快。雖不欲居其功。功又安歸哉。余既見痧之事。又信上陶之說。敢為之言。雖然。不足為愚者道也。康熙十四年乙卯重陽日。
〔朱氏(鴻雪)方便書〕十卷,未見
錢朝鼎序曰。宇內書籍。莫尊於聖經賢傳,其次百家著述。有切於民生日用者。無如醫,故秦火之厄。神農岐黃之編。得與壁經俱存。自後醫書之廣。不下八百餘家。即白首其業者。尚不能遍覽。況不為醫者哉。吾虞朱子若瑛。貧士也,心存利濟。選古今名醫經驗單方。集為方便書十卷。
救急須知一卷,凡有疾者。不必求醫。不必市藥。信手拈來。立可奏效,且一覽瞭然。賢愚共曉。家藏一冊。則人可為醫。調之方便。洵不誣矣。昔陸羽著茶經。王積著酒經。俱足不朽。然未若是編之有益於民生也。喜為之序。時康熙十六年三月朔日。
〔方便書補遺〕一卷,存
〔救急須知〕一卷,未見
〔張氏(勇)方以類聚〕五十卷目錄一卷,存
自序曰。余善病。且連年同諸將士。以野為家。以幕為宇。其間風寒暑濕。加之飢飽勞役。何非病因也。則藥所必需。豈敢以未達輕試。則本草綱目所必需。即以其中所附方。酌而用之。頗獲效。每惜散見。查撿為難。適際休秣皋蘭。病忽劇。其需方藥為尤切。因念人之遇病也。
白話文:
[郭氏(志邃)痧脹玉衡書]共三卷,現存。
王庭序說:回想當年癸未年秋天,我在京城,當時爆發嚴重的瘟疫,病患胸腹稍微脹滿,身上長出像羊毛一樣的白毛,每天死亡人數高達數千,卻不知道是什麼病。有個海昌的明經李先生看到這種情況,說:「這是痧症。」用針挑破皮膚,血一出來,病就好了。於是城裡用轎子抬來求醫的人,每天也有上千人,都治好了。不久,病情轉變成咳嗽,咳嗽很輕微,不到半天就死了。當時李先生已經離開京城。
有個知情的人說:「這也是痧症。」用之前的方法挑破皮膚,也馬上就好。我當時親眼看見這些事,回去跟懂醫的人說,結果大家半信半疑。不久,我的家鄉挑痧的方法就盛行起來。先前,鄉里有人因為接觸穢物而得痧,通常是用錢幣沾油來刮痧。到了後來,大多改用挑痧的方法。然而,執行這些方法的大多是婦女,所以被視為名醫的人不談論這種方法。查閱醫書,古代也沒有相關的記載。後人雖然稍微提到青筋,但仍然簡略而不詳細。
因此,相信的人很少,懷疑的人更多。用藥的方子,就被擱置不用。人們不幸得了這種病,沒有人能完全痊癒,唉,真是可悲!我的朋友上陶郭先生,明理又好學,廣泛搜集醫學知識。他看見近期得痧的人越來越多,但治療痧症的方法卻很少人知道,於是專心思考,推究小兒瘀疹的原理,並且參考古代醫書。發現很多醫書雖然沒直接說到「痧」,但卻有提到痧症的意思。經過他自己的臨床驗證,治療效果都很好。
因此他很有信心,於是發願將這些方法廣傳於後世,來救治千千萬萬人的性命。他寫了一本《玉衡》書,上陶先生的心意真是懇切啊!上陶先生的功勞真是偉大啊!上陶先生曾經說過,痧本來就沒有固定的脈象,凡是脈象與所患的疾病不相符合的,就是痧的脈象。痧也沒有固定的症狀,可能是因為感受風、飲食不當、過度勞累或痰濕等原因,用治療這些原因的方法卻無效的,都屬於痧的症狀。因此他制定了藥方,讓人們知道要遵守使用;記載了臨床經驗,讓人們知道可以相信;最後說明藥物的屬性,讓人們知道哪些藥物適用,哪些藥物不適用,與其他疾病的治療有所不同。上陶先生治療痧症的方法,都完整記載在這本書裡,後世的人將會讀這本書來治療痧症,也能治療上陶先生沒有治療到的情況,上陶先生的心願就實現了。雖然他不想居功,但是功勞又能歸於誰呢?我親眼見過痧症的事情,又相信上陶先生的說法,所以敢為他寫序。但是,這些道理不適合跟愚昧的人說。康熙十四年乙卯年重陽日。
[朱氏(鴻雪)方便書]共十卷,沒有看到。
錢朝鼎序說:天下書籍,最尊貴的莫過於聖賢經典,其次是各家學說著作。其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沒有比醫學更重要的了。所以秦始皇焚書時,神農、岐黃的醫學著作,能夠與儒家經典一同保存下來。自那之後,醫學書籍不斷增加,不下八百多家,即使是終身從事醫學的人,都無法全部讀完,更何況不是醫學專業的人呢?我認為朱先生若瑛,是個貧窮的讀書人,他心懷濟世救人的理想,選擇古今名醫的經驗單方,彙集成《方便書》十卷。
其中《救急須知》一卷,讓有疾病的人不必求醫,不必買藥,隨手翻閱,立刻就可以見效,而且一目瞭然,無論是賢能的人還是愚笨的人都能理解。家裡收藏一本,就能夠讓家裡的人成為醫生,調養疾病非常方便,這實在不誇張啊!過去陸羽寫了《茶經》,王積寫了《酒經》,都足以流傳後世,但都沒有這本書對人民生活有益處。所以寫序來表達我的喜悅。時值康熙十六年三月初一日。
[方便書補遺]共一卷,現存。
[救急須知]共一卷,沒有看到。
[張氏(勇)方以類聚]共五十卷,目錄一卷,現存。
作者自序說:我經常生病,而且連年跟著各位將士,以野外為家,以帳幕為住所,其間風寒暑濕,加上飢餓飽食、勞累辛苦,無一不是致病的原因,因此藥物是必須的。我豈敢因為自己醫術不精而輕易嘗試,所以《本草綱目》是必備的書籍。就從其中附錄的藥方,斟酌使用,效果還不錯。每次都覺得這些藥方散落在各處,查閱檢索很困難。正好趁著在皋蘭休整,我突然病情加重,更需要用到藥方。因此想到人們遇到疾病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