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六 (4)
卷六十六 (4)
1. 方論(四十四)
〔種福堂公選良方〕四卷,存
杜玉林序曰。華與余家世為姻婭。華君岫雲精通岐黃術。常存利濟救人之心。孜孜不倦。嚮慕吳門葉天士先生為當世盧扁。留心覓其醫案。約計盈萬。分門選刻。共成十卷。名曰臨證指南。已遍行海宇矣。壬申歲。又將其續補醫案溫熱論。與平生所集數種經驗奇方。付刊以備救急。
其願甚誠。忽於癸秋謝世。其方止刻十之二三。半塗而廢。見者咸為惋惜。華君好友岳君廷璋不忍膜視。力勸徽蘇義商程葉兩君子。授梓完璧。以公同志。一日漢川程君來蜀。出此編丐余作序。予素不知醫。且當公務紛拿。軍書旁午。竟不暇及。第展閱一過。瞭然心目。洵為青囊家不可缺之一書。
即盧扁復起。亦不能捨是。而別開窔奧。倘於鄉陬僻壤。證患奇難。一時罕有良醫調劑。備此查考。對證用藥。立能起死回生。功效匪淺。慎勿以此編易簡而忽諸。
〔黃氏(宮繡)醫學求真錄〕十六卷,未見
〔醫學求真錄總論〕五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醫學求真總論五卷。國朝黃宮繡撰。宮繡。宜黃人。是書成於乾隆庚午。據其凡例。稱嘗著醫學求真錄十六卷。別鈔其篇首總論。勒為五卷。以標明其宗旨。議論亦明白易解。然不無臆說。如論風土不齊。而云西北人不可溫補。則未免膠柱而鼓瑟矣。
〔徐氏(大椿)醫學源流論〕二卷,存
自序曰。醫。小道也。精義也。重任也。賤工也。古者大人之學。將以治天下國家。使無一夫不被其澤。甚者天地位而萬物育。斯學者之極功也。若夫日救一人。月治數病。顧此則失彼。雖數十里之近。不能兼及。況乎不可治者。又非能起死者而使之生。其道不已小乎。雖然古聖人之治病也。
通於天地之故。究於性命之原。經絡臟腑。氣血骨脈。洞然如見。然後察其受病之由。用藥以驅除而調劑之。其中自有玄機妙悟。不可得而言喻者。蓋與造化相維。其義不亦精乎。道小則有志之士。有所不屑為。義精則無識之徒。有所不能窺也。人之所繫。莫大乎生死。王公大人。
聖賢豪傑。可以旋轉乾坤。而不能保無疾病之患。一有疾病。不得不聽之醫者。而生殺唯命矣。夫一人系天下之重。而天下所繫之人。其命又懸於醫者。下而一國一家。所繫之人。更無論矣。其任不亦重乎。而獨是其人者。又非有爵祿道德之尊。父兄師保之重。既非世之所隆。
而其人之自視。亦不過為衣食口腹之計。雖以一介之微。呼之而立至。其業不甚賤乎。任重。則托之者。必得偉人。工賤。則業之者。必無奇士。所以勢出於相逢。而道因之易墜也。余少時頗有忠於窮經。而骨肉數人。疾病連年。死亡略盡。於是博覽方書。寢食俱廢。如是數年。
白話文:
這是一篇關於中醫書籍的評論和介紹,主要有三段:
第一段: 介紹了《種福堂公選良方》這本書。杜玉林在序言中提到,他的親家華岫雲精通醫術,並且一心想救助他人。華岫雲非常敬佩名醫葉天士,收集了他的大量醫案,整理成《臨證指南》刊行。後來,華岫雲又將自己收集的溫熱病醫案和一些經驗奇方,準備出版來應對急需,可惜還沒完成就去世了。他的朋友岳廷璋不忍心這本書半途而廢,於是說服商人程葉兩位先生完成出版。程先生到四川時,拿著這本書請杜玉林作序。杜玉林雖然不懂醫學,而且公務繁忙,但簡單看過後,覺得這本書對於中醫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他認為即使是醫術高明的醫生,也不能忽視這本書的重要性。如果偏遠地區有人得了疑難雜症,可以參考這本書,對症下藥,可能會起死回生。杜玉林提醒大家不要因為這本書內容淺顯而輕忽它。
第二段: 提到了《黃氏(宮繡)醫學求真錄》和《醫學求真錄總論》這兩本書。根據《四庫全書提要》的記載,《醫學求真錄總論》是黃宮繡所著,他在書中闡述了自己的醫學觀點,但其中有些觀點是自己的臆斷,例如認為西北人不適合溫補,這是沒有根據的。
第三段: 介紹了《徐氏(大椿)醫學源流論》。作者在自序中說,醫學雖然是一門小道,但卻蘊含精義,責任重大,同時也是一份卑賤的工作。古代聖賢學習醫術是為了治理國家,使百姓安居樂業。而現在的醫生,就算每天救治一些病人,也很難面面俱到,更別說要起死回生了。雖然如此,古代聖人治病是通曉天地運行規律,深入了解生命本源,對經絡臟腑等都瞭如指掌,然後根據病因用藥調治。這裡面有很多奧妙之處,難以言喻。醫學雖然看似是小道,但其中的精義卻是深不可測。生死是人生大事,王公貴族也無法避免生老病死,一旦生病,就必須求助醫生。醫生所承擔的責任非常重大,但醫生的社會地位卻不高。作者年輕時曾熱衷於研究經書,但因為家人頻頻生病去世,所以開始博覽醫書,日夜鑽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