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1)

1. 卷十六

2. 臟象

〔神農五臟論〕崇文總目一卷,佚

〔黃帝五臟論〕崇文總目一卷,佚

〔岐伯精藏論〕藝文略一卷,佚

〔岐伯五臟論〕未見

按上見於菉竹堂書目。

〔張仲景五臟論〕崇文總目一卷,佚

〔五臟榮衛論〕(崇文總目撰人闕)宋志一卷,佚

〔華氏(佗)玄門脈訣內照圖〕崇文總目一卷,存

按是書胡文煥所刻。題曰華佗內照圖。文字訛脫。殆不可讀。友人奈須玄盅(恆德)所借一本。題曰玄門脈訣內照圖。卷末云。紹聖二年三月日。秘閣秘書省正字臣沈銖校書。據此崇文總目所載。即此書也。首篇有欲知五臟之病。先須識脈訣語。是所以名脈訣歟。卷後。更有新添長葛禹講師益之晉陽郭教授之才經驗。

婦人產育小兒方。運氣節要。是則後人所附也。內照圖所說。理趣膚淺。其為假託。不待辨而顯然矣。

〔亡名氏腑臟要〕七錄三卷,佚

〔五臟決〕隋志一卷,佚

〔五臟論〕隋志五卷,佚

〔耆婆五臟論〕崇文總目一卷,存

陳自明曰。五臟論。有稱耆婆者,今推其說之理。類皆淺鄙不經。妄托其名於三藏佛者。語涉怪誕。(婦人良方)

按醫方類聚所載五臟論。篇首生育說。與陳氏婦人良方所引同。其藥名之部。及五常之體。其文理殆類雷公炮炙論序。體制古樸。似非唐以後之書也。且有黃帝為醫王。耆婆童子。妙述千端。又稟四大五常。假合成身等語。則所謂託名於耆婆三藏者。而崇文總目所載是也。弟茝庭從類聚中錄出。別為一卷。

〔孫氏(思邈)五臟旁通明鑑圖〕宋志一卷,佚

〔五臟旁通導養圖〕藝文略一卷,佚

〔亡名氏五臟論〕舊唐志一卷,佚

〔吳氏(競)五臟論應象〕新唐志一卷,佚

舊唐書本傳略曰。吳競汴州人。勵志勤學。博通經史。直史館修國史。累月拜右拾遺。內供奉。神龍中。遷右補闕。與□承慶崔融劉子玄撰。則天實錄成。轉起居郎。俄遷水部郎中。丁憂還鄉里。開元三年服闋。拜諫議大夫。依前修史。俄兼修文館學士。歷衛尉少卿右庶子。

居職殆三十年敘事簡要。人用稱之。末年修於大簡。國史未成。十七年。出為荊州司馬。制許以史稿自隨。累遷臺洪饒蘄四州刺史。加銀青光祿大夫。遷相州長史。封長垣縣子。天寶初。改官名為鄴郡太守。入為恆王傳。競嘗以梁陳齊周隋五代史繁雜。乃別撰梁齊周史各十卷。

陳史五卷。隋史二十卷。又傷疏略。競雖衰耗。猶希史職。而行步傴僂。李林甫以其年老不用。天寶八年卒於家。時年八十餘。

〔裴氏(王進)五臟論〕新唐志一卷,佚

〔劉氏(清海)五臟類合賦〕新唐志五卷,佚

〔裴氏(王庭)五色傍通五臟圖〕新唐志一卷,佚

〔張氏(文懿)臟腑通元賦〕新唐志一卷,佚

〔段氏(元亮)五臟鏡源〕新唐志四卷,佚

白話文:

臟象

《神農五臟論》:崇文總目收錄一卷,已失傳。

《黃帝五臟論》:崇文總目收錄一卷,已失傳。

《岐伯精藏論》:藝文略收錄一卷,已失傳。

《岐伯五臟論》:未曾見過。

以上資料出自《菉竹堂書目》。

《張仲景五臟論》:崇文總目收錄一卷,已失傳。

《五臟榮衛論》:(崇文總目未註明作者)宋志收錄一卷,已失傳。

《華氏(佗)玄門脈訣內照圖》:崇文總目收錄一卷,現存。

這本書由胡文煥刻印,書名為《華佗內照圖》,但文字錯漏很多,幾乎無法閱讀。我的朋友奈須玄盅(恆德)借給我一本,書名為《玄門脈訣內照圖》,書末寫著「紹聖二年三月日,秘閣秘書省正字臣沈銖校書」。由此可見,崇文總目所記載的應該就是這本書。書的第一篇有「欲知五臟之病,先須識脈訣」的說法,所以才稱之為《脈訣》吧。書後還有新增加的長葛禹講師和晉陽郭教授的經驗。

書中關於婦人生產、育兒的方子,以及運氣節要等內容,都是後人附加的。內照圖所描述的道理很膚淺,明顯是假託之作,不需要仔細分辨就能看出來。

《亡名氏腑臟要》:七錄收錄三卷,已失傳。

《五臟決》:隋志收錄一卷,已失傳。

《五臟論》:隋志收錄五卷,已失傳。

《耆婆五臟論》:崇文總目收錄一卷,現存。

陳自明說:「《五臟論》中有署名為耆婆的,現在推究其內容,發現其說法都淺薄鄙俗,不合常理,是假借三藏佛的名義,內容荒誕不經。」(出自《婦人良方》)

我查閱《醫方類聚》所記載的《五臟論》,其開頭的生育說與陳氏《婦人良方》所引用的相同。書中關於藥材的部分,以及五常之體的描述,其文筆和道理都與《雷公炮炙論序》相似,體例古樸,應該不是唐朝以後的書籍。書中還有「黃帝是醫王,耆婆童子巧妙地闡述了許多道理,又稟承四大五常,才組成人的身體」等說法,這應該就是託名於耆婆三藏的那本,也是崇文總目所記載的。我的弟弟茝庭從《醫方類聚》中抄錄出來,另外整理成一卷。

《孫氏(思邈)五臟旁通明鑑圖》:宋志收錄一卷,已失傳。

《五臟旁通導養圖》:藝文略收錄一卷,已失傳。

《亡名氏五臟論》:舊唐志收錄一卷,已失傳。

《吳氏(競)五臟論應象》:新唐志收錄一卷,已失傳。

《舊唐書》本傳簡略記載:吳競是汴州人,勤奮好學,博覽經史。曾擔任直史館修國史,多次升遷至右拾遺、內供奉。神龍年間,升為右補闕,與□承慶、崔融、劉子玄等人共同撰寫《則天實錄》完成後,轉任起居郎,後又升為水部郎中。因父母去世而辭官回鄉。開元三年,服喪期滿,被任命為諫議大夫,繼續修史,不久兼任修文館學士。歷任衛尉少卿、右庶子等職。

吳競在職近三十年,記述事情簡潔明瞭,人們稱讚他。晚年修史時,內容過於簡略,國史還沒完成。開元十七年,被外放為荊州司馬,允許他帶著史稿一同前往。後來多次調任,歷任臺州、洪州、饒州、蘄州四州的刺史,加封銀青光祿大夫,後又升為相州長史,封長垣縣子。天寶初年,改官名為鄴郡太守,後入朝擔任恆王傳。吳競曾因梁、陳、齊、周、隋五代史過於繁雜,於是另外撰寫《梁史》十卷、《齊史》十卷、《周史》十卷、《陳史》五卷、《隋史》二十卷。但他寫得又過於簡略。吳競雖然年老體衰,仍希望擔任史官之職。但因行動不便,李林甫認為他年事已高而不予任用。天寶八年,吳競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餘歲。

《裴氏(王進)五臟論》:新唐志收錄一卷,已失傳。

《劉氏(清海)五臟類合賦》:新唐志收錄五卷,已失傳。

《裴氏(王庭)五色傍通五臟圖》:新唐志收錄一卷,已失傳。

《張氏(文懿)臟腑通元賦》:新唐志收錄一卷,已失傳。

《段氏(元亮)五臟鏡源》:新唐志收錄四卷,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