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六 (5)
卷七十六 (5)
1. 方論(五十四)
故深恨之。乃輯諸家之為痘疹者。究其原。圖其形。跡其變。各述其方論方藥。而匯為一編。將以與我四方之為人父母者。而共覽焉。庶或可保嬰孩之壽。而全天之命也歟。弘治辛亥菊月朔旦。江東胡璟序。
〔蔡氏(維藩)痘疹集覽〕四卷,未見
〔小兒痘疹袖金方論〕一卷,存
自序曰。世不可以無醫。醫不可以無傳。醫而無傳。則亦不可有傳矣。僕少時侍先君子。宰滑邑。幼弟痘。委之庸醫。坐視而殞。心切痛之。業儒之暇。竊願學焉。延訪明師。搜致古籍。指授參考之餘。似恍然有所得者。因著痘疹集覽四卷。越數年。覺其汗漫無統。復詳說之。
為痘疹方論一帙。名曰袖金。蓋取其不容什手而貴重之也。凡證之在人。與治之在我者。悉備無遺。或謂曰。是真得其所傳者矣。是亦可以傳諸人。予曰。事無所徵。因以是驗之兩淮。驗之兩畿。宦轍所至。冀之北。湖之南。又從而驗之。無往弗協。或謂曰。徵而信矣。可弗傳也乎。
予曰。志猶未廣行。將進而驗之天下。可也。然已往而論之。凡其驗之所協。皆其跡之所通。今老之將至。而跡未由以通之也。奈之何哉。或又釋之曰。驗之協者。理之同也。理有未同。雖跡蹤遍天下。夫何益。理苟同矣。雖半武不出戶。亦何損。君子亦理而已矣。何以跡為。
予深以為然。因自敘之。以識歲月耳。若後世之傳與否。吾固不得而知之也。正德戊寅上元月。東安老牧。盯眙蔡維藩著。
朱一麟曰。近盱眙蔡氏有斑疹小痘大痘一論。詳備。發千古所未發。
鄭大忠曰。蔡氏維藩先生。執錢陳二子之中。謂夏以錢用。而值證之大寒。則又問用乎陳。冬以陳用。而遇證之大熱,則又間用乎錢。得丹溪先生會成達權之意矣。
〔魏氏(直)博愛心鑑〕醫藏目錄三卷,存
自序曰。竊惟天地以至仁之心。惟在萌茅變蛻至微之間。其功大矣。何嬰孩痘毒。易於傷生。無貴殘少長。圈不患及。予不知天也人也。然而聖人雖有裁成之能。未嘗發其端倪。醫家先師。各立濟人之方。亦未嘗究其得失。是以後世醫工。莫之考證。於原其的自來者。不在天而在人也。
夫太極者。道也。化生萬物。而人備焉。故曰。得其秀而最靈。受父母氣血。而有是形。形者。氣血之具。天地氣化。客感而成者。此道之體全也。天地之陰陽。動靜有常。此道之用行也。人之氣血。交感不一。此道之變異也。甚至氣感情交。血凝火混。此變異之極也。變異之極者。
淫之溢也。淫之溢者。火也。火之混者。毒也,毒之中者。害也。凡有生身遘此毒者。人也。非天也。失在人。而不在天也。昔先王講窊□。禁置羅。肖思患於異類。而況人乎哉。予嘗慨其不救者。遍索名方。稽無可極之理,由是深究人身送毒。蓄之讎之之義。氣血有交會製毒之功。
白話文:
因此深感痛恨。於是蒐集各家關於痘疹的著作,探究其根源,描繪其形態,追蹤其變化,並分別闡述其治療方法和藥方,彙編成一本書,希望能夠讓天下為人父母者共同閱讀。或許可以藉此保全嬰兒的生命,實現他們的天命。弘治辛亥年菊月一日,江東胡璟作序。
《蔡氏(維藩)痘疹集覽》共四卷,未曾見到。
《小兒痘疹袖金方論》共一卷,尚存。
作者自序說:世上不能沒有醫生,醫生不能沒有傳承。如果醫生沒有傳承,那麼醫術也就無法傳播了。我年少時跟隨父親在滑邑當官,小弟得了痘疹,卻委託庸醫治療,眼睜睜看著他死去,心中非常悲痛。因此在研習儒學之餘,我立志學習醫術,遍訪名師,搜集古籍。經過他們的指導和參考,我好像有所領悟,於是撰寫了《痘疹集覽》四卷。過了幾年,覺得內容雜亂無章,於是又重新詳細說明。
寫成了一部痘疹方論,名為《袖金》,取其小巧珍貴之意。凡是病症的狀況,以及治療方法,都詳盡完備。有人說:「這真是得到醫學真傳的人啊!這個也可以傳授給別人了。」我說:「事情沒有經過驗證。」因此我用這套方法在兩淮(淮南、淮北)地區試驗,又在兩畿(京師附近地區)試驗,所到之處,從冀北到湖南,都再三驗證,沒有不符合的。有人說:「經過驗證確實可信,難道還不傳播出去嗎?」
我說:「我仍希望能夠廣泛推行,將來還要在天下各地驗證。」但過去的經驗來看,凡是驗證有效的,都是其醫理相通的地方。現在我已經老了,卻還沒有辦法將醫理推廣到各地,該怎麼辦呢?又有人解釋說:「驗證有效,是因為醫理相同。如果醫理不同,即使走遍天下驗證也沒有用。如果醫理相同,即使足不出戶,也沒有什麼損失。君子應該著重醫理,而不是一味追求驗證。」
我深以為然,因此寫了這篇自序,以記錄歲月而已。至於後世是否會傳播,我就不得而知了。正德戊寅年正月,東安老牧,盯眙蔡維藩著。
朱一麟說:近來盱眙蔡氏有關於斑疹、小痘、大痘的論述,非常詳盡完備,闡發了前人未曾提及的道理。
鄭大忠說:蔡維藩先生,秉持錢氏和陳氏兩家的理論,認為夏天應該用錢氏的藥方,但如果遇到大寒的病症,就應該考慮使用陳氏的藥方;冬天應該用陳氏的藥方,但如果遇到大熱的病症,就應該考慮使用錢氏的藥方。他領悟了丹溪先生融會貫通、權宜應變的道理。
《魏氏(直)博愛心鑑》醫藏目錄共三卷,尚存。
作者自序說:我認為天地有著最仁慈的心,即使在萌芽變化的細微之處,功勞也很大。為何嬰兒的痘毒容易傷及生命?不論貴賤、年幼年長,都無法倖免?我不知道這是天意還是人為?然而,聖人雖然有裁奪萬物的能力,卻沒有揭示其中的端倪。醫家先賢,各自創立了濟世救人的方法,也沒有探究其中的得失。因此後世的醫生,無法考證,探討其根源。這問題不在於天,而在於人啊!
太極是道的本源,化生萬物,而人也包含其中,所以說人得天地的精華而最為靈敏。人禀受父母的氣血,才有了形體。形體是氣血的載體。天地之氣的變化,通過外感而形成疾病,這就是道的完整體現。天地的陰陽,動靜有常,這是道的作用運行。人的氣血,交感不一,這是道的變異。甚至氣感情緒交織,血凝火旺,這是變異的極致。變異的極致,
就是陰氣過盛。陰氣過盛,就會產生火。火氣混亂,就會產生毒。中毒,就會造成傷害。凡是有生命的人,遇到這種毒害,是人為造成的,不是天意。過錯在人,不在天。以前的帝王講究疏通水道,禁止設網捕魚,表示對異類的關懷,更何況是人呢?我常常感嘆那些無法救治的人,於是遍尋名方,卻找不到窮盡道理的方法。因此我深入研究人體積蓄毒素的原理,以及氣血交會制毒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