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八 (6)
卷三十八 (6)
1. 方論(十六)
尤可寶也。漢代遺書。文句簡奧。而古來無注。醫家猝不易讀。彬注成於康熙辛亥。註釋尚為顯明。今錄存之。以便講肄。彬字忠可。嘉興人。江西喻昌之弟子。故所學頗有師承云。
〔程氏(林)金匱要略直解〕三卷,存
凡例曰。一引證諸書。悉本靈素。本草。脈經。甲乙。中藏。及傷寒論。其六朝唐宋諸名家有確論者。附之。林也後學。以經證經。要在直截簡切。義理詳明。期於取用。不故作僻語迂論曲解。以欺誤人也。一斯道之妙。洞徹氣化之機。精貫陰陽之理。非參究之士。語之不知。
非達道之人。傳之莫習。故讀仲景金匱。必融會仲景傷寒。澄心年月。便領悟其旨趣。否則得此失彼。未詳窺其要妙也。一仲景方法。如麻黃湯。先煮麻黃者。大承氣。後納芒硝者。大小柴胡復煎者。有頓服。溫服。小冷服。日三服。日三夜一服。日再服。其助藥力。有啜粥。
有飲暖水。有食糜者。有重複取汗。取微似有汗。取下。取利小便者。如此之類。未可一二詳載。方法圓通。千古不能逾越。故謂之祖方。一宋林億校正。附唐人諸方。如侯氏黑散之類。今皆刪去。其柴胡飲子。則宋人方也。
〔張氏(志聰)金匱要略注〕未見
按上見於傷寒綱目序。
〔高氏(世栻)金匱集註〕未見
按上見於素問直解凡例。(見四八頁靈樞直解條)
〔周氏(揚俊)金匱要略補註〕未見
按上見於溫熱暑疫全書序。
〔沈氏(明宗)金匱要略編注〕二十四卷,存
沈明宗曰。金匱一書。文辭簡略。義理深玄。誠補軒岐之不足。為後學之津梁也。但從來著書立言。必先綱領。次及條目。而是編乃以治病問答。冠於篇首。敘例大意。反次後章。且諸方論頭緒。參差不貫。使觀者如入霧徑。失其所之。棄而不讀者。有之矣。嗟乎。仲景去今。
千有餘祀。簡多遺亡。而原文夾於傷寒論中。後人未窺其微。以致分出。編次失序。究非仲景之意。編仲景書者之誤也。故余不揣鄙陋。僭以次章冠首。而為序例。次以天時地理。脈證湯法。魚尾相貫於後。俾條理不紊。而使讀者易升堂奧。同登彀趣。未識鑑者以為何如。
〔魏氏(荔彤)金匱要略本義〕三卷,存
按是書頁面。題曰論注。自序曰釋義。名目各異。序後又附林億等序。及徐鎔說一篇。依舊釐為二卷。註解雖多闡明。不免文詞龐雜也。
〔尤氏(怡)金匱要略心典〕三卷,存
自序曰。金匱要略者。漢張仲景所著。為醫方之祖。而治雜病之宗也。其方約而多驗。其文簡而難通。唐宋以來。註釋闕如。明興之後。始有起而論之者。迄於今乃不下數十家。莫不深求精討。用以發蒙而解惑。然而性高明者。泛騖遠引。以曲逞其說。而其失則為浮。守矩矱者。
白話文:
這本書非常值得珍視。它是漢代遺留下來的書籍,文字簡潔深奧,但過去沒有人為它做注釋,使得醫家難以直接閱讀。彬(指作者)在康熙辛亥年完成注釋,解釋還算清楚明白,現在將它記錄下來,以便學習研究。彬,字忠可,是浙江嘉興人,也是江西喻昌的弟子,所以他的學識頗有師承關係。
《程氏(林)金匱要略直解》共三卷,現存。
凡例說:一,引用的書籍都以《靈樞》、《素問》、《本草》、《脈經》、《甲乙經》、《中藏經》和《傷寒論》為依據。六朝、唐宋等名家的確切理論也附在其中。林氏(作者)作為後學,以經文來驗證經文,強調直截了當、簡潔扼要,義理詳盡明白,目的是為了方便應用,不故意寫出偏僻難懂的詞語和迂迴的論述來曲解經文,以欺騙誤導他人。二,醫學的奧妙在於洞徹人體氣機的變化,精通陰陽的道理,不是深入研究的人,跟他們說了也不懂;不是通達醫理的人,傳授給他們也學不會。所以讀仲景的《金匱要略》,必須融會貫通《傷寒論》,靜下心來研究,才能領悟它的旨趣,否則會顧此失彼,無法了解其中的要領。三,仲景的用藥方法,例如麻黃湯,先煮麻黃;大承氣湯,後放芒硝;小柴胡湯,要重複煎煮。服藥的方法有一次頓服、溫服、稍微冷服,以及一天服三次、一天服三次晚上一次、一天服兩次。為了幫助藥力發揮,有時候要喝粥,有時候要喝溫水,有時候要吃稀粥。有時要重複取汗,有時要取稍微有汗的程度,有時要通大便,有時要利小便。像這樣的方法很多,無法一一詳細列舉。仲景的方法圓融通達,千百年來無人能超越,所以被稱為祖方。四,宋朝的林億校正了《金匱要略》,附上了唐朝的一些藥方,例如侯氏黑散等,現在都刪去了。而柴胡飲子則是宋朝人所創的藥方。
《張氏(志聰)金匱要略注》沒有見到。
(按:以上記錄在《傷寒綱目》序中。)
《高氏(世栻)金匱集註》沒有見到。
(按:以上記錄在《素問直解》凡例中,見第四十八頁《靈樞直解》條。)
《周氏(揚俊)金匱要略補註》沒有見到。
(按:以上記錄在《溫熱暑疫全書》序中。)
《沈氏(明宗)金匱要略編注》共二十四卷,現存。
沈明宗說:《金匱要略》這本書,文字簡略,義理深奧,確實彌補了軒轅、岐伯的不足,是後學者的指路明燈。但是,從來著書立說,都應該先有綱領,再講條目,而這本書卻把治病的問答放在篇首,把敘述例子的章節放在後面,而且各個藥方的論述條理不夠連貫,讓讀者如同進入迷霧之中,不知方向,有些人就因此放棄不讀了。唉!仲景距今已經一千多年了,簡冊遺失很多,而且原文夾雜在《傷寒論》中,後人沒有仔細研究,導致兩者分開,編排次序混亂,這並非仲景的本意,而是編撰仲景書籍的人的錯誤。所以我不自量力,冒昧地把章節次序重新編排,以序例開頭,其次是天時地理,接著是脈象、證候、湯藥方法,使它們像魚尾一樣互相銜接,讓條理不紊亂,使讀者容易進入門徑,達到醫學的最高境界。不知道鑑賞的人覺得怎麼樣呢?
《魏氏(荔彤)金匱要略本義》共三卷,現存。
(按:這本書的頁面上,標題為「論注」,而自序卻說「釋義」,名稱各不相同。序言後面又附有林億等人的序,以及徐鎔的說法一篇,仍然分為二卷。註解雖然闡明了許多道理,但難免文字過於繁雜。)
《尤氏(怡)金匱要略心典》共三卷,現存。
自序說:《金匱要略》是漢代張仲景所著,是醫方的祖宗,也是治療雜病的綱領。它的藥方簡約而多有療效,文字簡潔卻難以理解。唐宋以來,一直沒有註釋。到了明朝興起之後,才開始有人出來議論它。到現在已經有數十家之多,都深入研究探討,用來啟發後人,解除疑惑。然而,有些才智高明的人,喜歡泛泛地引申,曲解經文來炫耀自己的說法,他們的缺點是浮躁;而堅守規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