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九 (7)
卷五十九 (7)
1. 方論(三十七)
余竊自信。乃取家大人所傳方書。而續其餘。成醫鑑一帙。鍥之以便世用。第方多萃味。而窶人避地或購之難。誠杏林遺春也。乃復竊父志。括俚言切病情。選方擇味。類以一二易致者。動療鉅疴。見者奇之。命曰種杏仙方。俾家易辨。人易曉。而遐陬胥靡。咸在杏蔭中矣。
第恐出奇吐秘。見者以霸術目距。知王之易簡。正坐此矣。譬之夜光之珠。奚必徑寸。連城之璧。奚必拱把。魚目碔砆。寧得而亂之乎。書成。辱名輩序諸首帙。余故吐所懷以自白雲。萬曆九年歲次辛巳孟秋吉。金溪雲林山人龔廷賢書。
何出圖序略曰。龔氏子才操岐黃之秘。而鳴諸豫。嘗佐而翁著醫鑑。行於世矣。為浩博而旨奧。構材備難致也。乃更擇易簡。投單品輒效者。為四帙。又不為艱深語。即窮陬嗇人。讀易解。能卒然辨。譬之阮瑟嵇琴。一脫囊自成韻調。又可以名家也。子才名廷賢。號雲林。江西金溪人。
〔萬病回春〕八卷,存
〔雲林神彀〕四卷,存
〔魯府禁方〕醫藏目錄四卷,存
〔醫學準繩〕醫藏目錄四卷,未見
〔壽世保元〕十卷,存
〔濟世全書〕醫藏目錄八卷,存
〔雲林醫聖普渡慈航〕八卷,存
〔繆氏(存濟)識病捷法〕醫藏目錄十卷,存
〔余氏(應奎)醫學源流肯綮大成〕十六卷,存
〔吳氏(昆)醫方考〕醫藏目錄六卷,存
自序曰。上醫治未病。方無尚也。垂經論焉。經論醫之奧也。中醫治已病。於是乎始有方。方醫之祖也。非其得已。視斯民之疾苦。故因病以立方耳。季世人知醫尚矣。習方其簡也。窮經其煩也。乃率以方授受。而求經論者無之。舍斯道之奧。寶斯道之粗。安望其術之神良也。
餘年十五志醫術。逮今十有八稔。懼辱醫名。早夜遑遑。惟經論是搜。不敢自是。遊海內者數年。就有道者。而贄謁之。見賤工十九。良工十一。不惟上古之經論昧焉。雖中古之方。猶弗達也。弗明方之旨與方之證。及諸藥升降浮沉。寒熱溫平良毒之性。與夫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
反正類從之理。而徒執方以療病。惡能保其不殃人乎。乃為之愍惻。取古昔良醫之方七百餘首。揆之於經。酌以心見。訂之於證。發其微義。編為六卷。題之端曰醫方考。蓋以考其方藥,考其見證。考其名義。考其事蹟。考其變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之故。匪徒苟然。志方而已。
君子曰。夫夫也。弱齡譾陋。輕議古人。則昆有罪焉爾。世有覺者。觸目而疵之。從而可否之。吾幸吾之得師也。遊藝者。玩索而惜□□而左右之。吾幸吾之明典也。如山野之陬。湖海之遠。求良醫而不速得。開卷檢方。能究愚論。而斟酌自藥焉。則吾濟人之一念也。或者尚論千古。
末張孫而本軒岐。劣群方而優經論。則孟軻氏所謂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矣。安用夫斯籍之贅也。皇明萬曆十二年。歲次甲申。孟冬月。古歙吳昆序。
白話文:
我(作者)暗自感到自信,於是拿取家中長輩傳下來的醫方書籍,接著將剩下的內容補充完整,編成《醫鑑》一套,將其刊刻出來以便於世人使用。只是書中藥方大多選用多種藥材,貧困人家在避難時恐怕難以購買,實在是醫學界的一大遺憾。因此,我又承襲父親的遺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切合病情,挑選藥方,選擇容易取得的藥材,大多用一兩種簡單的藥物,就能夠治療重大的疾病,看到的人都感到驚奇,因此將這些藥方命名為「種杏仙方」,希望讓家家戶戶容易辨識,人人容易理解,讓偏遠地區的人都能夠享受到醫學的庇蔭。
只是擔心我將奇特的醫術和祕方公佈出來,會被認為是使用霸道之術,不明白大道至簡的道理,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就像夜光珠,何必一定要有很大尺寸?連城之璧,何必一定要有兩手才能合抱的大小?魚眼睛和石頭,又怎麼可以拿來混淆呢?書完成之後,承蒙諸位前輩為其作序,我藉此表達我的心意來表明自己。時值萬曆九年辛巳年秋季,金溪雲林山人龔廷賢書。
何出圖的序文大略是這樣說的:龔氏子弟非常有才華,掌握醫學的奧祕,而且在年輕時就展現出來。他曾經協助父親編著《醫鑑》,此書在世間流傳,內容廣博而深奧,收集的材料難以取得。於是,他又選擇簡便易行的方法,選用單味藥材就能見效的方子,編成四帙,文字不使用艱深的詞語,即使是偏遠地區的吝嗇之人,也能夠輕鬆讀懂,並且立即辨別病情。這就像阮咸和嵇康的琴瑟,只要從袋中取出就能彈奏出美妙的樂曲,因此可以稱得上是名家之作。子才,名為廷賢,號為雲林,是江西金溪人。
以下列出幾本書籍:
《萬病回春》八卷,尚存。 《雲林神彀》四卷,尚存。 《魯府禁方》醫藏目錄四卷,尚存。 《醫學準繩》醫藏目錄四卷,未見。 《壽世保元》十卷,尚存。 《濟世全書》醫藏目錄八卷,尚存。 《雲林醫聖普渡慈航》八卷,尚存。 《繆氏(存濟)識病捷法》醫藏目錄十卷,尚存。 《余氏(應奎)醫學源流肯綮大成》十六卷,尚存。 《吳氏(昆)醫方考》醫藏目錄六卷,尚存。
自序說:高明的醫生治療還沒發生的疾病,這是醫術中最高境界,沒有比這更高的了。流傳的經論,是醫學的奧秘所在。中等的醫生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從此開始有了藥方,藥方是醫學的源頭。並不是他們喜歡這樣,而是因為看到百姓的疾病痛苦,所以才根據疾病來設立藥方。末世的人懂得醫術已經很好了,學習藥方也算簡便了,但是窮究經論卻很繁瑣。於是,他們都只傳授藥方,而沒有人去探究經論。捨棄了醫學的精髓,而只看重醫學的粗淺部分,又怎麼能期望他們的醫術高明呢?
我十五歲時立志學習醫術,到現在已經有十八年了。我害怕玷辱醫生的名聲,早晚都兢兢業業,只研讀醫學的經典著作,不敢自以為是。我遊歷各地數年,向有道之士請教。我見過很多醫生,其中庸醫佔十分之九,良醫只有十分之一。他們不僅對古代的醫學經典不了解,即使是中古時期的藥方,也不明白其中的含義。不明白藥方的意義和證候,以及各種藥物的升降沉浮,寒熱溫平的性質和毒性,還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的道理,以及反正歸類的原則,只是拿著藥方來治療疾病,又怎麼能保證不危害人呢?因此我感到悲憫。於是取古代良醫的七百多個藥方,參照醫學經典,加入自己的見解,根據臨床證候來訂正,闡發其中的深奧含義,編寫成六卷,題名為《醫方考》。目的是考察藥方、證候、名稱、事蹟、變通、得失以及為什麼這樣做的原因,而不是隨便地記錄藥方而已。
君子說:像我這樣,年紀輕輕,見識淺薄,就隨意評論古人,那真是犯了大罪啊。世上有覺悟的人,看到我的錯誤就指責,並且評論對錯。我很慶幸自己能得到良師的指導,學習醫術的人,應該深入研究,並珍惜所學,並且左右加以參考驗證。我很慶幸自己能明白醫學經典,如果像在偏遠的山區,或是在遙遠的湖海邊,想要找到良醫而不能很快得到,打開書本查閱藥方,能夠研究我的這些淺見,然後自己斟酌用藥,這就是我濟世救人的一片心意。或者,如果有人還能探討千古的醫理,以張仲景、孫思邈為末流,以黃帝、岐伯為根本,認為藥方不如經論,那麼孟子所說的「在聖人之門」的人,是無法與之談論這些的,又何必需要這本書呢?明朝萬曆十二年甲申年冬季,歙縣吳昆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