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五 (2)

1. 方論(四十三)

中病不擇醫,醫隨應請。道之一變,自此而始。當是時也,煢煢孑遺,托跡靈威丈人之故墟,賴有醫藥種樹之書,消磨歲月。因循十有餘載,身同匏繫,以著書自娛。歲己亥,賦歸故園。篋中輯得方書一通,因名醫歸。大都吻合准澠,所間彙集往古傳習諸篇,多有不能暢發其義者。

次第以近代名言易之。草創甫成,同人速予授梓。自揣多所未愜,難以示人。僅以傷寒纘緒二論,先行問世,頗蒙宇內頷之。壬寅以來,儒林上達,每多降志於醫;醫林好尚之士,日漸聲氣交通,便得名譟一時。於是醫風大振,比戶皆醫,此道之再變也。嗟予固陋,不能與世推移。

應機接物而外,時與先聖晤對一堂,無異手提面命。遞年以來,穎禿半床,稿凡十易。惜乎數奇不偶。曩因趨赴孝伯耿公之招,攜至霅川公暑,失去目科一門。先是內侄顧惠吉持去痘疹一冊,久假不歸,竟成烏有。知機不偶,已將殘編置之高閣,無復行世之心矣。近聞懸壺之士與垂簾之侶,互參恆德之術,聖門之教無違,炎黃之德不顯;道之三變,匪特自今。吾於志學之年,留心是道,迄今桑榆入望,歷世頗多。每思物壯則老,時盛必衰。欲挽風俗之隕弊,寧辭筆削之罪。知因是,仍將宿昔所述之言,從頭檢點。爰命倬兒補輯目科治例,志兒參入痘疹心傳,足成全編;易以通名,標諸簽額。書未竟,適逢客至,隨手開函而語曰:

「在昔韓氏醫通,名世已久。子亦以是名,得無名實相混之慮乎?」予謂不然。吾聞元氏集名長慶,白氏之集亦名長慶,二集並驅,後世未嘗因名混實,奚必拘拘於是耶?客莞爾而退。遂以醫通定名。迨夫三變之術,法外之法,非可言語形容也。

康熙乙亥季夏,石頑張璐,時年七十有九。

四庫全書提要曰: 張氏醫通十六卷,國朝張璐撰。璐字路玉,號石頑,吳江人。是取歷代名家名論,匯次成編。門類先後,悉依王肯堂證治準繩;方藥主治,多本薛己醫案、張介賓景岳全書,而以己意參定之。凡古來相傳之說,稍有晦滯者,皆削不錄;其辭氣未暢者,皆潤色發揮,務闡其意。康熙乙酉,聖祖仁皇帝南巡,璐子以柔,以璐所著本經逢原、診宗三昧、傷寒纘緒論及此書,彙輯恭進,得旨留覽。考璐自序,是書初名醫歸,未及刊行,佚其目科、痘疹二冊。晚年命其子以倬,重修目科治例;以柔重輯痘疹心傳,補成完帙;改題此名。時韓氏醫通,已久行於世,璐書名與相復。自序謂元氏集名長慶,白氏集亦名長慶,未嘗混也。今刊氏題張氏醫通,蓋亦別於韓氏云。

〔鄭氏(兼山)論證瑣言〕未見。

尤侗鄭兼山墓表略曰: 鄭之先,昉自宋武顯大夫,扈蹕南渡,賜田松陵,子孫留。外家李氏,帶下醫。七世祖海官太醫承事,即始卜居長洲之吉田裡。門前累卷石為小圃,至今稱僻山鄭氏,而其子孫,亦世以山為號云。以予所見,有保御三山公,君之祖也;孝子青山,君之父也。

白話文:

生病時不挑選醫生,只要有人能醫治就請他來。醫學之道的一次轉變,就是從那時開始的。當時我孤身一人,寄居在靈威丈人(指前輩醫家)的舊居,幸好有醫藥種植的書籍,可以打發時間,就這樣過了十多年。我像被束縛的葫蘆一樣,只能靠寫書來自我娛樂。

到了己亥年,我返回故鄉,從箱子裡整理出一本醫方書籍。因為書名為「醫歸」,大致上與《準繩》這本書符合。只是書中匯集了許多古老的傳世篇章,很多內容都不能清楚地闡述其意義。我便將這些內容,按照近代的名言加以改寫。剛開始草擬完成,同道就催促我趕快付梓出版。我自認為內容還不夠完善,難以示人,所以只將《傷寒纘緒論》的兩篇先行發表,沒想到竟然獲得了大家的認可。

自壬寅年以來,許多讀書人都開始研究醫學,醫界有識之士也逐漸互相交流,因此聲名大噪一時,醫學風氣因此興盛起來,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懂醫。這是醫學之道的第二次轉變。唉,我固執守舊,不能跟隨世俗潮流。我只能隨機應變地接觸事物,又常常像與古代聖賢面對面交談一樣,彷彿他們親自教導我。這些年來,我的頭頂都快要禿了,書稿修改了十幾次。可惜命運不佳,先前為了應邀前往孝伯耿公的住所,攜帶書籍到了霅川公館,卻遺失了眼科的章節。之前內侄顧惠吉借走了一本痘疹的書籍,長期不歸還,最終也遺失了。我知道時運不濟,便將殘缺的書稿擱置在高閣上,不再有出版的打算。

最近聽說許多行醫的人,和那些在閨房中的女性,互相研習恆久不變的醫學道理,卻違背了聖人的教誨,也未能彰顯炎黃的恩德。醫學之道的第三次轉變,不只是現在才發生。我在年輕求學時就留心於醫學之道,至今已到了晚年,經歷了許多世事。我總認為事物壯大後就會衰老,時運昌盛後也會衰敗。想要挽回風俗的頹廢弊端,我寧可承擔修訂的罪責。我因此仍將過去所寫的內容,從頭加以檢查整理。我命令兒子倬兒補輯眼科的治療案例,兒子志兒參入痘疹的心得,使之成為完整的著作,並將書名改為「醫通」,標示在書籤上。

書稿還沒完成,恰好有客人來訪,隨手打開書函便說:「過去韓氏的《醫通》早已名揚天下,您也用這個名字,難道不怕名實不符,混淆視聽嗎?」我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元氏的文集名為《長慶》,白氏的文集也名為《長慶》。兩本《長慶》同時並存,後世也沒因此混淆。為何一定要拘泥於此呢?」客人聽了莞爾一笑就離開了。我便決定將書名定為「醫通」。至於這醫學之道的第三次轉變,以及超越常規的醫理,並非言語所能形容的。

康熙乙亥年夏季,石頑張璐寫於時年七十九歲。

《四庫全書提要》說,《張氏醫通》共十六卷,是清朝張璐所著。張璐字路玉,號石頑,是吳江人。這本書是採集歷代名家的醫理,彙集成冊。書中的章節順序都依據王肯堂的《證治準繩》,方藥和主治多依據薛己的醫案和張介賓的《景岳全書》,並加入了張璐自己的見解。凡是古代流傳的醫說,稍有晦澀不明之處,都刪除不錄。書中的言辭如果表達不夠流暢,也都加以潤色發揮,務求闡明其中的意義。康熙乙酉年,康熙皇帝南巡,張璐的兒子以柔將張璐所著的《本經逢原》、《診宗三昧》、《傷寒纘緒論》以及這本書,彙編呈獻給皇帝,得到皇帝的准許保留閱讀。

根據張璐的自序,這本書最初名為「醫歸」,還沒有來得及出版,就遺失了眼科和痘疹兩冊。晚年張璐命令他的兒子以倬重新編修眼科的治療案例,以柔重新編輯痘疹的心傳,才得以補成完整的著作,並改名為《醫通》。當時韓氏的《醫通》已經流傳於世很久了,張璐的書名與之重複。他在自序中說,元氏的文集名為《長慶》,白氏的文集也名為《長慶》,但並沒有因此混淆。如今刊印時題為《張氏醫通》,大概也是為了區別於韓氏的《醫通》。

鄭氏(兼山)的《論證瑣言》未曾見到。

尤侗在《鄭兼山墓表》中略述:鄭氏的祖先,始於宋朝的武顯大夫,扈從皇帝南渡,被賜予松陵的田地,子孫便留在那裡。鄭氏的外家李氏是帶下醫(婦科醫生),第七世祖海官是太醫承事,於是開始在長洲的吉田里定居。門前用石頭堆疊成一個小園子,至今被稱為僻山鄭氏。而他的子孫也世襲使用「山」這個稱號。據我所知,有保御三山公,是您的祖父;孝子青山,是您的父親。